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
- 格式:ppt
- 大小:11.26 MB
- 文档页数:111
浅析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作者:戴友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航天之父钱学森一生贡献卓著,对于怎么“冒”出杰出人才,他老有自己的见解,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现在我们国家在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他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祖国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作者简介:戴友军,1984年生,男,江西万载县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2一、大成智慧的提出钱学森于1955年回国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航天事业上,孜孜不倦,为祖国做出了显著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同时,他也一直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钱学森不仅在航天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一直心系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他密切关注杰出人才的培育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温家宝曾说:“去年看望钱老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我们都理解,这里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像钱学森、李政道、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人才。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生逐渐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一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面对的难题。
人才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特别是杰出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一问题,是我们国家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钱学森对于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的拷问,现已有学者加以提炼为“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梦想的智能时代“钱学森对于思维科学研究的设想包括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模拟的方法,即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从电子计算机的程序结构间接认识人脑的类似功能结构。
” 智能,这个词如今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交通,它们逐渐从科幻电影中走下神坛,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当世界各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不断在各种展览会中亮相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也越来越多,然而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智能机器人有没有可能获得人的智慧,有一天成为人类的朋友、并肩作战的战士、甚至是敌人?最近,国内一个研究所的成立,又引发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新一轮关注,它提示人们,目前,中国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4月14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思维与智慧研究所正式揭牌,研究所首任所长由“两弹功勋”钱学森的再传弟子尹红凤博士担任,戴汝为院士担任名誉所长。
这个被称为“完成钱学森晚年愿望”的研究所,将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寻找新的突破。
从思维科学到智慧系统“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对钱学森的成就一般会联想到‘两弹一星',但他在晚年的科学成就却几乎很少被提及。
”尹红凤博士告诉《北京科技报》,“钱学森曾对他的孙子说:‘你记住,上世纪爷爷做的这点事,如果叫伟大的话,那么,21 世纪的爷爷将更伟大。
'的确是这样,钱老开创的思维和智慧科学的研究,是中国第一次重大科学问题上的领先突破。
我参与了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的研究,深知他开创的这个研究领域将会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这很有可能会超过他以往的科学成就。
”钱学森从20 世纪50 年代就开始思考思维科学的研究。
在80 年代,他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思维科学》一文,提出人的思维是有规律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
并将“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个部分。
他特别强调要在“形象思维”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钱老还认为计算机模拟对研究人的思维有重要的启发,计算机模拟技术是研究思维的有效工具。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简介一、什么是“大成智慧”钱学森说:“人的智慧由两绝大部分组成: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
此为‘大成智慧学’。
”他认为,量智主要是科学技术,一般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研究量变到质变。
性智更多的是人文科学,从整体感受入手去理解事物,从“质”入手去理解世界。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实质上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等以及各种文化实践活动的结合,二者应相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二者应相融;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二者应整合,建立新的人文主义和新的科学主义。
这就是大成智慧,就是智慧。
二、智慧课堂的意义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我校当前实行的“智慧课堂”的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三、智慧课堂的指导思想教育:教育不是告诉、不是灌输,是在教师指引下,让学生自主享受教育资源,获得心智,增长水平的过程。
教育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工程。
获得心智,增长水平的教育环节。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
教师:教师不是搬运工,不是百事通,是教育教学中的桥梯角色。
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路人。
学习: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应付考试,是享受教育资源,获得心智,增长水平的自主活动。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研究钱学森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科学家,他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是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该思想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旨在研究复杂系统的行为和特征。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复杂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包括:系统、开放、复杂和巨系统。
该思想认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被视为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整体,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因此,钱学森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认为这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关键。
在钱学森的理论框架中,巨系统是指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
巨系统的研究需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巨系统的行为和特征。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观念的拓展:钱学森认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系统观念的拓展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学科方法的融合:钱学森强调,研究复杂系统需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这种多学科方法的融合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巨系统的行为和特征,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系统工程的创新:钱学森在系统工程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提出了“大成智慧”的思想,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和发展。
这种系统工程创新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综合集成研讨厅综述【摘要】钱学森院士总结提炼出了复杂巨系统,又提出了处理该系统的方法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最后发展成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本文主要分析介绍了综合集成厅的形成过程,以及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重要内容,最后列出了在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院士的综合集成思想已经初步形成,形成标志是对综合集成认识论上的升华,即钱学森院士提到的:系统论,既不是整体论,也非还原论,而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80年代末,钱学森院士首次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方法”,并不是综合集成方法,而是一个探索,为综合集成法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88年11月钱学森院士在系统学讨论班上进一步明确了“复杂巨系统”的概念,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的首次提出,主要是针对复杂巨系统问题提出的方法论。
“综合集成法”这是一个创新,国外的研究中是没有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在讨论班上的具体内容是:当前对于如何处理复杂巨系统,还没有成功的理论;目前理论就发展到这么一个水平。
但也不能说,没有理论就什么也不能干了。
对于社会系统,经过几年努力,发展了一种方法,叫做“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
1990年5月,钱学森院士又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从“定性定量相结合”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认识转变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就是:首先形成综合集成的定性认识,最后形成定量认识;“法”狭义上就是技术工程,广义上理解成综合集成工程,英文为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后改称大成智慧工程)。
1990年钱学森院士发表了一篇“一个科学新领域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的文章,总结并且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在解决复杂巨系统的问题过程中,又给出来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从此开辟了大成智慧工程领域;更进一步从思维科学任务为着眼点总结了科技发展中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
502014年12期总第751期综合集成研讨厅——“钱学森科学思想”之复杂巨系统智能求解法◎文/马蔼乃 (钱学森研究中心顾问)本文探讨了钱学森(1911-2009)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设想中,可以看出钱学森理论思想的实践方法。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钱学森提出的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一种智能方法,是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和问题求解系统。
其核心是将专家群体、统计数据和文字档案资料、计算机技术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解决问题。
钱学森认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由于其开放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用还原论的办法来处理它,不能像经典统计物理以及由此派生的处理开放的简单巨系统的方法那样来处理。
我们必须用依靠宏观观察、只求解决一定时期的发展变化的方法。
因此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只能作比较短期的预测计算。
过了一定时期,要根据新的宏观观察,对方法作新的调整。
这样说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及方法有其局限性,但这样认识是实事求是的,这种理论和方法也是有效的,因为它比那些脱离现实的所谓’理论’更合乎实际。
” 实际上对于许多复杂性的现象,是多网络、多系统、多结构、多层次的,只能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来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恰好满足了这个需要。
综合集成研讨厅,由专家群体、云数据库、计算网络构成。
多学科专家群体“会诊”多学科专家参加研讨厅。
例如:大成智慧教育研究,需要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系统科学家、数学科学家、人体科学家、思维科学家、行为科学家、军事科学家、地理科学家、建筑科学家、虚拟科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等共同参加研讨运用各自专长优势互补,共同研制。
就象各科医生对某一重大、复杂的病情进行会诊。
多专业云数据库奠基各个专家都有整套的数据与资料,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数学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虚拟科学、哲学、美学各种资料、信息、数据,分门别类地存入数据库,建设“云数据库”,将所有的数据与档案集中起来,并和计算机网络连接。
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摘要]只有深刻地把握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转型这一大的科学革命的历史趋势,才能真切地把握各学科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刚刚兴起的“治理理论”,其本质特征是强调民间社会之间、民间社会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网络机制和体系,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机制。
因而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看,其本质应属于后现代复杂科学范式。
[关键词]治理;管理;复杂科学;范式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刚刚兴起一种崭新的社会管理理论,这就是“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ies)。
然而何为“治理”?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管理学等诸学科,众说纷纭,多从“治理”与“统治”(government)之不同来立论。
而我们认为,“治理理论”的兴起以及“治理”本质应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把握。
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看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治理理论”的本质应属于后现代复杂科学范式。
一、从现代科学范式到复杂科学范式的革命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科学知识虽然越来越专业化、分科化、多样化,呈知识大爆炸的格局,但却有着统一的价值预设、知识基础和方法论前提,这就是“科学范式”。
按照库恩的观点,范式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是科学家共同体,在特定历史阶段,通过一定的范例形成的形而上学信仰、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原则。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范式经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则是一种不能强迫地皈依的体验,是根据信念作出决定[1](P98、89、125、78)现代科学范式是以机械论的自然图景和还原论的方法论为“硬核”的经典科学范式。
机械论世界观的基本信仰是原子构成主义。
“物质实体+形式法则”的思维模式,是西方文明和机械论世界观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模式的基本看法。
“由自由的个人(原子论)所组成的社会,得以保持其有序运作的唯一办法是制定某些规则,这些规则就是法律(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