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敏:复杂系统和大成智慧
- 格式:ppt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54
浅析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作者:戴友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航天之父钱学森一生贡献卓著,对于怎么“冒”出杰出人才,他老有自己的见解,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现在我们国家在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他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祖国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作者简介:戴友军,1984年生,男,江西万载县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2一、大成智慧的提出钱学森于1955年回国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航天事业上,孜孜不倦,为祖国做出了显著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同时,他也一直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钱学森不仅在航天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一直心系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他密切关注杰出人才的培育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温家宝曾说:“去年看望钱老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我们都理解,这里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像钱学森、李政道、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人才。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生逐渐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一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面对的难题。
人才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特别是杰出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一问题,是我们国家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钱学森对于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的拷问,现已有学者加以提炼为“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推荐词几个月前承蒙钱学敏教授惠赠新著《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我上手阅读,就放不下来了,十天内通读了一遍,有的章节还反复阅读,深感受益非浅。
钱学森先生是XX世纪十年一遇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其成就和贡献远远大于一年一遇的一般诺贝尔奖获得者。
所以研究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对于培养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诺贝尔奖百年辉煌, 威信很高, 确实是评价世界一流科学家的重要标准, 但不是唯一标准, 因为诺贝尔奖有几个局限性: 其一,诺贝尔奖只限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文学,外加一个和平奖,对科学技术的覆盖面有局限性。
其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成就大小的差别很大。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百年一遇的伟大科学家, 例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大概不到1%;第二层次是十年一遇的伟大科学家,例如玻耳、伦琴、海森堡、薛定谔、Dirac、L.Pauling、T.H.Morgan、J.D.Watson、F.H.C.Crick等,不到10%;第三层次是一年一遇的大科学家,约占90%。
此外,诺贝尔奖评审也有失误, 例如XXXX年的生理医学奖授予DDT的发明者P.Muller,他的学术成就本来不大,现在DDT已被禁用。
又如1912年的物理奖授予发明灯塔的N.G.Dalen,其实他对物理学没有什么贡献。
钱学森,XXXX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XXXX年至XXXX年,在美国学习和工作20年,师从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先驱和世界最高权威冯卡门(von Kármán),在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他是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合作者和接班人。
冯卡门退休后,钱学森任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成为美国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技术的第一把手。
上世纪XX年代,是航空喷气推进技术从亚声速向超声速突破的时代,因为理论跟不上而频频发生坠机事故。
冯卡门看到钱学森具有特殊的数学才华,让他做这个理论难题。
钱学森关于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的探索钱学敏1、复杂系统是相当普遍的客观现实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世界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复杂性问题,所以系统的问题,特别是复杂巨系统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理论研究——复杂性科学,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复杂性科学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焦点,是一个科学新领域,它的突破,将引起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多年来,国外已有不少著名科学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开始注意探索复杂性问题。
在欧洲,20世纪70年代有比利时的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 1917- )提出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探讨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形成有序结构的问题。
德国的物理学家哈肯(H. Haken 1927- )、艾根(M. Eigen)等人,他们依据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成就,注意到系统常常会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现实,提出“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和协同学(synergetics),走近系统自组织理论,较早地提出了“探索复杂性”问题。
在美国,1984年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盖尔曼(M.Gell-Mann)、安德森(P. Anderson)、阿罗(K. Arrow)等人的支持下,聚集了一批数学、物理、经济、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专门从事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试图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克服还原论的不足,找到一条破解复杂性问题的道路。
目前,他们有些成果很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从总的思路上和方法上来看,似乎尚无明显的突破。
有人说他们仿佛是从“复杂”走向了“困惑”1。
在中国,钱学森倡导的“系统科学”原本就是对各种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的基础上形成的。
1978年他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
2此后,他一直亲自参加并指导系统学讨论班,带领大家努力探索复杂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钱敏知:聚焦当下,就是智慧,就是收获,就是精进!聚焦当下,就是智慧,就是收获,就是精进!1.赚钱的捷径,就是直接复制成功的人。
为什么做生意最容易从身边人学起,因为看到了成功案例,天天看,开了眼见,提高了信任。
2.聚焦你的核心动作,聚焦你最有成效的动作,类似国外的大咖,生活之极简,比如,买衬衫就是直接买一大打,12件,颜色都一样,这样每天在穿衣这件事上效率极高,都不用费脑费心了。
3.花更多的时间提高你的核心竞争力。
前段时间,看一个做运营的小伙伴,转行要去写作,他说,写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他人难以复制。
4.找你效率最高的时间点来做困难的事情,比如,有时你就是不想写文章或者做某一个事情,可以在清醒,状态最好的时候,分解三个步骤,从最小任务开始做起。
推荐你看书籍《微习惯》5.我到朋友公司去,他是几个人的小公司,流程管理很清晰,每人每天做什么,做多少的量,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白板上清清楚楚。
作为个人创业者,也要每天给自己布置“作业”,布置每天、每周、每月的任务。
PS,关注+私信“14天”,索取《14天极速写书》精华版6.牛叉的大师就是让人马上行动,因为行动才能改变,而不是天天在那里暗想,光想是没有用的,比如你天天看书,但是不输出,不分享,很多东西都沉没在你的思绪中了,以输出来倒逼输入,这个输出就是“做”,就是展示,就是外化,就是行动。
7.慢下来,分解做好每一个细节动作,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你的重要事项,完成每天的任务。
8.缺少监督,行动力就差,你可以建一个监督群,互助群,共修群,一起努力,软文改编。
9.坚持每天写作,每天一篇读书笔记,感悟文章,干货文章,引流是最快的.10.聚焦当下,就是智慧,就是收获,就是精进!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所以你能够收敛你的注意力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要及时记录,及时整理.以前,钱敏知看一个日本大咖的书籍将自己持续精进的方法,说到用一个单一笔记本做记录,定期翻看,定期复盘思考,他把这个方法,叫做【一元笔记法】。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学”是钱老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一直着力思考的时代课题。
“量性双悟智、天人一贯才”。
这是海外一位80余岁的老华侨有感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思想,为他写的一幅楹联。
记得那是1996年初春的一天,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忽然打来电话说:“学敏啊!你知道吗?今天上午国防科工委沈椿年副主任带着秘书、记者送来一幅楹联、一缸水仙,还摆了个仪式,给我和学森照了相,热闹半天。
”我一听,就觉得有点儿不妙,因为钱老一向惜阴如金,每日生活、工作非常有规律、有计划,怎耐得应酬来往、送礼、照相?便悄声问:“是谁写的楹联,这么兴师动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写的《钱学森的艺术情趣》一文,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传到了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那里的一位爱国华侨看了以后,很佩服钱老,就提笔写了幅楹联,拜托当时正在新加坡访问的沈椿年副主任带回,并要求照个相给他。
据说这位老先生有80多岁了,很受人们尊重,他的书法、绘画、诗文作品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他的名字叫潘受。
大概是因为我给“招来的事儿”,或许是钱老仔细看了楹联以后,对潘老的书法、文笔感觉不错,他让我们也看看并保存这幅楹联。
当我和永刚把这幅装裱得十分精美的楹联展开一看时,只见上联写的是:“量性双悟智”,下联写的是:“天人一贯才”。
这十个大字像行书又似草书,凤翥龙蟠,凌厉洒脱;在每条楹联的两边还有两行娟秀的小字,霞舒云卷,回旋多姿,真是神来之笔。
这些小字诗文,首先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交流合冶”来解读钱老倡导的“大成智慧学”,并以十个大字予以概括,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短短诗文,词语古雅清新、情真意切、富有哲理。
现将原文抄录如下:“学森先生称:科技为量智,文艺为性智。
前者逻辑思维,后者形象思维。
一客观,一主观,一冷一热,交流合冶,探微发秘,灵境神游。
于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可化隔为不隔,化不通为通,从而奇光异彩,随之出现。
钱学森的思维方式钱学敏人们的宇宙观、科学观与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往往是一致的。
由于钱学森具有正确的、现代化的科学观;所以他的思维能力非凡,至今仍十分敏捷、深邃、充满活力,常常有所创新,形成超前意识,其中奥秘很难捉摸和描绘,现仅就笔者的日常观察,罗列几项:一、大跨度的思维方式钱老的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就是要求他具有广博的知识,集智慧之大成,并能触类旁通,大跨度地思维,从各个方面去把握事物整体关系的“形象”,抓住了事物的机理,深入探索,找到创新与成功之路。
他曾以自已的体验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
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
大成智慧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二、整体的思维方式钱老总是习惯于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
正确区分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等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中把握部分。
他常说:“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否则,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些零碎的瓦片、木椽、窗格子,看不见整体结构和大厦,难以形成独具创见的智慧。
三、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这是钱老系统的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他每日驰骋在古今中外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的时候,他绝不是良莠不分,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不知什么风浪使他锻炼出一种特别能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他极善于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予以辩证地否定即扬弃,批判地综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识。
因而,他总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不断发现鲜花遍地的绿洲。
四、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丰富多彩又变化无穷,人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仅从某一侧面去认识、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难免染上形而上学的色彩。
钱学森深感认识片面性、死板、机械的危害。
他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最后目标是对其整体及内涵(包括质与量)都充分理解”。
钱学森与大成智慧教育构想
钱学敏;杨克强;黄笑元
【期刊名称】《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卷),期】2013(000)010
【总页数】7页(P66-72)
【作者】钱学敏;杨克强;黄笑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集大成,得智慧——试析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J], 余华东
2.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J], 莫笑牛
3.关于举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立项的“十二五”专项课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实验”开题会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研讨会的邀请函 [J],
4.在物理教学中贯彻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初探 [J], 张映辉
5.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初探 [J], 李琳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成智慧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发表时间:2009-07-08T15:21:08.92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柯木根[导读] 本文将钱老的“大成智慧学”教育思想与生物学教育结合起来,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对其如何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作初步探索。
“大成智慧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柯木根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摘要】本文将钱老的“大成智慧学”教育思想与生物学教育结合起来,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对其如何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作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成智慧学高中生物学战略意义【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87-0221世纪是高科技群体飞速发展和新的科技革命、社会革命相继到来的世纪。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运用与创新,依赖于有智慧的人。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提出“大成智慧学”教育设想。
“大成智慧学”教育思想要求理、工、文、艺齐发展,要打通,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还必须加强情感和品德的教育,必须是创新教育,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年来,本人以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改革策略研究为契机,将钱老的“大成智慧学”教育思想与生物学教育结合起来,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以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方式与方法的转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特色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大成智慧学”思想的战略意义“大成智慧学”即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之大成而得智慧。
这里的集成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运用钱老1990年提出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人类在自然与社会科学诸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综合的集成。
用“大成智慧学”可对各种学科触类旁通,将大大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节省学习时间和精力,事半功倍、一通百通,触类旁通智慧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