成人腹股沟斜疝
- 格式:ppt
- 大小:426.50 KB
- 文档页数:73
成人疝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专业知识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章导读疝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发病的群体主要为婴幼儿,当然出现成人疝气也是时有发生的,成人的疝气主要位于腹部和大腿交界的腹股沟部位,也叫做腹股疝气,男性明显要多于女性,引起的原因也比较多,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性的因素,比如说腹腔压力增高是导致成人疝气的重要原因。
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先天性因素如前所述,腹股沟区是人体站立后的腹腔最低位,所承受的压力也最大;同时腹股沟区缺乏完整的肌肉覆盖,且又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所以随着年龄增加,腹壁逐步薄弱,发病率逐步增高。
腹股沟疝以男性较多见,与睾丸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腹股沟疝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有关。
腹股沟疝常有家族史,兄弟或父子同时发生的情况并不少见。
其他的遗传因素还包括局部解剖结构和胶原代谢异常等等。
2、后天性因素主要是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最常见的包括老慢支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长期便秘以及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难等等。
这些情况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相对薄弱的腹股沟区不能承受长期增高的腹压,最终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
其他引起腹压增高的较常见因素还包括重体力劳动、肝硬化腹水、妊娠等等。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吸烟虽与腹压增高无关,但吸烟会通过影响胶原代谢促进腹股沟疝的发生,同时吸烟者容易有慢性咳嗽,因此吸烟人群的腹股沟疝发生率远高于不吸烟人群。
大多成人腹股沟疝的发生是在先天薄弱因素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临床表现1.特征性临床表现:下腹与大腿交界的腹股沟区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肿块,此阶段也称为可复性疝。
肿块在站立以及增加腹压时出现或者变大,早期在平卧时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或者变小。
患者早期除有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著不适。
2.随着病程延长肿块会随缺损的扩大而逐步变大,部分甚至可以坠入阴囊。
患者也会出现腹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此类症状平卧后会有所改善。
成人左侧Amyand’s 疝一例Amyand’s 疝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腹股沟疝,是指伴有或不伴有急性炎症的阑尾由内环口疝入腹股沟管并嵌顿的一类腹股沟疝的统称,多见于儿童,右侧居多,极少数也可发生于左侧[1]。
本文报道一例我院所遇的左侧Amyand’s 疝。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突发左侧腹股沟区一肿物伴疼痛10余天”为主诉入院,患者当时左侧腹股沟区肿物疼痛,难以忍受,为持续性疼痛,平卧休息肿物不可消失,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减少,无畏寒发热,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患者来本院门诊就诊,完善体表彩超后,拟“左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收入院。
体查:患者平卧位时,左侧腹股沟区可见隆起,其表面皮肤无红肿及溃烂,可触及一大小约4.0cmx3.0cm包块,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欠清,触痛明显,活动度差。
辅助检查:体表彩超提示左侧腹股沟管含肠管性包块,考虑腹股沟斜疝并嵌顿声像。
右侧腹股沟管包块,考虑腹股沟斜疝声像。
左侧精索附睾回声改变,考虑精索附睾炎可能。
双侧睾丸、右侧精索附睾未见明显异常。
血常规:WBC:15*109/L,HGB:121g/L,PLT:396*109/L,N:84.9%,hsCRP:57.12mg/L,PCT:0.207ng/ml,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1.左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2.右侧腹股沟斜疝3.左侧精索附睾炎。
入院后予禁食、补液对症处理,完善术前准备,急诊送手术室行“左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松解修补+阑尾切除术”,麻醉后取左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至耻骨结节,作一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切口,长约6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显露和分离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并保护,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在其深面分离,内达腹内斜肌与联合肌腱,外至腹股沟韧带,显露腹股沟韧带的返折部分。
依肌纤维的方向切开提睾肌,显露精索及疝囊,疝囊周围粘连严重,结构不清,见少量黄白色脓苔,予向上延长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膜,入腹探查,见回盲部与左侧内环口处粘连,仔细分离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见阑尾经内环口疝入左侧腹股沟管,且阑尾有化脓改变。
对46例无张力成人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体会成人腹股沟斜疝的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股沟管前壁和后壁薄弱或缺损,单纯性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达到其治疗的目的,只有在薄弱或缺损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加强修补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彻底治疗。
我院自2005年12月~2011年2月共行修补成人腹股沟斜疝46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5.2岁。
手术证实全部是腹股沟斜疝,其中复发疝4例,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的34年,平均15.7年。
1.2 材料。
某公司生产的华利普聚丙烯修补网(塞),型号规格wp0410k+ws4540,它是一种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组织相溶性,能迅速与人体组织粘合固定。
1.3 手术方法。
46例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皮肤切开5~7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不要损伤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钝性分开提睾肌,在精索上方找到疝囊,剥离疝囊至腹外脂肪,将疝囊经内环口翻入腹腔内,同时应隔疝囊触摸腹壁下动脉,搞清楚内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以确定疝的性质。
将网塞的锥部充填入内环口,压向腹腔底部与内环口周围腹横筋膜固定6—8针。
游离精索,再将网片尽量平整地覆盖在精索后方腹横筋膜表面,四周与腹内斜肌,腹股沟韧带间断缝合,针距0.5-0.8cm。
外上方精索穿过网片空穴部固定一针,依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scarpa筋膜、皮肤。
2 结果手术时间最长的60min(复发疝手术)最短30min,平均时间41min,术后2—3d均能下床活动,切口疼痛1-2d,术后无发热,6-7d出院,随访一年半无复发。
3 讨论过去、成人腹股沟斜疝多采用传统的方法,如bassini法,mcvay 法,haisted法等,这些方法是把自身不同解剖层次的肌性组织和韧带强制缝合,以增强腹股沟薄弱或缺损处,称为张力性修补术,破坏了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使患者术后疼痛,活动受限时间长、恢复慢,且术后复发率高达10%—15%。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成人腹股沟斜疝常见的症状有哪些,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早期症状介绍成人腹股沟斜疝的常见症状腹股沟处或闭孔处肿胀、无痛性阴囊内肿块、下腹胀痛、腹股沟疼痛成人腹股沟斜疝有什么症状一、症状(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
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
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
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
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
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
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
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体格检查(1)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检查和局部检查全身检查:包括有无心肺疾病、腹部有无腹水和肿块、是否妊娠、前列腺肥大等,以了解疝形成原因。
局部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及手法回纳及外环和内环的检查等。
(2)检查方法:病人一般先采取站立位,显露包括腹股沟区的整个腹部,应观察肿块的位置、外形,触摸其质地、张力、温度等,并与对侧比较。
小的疝块有时在检查时不见下降,即使让病人长久站立或咳嗽也属徒然。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仔细触摸两侧的精索,通常在患侧可摸到增厚的疝囊,可作为有疝存在的间接征象。
腹股沟斜疝有什么症状表现,腹股沟斜疝治疗
大家对疝气的症状了解,有助于及早发现疝气,及时治疗。
北京疝气康复网专家介绍,腹股沟疝气是常见的疝气之一,腹股沟疝一般也是斜疝比较常见它占腹股沟疝气的一多半,腹股沟疝气较容易形成难复性疝,一发现病情要及早就医。
那么,腹股沟斜疝有什么症状?腹股沟斜疝治疗?
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
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
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同侧阴囊内。
少数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内容物难以还纳入腹腔者可称为“难复性疝”。
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专家建议采用微创可视细胞支架植入术治疗斜疝,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解决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疝气的局限性,把开放性手术的治疗方法改进为闭合性微创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受年龄和体质的限制,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无需住院、安全无痛、愈后不易复发,大幅度降低甚至消除了其它手术治疗的毒副作用。
全程只需30分钟,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恢复快,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工作。
希望患者能够了解疝气的症状,及早的发现疝气,及时的治疗,疝气如不及时治疗,出现嵌顿疝,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伤害。
因此患者一定要重视疝气的治疗,不要久拖不治。
希望以上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有那些?(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四川平昌 636400)成人腹股沟斜疝是什么样的疾病呢?所谓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其实就是指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生的一种病症,它位于下腹部和大腿交界的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
具体的情况表现为在患者的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的情况,同时还存在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
患有肝病症多患者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功能,都有可能遭受到消极的影响,甚至还会出现嵌顿,肠坏死甚至是死亡的情况。
引起该病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腹内压力增高,再加上先天薄弱的情况。
在诊断方面,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临床症状以及体表检查的方式来确诊,如果疝气比较小以及症状不明显,那么医疗工作者可以通过使用站位B超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辅助诊断操作。
成人腹股沟斜疝的症状有哪些?从临床症状的角度进行分析,患者在进入医院进行医治之后,医疗工作者都可以观察到患在患者的体表的腹股沟位置,会有一块肿块凸起来。
虽然说在病症的早期这个肿块比较小,仅仅局限于腹股沟部位,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会逐渐的增大,并且进入到患者的阴囊当中,形成上端狭小并且向外斜形的腹股沟管。
除此之外,典型的腹股骨血栓还会表现出下端宽大丰满,像梨子一样形状的肿块。
如果是属于易复发性的个股血栓病症,那么这种类型的肿块在站立或者是患者在行走、劳动以及咳嗽的时候出现。
如果患者在安静的休息或者平卧休息的时候,使用手来按摩这个肿块,那么它就会消失。
除了易复发性腹股沟疝以及典型的腹股沟疝之外,还有一种类型是拿复发性的腹股沟疝,这种类型的腹股沟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发生摩擦之后,所出现的一种轻度的炎症反应。
男护发性腹股沟疝里面的上的内容物与上内壁之间发生摩擦之后,两者之间就会形成逐渐粘连的一个情况导致上里面的内容物不能够完全的推回腹腔当中。
一旦存在这种情况之后,患者的腹股沟疝病症所产生的肿块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缩小的情况,但是他不会随着体位的变化或者是负压的变化而呈现出完全消失的情况。
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25C HI NA FORE I GN ME DI C AL T REATME NT 临床医学作者从1997年至2007年收治164例成人腹股沟斜疝均采用经腹内修补方法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0年,无一例疝复发和并发症,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164例,男152例,女8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42岁;复发性斜疝4例,双侧斜疝2例,斜疝嵌顿18侧;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h ~45年;伴有习惯性便秘8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排空膀胱,在局麻或连续硬外膜麻醉下取患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2.5c m 处作4.0c m 横行切口(相当于内环口上一横指),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切开腹横筋膜和腹膜进入腹腔。
1.2.2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30°,用两把小纹钳提起切口下缘腹膜,此时内环口可清晰暴露于切口,将疝内容物回纳,如果嵌顿的肠管坏死可将它提出切口外作肠部分切除,肠端-端吻合。
1.2.3用右手食指从内环口探入腹股沟管,检查腹横筋膜的缺损情况,用左手食指探摸内环口腹膜下精索,用七号丝线从内环口下缘进针,穿过腹横筋膜从内环口上缘出针,如此缝合数针,使内环口能通过精索,再用四号丝线荷包缝合内环口的腹膜(注意不能损伤精索)。
1.2.4用三把小纹钳提起内环口下缘腹膜,清点术中用具无误,用四号丝线将切口上缘腹膜和提起之内环口下缘腹膜作连续缝合,分层缝合切口。
2讨论2.1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病,手术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大宗病例报告都有不同比例的复发率,其中腹股沟斜疝约3%~5%,直疝达10%,股疝约10%~20%[1[。
2.2青年或成年时期发生的斜疝通过临床解剖和实践证明是与原有腹膜鞘状突和因而形成的腹壁缺损有关[2]。
钱礼薛光华等通过研究指出:腹股沟斜疝的产生都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或闭合不全,故所有的斜疝都可认为是先天性的,因而提出斜疝修补术的关键是高位结扎疝囊和修补内环[3]。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前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
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1、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研究摘要目的:总结成人腹股沟疝治疗的临床经验,寻找合适的治疗措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方法: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疝气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157例患者,手术时间20~46分钟,平均46.3分钟。
术中出血少,术后无并发症,伤口愈合良好,经过3~20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局部无张力感或异物感。
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具有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操作简单等优点,是治疗疝气的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方法。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疗效临床经验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67成人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之一,男性多见,而且疝气多发生右侧,临床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以腹股沟斜疝为多见。
近年来,临床改变了过去开腹手术的方法,多采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为探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2010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疝气患者157例,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8月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患者157例,其中男151例,女6例;病程3个月~5年;年龄17~84岁钟,平均44.6岁。
腹股沟斜疝112例;双侧斜疝48例,合并隐匿性斜疝64例,直疝45例。
手术方法:采取硬膜外麻醉,于脐孔处置观察孔,在患侧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及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处置5mm套管针各1个,在镜下切开患侧脐内侧壁根部腹膜,钝、锐性分离腹膜前间隙,暴露耻骨结节,脐孔处置入mesh网片,将网片展平覆盖于腹股沟疝薄弱区,将患侧脐内侧壁牵向患侧,覆盖网片,脐内侧壁边缘用腹壁缝合针固定3针至网片覆盖满意。
结果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手术时间20~46分,平均46.3分钟。
术中出血少,术后无并发症,伤口愈合良好,经过3~20个月随访,157例均无复发。
腹股沟疝疾病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
从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
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
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
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同侧阴囊内。
少数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内容物难以还纳入腹腔者可称为“难复性疝”。
当疝块被嵌、勒、卡住而完全不能还纳,伴有明显疼痛者则称为“嵌顿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腹股沟直疝好发于男性老年人,该部位无先天性潜在通道而系组织薄弱的缘故。
其包块呈球形,不进入同侧阴囊,由于疝块基底部宽,一般很少发生嵌顿。
1.1 疾病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成分,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
另外发现,吸烟的直疝病人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
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发生疝。
1.2 病理生理1.3 简述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
悦读专栏·甄选-152 - Family life guide班立杰文(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当人体的某个脏器通过薄弱的缺损或者孔隙进入到另一个位置,这一现象在医学中就被称为“疝”。
当我们机体腹腔内的脏器在经过腹壁的缺损、或薄弱区时,冲出皮下向外突出,这时就会有肿块形成,在临床医学中被称为“腹外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疝气”。
而所谓的“腹股沟疝”,主要是指发生在我们腹股沟区的“疝气”。
那么关于“成人腹股沟疝”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成人腹股沟疝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成人腹股沟疝在不同分类标准下有不同的名称:根据发生位置的不同,成人腹股沟疝可有分为以下几种:①斜疝;②股疝;③直疝;④马鞍疝;⑤股血管周围疝;⑥复合疝。
根据疝内容物进入疝囊中的不同情况,可将成人腹股沟疝分为以下几种:①易复性疝;②难复性疝;③;④绞窄性疝。
除了上述分类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成人腹股沟疝,具体如下:(1)肠管壁疝(Ritcher 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突出的疝内容物并不是患者的整个肠管,而是部分肠壁。
(2)小肠憩室疝(Littre 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
(3)滑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疝内容物属于膀胱、乙状结肠等。
(4)阑尾嵌顿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疝内容物为阑尾,同时,在该类成人腹股沟疝发作的过程中,还会伴有嵌顿问题。
(5)逆行性嵌顿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突出的小肠发生严重扭曲问题,这时就可能导致多处肠已经发生坏死。
成人腹股沟疝的致病因素对于患有成人腹股沟疝的患者而言,可能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先天因素影响,比如患者腹股沟发育不良就可能引发成人腹股沟疝。
(2)后天因素影响,比如患者高龄、生长发育不良、营养代谢不良等,都可能引发成人腹股沟疝。
(3)除了上述两点基础因素以外,还有就是长期吸烟、咳嗽、便秘等诱发因素导致患者出现成人腹股沟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