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19
桂枝汤证方证标准桂枝汤是中医药中使用较广泛的一个方剂,其源于《伤寒论》中的一剂。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为桂枝、白芍、甘草和生姜,是一味温热的辛夷解表汤剂。
桂枝汤适用于辛冷与卫气也同证的外感病,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表症与营症相错。
桂枝汤的证候主要包括:发热、恶寒、无汗或不多、头项强痛、恶心呕吐、脉浮大紧等。
现代研究发现,桂枝汤对于治疗感冒、初起型流感、表邪未解等病症效果显著。
根据临床经验,桂枝汤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外感风寒辛冷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缺汗、恶风、四肢体冷,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甘草等药物,解表化湿,温通经络,平衡阳气。
二、风寒湿困证:表现为畏寒,发热,四肢乏力,头痛,身重,恶寒,苔薄白,脉沉细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等药物,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
三、风寒湿未解证:表现为恶寒,发热,身重,胸闷,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脉浮滑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苍术、茯苓等药物,以温煦阳气,祛除湿气。
四、风寒表邪为病证: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不散,恶风,体痛,舌淡,脉浮紧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干姜、炮姜等药物,以发散寒邪,宣通阳气。
总的来说,桂枝汤证方标准主要有以下特点:表热证、卫气相错、寒邪进里、痰饮阻肺。
在选择方剂时,要结合具体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合理选用桂枝汤的适应证。
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对于急性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纯粹的桂枝汤;对于寒湿病情重,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选择加减附子、细辛等药物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对于湿重较重,脾胃失调的患者,可以加减苍术、茯苓等药物以祛除湿气;对于阳气较虚,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加减干姜、炮姜等药物以发散寒邪,宣通阳气。
总之,桂枝汤是一剂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方剂,但在具体应用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古方新用——桂枝汤标签:桂枝汤桂枝汤又名阳旦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由桂枝9 g、芍药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12枚组成。
其功能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鼻塞,干呕。
舌苔薄白,脉浮缓。
传统方义:桂枝辛温,发汗解肌祛风;芍药苦酸微寒,敛阴和营止痛。
二药调和营卫为方中主药。
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表,并和胃降逆止呕;大枣味甘,助白芍和营,并补脾胃,养气津;炙甘草调和诸药,伍桂枝、生姜则辛甘化阳,伍芍药、大枣则酸甘化阴。
现代研究认为: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除治表虚证外,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从传统观点概括为:有表证则解肌调营卫,无表证则补虚调阴阳,既治表又治里,既祛邪又扶正。
从现代观点概括为:对机体体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使体温降低,又可使体温增高。
对汗腺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使汗腺分泌亢进,又可使汗腺分泌减退。
对肠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肠蠕动亢进,又能恢复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肠蠕动抑制。
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使感受流感病毒的小鼠被抑制的免疫功能恢复,又能使服左旋咪唑的小鼠增强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良好的清热、抗感染、镇静、镇痛作用,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抗过敏,可改善消化系统,增强机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抑制流感病毒。
桂枝汤广泛应用于内科病。
呼吸系统常见病如感冒,特别是年老体弱感冒;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动过缓;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神经系统疾病如顽固性发热、汗出、半身凉、半身热、半身汗;骨、关节系统疾病如风湿、骨折、肩周炎;妇科病如妊娠恶阻、产后微寒汗出;儿科病如病毒性肺炎、小儿消化不良;五官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听力下降;皮肤病如荨麻疹、皮肤瘙痒、冻疮、湿疹。
现将新用案例报道如下:1 冠心病患者李某,女,57岁,患高血压病10年,心肌梗死、心房纤颤2年。
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机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外邪侵袭,导致人体阳气受损,阴寒内盛。
针对这种病机,中医学中有一方名为桂枝汤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的,它们在方剂中的配伍关系被称为君臣佐使药。
其中,桂枝作为君药,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提升阳气;而芍药和甘草则充当臣药,起到调和君药的作用,增强方剂的功效;生姜则是佐药,其辛温的性质可以帮助君药和臣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根据中医药理论,桂枝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以下功能作用。
首先,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扶正固表,驱散寒邪,恢复阳气的运行。
其次,芍药和甘草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缓解身体的疼痛和不适感。
最后,生姜则能够温中散寒,促进消化功能,增强人体的阳气。
桂枝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其主治病症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酸痛、肢体沉重、无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中风表虚证属于八纲辩证的表证,即属于外邪侵袭的表现。
而桂枝汤方剂的药性归经主要归属于少阳经和阳明经,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此外,桂枝汤方剂也可以根据六经辩证医理进行应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六经是人体的六个主要脏腑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相应的病理特点。
桂枝汤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组合,以达到调和六经的作用,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起到主导作用,臣药和佐药则协助君药发挥作用,使方剂功效更加全面和有效。
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能够增强方剂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桂枝汤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具有重要作用。
其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药性归经和药味的特点,决定了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桂枝汤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桂枝汤治疗风寒感冒和肌肉疼痛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桂枝汤治疗风寒感冒和肌肉疼痛中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其中,桂枝汤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方剂广泛应用于风寒感冒和肌肉疼痛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桂枝汤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进行详细介绍。
一、桂枝汤的适应症桂枝汤为建中汤的基础方剂,具有温阳、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型感冒和肌肉疼痛的治疗。
其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指由外邪侵袭引起的寒冷症状,如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等。
桂枝汤可以通过温补阳气、解表散寒的作用,有效缓解这些症状,加速身体的恢复。
2. 肌肉疼痛肌肉疼痛常常由于寒湿、风湿、气滞等原因引起,表现为肌肉酸痛、僵硬等不适感。
桂枝汤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可舒缓肌肉疼痛,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康复。
二、桂枝汤的使用说明1. 化验前应停服在进行化验前,尤其是血液和尿液的化验前,患者应停服桂枝汤。
因为桂枝汤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与化验结果产生干扰,造成误判。
为保证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桂枝汤的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对于存在一些禁忌症的患者,应慎用桂枝汤。
其中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血虚气弱者以及体温升高等情况的患者。
在这些情况下,桂枝汤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害。
因此,对于这些患者,需谨慎使用或遵循医生的指导。
3. 使用方法和剂量桂枝汤的使用方法主要是口服,每次用药剂量为10克至30克。
可以将桂枝汤煮沸后待温后服用。
或者根据医生的指导,将桂枝汤煮沸后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待温后饮用。
4. 注意事项在服用桂枝汤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干扰药物的吸收和消化。
- 生活习惯: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运动。
- 温度调节:避免受凉或过度受热,保持室内温度适宜,衣着要保持适当。
三、使用桂枝汤的效果桂枝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风寒感冒和肌肉疼痛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桂枝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医案桂枝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病的临床实践中。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材,结合其他药材和配伍原则,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改善心脏功能,达到治疗心脏病的目的。
桂枝作为中药材,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良药。
在桂枝汤中,桂枝被用作主药,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能力。
桂枝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焦虑、失眠等不适症状,提高心脏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除了桂枝,桂枝汤还包含其他药材,如芍药、生姜、大枣等。
这些药材在配伍原则上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治疗心脏病的作用。
芍药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缓解心绞痛等心脏病症状;生姜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大枣具有益气养血、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调节心脏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的医案中,有一例非常经典的案例: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因心脏病反复发作而来就诊。
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心脏有明显的缺血病变。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患者为气虚血瘀型心绞痛。
医生给予患者桂枝汤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天服用桂枝汤两次,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显示心脏病变明显改善。
此后,患者坚持每年定期服用桂枝汤进行巩固治疗。
经过几年的治疗,患者心脏病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从这个医案中可以看出,桂枝汤治疗心脏病的优势在于其温补作用和调节心脏功能的能力。
通过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桂枝汤还能够调节心脏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心脏的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作为中药方剂,桂枝汤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对于特殊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梗死等,桂枝汤可能不适用。
桂枝汤虽然具有温补作用,但过量使用会导致过于燥热的症状,加重心脏负担。
在应用桂枝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服用。
桂枝汤准确配方解析:传统中医秘方助你调理身体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
它具有发汗解表、和营止痛、温经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桂枝汤的准确配方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中医秘方,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它来调理身体。
一、桂枝汤的药物组成1. 桂枝:桂枝是桂枝汤的主药,具有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作用。
在桂枝汤中,桂枝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邪气,解除肌表的束缚,使邪气外散。
桂枝还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能够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经络阻滞,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2. 芍药:芍药是桂枝汤的辅药,具有和营止痛、养血敛阴的作用。
在桂枝汤中,芍药的主要作用是和调营血,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气血瘀滞,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同时,芍药还具有养血敛阴的作用,能够滋养阴液,防止因发汗解表而导致的阴液损伤。
3. 生姜:生姜是桂枝汤的佐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
在桂枝汤中,生姜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桂枝发散风寒邪气,增强解表的效果。
同时,生姜还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能够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胃脘不适、呕吐等症状。
4. 大枣:大枣是桂枝汤的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在桂枝汤中,大枣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桂枝、芍药等药物发挥其功效,增强桂枝汤的整体效果。
同时,大枣还具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作用,能够改善因寒邪侵袭导致的脾胃虚弱、心神不安等症状。
二、桂枝汤的配方原理桂枝汤的配方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汗解表与温经散寒相结合: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能够解除肌表的束缚,使邪气外散;芍药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经络阻滞。
二者相辅相成,既能够有效地解除风寒邪气的束缚,又能够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经络阻滞,从而达到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痛等症状的目的。
2. 和营止痛与养血敛阴相结合:芍药具有和营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气血瘀滞;桂枝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能够消除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经络阻滞。
桂枝汤方证桂枝汤原方症状相关分析恶寒、恶风使用桂枝汤的病人多有外感风寒的病史。
因太阳之气为风寒所伤,卫气失和,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致肌表失于温煦,更兼汗出腠疏,难耐风寒吹袭,遂现恶风恶寒之象。
恶风与恶寒,仅属病人感觉程度上的差异。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均可出现此症象。
六经为病,皆可出现恶风寒,太阳恶寒常伴发热,且无论病程久暂,只要有表证,则恶寒之象不除。
表现为“ 淅淅恶风",即象凉风冷雨卒然淅沥其身之状,“ 啬啬恶寒” ,则表现畏恶风寒之怯懦惊惧貌。
而阳明恶寒为时多短,程度亦轻,常“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189),且仅“ 背微恶寒” ;少阳则为往来寒热;至于三阴恶寒,则系通身恶寒,多兼阳气式微、阴寒内盛之象,可别于太阳恶寒。
发热因风寒之邪侵扰人体,卫阳之气趋集并浮盛于外而奋起抗邪,且风气偏胜,风性属阳,邪正拼搏于肌表,两阳相并遂致发热。
内伤杂病之营卫不和之发热,多因卫气耗伤,与营失谐,营不滋卫则卫不恋营,卫气浮散于外遂现发热。
其特点为热在浅表,有如着衣过多,覆被过厚热,热势不甚,多表现为低热、烘热。
一般太阳中风发热必伴汗出,内伤杂病之营卫不和发热常伴自汗出。
出汗无论是外感抑或内伤,因营卫失和,卫气耗伤,不能尽固护腠理之职,卫难固营而营弱,营阴不能内守则外泄为汗。
病人有出汗的症状,为什么还要用桂枝汤发汗呢?因为病人出的汗多为“ 病汗",其汗不热,甚则为“ 冷汗",多伴有恶风恶寒的症状,且其出汗量不大。
而使用桂枝汤后微微发汗,则出的是“ 药汗",使邪随汗解,营卫调和。
而桂枝汤所发的汗不能大汗淋漓,过汗则伤阴,故日“ 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 先其时发汗则愈"。
从这种意义上说,桂枝汤不仅是调和剂,也是发汗剂,通过发汗而达到营卫调和的目的。
因此,出汗是太阳病用桂枝汤的一个主要症状。
从桂枝汤原方症状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出汗、自汗症状累积出现27次,是所有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
方剂学(二)-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总题数:58,分数:58.00)1.以下证候,不属于桂枝汤适应证的是( )∙A.汗出恶风∙B.发热头痛∙C.咳嗽痰稀∙D.鼻鸣干呕∙E.舌苔薄白,脉浮缓(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适应证包括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2.生脉散的功效是( )∙A.益气养阴,敛汗止咳∙B.清暑益气,养阴生津∙C.益气养阴,生津止渴∙D.益气生津,敛阴止汗∙E.益气健脾,养阴生津(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生脉散的功效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3.血府逐瘀汤的功效是( )∙A.活血祛瘀、温经止痛∙B.祛瘀通络,通痹止痛∙C.活血祛瘀,行气止痛∙D.活血祛瘀,疏肝通络∙E.活血祛瘀,养血清热(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血府逐瘀汤的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4.黄土汤的主治是( )∙A.脾阳不足,所致大便下血或妇女崩漏∙B.脾阳不足,中气下陷之崩漏∙C.气血虚弱,血中所主之衄血∙D.脾肾两亏,不能固涩之尿血∙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所致大便下血或妇女崩漏。
5.参苓白术散主治( )∙A.脾胃气虚证∙B.脾胃虚寒证∙C.脾虚挟湿证∙D.脾虚食滞证∙E.脾虚痰湿证(分数:1.00)A.B.C. √D.E.解析:[解析] 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挟湿证。
6.定喘汤的功效是( )∙A.宣肺降气,祛痰平喘∙B.降气平肺,祛痰止咳∙C.辛凉宣泄,清肺平喘∙D.清泻肺热,平喘止咳∙E.解表散寒,化饮平喘(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定喘汤的功效是: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伤寒论桂枝汤禁忌证举例在《伤寒论》中桂枝汤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剂量精当,被后世誉为“仲景众方之魁”“调节营卫第一方”,在临床应用方面适用证也非常广泛,清代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称其为:“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但任何一张方剂也都有其禁忌证,桂枝汤也不例外。
仅在《伤寒论》原文中,张仲景已经给出了三条禁忌证。
一、寒邪闭表不可用桂枝汤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桂枝汤治疗功效主要表现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上,其组方思路重在扶正祛邪、调节营卫,所以发汗之力并不强。
对于太阳病来说,主要适用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而寒邪闭表的太阳伤寒并非其适应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与麻黄汤发热散寒不同,而在本条中,脉紧为寒邪重,汗不出,为寒邪闭表,为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的原因有二,一是如上所说,桂枝汤发汗力弱,药力不能驱邪外出。
二是桂枝汤方中含有芍药,芍药具有酸敛阴柔的特性,容易使寒邪闭表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引发邪势加重为郁热扰心,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所以,张仲景在禁忌中特别强调: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清代注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称:“...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
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清代另一位注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也称:“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皮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
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
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
”二、酒客病不能用桂枝汤若酒客病,亦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嗜酒成瘾的人。
酒客病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酒客的了太阳中风病;二是酒客素有过度饮酒的疾病或者得了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长期过量饮酒形成湿热内盛的体质,对于这种特殊体质的病人来说,不能单独使用辛温、甘味的药,因为甘味药可以增强其体内湿气更盛之患,而辛温的药物又可以助长内热加剧。
桂枝汤临床应用自汗患者丙,女,被汗症所困十余年,每日出门归家后均大汗淋漓,多方求医均无果。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药物治疗法效果不佳。
初诊后患者出汗尤为严重,上半身发汗尤为严重,伴有腰背部不适,喜冷饮,心中烦热甚重。
夜寐不佳,少气乏力,伴有腹泻。
热绕于胸中,下寒于脾胃,行治以清上焦之隔热,温中焦之胃寒,拟方桅子豉汤加减。
故拟方:豆豉15g,干姜8g,山桅10g,甘草8g,黄连8g,西洋参15g。
半月后,二诊:患者汗出稍解,汗仍自出,好热饮,夜寐转善。
治以黄连桂枝汤加减,清热和营,敛阴止汗,故拟方:桂枝10g,甘草5g,黄连8g,白芍10g,锻龙牡各15g,大枣5枚,生姜8g,碧桃干10g,7剂。
三诊:患者精神俱佳,出汗明显好转。
患者系痰湿体质,湿困脾阳,阳气被抑,致少气乏力,时有头晕。
5.4不寐患者丁,女,8岁,由于脑膜炎,出现发热、头痛、抽搐,以致于昏迷与肝功异常。
采用中西医结合后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
自此昼夜不寐,患者家长令其入睡则哭闹不止。
对患者病症观察,发现患儿面色红润、奔跑自如、声音洪亮,舌质黯淡、苔薄白,脉象细微。
证属脑络受损,营卫不和,心神失宁。
采用调和宁神法,选用桂枝汤加减,采用桂枝、炙甘草各为3g,黄答6g,赤芍、荆芥各为8g,娱蛤半条,柴胡、川芍各4g。
1剂/d,采用水煎方式,日服2次。
患者服用2剂后,能够自由安睡,但至子时仍醒。
按原方再行7剂,患者每夜均能睡眠达8h。
经分析,患者曾患有脑膜炎,风邪为患,脉络则不通,对心神造成损伤,则引发不寐。
采用桂枝汤,其以通阳为见长,同时主调和,辅以川芍、娱蛤发挥活血通络之功效。
故采以柴胡、黄答、荆芥以理气祛风,营卫调和,故患者不寐治愈。
5.5妊娠呕吐患者戊,女,29岁,怀孕2月余,症状为恶心、呕吐,乘车症状加重。
怀孕期间因不建议服用药物,然患者担心反复呕吐引发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到胎儿发育,遂就诊。
对患者病症观察,发现其体形偏瘦,经对患者询问后,其平时脾胃偏弱,进食过量则会出现呕吐,大便长期不成形,舌苔白腻。
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桂枝与芍药等量相配,收散相得,解肌发表而不致营阴外泄,调和营卫。
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甘草甘平用以调和中气。
证乃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可用于感冒、痛经、颈椎病、肩周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妊娠呕吐、病后及产后低热等,证属营卫不和者。
后世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
”正如柯琴所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伤寒论附翼》)笔者从桂枝汤加减变化应用于临床生益于此较多,现将自己一点理论学习与临床心得整理如下。
1 桂枝汤及其类方临床应用桂枝汤常用于体虚或反复外感,暑月感寒所致外感者。
桂枝加葛根汤用于颈椎病、肩周炎、颈项肌肉劳损等营卫不和者,有汗用此法,无汗常用葛根汤。
桂枝加加龙骨牡蛎汤对失眠、遗精或滑精、脱发等阴阳两虚者有奇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可用于急性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临床上用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肢体麻木疼痛等气虚血滞,兼有表证者。
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对心血管病有奇效。
小建中汤对心悸、遗精、经行腹痛等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均有效。
桂枝加黄芪汤在慢性肝炎、慢性肠胃炎、神经性疼痛等虚黄有效。
桂枝加薄荷、苍耳子、蝉蜕等治疗过敏性鼻炎营卫不和所致者有效。
桂枝汤加减还可应用于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等皮肤病。
2 病案举例2.1 病毒性心肌炎张某某,男,27岁,患者2月前有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病毒性感冒,随后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曾至某医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T波倒置。
CK-MB、肌钙蛋白T、C反应蛋白等增高,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心律平、辅酶Q10、万爽力、维生素C等治疗后效果不显,前来就诊。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桂枝汤方【辨证要点】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
歌诀: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上五味,水煎温服,服已须臾,进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似有微汗出,不宜出大汗。
服一煎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
若不见汗出,可依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息恶等物。
按:《医学金鉴》曰:“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
”后世注家皆认为是去皮外之粗皮,宜从后世注家。
注:方剂中的各药物剂量,皆遵仲景原著,参考汉代原量折合现代用量,并用现代剂量单位名称。
煎服法亦用近代习惯用法。
【方解】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
这里要特别注意,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合起来用,不至大汗。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
少食稀粥,更有益精却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健胃滋液调和营卫之方,也就是后来医家所说的“甘温除热”的良方。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致使营卫不和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邪气也。
桂枝汤的功能主治简介桂枝汤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桂枝汤是《内经》中记载的六经变证适应用汇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等疾病的治疗,被誉为中医的“圣药”。
功能主治桂枝汤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1.解表发汗:桂枝汤具有辛温发散的药性,能够促进阳气运行,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
2.行瘀通络:桂枝汤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引起的症状,适用于风湿痹痛、胸痹心痛等疾病。
3.缓解气喘:桂枝汤具有温肺通气的功效,可以扩张支气管,缓解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4.舒肝理气:桂枝汤可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缓解压力,适用于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等症状。
5.温经散寒:桂枝汤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调理子宫寒冷引起的症状,适用于经期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适应症桂枝汤适用于以下病症:•风寒感冒:桂枝汤可以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
•肩颈痛:桂枝汤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肩颈痛、风湿痹痛等病症。
•气喘咳嗽:桂枝汤可以温肺通气,适用于气喘、咳嗽等病症。
•情绪不稳:桂枝汤可以舒肝理气,适用于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等症状。
•经期不调:桂枝汤可以温经散寒,适用于经期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用法用量桂枝汤的用法用量如下:•内服:每次15-30g,煎服。
•适量加入水中煎煮,煮沸10-15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桂枝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孩童、年老体虚者慎用。
3.忌与酒类同服。
4.忌与辛辣刺激性食物同食。
总结桂枝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功能主治涵盖了解表发汗、行瘀通络、缓解气喘、舒肝理气、温经散寒等多个方面。
适用于风寒感冒、肩颈痛、气喘咳嗽、情绪不稳、经期不调等病症。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用法用量,同时需要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