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交际风格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比较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下面进行分别阐述与分析。
一、心理卷入度差异交往沟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
心理卷入程度过高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
在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心理表现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于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对方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
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
个人稳私主要包括如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如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个人行为动向如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
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当然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
再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
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
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亦即人际心理卷入度高。
全球看中国探索演讲与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全球看中国:探索演讲与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演讲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演讲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手段,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全球看中国为主题,探讨演讲与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旨在促进全球演讲与文化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一、演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规范和语言结构,从而影响着演讲的表达和效果。
西方国家的演讲通常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措辞简练明确,尤其强调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语言越简单、通俗易懂,演讲效果越好。
而中国文化中,虽然也注重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更强调情感与道德、意境和文化内涵,注重抒情与寓意,演讲语言与西方相比显得更加华丽、感性、含蓄和典雅。
2.演讲内容差异演讲内容也受到中西方文化影响,西方演讲注重实用性和实用性的内涵,文化影响中西方思想观念差异很大,对演讲内容的选择和讲解方式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西方演讲通常强调成功,教育、商业、科技、政治等实用领域的内容和重点,建立在逻辑分析、实证研究和职业经验之上,力求直接触及听众的思维和兴趣。
而中国演讲则更注重灵性和文化内涵,注重道德和人情,故事性更加强。
中国的演讲以诗、歌、散文等为主,注重文学性、富有感染力、内涵丰富,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3.演讲技巧差异演讲技巧也影响了演讲的成功与否。
西方演讲注重直观、视觉和感官上的效果,例如使用幻灯片、视频、手势等辅助工具,也注重声音和肢体表现等多种表达形式,力求通过不同的语言元素达到传达信息的效果。
而中国演讲技巧则更强调传统文化优美表达手法的运用,包括文笔、义理、修辞、意境等方面的运用。
除了声音和肢体语言之外,还注重形神兼备、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方式,通过美感和内涵深化对内容的解释和表达,增加听众的共鸣和理解。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演讲的影响1.价值观的差异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影响了演讲的理念和内容。
中美⽂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体现中美⽂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体现王晓燕(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襄樊441021)摘要:本⽂通过对⽐的⽅式,从跨⽂化的⾓度探计中关商务谈判中的⽂化差异.并通过对商务谈判中⽂化差异具体体现的描述.强调⽂化对国际商业的影响.指出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化.熟悉商业活动的⽂化差异是⾮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美商务谈判⽂化差异谈判风格随着跨⽂化交流和商业联系的发展.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但商业空间正变得越来越⼤。
国际商业向前发展的趋势正变得锐不可挡。
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美两国的商务往来尤为如此,贸易数额与⽇俱增。
由于来⾃两种不同⽂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问的价值观和思维⽅式.因⽽也就决定了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商务谈判风格。
有时谈判双⽅虽然都抱有诚意,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
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化.熟悉商业活动的⽂化差异是⾮常重要的。
下⾯是中美⽂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具体体现。
⼀、谈判的开始阶段中美商务谈判中,中国⼈⾸先就有关合同双⽅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
在谈判之初,中国⼈竭⼒避免谈及细节。
将细节延⾄之后的讨论中商榷。
中国⼈如此强调总体性是受到综合性思维模式的影响。
中国⼈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谈判。
中国⼈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综合研究。
虽然中国⼈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的两个⽅⾯.但这两个对⽴⾯被看成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谈判中。
中国⼈凡事从整体到局部,从⼤到⼩,从笼统到具体,“先谈原则.后谈细节”。
这是中国的谈判⽅式最明显的特征之⼀。
所谓“纲举⽬张”正是此意。
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式是美国⼈思维的特征之⼀。
由于受线性思维⽅式的影响,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美困⼈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的关注。
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异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客商有了接触,随之而来各企业所要面临的商务谈判也越来越多。
在与美国商人的合作中,谈判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生活习惯及行事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而在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将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结果及两企业之间商务交往的发展。
关键词:商务谈判中美风格差异一、美国的礼俗(1)和美国人做生意时大可放手讨价还价,但是在磋商中要注意策略,立足事实,不辱对方,若不同意美商的某些论点,可用美国人自己的逻辑进行驳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美国人十分欣赏那些富于进取精神、善于施展策略、精于讨价还价而获取经济利益的人,尤其爱在“棋逢对手”的情况下和对方开展谈判和交易。
自卑的人在美国社会受到普遍的轻视。
(2)美国商人法律意识很强,在商务谈判中他们十分注重合同的推敲,“法庭上见”是美国人的家常便饭。
(3)绝对不要对对方的某一个人进行指名批评,把以前在谈判中出现过的摩擦作为话题,或是把处于竞争关系的公司的缺点抖露出来进行贬低。
(4)注意商品的包装和装潢。
包装与装潢新奇的商品,往往能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二、中美商人在谈判中的主要风格差异(1)在时间观念上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缺乏耐性,喜欢速战速决。
而中国人习惯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多项事情。
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倾向于谈判在没有严格时间限制的状况下进行。
而美国人常常强调谈判效率,希望尽快得出结果。
在美国人看来,时间是一种不可浪费的资源。
不把时间花在谈生意上就是浪费时间。
中国人能吃苦耐劳,但其谈判效率却差强人意。
在商务谈判时,中方一般会派出多人参与谈判,有时几个小时都不进入主题。
把时间都花在联络感情上。
(2)在沟通方式上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美国人的法律意识非常强烈。
文化长廊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障碍及冲突王祎凡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价值观的概念以及对中美价值观念差异的基本看法,得出唯有从中美两个国家最为传统的,具有其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出发,才能使中美联系更加密切,将价值观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结论。
随后,通过研究中国与美国的民族特色价值观,进一步论证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后,通过举例,进一步论证了在跨文化交流中,中美文化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并简要的解析了这些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价值观;中美文化差异;冲突不可避免[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94-01一、价值观的概念及中美价值观差异的体现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在此意义上来说,价值观即为主体对自身及外界的人或事物的价值定位。
由此可见,价值观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而其中主体更是发挥这决定性作用。
这里我们不得不牵扯出一个新的名词——主体差异性。
简单地来说,不同的人由于种种因素所构成了差异。
而这种差异又自觉不自觉的体现在文化交际中,形成了诸多的障碍与冲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美两国的交流愈发频繁,无论在政治,经济亦或文化方面。
两者自身的价值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双方的价值观念的差别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却难以找到一个真正可以使其维持稳定的界面。
唯有从中美两个国家最为传统的,具有其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出发,才能使中美联系更加密切,将价值观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在这片土地上先后诞生了无数各具特色的思想,从儒学家的礼乐制度的严格的等级价值观,到道学家天道之说,从魏晋高雅的氏族高论,到两宋深入民间的市井文化,中华文化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独特宏伟的别样风格。
浅谈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中美商务合作日益频繁,商务谈判成为了双方进行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方式。
中美两国的商务谈判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谈判的进程,还会影响谈判的结果。
了解和理解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对于双方的商务合作至关重要。
一、谈判风格的差异中美商务谈判中最明显的文化差异之一就是谈判风格的差异。
中国的谈判风格通常是间接性的,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更注重谈判的过程;而美国的谈判风格则更为直接和务实,偏向于注重结果和商业利益。
这种差异在谈判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代表团通常会在谈判中使用一些比喻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而美国代表团更倾向于直接陈述自己的诉求和要求。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时间观念的差异也是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人通常重视长期的规划和发展,更注重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谈判中往往会更加灵活、耐心,注重耐心的磨合和协商;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效率和时间的紧迫性,他们在商务谈判中通常会更注重快速的达成一致,并且更加注重时间表的执行。
三、信任和合作的理念差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信任和合作的理念差异也是另一个十分明显的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人在商务谈判中更加重视信任和合作,他们更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更注重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而美国人更注重个人利益和竞争,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更注重个人的实现和成功。
四、礼仪和交际的差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礼仪和交际的差异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人注重礼仪和尊重,在商务谈判中会更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会更注重在交际中的细节和礼貌;而美国人则更注重实事求是和公正,他们更倾向于在谈判中更加注重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而不太注重在交际中的形式和礼节。
五、冲突解决方式的差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冲突解决方式的差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人通常更倾向于避免冲突,并且更注重通过和解和妥协来解决问题;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直面冲突,并且更注重通过竞争和博弈来解决问题。
论中美商务谈判的跨文化交际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谈判已成为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环节,中美两国的商务往来尤为如此,贸易数额与日俱增。
而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风格,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谈判的命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研究生院争端解决研究中心的主任和创始成员珍妮.M.布雷特致力于研究、讲学和咨询全球环境中的商务谈判策略,他认为无论何种商务谈判都存在三大广受研究的文化特征与谈判策略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2)平等主义与等级主义的文化价值观;3)沟通的低背景规范与高背景规范等,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跨文化谈判困惑的渊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而且还能走向协同。
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的文化,熟悉中美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探讨谈判差异的文化渊源,以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将有助于中方谈判者更好的了解自己,并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对方,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的产生或激化,扬长避短,制定出合理的谈判策略,促进中美双方贸易往来,实现互惠,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商业风格迥然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为达到交际目的,应掌握影响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及其在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本文从中美双方的文化差异入手,了解双方不同的谈判风格和差异的文化渊源,并分析跨文化交际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宽容不同文化,谨守中立,从而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和摩擦,克服沟通障碍,以调适文化差异,引导谈判者跨越文化边界,达成增值交易,解决争端,维持关系,实现跨文化谈判的目的。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论中美商务谈判的跨文化交际AbstractNegotiator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eed to employ different negotiating strategies.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certainly result in cultural conflict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it is key for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o lear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egotiating styles and use strategies which are adapt to them.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and analyses root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twodifferent negotiating styles. It is developed by three important part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and their roots; factors of culture that influence business negotiation; the embodi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successful business negotiations.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需要运用不同的谈判方式和策略,而文化差异则必然会引起文化冲突。
美剧《初来乍到》中的中美非言语交际差异分析发布时间:2021-07-30T10:12:36.16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0期作者:刘晗[导读] 非言语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忽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刘晗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非言语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忽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
本文通过对《初来乍到》中角色的非言语行为进行解读,发现中美双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并分析其内在文化因素。
解读发现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也是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提高对非言语行为的重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非言语交际技巧,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保证跨文化交际顺畅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交际;中美文化一、引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非言语行为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交际过程既包括语言交际也包括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传播学者美拉比安通过大量的实验, 总结出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时, 一条信息传播的全部效果中,词语仅占7%,声音占38%,而55%的信息却是无声的。
”而其中38%的声音和55%的无声信息都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由此可见,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信息的传播比言语信息的传播更加有效。
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忽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其非言语行为必定会有所差异,甚至会互相矛盾。
因此,对跨文化交际对象国的非言语行为的了解十分重要。
二、非言语交际学界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与语言相区别的交际行为”。
萨莫瓦尔等美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第八版)》一书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他们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非言语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该定义指出了在交际过程中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都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内容。
论中美之间的交际习惯各具特色的交际风格,这些交际风格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这些交际风格的准确把握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
每一种交际风格都是由特定的文化孕育的,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存在条件,对这些文化特征的了解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掌握各种交际风格。
中美交际风格的差异交际风格是指人们在传递和接收。
各具特色的交际风格,这些交际风格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这些交际风格的准确把握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
每一种交际风格都是由特定的文化孕育的,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存在条件,对这些文化特征的了解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掌握各种交际风格。
交际风格是指人们在传递和接收信息时喜欢或习惯采用的方式。
中美交际风格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言语量、表达方式和表达精确度三个方面:中国人的沉默少言对美国人的侃侃而谈、中国人的婉转含蓄对美国人的直截了当、中国人的模糊两可对美国人的明白无误。
(一)言语量:沉默少言对侃侃而谈沉默少言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交际风格。
中国人注重和谐,尽量避免分歧。
求同存异,和为贵、忍为高,少说为好。
中国孩子从小被教导要多听少辩驳,被灌输“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
在与社会地位较高者交流时,更是要注意尊敬,言行要谨慎,一般情况下,父母、教师、上级是说教者,子女、学生、下级应该听话,少说多做。
在一些会议上,话语权大部分时间被领导掌握,下属大都出言谨慎,即便有不同意见,大都也不会当面反驳。
在课堂上,学生大多只听老师讲授,很少提问,更不敢和老师公开争论,否则会被认为对老师不礼貌、不恭敬、不虚心、不守纪律。
这种交际风格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保龄球式的有去无回的风格。
美国人喜欢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美国文化的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在相互交际中比较随意、不拘于礼仪的限制,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喜欢向外直白。
美国人鼓励言语交谈并强调表达技术和雄辩术,人们认为有才的人不仅会思考而且应该善于有效的表达自己,通过自己的言辞影响说服对方以彰显个性。
所以美国人在交流时大都很活跃,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
即便是与上司或长辈交流时,也坦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意见不一致时,人们也会积极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美国课堂上一旦有疑问学生就会马上提出,发现错误就要与老师辩论,往往坚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并不顾及老师的所谓“面子”,喜欢直率表达。
这是一种类似打乒乓球式的你来我往的交际模式。
Johnson 教授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应邀到一所中国大学作讲座。
很明显,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讲座结束后热烈鼓掌,但在提问时间没有一个人问问题,而且大多数学生都避免和他做目光交流,令他觉得很不好受。
Johnson 教授遇到的情况在中国很典型。
他认为学生应该很积极地和他交换看法。
而中国的学生传统上不习惯向老师发问,认为这是向权威的挑战,是不受大家鼓励的。
(二)表达方式:婉转含蓄对直截了当中国人在交际时崇尚间接、委婉、含蓄的风格。
在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情时,尤其是在对他人进行批评或评论时,喜欢通过暗示,觉得直截了当会让对方难堪。
同时中国人也不习惯于坦然接受对方的直接赞扬。
对赞扬,为避“自满自大”之嫌,常常通过否定的表态以示谦虚。
如果要拒绝别人的邀请、请求,中国人往往会找一些借口加以说明,而不会直言不讳地说“不”,以维护对方的面子。
美国人在交际时更倾向于直接的表达。
他们认为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诚实的表现,习惯用语言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美国人的交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Well, what’s on your mind?”, “Please get down to thebusiness.”或者“L et’s get to the point…”。
对于赞美话的言语反应,美国人直接地表现出自己的愉悦。
女性面对男性对自己容貌的赞扬,一点都不觉得难以为情,而是很坦然地接受,并表达自己的感谢。
因为他们不认为这是无礼行为,而恰恰是礼貌的表现。
西方国家的人拒绝别人要求时,往往不会转弯抹角,而是非常直接对人说“No”。
以下是一位中国人和一位美国人的对话:Chinese:我们周末打算去新奥尔良渡假。
American:太棒了! 要是我们能和你们一起去就好了。
你们打算在那呆多久?Chinese:三天。
(我希望她能提出送我去机场)。
American:(如果她需要,她会提出的)祝你们玩得愉快。
Chinese:(如果她有捎我一程的心她会主动提出的,我最好别自找没趣)谢谢。
一回来我就来看你括号中为说话人的心理活动。
此例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含蓄的交际风格和美国人直接的交际风格。
(三)表达准确性:模糊两可对明白无误相对而言,中国人交际时习惯模糊表达,通常使用“或许”,“可能”,“有点”,“大概”等词。
汉语句子可以没有主语,文章形散神不散,意义模糊,意味深长。
而美国文化强调精确,美国人长用“absolutely”,“certainly”,“positively” 等意义明确的词,句子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时态和语态多种多样,讲话逻辑性强。
Michael 是在中国一所大学工作的经济学家,受某省政府的邀请指导该省经济政策的制定,他们就此事达成了口头协议。
Michael 很高兴有这样工作的机会,提出签书面合同,合同很快来了,写的很正规,还盖了公章,除了描述Michael 的职责外,合同上说他可以在合同期内每年带夫人免费到该省旅游。
Michael 很高兴,但觉得还欠缺类似旅游时间,交通工具方面具体、精确细节,于是他给负责人打电话,问是否能有个更具体精确的合同。
而负责相关事务的政府官员却惊异的说:“怎么,合同还不够清楚吗?”省政府官员认为合同里写上免费旅游就行,不用描述相关细节,或者认为相关细节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Michael 按照美国的习惯则认为合同里应该非常明确具体地给出细节,界定双方的责任。
(四)消除语言隔阂(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1.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社会诸多文化因素制约,要表达与理解一定语境中的话语,不但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语法等语言规律,还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准则形式。
在交际中,要参照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文化素质、购买需求等因素恰当的使用语言,营造出与交际对象相适应的气氛,从而有助于达到交际目的和提高交际能力。
2.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离不开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因此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所在的文化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每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信仰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接决定了消费的行为。
必须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的文化,只有充分认识和适应这些不同的文化,才能顺利的开拓市场。
3.在跨文化营销过程中应积极地实践。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客户所在国家文化的过程,逐渐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融入到该国的文化中,促进自己国家文化被认识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商品被接受的营销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增加书本学习的间接经验,还要不断地从跨文化营销的实践中总结直接经验,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这种能力。
4.树立品牌意识。
文化差异有利于企业在跨文化营销中塑造品牌的独特个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言文化、社会文化、国家文化的学习,更是对品牌文化的认知和拓展。
品牌个性是最能深入人心、最有价值的品牌属性,只有具有独特的品牌文化才能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体现自身的特色与魅力。
树立品牌意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再局限于社会差异文化的框架内,也要求以企业文化为依托,以品牌意识为导向强化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附文: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国际营销人员只掌握跨文化语言而不懂制约语言的环境、赋予语言特定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并没有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要减少对跨文化语言的误解,实现有效的沟通,作为跨文化的营销者,既要对他文化深层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又要让他文化的顾客、中间商和形形色色的公众了解自己的文化;不仅要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
在跨文化营销沟通中有意识的选择对方容易理解的编码方式,选择适合对方口味的传播媒介,“用顾客的语言表达和理解”(盛田昭夫),培养恰当表达和理解话语(口头语和非口头语)的能力和技能。
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消除语言差异,得到不同文化人群的认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营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消除审美观差异。
对于任何市场来说,商品的样式、颜色及广告商标的选择都是以文化美感为基础的。
审美情趣影响人们对物品的颜色、样式的偏好以及对事物发展的规范性认识,进而影响人们对于涉外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评价,并最终影响购买行为。
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营销对象的审美情趣,并以其相应文化的审美色彩去设计开发产品参与竞争,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而且增强了其对产品的认可度,从而使产品平添几分魅力。
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消除审美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消除行为行为方式差异。
例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时间观、餐饮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有些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向西方人那样,那严格的按照计划行事,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引发冲突。
在餐饮方面,中国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相互学习社会礼仪、餐桌礼仪消除中西方行为方式中的差异,使得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商务活动得到有效开展,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营销。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助于文化的融合。
美国《国际商业周刊》有文写到:在文化方面, 19世纪工业革命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它把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机会彼此相联系的人们联系到了一起,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都被国际商业的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提高了生产力,这说明跨文化交际的增加使得文化的融合得以加强。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断提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反之,文化的融合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营销专家 Jeanne和Hennessey提出,国际营销经理除懂得自己本民族语言系统以为,还要懂得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对其言行的制约。
营销管理人员之所以比较顺利的于同一个社会文化集团内的顾客、中间商和各类公众的沟通,是因为他们共享其母语的语言系统、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