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机械运动(上)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35
物理自招复习机械运动·拓展练习一、单选题1.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A.10s时两车速度相等B.5~10s内两车运动的路程相等C.0~5s,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以4m/s向西运动D.5~10s,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2.我国运动员全红婵,在2023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西安站女子单人10米跳台预赛中,出色地完成了“207C”动作。
将其下落阶段中的一段运动简化为直线运动,其中A、B、C、D四点是她下落过程中的四个位置,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5s,距离如图所示.关于全红婵在此段运动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AC段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5m/sC.经过C点的速度为5m/sD.到达D点的速度为0m/s3.同班同学小明和小华住在同一个小区,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距离为1200m。
周一早晨,小明7∶30开始从小区门口以某一速度步行出发去上学,几分钟后,小华骑着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出发,在距离学校480m的地方追上了小明,此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0;然后两人一起匀速步行向学校走去,到达学校时小明手表显示时间是7∶4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华出发时,小明已经走了576mB.两人相遇后步行的速度与相遇前小明步行速度的比值为3∶4C .在7∶41两人离小区门口的距离是792mD .小华从出发到到达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3.6m/s二、多选题4.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出发做直线运动,两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体在510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05s 内的平均速度B .整个20s 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速度是2m/sC .510s 内,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始终为20mD .若20s 后两车的运动状态不变,则第40秒时,两车相距40m5.如图(a )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讲义(一)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例题:1、下列各物体中接近130厘米的是:( )A .体温表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课桌高; D .写字台长度.2、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A .偏大B .偏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练习:一本书的厚度为8 ; 课桌的高度约为80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 ;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 ; 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 ;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 ; 教室门的宽度是0.95 。
一.选择题(共16小题)1.对一些常见物品长度的估测,其中与实际相符的是()A.圆珠笔的长度约15cm B.拇指甲的宽度约8cmC.讲台的高度约2500mm D.教室门框的高度约500mm【解答】解:A、圆珠笔的长度约15cm,符合实际,故A正确。
B、拇指甲的宽度约1cm,故B错误。
C、讲台的高度约25cm,即250mm,故C错误。
D、教室门框的高度约2m,即2000mm,故D错误。
故选:A。
2.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別是L1=6.80cm、L2=6.81cm和L3=6.79cm。
取其平均值6.80cm作为测量结果。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L1=6.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B.L1=6.80cm也可以记录成L1=6.8cmC.L2=6.81cm中0.01cm是准确值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0cm【解答】解: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L1=6.80cm的测量结果也有误差,故A错误;B、在6.80cm中“0”是估计值,“8”是准确值,在6.8cm中“8”是估计值,所以L1=6.80cm不能记录成L1=6.8cm,故B错误;C、第二次测量值L2=6.81cm中6.8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故C错误;D、通过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为6.80cm,所以物体长度可能略小于6.80cm,也可能略大于6.80cm,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是国庆70周年升旗仪式场景,根据图中信息估测该国旗的高度(竖直方向)是()A.1.8m B.2.8m C.4.8m D.5.5m【解答】解:士兵的身高约1.7m,图中国旗的竖直高度约是士兵身高的1.5倍,在2.8m左右。
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小明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先后4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记25.46cm、25.45cm、25.66cm、25.47cm,则这个物体长度的测量值应取()A.25.455cm B.25.46cm C.25.496cm D.25.47cm【解答】解: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5.66cm与其它数值的准确值不同,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5.46cm,故B正确。
初二上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Ⅰ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1.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各自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在同一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B. 甲和乙的机械能可能相等C. 甲受到的拉力一定大于乙D. 12秒内,甲、乙间的距离可能变小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4mmB. 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4mC.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D.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3.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2:1,运动路程之比3:4,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是()A. 1:2B. 4:3C. 2:3D. 3:84.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10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20 m/s,则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 18m/sB. 15m/sC. 13.3 m/sD. 12m/s5.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A. B.C. D.6.李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如下,其中记录错误的一次是()A. 17.31cmB. 17.32cmC. 17.52cmD. 17.30cm7.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 s,可知()t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反比D. 以上说法都不对8.某同学以刻度不同的尺子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哪一次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准确的()A. B. C. D.9.一段路程长为s,一辆汽车通过前23s路程的速度为V1,通过后13s路程的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 13(V1+V2) B. 12(V1+V2) C. 3V1V22V1+V2D. 3V1V2V1+2V2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消除B. 测量时可以做到零误差C. 测量过程中如果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D. 测量中的误差大多是由测量时粗心造成的11.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B.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C. 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 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12.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你认为下列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普通课桌高度约为10 cmB. 一个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C. 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秒65次D. 空气中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可入肺颗粒物13.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A. 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 短跑运动员速度大C. 汽车速度最大D. 三者速度一样大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4.“复兴号”动车组完全是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最高速度可达400km/h,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
初二物理上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在不停地作机械运动。
(1)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时,必须以另一个假设为一动的物体并作参照标准,这个假设一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坐在汽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自己所坐的车子位置未变是静止的,而对于路旁的路标位置在改变是运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相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物都静止的物体,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对应状态和旋转对应状态和旋转就是机械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对应状态中,各点的运动的情况都相同,它可能将就是直线运动,也可能将就是曲线运动。
旋转中,物体上各点都紧紧围绕同一直线并作圆周运动,各点的运动情况都不相同。
2.机械运动的普遍性机械运动就是宇宙中最广泛的现象。
宝马的汽车、刺穿夜空的流星、球场上的足球健儿,都在搞机械运动。
平时指出一动的房屋、桥梁、树木、山岭,都追随地球进动,同时拖太阳太阳,整个太阳系,以至整个银河系,也都在不停地搞机械运动。
3.参照物选择与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a.参照物的挑选就是任一的,无法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b.没有特殊指明时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c.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假设其速度为零。
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依靠参照物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掌握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参照物,并假定参照物不动、分析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有无位置的变化。
4.边线、加速度和路程(1)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上的点,可由位置坐标表示。
(2)加速度:则表示边线变化的物理量。
加速度就是矢量,需用一根存有向线段则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需用两个座标高则表示。
(3)路程:物体通过的实际路径的总长度,是标量。
5.时刻和时间时间和时刻可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每一个点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它与物理现象的某个状态对应,如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