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英交际风格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pdf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对比点:
1.语言和沟通方式:英语和中文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英语通常更直接和明确,而中文则更加含蓄。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及如何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社会价值观:英国文化通常强调个人主义、独立和自我实现,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家庭和社会稳定。
这些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和人际交往方式。
3.礼仪和礼节:英国和中国在礼仪和礼节方面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国人通常更注重礼貌和绅士风度,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谦虚和敬老。
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和表现。
4.教育方式:英国和中国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英国通常注重个体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而中国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知识积累。
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和方式。
5.饮食文化:英国和中国在饮食文化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英国人通常更喜欢简单明了的菜肴,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佳。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
通过了解这些英文化对比,人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摘要: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角色和情感交流等要素,找出并解释了中西文化在亲密关系、对待权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旨在增进中西方人士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电影《别告诉她》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意义解读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了解和尊重他方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通过分析其中的情节、角色和情感交流等要素,探讨中西文化在亲密关系、对待权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旨在增进中西方人士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的表现1. 亲密关系的构建:电影中,女主角艾玛和威尔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取向。
在西方文化中,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感受被重视,而在亲密关系中,强调平等和分享。
相比之下,中式婚姻更侧重于家族和社会关系的维护,个体的感受和意见在决策中不一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 对待权威的态度:电影中,艾玛在与家人相处和服从于权威的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家庭中对长辈和权威的爱戴与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体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更为突出,对权威的尊重常常要从个人的真实意愿出发,而非一味盲从。
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电影中的情节展示了中西方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
艾玛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的期望,而威尔更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
4. 观念的差异:电影中,威尔与艾玛的爱情经历中,涉及到了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比如,女主角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反映了中西方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一、中英文化差异及表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英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的形象和利益。
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节日和一些社交礼仪。
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 外,中英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Easter,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Thanks giving Day, Christmas day 等。
双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如庆祝方式和饮食习惯等。
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中国人往往会推辞一番后才接受,但不会当面打开。
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在同西方人交流中,要掌握不同文化习惯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与之愉快顺利地达到切磋的目的。
明明是善意的语言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却会招致误解,得不偿失,有时还会惹怒对方,或令对方难过,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流双方互不熟悉对方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不能用对方语言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
比如英汉文化中人们寒暄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中国人比较喜欢了解对方的近况,见面时总要问:“最近在干什么?吃饭了吗?最近忙吗?”等等,而英美人见面时的寒暄方式却不同,他们会很随便地说声“It' S a nice day,isn't it ?”或“It's getting c old. 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等用谈天气来互打招呼,似乎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和见解,以期引起对方的共鸣。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英语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汉语和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差异、文化认知的差异以及交际方式的差异。
在语言表达方面,汉语和英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词汇的选择上会有不同。
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而英语的词汇量相对较少。
其次,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汉语以词序为主导,英语则更注重语法功能的使用。
应当注意避免直译和使用常见的翻译困难点。
在文化认知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以及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对于汉语和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应该了解各自文化的特点,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或者不适当的表达。
比如,英语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而汉语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因此在交际中要注意适当调整表达方式。
在交际方式方面,汉语和英语也存在差异。
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运用。
而在英语中,人们更注重用语言来表达意思。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适应对方的交际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或不同寻常的沟通效果。
总结来说,跨文化交际中的汉语和英语的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文化认知和交际方式等方面。
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双方的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沟通。
这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技巧、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和要求。
文化长廊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化差异纪名扬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摘 要:文化差异一直是我们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沟通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文化的交流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化解,那么这样的跨文化交流就会陷入困境,甚至会终结。
所以,就中英文化差异而言,根据文化内容差异扩大两国文化的交流面,加深两者之间的沟通,让我们的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越来越强。
而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它既是显性的,又是隐形的,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所以对于文化差异的学习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浅显的位置上,应该深入文化的内涵进行探索。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化差异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中英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168-01文化的差异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就是与语言上的差异,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中的重要工具,它是实现我们文化交流的前提,我们处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基本的语言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化教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文化作为一种既抽象有具体的概念,我们很难明确的把握。
在中英交往中,我们跟他们的文化交流方式的不同 常常会引起疑惑和矛盾。
所以,我们在语言学习上一定要掌握英国的文化背景,寻找文化差异的源头。
1.中英文化的统一与对立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培养着仁爱、尊敬、朴素的中国人民,我们长期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牵制,一代代传承着儒家思想,我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春种秋收,期盼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祈祷着“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崇尚“天人合一”。
中国人认为统一才是局势,希望做到国家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顺应天意。
在国家趋势上也认为统一才是局势,天下大事分久必合,主张人和自然的统一,追求任何事物的发展应该沿承自然规律,主张道法天成,顺其自然。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英语作文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can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communication. On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i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In Western cult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is often valued, and people tend to be more explicit in their speech. They may not hesitate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or give feedback, even if it may be considered harsh by others. This can sometimes be perceived as rude or confrontational in Chinese culture, wher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maintaining harmony are often more valued.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Western culture, people may use more gestures and maintain more eye contact during conversation, while in Chinese culture, it is common to use less direct eye contact and to be more reserved in body language.Moreover,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individualism is often emphasized in Western culture, while collectivism is more valued in Chinese culture. This can lead to differences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In addition, the concept of time also differ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In Western culture, time is often seen as linear and something to be managed efficiently, while in Chinese culture, time is often seen as more fluid and flexible. Thi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in terms of punctuality and deadlines.Overall, thes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tyles, cultural values, and concepts of time can create challeng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It is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to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to make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cultural norms of others.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
课外知识拓展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则。
礼仪是由风俗或传统逐渐演变,再经过专门规定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所以礼仪与文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由于中国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中西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盛行的的今天,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有利于减少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礼仪冲突的发生。
因此,本文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详细介绍了中西社交礼仪在诸多方面的差异。
1.社交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1.1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中西方日常礼仪差异方面,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人见面经常谈论天气;而中国人总是问“你吃了吗?”。
这反映了两国人民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关心的事物不同。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这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过去几千年里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较低下,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文化。
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而在英国,人们之所以关心天气,是因为那里的天气经常变幻无常,属于海洋性气候。
1.2受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文化是集体价值取向型。
中国的核心价值是儒家思想。
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的伦理以及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都会珍视与家庭、亲戚朋友的感情。
所以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汉语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的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它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体现的是亲情和友情的关系,强调的是彼此间的情谊和义务。
比如,中国人讲究人品的重要,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和集体以及家庭关系和睦、人际关系和睦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人品就会大打折扣。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交际风格的差异
[摘要] 随着近些年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得到愈来愈多的
重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然而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
本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较为隐性的中英交际风格的差异,从而探讨这一语言行为和其内含的核心文化价值,提高学习者对东、西方两种思维模式和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的敏感度。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交际风格
引言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
随着传播通讯的空前发展,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交往的时代,外语教学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语言能力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然而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
它不仅是显型的,同时也是隐型的。
有学者把文化比为冰山,浮在冰山上的只有服饰、食物、建筑、文学、艺术、语言、手势、礼仪、闲暇活动等;而冰山下面就涉及到更多更大的日常行为,如时间观念、空间感、成就感、交际模式、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看法、谦虚的观念、家庭关系、对宇宙的看法、社交的频度、控制感情的模式、地位的确定和相关角色等等[1]。
由此可见,文化往往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是我们隐形的行动指南。
它不仅表现
在语言交际上,也反映于非语言交际方面。
因此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那些显性的,更应该探求文化中那些深层的核心价值部分。
交际风格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常常因为不正面阐明目的而让西方人觉得“摸不透”或者在“兜圈子”,而西方人直奔主题的风格也会给中国人留下咄咄逼人或不礼貌的印象,中西方交际风格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交际的失败。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说理方式和交际风格是说话人“文化身份”的最强烈体现,人们在组织语言和表达思想时都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模式。
robert b. kaplan在研究了不同国籍学生的写作后,认为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紧密相关,并用一系列的图表来表达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
在kaplan 的图示中,汉语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而英语则是直线型的[2]。
显然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语篇结构和交际风格。
贾玉新认为,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由远及近,从整体到一般;中式的交际风格则表现为圆式或迂回式。
中国人在叙事时往往先陈述原因和背景,对主要内容或自己的观点含而不露或保留到最后,是一种渐进高潮(climaxing)的手法[3]。
而西方人则开门见山,直接切题,把主要观点放在最前面,而对于原因和背景的陈述则不十分重视,其“逆潮式”(anticlimaxing)的方式正好与中国人相反[3]。
由此可见,西方人之所以认为中国人“摸不透”,不是因为弄不清某个句
子的意思,而是由于不习惯中式交际风格。
虽然交际双方常常将交际的失败归因于语言能力,实际上造成误解的原因大多是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际风格而造成的。
外语学习者往往因为不了解对方的语篇结构或无意识地迁移了本族语的交际风格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中西方这种语篇交际风格的差异也集中体现在段落结构上。
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按照汉语的段落结构来组织内容,导致得不到作文考试的高分或本族语老师的认可。
中文作文强调“形散神不散”,段落内的句子结构松散,篇章的流动主要靠语义的联系,即“意合法”,主要的观点不是含而不露,就是出现在最后。
与此对照的英语篇章则是靠“形合法”组织段落,每段只有一个中心内容,由段首的主题句明确地表达出来。
段落主体的其他语句则以语义为中心,由各种连接手段按顺序和逻辑衔接起来[3]。
学者们大量的研究材料也证实了东方的交际模式通常是归纳法(个别→一般),而西方则更偏爱演绎法(一般→个别)这一看法。
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思想决定了东、西方两种社会之间存在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强调群体观念并且特别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
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个人的愿望要服从家庭、团体和社会的利益,服从社会等级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心。
因此,尊人卑己、不显露自己、与他人和谐共处、与群众搞好关系都是被认可和所推崇的行为准则
[3]。
孔子思想这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深深地植入中国人服从、谦虚和集体主义的行动倾向里。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
语言的学习从来就无法与文化的学习分离。
如果没有对其潜在的中西方文化的信仰和价值观的知识,要想理解中西交际风格的差异是很困难的。
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群体观念和注重人际和谐价值观的制约,中国人的交际风格往往是努力保持与他人融洽和谐的关系。
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强调表现在很多交际方面,如在意见不一致时避免与他人争论。
hall比较了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并用“语境”的概念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出了解释。
根据hall的观点,“低语境”(low context )国家,一切需要语言讲情,而“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不需要每一点都明白的讲出来[1]。
中国社会属于“高语境文化”,西方社会属于“低语境文化”。
在中国这样的“高语境文化”中,由于大量的信息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共识,交际风格是间接的,暗示性的,并依赖语境的。
通过语言表达的较少而大量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与“高语境文化”截然相反,在以“低语境文化”为特点的西方社会,语言交际是直接的,清晰明了,不留空白。
交际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说的内容和信息量[3]。
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中西交际风格的文化差异。
结论
文化知识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失的部分,社会语言学尤其强调对语言与文化两者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
通过对中西方交际风格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说什么,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说。
同时,语言也在如实地反映着该文化所认可的思维方式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学习者应该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的本族文化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杆。
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其他文化也并不是指一味地接受或盲从其价值观而丧失本身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有意识地沟通彼此的文化差异,从而学会洞察、欣赏、尊重人类文明的各种文化[7]。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1999). 跨文化交际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kaplan, r. b. (1966). cultural thoughts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16,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