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管理学位导师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0
天津大学831宏微观经济学考研指导(研究生高分学长)天津考研网多年辅导经验分析显示,作为首战的研友在专业课复习开始,迫切需要目标院校报考专业的学长指导。
《考研专业课导学》视频是由与天津考研网签约的资深在读研究生学长为广大学弟学妹倾力打造的独家权威专业课复习启动阶段指导视频,通过深度解析目标专业、制定合理复习计划、剖析考试科目重点等方面的指导使得研友对考试科目有总体的认识,对复习有清晰的思路,对考试有宏观的把握。
一、院系介绍天津大学是一所低调的学校,对宣传不是很重视,因此大家对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不是很了解。
2009年,天津大学推出战略发展重大举措,决定在原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与经济学部,学部将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为主要考量设置若干新学院,以探索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之路。
12月23日下午,管理与经济学部成立大会在二十五教学楼召开,学校相关负责人宣布了关于成立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决定。
因此,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前身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立管理学院的六所院校之一,是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目前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要基地。
管理与经济学部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奖励近百项。
1990年以来,管理与经济学部共取得科研成果700余项。
科研经费也稳步增长。
同时学部教师还撰写了大量论文与专著,1996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的论文近3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等近两百部。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管理科学学报》和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系统工程学报》,系由全国知名的管理科学专家与系统工程专家任编委的全国性一级权威性学术刊物,根据中情所的最新期刊评估报告,两刊的影响因子排名位居全国同类期刊前茅。
管理与经济学部在办院过程中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企业合作,每年都邀请50余人次国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120100 校内编号:S20902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部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采用数学、统计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或借鉴其他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和原则,并利用这些规律和原则改进和优化管理过程。
近年来以制造业、工程建设业、IT业、金融服务业等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及奖励成果,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有较大的影响。
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现代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工程建设管理与项目管理、金融工程、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管理科学等。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化管理视野、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建模知识和能力,能够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帮助组织在效率、质量、成本、服务等方面进行提升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学习年限本学科培养年限为2.5年,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论文时间为1.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数应不少于27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五、学位论文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领域的主要文献,了解本领域学术动态和论文的主攻方向,有新见解。
论文应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或实际部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论文写作条理清晰、文笔流畅、符合科学写作规范。
2013年报名时间预计:预报名:9月25~9月29日,网上报名:10月10号~10月31号。
现场确认时间:11月10~11月14号。
初试考试时间大体上是春节前两星期的周末(具体以公布为准大约8月底9月初公布)参考2012年考研报名时间安排:2012年研招考试应届本科生网上预报名时间:9月25日—29日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仍实行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包括统考生、单考生、联考生和推荐免试生)必须进行网上报名,才能进行现场确认。
张红娟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办公室:25-C-1012电子邮箱: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网络组织与创新、产业集群、国际商务【个人简介】张红娟,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年获得南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2008年获得南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战略管理、网络组织与创新、产业集群、国际商务。
张红娟老师曾在国际期刊《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Asia Business Studies》,中文期刊《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等发表论文10多篇。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天津大学人才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张红娟老师曾到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学者,加入IACMR、SMS等管理学协会,担任《管理科学学报》、AOM年会、AIB年会、IACMR双年会审稿人,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研究成果】期刊论文[1]谭劲松, 张红娟*, 林润辉, 产业创新网络动态演进机制模拟与实例分析, 管理科学学报,录用待发表[2]Lin, R. H., Li, Y., Peng, T., and Zhang, H. J. Venture capital reputation and portfolio firmperformance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DOI10.1007/s10490-016-9500-1, 2017 on line[3]Tan, J., Zhang, H. J.*, and Wang, L. Network Closure or Structural Hole? The ConditioningEffects of Network-Level Social Capital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 2015, 39(5): 1189-1212.(ABS 4,SSCI)[4]张红娟,周常宝,孙为政,张丽. 制度落差、社会资本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合法性, 管理学报, 2015, 12(7), 969-975. (中文B)[5]张红娟, 谭劲松. 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跨层次分析,管理世界, 2014.3, pp.163-169(中文A)[6]林润辉, 张红娟, 范建红. 基于网络组织的协作创新研究综述. 管理评论, 2013.6, pp.31-47.(中文B)[7]Lin Runhui, Zhang Hongjuan, Fan Jianhong, Hou Rujing. Alliance Network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Journal of AsiaBusiness Studies, 2012, 6(2): 197-222.[8]林润辉, 徐业坤, 范建红, 张红娟, 费文颖. 跨国公司进入的股权治理模式选择——一个理论分析模型. 公司治理评论,2012,4(4):1-32.[9]Lin Runhui, Fan Jianhong, Zhao Yang, Zhang Hongjuan, Hou Rujing, Research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ehavior andGovernanc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Nankai Business Review International, 2011, 2(4):358-382.[10]张红娟, 谢思全, 谭劲松. 企业战略-组织环境协同演进与产业空间转移——以自行车产业为例. 管理学报, 2011.5, pp.666-675.[11]张红娟, 谭劲松. 传统制造型产业集群协同演进机制探析——天津自行车集群纵向案例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4, pp.116-126.[12]张红娟, 谢思全, 林润辉. 网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与传播——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分析, 科学管理研究, 2011.1, pp.21-26.[13]林润辉, 范建红, 赵阳, 张红娟, 侯如靖. 公司治理环境、治理行为与治理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电信产业演进的证据. 南开管理评论, 2010.6, pp.138-148.[14]陆园园, 张红娟. 中国创业问题研究文献回顾. 管理世界, 2009.6. pp.158-167.[15]林润辉, 张红娟, 范建红, 帅燕霞. 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评价研究——基于宏基的案例分析,公司治理评论. 2009.4. pp.29-44.会议论文[1]ZHANG Hongjuan, W ANG Liang, and HAN Rong, A Meta-analysis of Social Capital betweenChina and the West. SMS Special Conference, Contextualiz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sia: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Dec 10-12, 2016, Hongkong, China[2]ZHANG Hongjuan, W ANG Liang, and HAN Rong, Does Social Capital Work the Same Way inChina and the West? A Meta Analysis. The Seventh Biennial IACMR Conference, , Hangzhou, China.[3]张红娟、孙为政,制度距离、跨国治理与跨国公司经营绩效——合法性视角的比较案例分析,第三届(2016)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2016年5月28-29日,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国[4]张红娟、孙为政,制度距离、跨国治理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合法性,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5),2015年11月6-8日,中山大学,广州,中国[5]ZHANG. H. J., WANG, L., and HAN, R., Does Social Capital Work the Same Way in China andthe West? The 9th annual China Goes Global (TM) research conference, 2015.10, Atlanta,Georgia, USA (Conference Best Paper)[6]TAN, J., WANG, L., and ZHANG, H. J., Network Governance and Structure Dynamics: TheCase of TD-SCDMA Standard-Setting Allianc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Management, 2015.8, Vancouver, BC, Canada[7]张红娟, 谭劲松, 林润辉. 产业网络动态演进创新机制模拟分析, 2014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2014年6月6-8日,中国, 天津[8]Zhang Li, Zhang Hongjuan. Research of Crowdsourcing Model Based on Case Study. The 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CSSSM’11), 2011, 6 (Indexed by EI), Tianjin, China.[9]Lin Runhui, Fan Jianhong, Zhang Hongjuan, Han Ro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AdaptiveInnovation Process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A Multi-Case Study, The 8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CSSSM’11), 2011, 6 (Indexed by EI), Tianjin, China.[10]林润辉, 徐业坤, 范建红, 张红娟, 费文颖. 跨国公司进入的股权治理模式选择——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六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 , 中国·大连.[11]Lin Runhui, Zhang Hongjuan, Fan Jianhong, Hou Rujing, Alliance Network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China, Lucas School Co-sponsors Conference at Stanford on the Future of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in Asia: Firms, Networks and Alliance, July 2010, California, U.S. (被会务组推荐到Journal of Asia Business Studies)[12]林润辉, 范建红, 张红娟. 中国管理学者论文合作网络属性及其对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第六届社会网及关系管理学术研讨会, , 广州, 中国.(会议优秀论文)[13]张红娟, 谭劲松. 传统制造型产业集群协同演进机制探析——天津自行车集群纵向案例研究,“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0)”暨“第四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 , 北京, 中国.[14]Lin Runhui, Zhang Hongjuan, Li Na, Empirical Study on Corporate Network of DirectorshipInterlocks-Based o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Symposium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Books 1 and 2, 2009, pp.957-964, IDS: BPO33.(indexed by ISTP)[15]谭劲松, 林润辉, 张红娟. 基于TD-SCDMA标准的中国3G产业网络演化模拟分析, 第四届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 北京, 中国.【研究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协作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双向传导机制研究, 2017-2020,项目负责人[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制度落差、社会资本与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合法性,2014-2016,项目负责人[3]工业和信息化部, 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策研究,2014-2015,项目负责人[4]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14ZLZLZF00034),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机制分析, 2014-2015,项目负责人[5]天津大学2014年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项目, 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 2015-2016,项目负责人[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层次、动态视角的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主持人谭劲松教授,2015-2018,课题组核心研究人员[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集团企业跨国治理与评价研究,主持人林润辉教授,2012-2016,课题组核心研究人员[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网络组织结构、治理机制对协作创新的机制研究,,主持人林润辉教授,2010-2012,课题组核心研究人员【企业及学术兼职】[1]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2]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战略管理协会(SMS)会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网络治理专业委员会会员[3]《管理科学学报》、AOM年会、AIB年会、IACMR双年会审稿人。
2020天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天津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是首批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的重点建设大学,同时也是首批“111计划”和“卓越大学联盟”成员以及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建设大学。
2017年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天津大学入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
天津大学1978年设立管理学科,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管理学院,成为新中国最早创立管理学院的四所高校之一。
1991年开办MBA项目,是国内首批培养MBA的九所试点院校之一。
MBA项目现有教师100多位,包括学部师资,校内其他学院师资、海外师资和企业专家等,已签约40余家实践基地,并聘请百余位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企业导师。
2013年,天津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MBA、EMBA、MPA三个项目同时申请且一次性通过AMBA五年期(期限)国际认证的院校。
同年,MBA项目加入国际精英商学院认证组织(AACSB)并积极准备AACSB认证。
2015年,通过了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五年期认证。
2018年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天津大学MBA项目获评结果为A,为天津地区一所获评A的MBA院校。
2019年2月,通过AMBA再认证,被无条件授予五年期限认证。
学部有多名教授获得“MBA杰出教授”荣誉,并出任第三、五届全国MBA教指委委员。
学部现有五个省部级以上基地,多次承办全国MBA课程师资培训等活动,在我国MBA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李磊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lilei@电话:(86)(22)27403971李磊,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于2009年获得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李磊教授长期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治理创新、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3年度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2017年入选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计划;近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英文论文主要发表于ABS 3星期刊《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SSCI Q1分区《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Transport Policy》等高水平国际期刊,所得研究成果被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引证。
李磊教授作为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多项纵向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数、非参数生产前沿面模型、算法及应用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绩效评估,评价结果为优秀)、其它省部级项目8项,另作为研究骨干参加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
代表性获奖和荣誉[1] 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2017[2] 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2013[3] 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团市委,2011.[4]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009.[5] 第十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天津市教卫工委、天津市科委、天津市教委等,2009.[6] 天津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教师),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教卫工委、天津市教委等,2007[7] 天津大学管理育人优秀青年干部,天津大学,2008[8] 天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天津大学,2017研究成果期刊论文(*代表通讯作者)[1] Li Lei*, Chi Ting, Wang Shi. Is Energy Utilization among Chinese Provinces Sustainabl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6, 112:198-206.[2] Li Lei*, Chi Ting, Hao Tong, Y u Tao. Customer dem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supply chain using Big Data,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6, DOI:10.1007/s10479-016-2342-x.[3] Li Lei*, Hao Tongtong, Chi Ting. 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stry resources efficiency based on big dat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42: 513-523.[4] Sun Hui, Zhang Yiting, Wang Yuning, Li lei*, Sheng Yun, A social stakeholder support assessment of low-carbon transport policy based on multi-actor multi-criteria analysis: The case of Tianjin, Transport Policys, 2015, 41: 103-116.[5] Li Lei*, Wang Shi, Lin Yanting, Chi Ting, A covering model application on Chinese industrial h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based on integer program method,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5,237-243.[6] Li Lei*, Li Mingyue, Wu Chunl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Energy Companies Based on the Improved Super-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Considering Undesirable Outputs,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13, 58(5-6): 1057–1067.[7] Li Lei*, Chi Ting,Zhang Meng, Wang Shi, Multi-Layered Capital Subsidy Policy for the PV Industry in China Consider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Sustainability, 2016,45-.[8] Lei Li, Wenting Liu, Lindi Xiao, Hui Sun*, Shi W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scenic areas: traffic scheme for clean energy vehicles based on Multi-agent,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DOI: 10.1007/s10614-017-9790-5.[9] Li Lei*, Li Mingyue, Evaluation of Energy Production Companies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4,1147-1154.[10] Li Lei*, Wang Ping, Wang Hua, Zhang Meng,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evalu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gional endowment. AASRI Procedia, 2012, 381-386.[11] Li Lei*, Lindi Xiao, Meng Zhang,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Evacuation Considering Extreme Weather in Tourist Areas,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Hong Kong.[12] Li Lei*, Wang Xu, Hao Tongtong, Assessing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ound Beijing China.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Global Business & economic Development. Montclair. USA, 2016. 594-606[13] Lei Li*, Chunlin Wu, Yanqing Li, Heng Xia, Yan Wang, System Analysis for Contractor Prequalification Based on P-DEA Method,IEE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0. 273-277.[14] Li Lei*, Sun ran, Du Bo, Song Xuyan, Dynamic Quality Control of Multi-Variety and Small Batch Manufacturing Based on Bayesian Monitor, IEE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9, 784-787.[15] 李磊*、李明月,吴春林,考虑环境因素的三阶段半参数效率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2,V(2): 107-113.[16] 李磊*、丁浩国、李绍芳、高凤伟,公共教育类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评价研究——以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06-110。
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氥氥氥氥博导简介 陈志华教授陈志华,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先后获得天津大学的学士(1987年)、硕士(1990年)和博士(1995年)学位,1990~1992年在中国兵器工业第六设计院工作。
博士毕业后在日本HOSEI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天津大学完成三站的博士后工作,1998年任天津大学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005年任天津大学教授、2006年任博士生导师,2020年任兰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志华教授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荣誉还有: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获得者,2018年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2017年中国钢结构行业突出贡献专家和董石麟院士基金会空间结构科技创新奖获得者,2015年天津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4年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百年百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天津大学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和中国钢结构三十周年杰出贡献人物等。
陈志华教授为天津大学中原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建工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所长,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挂职),天津市政协委员和科协常委,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天津代表团秘书长)。
兼任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金协)铝结构分会会长、中国钢结构协会(中钢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钢结构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委会委员、天津市钢结构学会理事长、中金协集成房屋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钢协房屋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钢结构协会会长、中钢协质量安全检测鉴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房屋建筑钢结构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陈志华教授主要从事钢结构、空间结构和组合结构等领域的土木工程科研、教学和实践工作,已培养23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