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111
第1讲绪论NO.1Introduction一、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第1讲绪论NO.2Introduction环境行为学也有称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可以观察得见)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第1 讲绪论NO.3Introduction二、行为学科的发展•环境行为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在60年代兴起,而心理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环境心理学培植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心理学在早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50年代,有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等带有机械唯物论色彩的理论,偏于实验室研究。
在建筑与规划上也有“建筑决定论”、“规划决定论”。
•环境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70年代形成高潮。
第1 讲绪论NO.4Introduction三、心理学原理在建筑中的运用•5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家凯文。
林奇(kevin lynch)运用了心理学家有关“图式” 的理论,开始研究人们对三座不同城市的意象。
•《城市意向》(The Image of The City,1960)第1讲绪论NO.5Introduction•1。
建筑理论方面进入60年代后,环境行为科学蓬勃发展,挪威建筑学教授诺伯格•舒尔兹以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对时间、空间、运动、物理因果性等的认识)为基础,研究了“空间”问题,写出了《存在,建筑与空间》一书。
在对”空间”问题的论述上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在理论上作出了新贡献。
第1讲绪论NO.6Introduction1。
建筑理论方面文丘里(Venturi)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虽然较多的谈到建筑形式问题,但其中许多观点都与心理学有关。
环境学导论复习总结环境: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环境的分类:范围大小分: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属性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和阳光等,人工环境要素生产力、科技、政体、经体、宗教信仰、文化等;其特点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非加和性、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有先后,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环境保护: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内容为: 一是保护自然环境;二是防治污染与其它公害)农业环境: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特点包括范围广阔,环境条件差异大、不稳定性、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也不易恢复农业环境管理:它是指农业环境机构为了使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农业: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靠生物措施来增进肥力,减少石油能的投入,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资源:在一定吋间、空间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满足人类当前和将来需要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自然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两重性、有限性、多用性水土流失: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坏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风蚀:土壤在风的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松散,随风移动或飞扬的现象环境污染三致: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酸雨:酸性沉降物的总称,它既包括pH小于5.6的雨、雾、雪、霜、露等,也包括气态及固态的酸性污染物(S02及酸性颗粒物)恒定组分:N2、02、惰性气体(Ne、Ar、He、Kr、Xe)等&可变组分: 水汽和CO2;大气中的水汽可凝结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有利于水分循环;维持地表温度;传递能量&不定组分:DF、TSP、烟尘、COx、NOx等,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一定保温作用;是水汽凝结核心,有利于云、雾、雨、雪的形成气温的垂直递减率(Y ):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Yd ),气温的湿绝热递减率(Ym) Y>Yd:不稳定的大气,稳定的大气,Y = 中性平衡状态的大气逆温:大气中的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在逆温条件下,丫 V 0,Y<Y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严重影响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易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实质上就是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和区域适应性等作最优化选择和评价, 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达到整个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如江河、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等水体污染是指因人为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的现象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污染评价、污染灌溉与作物施肥上一个不可缺少的依据)土壤环境容量是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污染是指人们的各种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输入土壤中, 使其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作用的能力,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占体系过程的优势,逐渐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污染的特点:累积性、隐蔽性、不可恢复性、间接污染固体废物: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I古I态废弃物质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工程:海洋处置:深海弃投、海上焚烧;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土地填埋和深井灌注等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引导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木需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环境经济学:史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环境质量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评价人类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性质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的科学,也是研究改善和提高人类环境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环境行为学概论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如何感知、体验和影响他们的物理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室内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评估和环境保护等。
以下是环境行为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领域:
1.环境感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感知环境信息。
2.环境认知:探讨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环境信息,包括空间认知、环境记忆和地图使用等。
3.环境情绪:研究环境对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以及情绪如何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反应。
4.环境行为:分析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如空间使用、运动、休息和社交互动等。
5.环境健康: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包括空气和水质量、噪音水平、温度和光照等。
6.环境设计和评估:探讨如何设计促进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及如何评估环境的质量和效果。
7.环境心理学应用:将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教育和公共政策等。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
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1.唤醒与情绪●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mood)2.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2.1不定性与唤醒●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完全确定的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中等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2)新奇性——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3)意外性——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4)不和谐性——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2.2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环境维度:●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对复杂性的偏爱:●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或过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兴趣(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递增,直至过于复杂而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的信息●3)复杂刺激的组织:●无组织的复杂性●有组织的复杂性●协同的复杂性3.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为最优唤醒水平定义●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应激物: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方面●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也可以说,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顶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相互关联、同时发生● 1.1生理反应●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一般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由拉扎勒斯提出,一般称心理应激●塞利的研究证明,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一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1.应激反应躯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自主神经副交感神经●1)警戒反应●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刺激需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帮助人进行感觉判断●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光刺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肺以吸收更多氧气;停止消化以便血液从胃流往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促使身体各方面变化作好迎战或逃跑的准备●2)抗拒(或适应)阶段●警戒反应迅速而短暂,之后,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分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便贮备大量体能维持身体的高度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应对作好准备●3)衰竭阶段●若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衰竭;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死亡●塞利以白鼠为被试,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时间内忍受寒冷,但持续几月后,因体能耗尽而死亡● 1.2心理反应●并非所有应激性刺激都会引起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产生应激反应,必定是主体把某一刺激经认知评价为对自身构成威胁●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起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可能引起应激——这些刺激本身未变,但个人是否把它评价为威胁却因人因时而异●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1)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2)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离刺激发生还有多少时间)●个人有关知识越丰富,控制能力(制止或逃避)越强,把该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小,该情境引起应激的程度越低●一旦把某刺激评价为威胁,就会顺序发生警戒反应、抗拒反应●抗拒阶段的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时,个人要全力以赴、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信息探索,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若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反应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导致对健康不同程度的危害●当全部应对能力消耗殆尽,则进入第三阶段的衰竭期●幸运的是,常常在情况未发展到如此糟糕之前便出现转机●原因:●1)当某种令人反感的刺激长时间作用时,随着对刺激的神经生理敏感性降低,人们的反应会越来越弱而变得适应●2)随着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预见性和控制感加强,在认知方面把应激物评价为威胁的倾向越来越少(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达到适应或平衡,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2.应激物的种类●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1)灾变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特点: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当事人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导致的问题:焦虑、退缩或麻木、抑郁、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无泄愤对象的气愤、回归、梦魇●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浩劫,但同时也有巨大教育意义——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用广义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有人类的过错;应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行为●(1998年长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水)●2)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特点: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问题:这些事件无休止而又无法摆脱,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幸或不顺心加在一起,有可能把人拖累得疲惫不堪,甚至被彻底拖垮●“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为研究生活事件的应激后果,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被试们的排列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也称社会再调整等级量表●结果发现,积分300分以上的研究对象中,80%的人在被观察后一年内患重病●一般一年之内积分150~199分为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为较严重生活危机,超过300分为严重生活危机●处在严重危机中的个人,随着积分的增加病情会加重,包括各种炎症、溃疡、呼吸疾病、心脏病,甚至猝死●3)背景应激物●指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特点:挑战性和强度不如灾变事件和强应激性个人应激物,但由于日常生活中难以躲避,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不良的心境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后果不可忽视●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理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制与缓解●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应激,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应付其他挑战3.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应激的效应:●1)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2)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只要应激物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个人的成熟——使人学会更好地处理下一个应激事件●在此意义上,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应激所付出的代价是为增长能力交纳的学费,长期的养尊处优和懒散放荡会使人降低正常的适应能力概述●就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还可用其他理论解释,如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等●尽管这些理论看起来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有利于我们从多种角度了解环境与行为的关系1.环境负荷理论● 1.1梅拉比安指出,可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称为环境负荷●高负荷环境:传递大量感觉信息的环境●低负荷环境:刺激信息量较少的环境●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等的环境中,高负荷环境比低负荷环境具有更强的唤醒作用●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强度:感觉刺激的绝对值,如播放音乐的分贝值越高,环境负荷也越高,唤醒效果也越强●新奇性:对所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熟悉的程度,任何陌生的事物都比熟悉的事物需分配更多的注意和付出更多“认知努力”,这种注意和认知努力导致更高的唤醒●复杂性:环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认知过程就需付出越多的努力●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按环境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 1.2信息负荷●如果说环境负荷指的是环境的特性,信息负荷则可理解为环境对人的作用●信息超载现象● 1.3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2.适应水平理论●缺乏刺激的环境闷的发慌,无聊、厌烦,主动探索和寻求刺激●刺激过度的环境感到闹得受不了,乱得理不清●沃威尔提出,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称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应水平●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人们可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该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1)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
第一章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物质: 空气, 水, 岩石, 土壤, 动物, 植物;能量: 气温, 阳光, 引力, 地磁力;自然现象: 大气运动, 水循环,水土演变)和人工环境(人工构筑物、科学技术、综合生产力、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理因素)环境要素又叫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变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可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要素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改造环境时,应有差到优来改造)、等值性、整体大于各个体之和、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命名依次按:时间、空间、性质✓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而远进行分类,则有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
聚落环境根据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如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小冰屋,巴布亚人筑在树上的茅舍,中国西南热带地区少数民族的竹楼,内蒙古和新疆草原的蒙古包)、村落环境(如大平原上的农村,海滨湖畔的渔村,深山老林的山村。
)、城市环境。
环境科学中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
四.环境的特点:整体性、有限性、综合性(①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环境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为解决某一环境问题,往往需要综合涉及各个领域)、区域性、稳定性、变化的滞后性。
一、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两种类型。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姓名:谭利军学号:2010810050 专业:建筑学硕士《环境行为学》论文摘要:本文就什么是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有哪些特征,环境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人、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相关的论述.通过论述我们知道重点是掌握好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为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关键词:环境心理学领域物质环境形式美学正文:柏拉图两千年前曾说过:“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而环境行为学恰恰就是研究、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关系的新学科。
英国的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是自觉地、有目的地作用与他周围的环境,同时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环境行为学就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它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十分庞杂,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行为地理学、生态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环境设计研究、它也人体工程学、人体测量学和空间关系学等等有密切联系.综上所述,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
它起源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理论,并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
环境行为学的特征:1把环境与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2环境与行为时相互作用的。
3环境行为学主要是一门应用性研究。
柳州危岩悬臂作画一、研究内容环境行为学有称环境心理学的。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相对于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把建筑师一些“感觉”与“体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分析与阐明,这样对设计与规划的思路将得到新的启发。
环境行为学概论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环境认知、人类行为与环境、设计与环境、环境心理学、生态行为学、可持续环境行为、城市环境行为、环境行为的社会影响以及健康与环境行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些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环境行为学的整体框架。
1.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指人们认识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包括对环境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机制。
人们通过感官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进而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提高环境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环境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行动来保护和管理环境。
2.人类行为与环境人类行为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人类的行为方式对环境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引导人们采取合理的行动。
3.设计与环境设计与环境是连接人与环境的桥梁,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
良好的环境设计需要考虑人在其中的位置,并创造出舒适、安全、可持续的环境。
通过合理的设计,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4.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与环境互动的学科,包括视觉环境心理学、听觉环境心理学、触觉环境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它主要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人的感官机制和心理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在实践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5.生态行为学生态行为学是研究人类生态与环境互动的学科,包括生态伦理、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等许多方面。
它主要关注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积极的态度来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研究和发展生态行为学,我们可以促进人类对环境的负责任行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可持续环境行为可持续环境行为是指能够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行为方式,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加强垃圾分类等许多方面。
推广可持续环境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环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行为学概论(推荐阅读)第一篇:环境行为学概论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曾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环境心理学根植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方面。
这一规律力求说明建筑中构图规律有生理及心理基础,但也有一定片面性。
但格式塔心理学只注重人的天生因素,而没有重视人先前的经验因素。
构造论不认为形象的构图规律是人们大脑中的天生因素在其作用,而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一个知觉形象。
对于同样的图形,不同的人可构造出不同的知觉。
构造论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人在许多方面都是用相似的方法看待世界,许多感觉的机制都是相同的,但文化差别是人所共知,物体之间的关系与对被看到的世界的见解,往往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见解各异的缘由。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心理发展从婴儿到成人,都是他与外部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的一般发展原则是组织、平衡和适应。
其中组织:由于世界的一切体现在物与物的关系上,人的认识在于找出这种不同的关系。
某些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又可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形象反应到人脑中,形成不同的图式。
图式是人们脑中的一种意象,意象与客观事物有区别,有的能正确反应客观事物,有的不能,而图式是人的心理生活的基本要素。
图式不断发展有简单到复杂,变成越来越大的体系,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
平衡:心理结构或图式实际上是在一种非常活跃的情况下变化发展,人们往往是被趋使,按已有的图式去做。
但每当行动时,人们又力争增加自己的行为与图式的适应性,这就是平衡。
适应:皮亚杰把肌体与环境的持续交往描述为适应,这种交往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而复杂化,以便有效的应付环境的要求。
环境越复杂,人的心理结构越复杂。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1.环境概念和环境问题: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活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力、土壤质地、水质等。
3.环境保护原理和策略: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污染防治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环境保护的策略包括控制污染源、治理污染物、节约资源、提高环境管理和监测能力等。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对计划环境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
它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
5.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影响进行控制和监测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环境规划是指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妨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8.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手段,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9.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包括城市绿化、交通管理、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10.环境法律和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