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机械运动(上)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35
物理自招复习机械运动·拓展练习一、单选题1.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A.10s时两车速度相等B.5~10s内两车运动的路程相等C.0~5s,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以4m/s向西运动D.5~10s,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2.我国运动员全红婵,在2023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西安站女子单人10米跳台预赛中,出色地完成了“207C”动作。
将其下落阶段中的一段运动简化为直线运动,其中A、B、C、D四点是她下落过程中的四个位置,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5s,距离如图所示.关于全红婵在此段运动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AC段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5m/sC.经过C点的速度为5m/sD.到达D点的速度为0m/s3.同班同学小明和小华住在同一个小区,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距离为1200m。
周一早晨,小明7∶30开始从小区门口以某一速度步行出发去上学,几分钟后,小华骑着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出发,在距离学校480m的地方追上了小明,此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0;然后两人一起匀速步行向学校走去,到达学校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华出发时,小明已经走了576mB.两人相遇后步行的速度与相遇前小明步行速度的比值为3∶4C .在7∶41两人离小区门口的距离是792mD .小华从出发到到达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3.6m/s二、多选题4.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出发做直线运动,两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体在510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05s 内的平均速度B .整个20s 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速度是2m/sC .510s 内,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始终为20mD .若20s 后两车的运动状态不变,则第40秒时,两车相距40m5.如图(a )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讲义(一)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例题:1、下列各物体中接近130厘米的是:( )A .体温表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课桌高; D .写字台长度.2、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A .偏大B .偏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练习:一本书的厚度为8 ; 课桌的高度约为80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 ;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 ; 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 ;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 ; 教室门的宽度是0.95 。
一.选择题(共16小题)1.对一些常见物品长度的估测,其中与实际相符的是()A.圆珠笔的长度约15cm B.拇指甲的宽度约8cmC.讲台的高度约2500mm D.教室门框的高度约500mm【解答】解:A、圆珠笔的长度约15cm,符合实际,故A正确。
B、拇指甲的宽度约1cm,故B错误。
C、讲台的高度约25cm,即250mm,故C错误。
D、教室门框的高度约2m,即2000mm,故D错误。
故选:A。
2.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別是L1=6.80cm、L2=6.81cm和L3=6.79cm。
取其平均值6.80cm作为测量结果。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L1=6.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B.L1=6.80cm也可以记录成L1=6.8cmC.L2=6.81cm中0.01cm是准确值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0cm【解答】解: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L1=6.80cm的测量结果也有误差,故A错误;B、在6.80cm中“0”是估计值,“8”是准确值,在6.8cm中“8”是估计值,所以L1=6.80cm不能记录成L1=6.8cm,故B错误;C、第二次测量值L2=6.81cm中6.8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故C错误;D、通过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为6.80cm,所以物体长度可能略小于6.80cm,也可能略大于6.80cm,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是国庆70周年升旗仪式场景,根据图中信息估测该国旗的高度(竖直方向)是()A.1.8m B.2.8m C.4.8m D.5.5m【解答】解:士兵的身高约1.7m,图中国旗的竖直高度约是士兵身高的1.5倍,在2.8m左右。
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小明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先后4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记25.46cm、25.45cm、25.66cm、25.47cm,则这个物体长度的测量值应取()A.25.455cm B.25.46cm C.25.496cm D.25.47cm【解答】解: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5.66cm与其它数值的准确值不同,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5.46cm,故B正确。
初二上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Ⅰ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1.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各自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在同一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B. 甲和乙的机械能可能相等C. 甲受到的拉力一定大于乙D. 12秒内,甲、乙间的距离可能变小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4mmB. 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4mC.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D.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3.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2:1,运动路程之比3:4,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是()A. 1:2B. 4:3C. 2:3D. 3:84.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10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20 m/s,则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 18m/sB. 15m/sC. 13.3 m/sD. 12m/s5.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A. B.C. D.6.李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如下,其中记录错误的一次是()A. 17.31cmB. 17.32cmC. 17.52cmD. 17.30cm7.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 s,可知()t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反比D. 以上说法都不对8.某同学以刻度不同的尺子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哪一次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准确的()A. B. C. D.9.一段路程长为s,一辆汽车通过前23s路程的速度为V1,通过后13s路程的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 13(V1+V2) B. 12(V1+V2) C. 3V1V22V1+V2D. 3V1V2V1+2V2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消除B. 测量时可以做到零误差C. 测量过程中如果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D. 测量中的误差大多是由测量时粗心造成的11.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B.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C. 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 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12.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你认为下列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普通课桌高度约为10 cmB. 一个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C. 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秒65次D. 空气中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可入肺颗粒物13.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A. 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 短跑运动员速度大C. 汽车速度最大D. 三者速度一样大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4.“复兴号”动车组完全是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最高速度可达400km/h,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
初二物理上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在不停地作机械运动。
(1)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时,必须以另一个假设为一动的物体并作参照标准,这个假设一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坐在汽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自己所坐的车子位置未变是静止的,而对于路旁的路标位置在改变是运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相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物都静止的物体,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对应状态和旋转对应状态和旋转就是机械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对应状态中,各点的运动的情况都相同,它可能将就是直线运动,也可能将就是曲线运动。
旋转中,物体上各点都紧紧围绕同一直线并作圆周运动,各点的运动情况都不相同。
2.机械运动的普遍性机械运动就是宇宙中最广泛的现象。
宝马的汽车、刺穿夜空的流星、球场上的足球健儿,都在搞机械运动。
平时指出一动的房屋、桥梁、树木、山岭,都追随地球进动,同时拖太阳太阳,整个太阳系,以至整个银河系,也都在不停地搞机械运动。
3.参照物选择与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a.参照物的挑选就是任一的,无法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b.没有特殊指明时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c.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假设其速度为零。
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依靠参照物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掌握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参照物,并假定参照物不动、分析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有无位置的变化。
4.边线、加速度和路程(1)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上的点,可由位置坐标表示。
(2)加速度:则表示边线变化的物理量。
加速度就是矢量,需用一根存有向线段则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需用两个座标高则表示。
(3)路程:物体通过的实际路径的总长度,是标量。
5.时刻和时间时间和时刻可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每一个点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它与物理现象的某个状态对应,如位置。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使用刻度尺应注意四点:放、看、读、记.2.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如滚轮法、软线法和分割法);(3)等量代换法.3.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为15 min)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 s),并将它们相加.4.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1.读取被测长度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该数位上无数,则应补零.2.测量结果后面应带上相应的单位.3.错误不同于误差.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如图所示,海螺的长度为________cm,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cm.【提示】海螺的长度为2.15 cm,其中2.1 cm为准确值,0.05 cm是估读值;硬币的直径为1.20 cm,其中1.2 cm为准确值,数据末尾的“0”为估读数字.【答案】 2.15 1.20知识点1长度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km=______m,1 m=______dm=______cm =______mm=______μm=______nm.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正确使用刻度尺:(1)放:________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___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________,不能歪斜;(2)看:视线要________刻度线;(3)读: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要___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________,并注明__________.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h=______min=______s.4.实验时常用________测量时间.。
第一章机械运动1.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
本章主要内容有:时间、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测量等。
由于速度的计算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所以本章首先介绍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这些工具,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从而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提高学生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本章涉及的主要考点有: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的应用;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概念的理解;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
其中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题目,经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题的难度不大。
有关物体的运动的计算,考查点一般集中在平均速度的计算上,多与体育赛事和生活中的交通运输等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
1.对于本章中出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不大。
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对于速度,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熟悉,这里进一步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但学生对速度单位“km/h”和“m/s”之间大小的比较和互换有一定的难度;对计算中公式的应用以及计算过程中要用到的公式和代入单位还不熟悉,常常会忘记,应多加练习。
3.学生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知识拓展不开,不能正确选择参照物。
对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不是很理解。
应多举例说明。
1.对于测量工具、机械运动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下列诗句中描述画线物体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正确的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海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岸D.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行舫答案:CA.“黄河入海流”中,以海为参照物,黄河水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以万重山为参照物,轻舟是运动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两岸青山相对出”中,以岸为参照物,青山是静止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唯看远树来”中,以行舫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中国有轨列车运营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动车的速度可以达到55m/s,高铁的速度可以达到300km/h,轻轨可以每小时行驶132km,以下速度由大到小是()A.轻轨、动车、高铁B.高铁、轻轨、动车C.动车、高铁、轻轨D.高铁、动车、轻轨答案:D动车的速度可以达到为v动=55m/s×3.6km/h=198km/h高铁的速度v高=300km/h,轻轨的速度为v轻=132km/h,则速度由大到小的是v 高>v轻>v动所以,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高铁、动车、轻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小苏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图,根据信息可推测此过程小苏()A.步长约为2mB.每分钟步行15kmC.平均速度为4km/hD.步行3km用时15min 答案:CA.由图可知,步行3km步数为4718步,则步长l=3000m4718步≈0.6m/步故A不符合题意;BCD.由图可知步行3km用是45min,则步行的速度v=st=3km4560h=4km/h≈0.067km/min故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初二物理上册学问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转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改变”)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转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改变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留意:肯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其次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由于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状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洪亮,缘由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缺乏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1第一节功(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机械运动1. 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紧贴所测的直线;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 参照物●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时,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3.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v = st。
如果知道公式中的任意两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另一个物理量。
●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 = s总t总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考查内容:考查长度、时间的估测,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参照物的选取,速度公式的计算,运动图像的分析,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
长度和时间1.填上适当的单位(1)一张A4纸的厚度约为0.1________(2)一张课桌高65________(3)一个人的身高是1.67________(4)一支新铅笔的长约1.64________(5)家中室内门的宽度大约是80________(6)某同学脚掌的长度是2________(7)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__2.国旗护卫队从金水桥走到国旗杆下的正步数刚好为138步,则这段距离约为()A.100cm B.100dmC.100m D.1000m3.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教体育的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B.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卷尺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5m的软尺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4.用较厚的刻度尺测量一物体长度,如图所示,正确的是()A.B.C.D.5.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下列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A.3.5cm B.2.5cmC.3.50cm D.2.50cm6.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长度时读数是25.95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A.0.1mm B.1mmC.1cm D.1dm7.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A.B.C.D.8.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纸张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出1张纸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测出5张纸的厚度,再除以5D.用刻度尺测出0.50cm厚度的纸,数出张数n,用0.50cm除以张数n9.小琳想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她将铜丝绕铅笔36圈,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则细铜丝的直径是多少?如果测量时缠绕得不紧密,将会使测量结果如何变化?()A.0.14cm;偏小B.0.14cm;偏大C.0.15cm;偏小D.0.15cm;偏大10.小明同学采用图所示的方法测定一枚硬币的直径.由图可知,一枚硬币的直径为()A.7.40cmB.2.47cmC.1.85cmD.1.48cm11.要想比较准确的测量出地图上两点M和N之间铁路的长度,你认为方法可取的是()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地图的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B.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再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的长度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和B一样D.以上方法都不可取12.小明发现鞋盒上有不同的鞋码标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