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雕刻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的雕刻艺术

天津的雕刻艺术如刻砖、木雕等,最早的始于辽〃开泰年间,有的始于清代,多出自民间,用于房屋建筑装饰,并且出现过名品和名人。属于观赏艺术的如根雕、刻瓷、鼻烟壶内雕等,有的始于清代,有的出现在近代或现代。在这类艺术品中,有的历史很久,生命力很强,至今仍存在,并有所发展和创新;有的历史较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

一、砖雕

清乾隆、嘉庆年间,天津出现了砖雕艺术。砖雕主要是用于古式房屋建筑,在拱门、影壁、屋脊嵌以砖雕,具有“点睛”的作用。雕刻的题材多是《九狮图》一类的吉祥图等。

道光年间,天津的砖雕业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行业。当时,天津的西北城角一带是回族同胞聚居的地方,他们大多经营小商业和建筑业。清朝末年,在艺人马顺清、赵连壁影响下,不少回族的能工巧匠开始从事砖雕创作。

马顺清的作品构图饱满,刀法沉着有力,具有豪放朴实的特点。为加强画面的层次,他还创造了“贴砖法”,使作品层次深远,空间加大,具有咫尺千里之妙。他在从事砖雕创作的过程中,培育出一支专业砖雕队伍,其中突出的有其子马少德、马少清,外孙刘思甫、刘凤鸣,徒弟穆成林、何宝田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马顺清的砖雕技艺,确立了天津砖雕淳朴、丰满、细腻的地方风格。被誉为“刻砖刘”的刘凤鸣,是马顺清刻砖艺术的杰出传人。

刘凤鸣(1879—1978)原名恩林,15岁开始跟马顺清学习砖雕技艺。学成后,还发展了马氏的“贴砖法”。他的作品构图饱满,疏密适度,刀法纯熟,装饰趣味浓厚。他创作的人物形象生动,楼台殿阁的刻画别致,线条平稳,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作品主要有《九狮图》、《龙凤》、《三国演义》、《草原

套马》等。

由于时代的发展,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砖雕逐渐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20世纪30年代以后,许多砖雕艺人相继改行。解放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房屋建筑不再以砖雕作装饰,刻砖艺术逐渐销声匿迹。

砖雕作为曾经在天津盛极一时的一种艺术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辟有“天津砖雕”专室,陈列马顺清、刘凤鸣等人的作品,供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欣赏和研究。

二、木雕

木雕,是著称津门、驰名海内外的民间工艺之一。清代,天津的豪门望族、官僚巨商等纷纷修建豪华宅邸,并在庭院、影壁、室内隔扇及各种家具中以木雕作装饰。木雕分平雕、浮雕和全雕3种。平雕即在木材上用线条表现物体的雕刻;浮雕即将所雕物体浮于木材之上形成的半雕塑;全雕即将物体形象写实地雕刻出来。

明末清初,木雕制品多由木匠自己雕刻,工艺不讲究。至清乾隆年间,有了房、云、赵3家较有名气的木雕作坊。房家善刻狮,云家善雕凤,有“房狮云凤”之誉,又有“东房西赵”之说。

清嘉庆、道光年间,房广元等人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从改进木雕制作工具人手,将旧式木雕工具“独条锯”改为“锼弓锯”;同时汲取南方木雕制作工艺、技巧等长处,继承和发扬天津木雕的传统和风格,将南方与北方及天津的木雕制作技艺融为一体,形成天津木雕既有南方木雕的精美剔透、灵巧秀丽,也有北方木雕的淳朴、粗犷奔放的独特风格。

随着天津木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雕艺人。清光绪年间,朱星联、何万清等木雕艺人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和布局方法,独具匠心地将中国

花鸟画技法引入木雕制作中,使木雕艺术风格趋于成熟。在他们的弟子中,刘杏林颇有盛名,人称“木雕刘”。他的技艺精湛,刀法娴熟,作品多以花鸟为题材,所雕的叶片花瓣,中间厚,边缘渐薄,玲珑精巧,栩栩如生。1960年,他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精制了巨幅木雕—毛泽东诗词挂屏和花鸟屏,使天津木雕登上了大雅之堂。

天津木雕杰出的代表作是广东会馆(今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大戏台。螺旋藻井制作技艺高超,着以金色、碧绿,分外醒目。舞台正面的两根重柱,采用圆雕艺术手法,图案为狮子滚绣球。柱头雕成卷曲的荷叶和含苞欲放的莲花。几面的华板和楣子,所雕图案是彩云之中腾飞的龙凤。舞台大幕正中间,镶嵌着大幅“天官赐福”镂空木雕,祥云上站立着天官和仙童,松柏灵芝中跳跃着活泼灵巧的猴子,圆心之外的四个角上浮雕着的蝙蝠,口中都衔着桃叶。整个木结构的会馆大舞台,其门厅、房间的卷棚及廊厦楼的额坊上,在隔扇、门窗、裙板及至楼梯扶手、门楣子等处,都以多姿多彩的松竹兰花、冰裂纹形等连续图案为木雕装饰。它集中展现了天津木雕的技艺和装饰艺术,代表了天津木雕的技艺水平和地方特色。

至今,天津木雕已向装饰艺术品转化。木雕艺人们除制作一些仿古家具和传统雕饰品外,还利用不同材质、不同的木纹肌理和不同的树皮、树结等材料,巧做一些人物或动物造型。有的将其制成壁挂艺术饰品,可用以美化居室,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三、点心模子雕

天津向来注重食品的口味,也讲究食品的色彩和造型。品佳肴如此,评糕点亦然。所以,制做面食、糕点要求有高水平的模子。

近百年来,许多王公贵戚、名门望族移居天津,促进了天津糕点模子业工

艺水平的提高。庚子年(1900)前,天津只有针市街一家胡姓艺人刻制点心模子。

1900年后,天津地区战争频繁,兵荒马乱,使建筑木雕业日趋萧条。赶巧津门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时任警察厅长的杨以德下令:不得在建筑外檐装饰木雕等易燃物。此令一下,给了天津建筑木雕业致命一击,艺人们纷纷改行。例如傅宝元(“木雕刘”刘杏林的师弟)在鼓楼附近开设了“玉顺合模子店”,专刻纹饰简单的面食模子,卖给市民逢年过节时做蒸食使用。糕点商发现之后帮助其提高技艺,使他的模子很快就在市场出了名。

刻糕点模子要用杜木,取其木质细腻,纹路缜密。这种木材制做的模子扣出来的面食和糕点的纹饰没有杂纹。

傅宝元生产的模子,远销东北三省及西北地区,成为天津市一种颇有影响的实用工艺品。

解放后,点心模子主要用于糕点厂制做硬点心,尤其是每年中秋节制做月饼。有的家庭愿在国庆节、春节之时使用点心模子做面食。所以天津老城厢一带有不少制做、销售点心模子的作坊和商店。

四、根雕

根雕艺术在天津历史悠久。近年来,又焕发了青春,呈蓬勃发展之势。

根雕工艺,取材于深山峭壁、荒山野岭之巅,尤贵于年久又不易长大的灌木,其根扎于少土多石的岩缝中,自成千姿之势,具有耐湿耐燥,不干不裂,年愈久树根颜色愈重、形态愈奇的特征。

当今,天津从事根雕艺术研究和创作的有百余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张宗泽。他是宁河县外贸工艺品公司的职工,1979年开始研究根雕艺术,至1995年,已创作数百件根雕作品。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动物造型中有恐龙、鳄鱼、骆

驼、熊、猴、狗、鸵鸟、雄鹰等;人物造型中有《猪八戒背媳妇》、《反弹琵琶》、《斗牛》、《霹雳舞》、《生命》、《苦恋》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有台灯、笔座、笔吊等。他的作品多次获奖或被收藏。例如:1980年在天津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十二生肖》和《魑游图》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1982年创作的《天王爱墨》、《画皮》、《乐园》、《技源》4件作品参加日本神户人工岛博览会,被日本艺术家收藏;《饲鸡》、《破釜沉舟》赴加拿大展览后,被加方收藏;1988年5月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张宗泽根雕艺术展》,受到天津艺术家的赞誉,作品《龙》和《牛》被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1987年,他的作品《余生》获刘开渠根艺奖荣誉奖。张宗泽的根雕艺术问世以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以及其它一些报刊杂志作过专题报道。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至1995年,天津从事根雕艺术研究取得突出成就的除张宗泽外,还有靳文生、卢德祥、岳世龙、庞国星、李玉国、蒋玉麟等。他们的根雕作品,多为自己欣赏、收藏和参加展览,也有少量作为商品进入了市场,获得了经济效益。

五、金铜雕

金铜雕是以精铜为实体,在其表层进行雕刻的造型艺术。这种工艺,古已有之,近代少见。因其雕刻较难,天津的徐寿海钻研此项工艺已近30年。他的作品有动物造型、佛祖神型和花卉、器物。其代表作是一套12生肖镀金镶水钻的图章组合。图章为长方形,外层采用离子金电镀新工艺,两侧镶嵌水钻。图章上端的12生肖的造型,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一件精品是一个铜雕葫芦,上有一只蝈蝈。蝈蝈双须立翘,翅羽鼓动,用手触摸即发出5种声音。

徐寿海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六、刻瓷

刻瓷,是在瓷器上用“铁笔”刻画出书画作品,是融金石书画于一炉、在瓷器上展示作品的一门综合艺术。每件刻瓷作品,都要经过相瓷(即审瓷)、设计(构图样)、绘制、刻划、着色、封瓷等过程。

刻瓷工具有两种,一是电动工具,一是自制的合金工具。

作品取材既有中国的传统书法、古今绘画,也有临摹古陶瓷上的花纹和名人手迹。作品因器型施艺,所刻图案与瓷器本身的造型相辅相成,为普通的单釉瓷器凭添了姿色和光彩。

天津近年来出现的刻瓷艺术家中,突出的是吴龙元。此外还有华非、刘栋、孟昭丽、马魏华等。

吴龙元是天津棉纺五厂工会主席。他自1962年开始研究刻瓷艺术,用自制的刀具刻制图案和肖像。80年代初,他发明了刀、锤一体的刻刀,还创造了刻瓷的“五字技法”:凿、刻、研、刮、擦。9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多层刻瓷技法”。这种方法是最快速、可叠层、多角度的手工操作法。他崇尚民族风格的艺术和瓷刻国画的泼墨效果,作品讲究浓墨重彩。他刻的齐白石的虾,盘中犹如一池清水,水中之虾生动逼真;临摹名人的字画形神兼备。其代表作有鲁迅、齐白石、潘天寿、周恩来等人物肖像;有仿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黄胄等名人的名作及历代各种书体的书法作品等。60年代刻的《鲁迅头像》和《楷书唐诗》获天津市第一、第二届工艺美展一等奖。1972年的《仿齐白石的虾》获天津市美展一等奖;1985年,他应邀到香港、台湾展出刻瓷作品;1990年创作的《鲁迅半身像》获全国工艺美展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和台湾电视台都为吴龙元及其刻瓷艺术拍摄主题录像片。他的作品多次作为政府部门的礼品赠给外国官员和国内外友好人士收藏。

七、微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如田研制成功鼻烟壶内雕艺术,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鼻烟壶只有内画没有内雕的空白。

李如田是天津市第三医院医生。他自70年代开始学雕刻,80年代中期练习鼻烟壶内雕。十几年间,经过对打、弹、磨、挫、擦的刀法的运用,练成了能在3—4毫米口径的鼻烟壶内壁上雕琢人物、花草、鱼虫、鸟兽等形象,并且造型准确,工艺技法巧妙绝伦。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项新的突破。他雕刻的载体主要是玻璃、玛瑙、玉石等不同材质的鼻烟壶。此外,他能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雕刻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共324个字);还能在金石和发丝上进行雕刻。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