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节 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妄想性障碍一、概述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系统的妄想为唯一或突出临床症状的精神障碍。
妄想往往较为持久,甚至持续终身。
妄想的内容多与患者的生活处境相关,常为被害、疑病或夸大性质的,也有与诉讼或嫉妒相关的,或表现为坚信其身体畸形,或确信他人认为自己有异味或是同性恋者等。
该病较少见,患病率为 0.01%~0.03%,多在30 岁以后起病,以女性居多,起病通常较缓慢,病程迁延,多不被周围人所察觉,常不主动就医。
患者往往存在一些不健全人格特征,包括固执偏见、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易将别人的行为误解为有敌意或轻视的含义。
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患者常常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异常,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常生活,一般也不出现明显的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妄想性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和一些不良的精神心理应激因素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病过程。
社会孤立、有感觉缺陷、经济地位较低、移民、高龄、家族史阳性,以及一些器质性因素(如伴有意识丧失的头部创伤、发病前药物滥用)等可能是妄想性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妄想性障碍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被害妄想居多),这些妄想常持续存在,但多为非奇怪的妄想,妄想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似乎事出有因,言谈举止和情感反应与妄想相一致,尽管不可信,但却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并不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那么荒谬、离奇和易于泛化。
典型病例常缺乏其他精神病性改变,但部分患者可间断出现情绪症状和幻觉,但这些情绪症状和幻觉通常只存在于与妄想信念相关的时期,且历时短暂、不突出,患者的一般功能受损通常不明显。
(二)评估由于妄想性障碍患者常缺乏自知力,在进行评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当讨论触及患者的妄想症状时,检查者应保持理解的态度和对患者所关心事物的兴趣和耐心,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不信任和回避,以便于进一步揭示妄想的内容;②需要评估患者对妄想内容涉及的对象可能造成的危险和愤怒程度,并制订相应的防范计划;③除精神科常规的症状评估外,对妄想性障碍的评估还需要注意收集相关的阴性依据,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
怎么区分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怎么区分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导语:很多人都认为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是同一种疾病,其实不然,它们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妄想症是一种普通的精神疾病,它虽然与精神分裂症很相很多人都认为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是同一种疾病,其实不然,它们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妄想症是一种普通的精神疾病,它虽然与精神分裂症很相似,但是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将两者混淆,将会影响这两种疾病的的治疗。
现在就让小编告诉大家区分精神分裂和症妄想症,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般典型的妄想症有以下三个特征:1、妄想是一种坚信或确信。
妄想症患者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可以说是不可动摇和不可纠正的。
2、妄想是个人独特的。
这就是说,妄想的内容是某一个人所独有的信念,通常不被病人的文化群或亚文化群的其他成员所接受的。
正是由于每一个正常人的头脑里都浸透了所属文化的价值观,妄想是容易为人们所辨认的。
对于典型的妄想的诊断,哪怕学术观点十分有分歧的精神科医生之间都有很高的一致性,根源就在于此。
3、妄想是自我卷入的。
心理学家说:患者妄想的内容是自我中心的,它对患者的人格有着切身的重要性,是一种错误的个人信念,它饱含着个人极为重要的感受。
因为,妄想的核心判断总是包含着“我”。
反过来说,在各式百般的思维障碍中,不论其推理判断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只要信念不涉及自我,说它是妄想便不克不及得到肉体病学界的公认。
精神分裂症特点:1、大多是原发性,内容荒谬,不可理喻,发生突然。
2、妄想的对象无原则泛化,涉及的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或具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有特殊意义。
如病人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针对他,报纸上的内容、电台广播电视节目都含沙射影地说他,天气变化也有特殊意义,暗示将要产生什么。
3、病人对妄想的内容不愿主动暴露,并往往企图隐藏它。
病人不愿回答与妄想有关的问题,包括对自己的亲人。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引言精神分裂症是本组疾病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精神障碍。
分裂型障碍虽具有精神分裂性障碍的许多典型特征,并可能与后者存在遗传上的联系,但因缺乏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和严重的行为紊乱,故并非总是能够引起医疗上的注意。
多数妄想性障碍(尤其在早期)虽然可在临床上很难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但也许与精神分裂症并没有联系。
妄想性障碍组成了病因异源性的、人们所知甚少的一个障碍群,方便起见,可根据典型病程将其分为一组持续妄想性障碍及另一组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后者较大,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
这里罗列的亚型划分应视为临时性的。
尽管关于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性质存在争论,但仍将其保留在本节之中。
精神分裂症诊断要点F20.0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F20.1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F20.2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F20.3 未分化型精神分照症F20.4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F20.5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F20.6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F20.8 其它精神分裂症F20.9 精神分裂症,未特定精神分裂症诊断要点精神分裂性障碍以基本的和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为总体特点。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但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某些认知损害。
本症影响到使正常人保持个体性、唯一性和自我导向体验的最基本功能。
病人常感到其最深层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被他人所洞悉或共享,由此可产生解释性妄想,认为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往往以奇怪的方式在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病人可视他(或她)自己为所发生一切事件的核心。
幻觉,尤其是听幻觉很常见,并可评论病人的行为和思维。
知觉障碍常为其它形式的:颜色或声音可过分鲜明或改变了性质,平常事物的无关特性显得比整个客体或处境还重要。
疾病早期还常出现困惑感,往往使病人相信日常处境具有专门针对自己的特殊的,通常为凶险的意义。
在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性思维障碍中,某一整体概念的外围和无关特性被放到了首要位置(它们在正常导向的精神活动中受到抑制),用于替代那些与处境相关的和恰当的特性。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精神分裂症一、概述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恶化会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疾病负担。
目前认为该病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是我国及全世界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约为 0.6%,且致残率较高。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低、依从性差、复发率高、住院率高与致残率高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贫困和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疾病症状期有可能出现危害财产及人身安全的异常行为,给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如何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中之重。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和影响因素还不十分明确,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最具影响并已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来自家系和双生子的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约为 80%,亲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大。
单卵双生子患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
在人类基因组中已发现有 100 多个基因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该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可能是由多个微效或中效基因共同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多种环境因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包括母体妊娠期精神应激、感染、分娩时的产科并发症、冬季出生等。
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从胎儿期一直到成年早期都可能对神经发育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神经发育障碍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内神经元及神经通路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生紊乱,大脑神经环路出现异常改变而导致发病。
近年来的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病理学研究也有相关异常发现,与正常人群大脑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在结构性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研究中都显示存在很多异常改变。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摘自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1 联想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表现为思维联想散漫,缺乏目的性、连贯性,具体性和现实性;严重者甚至表现句与句,词与词之间无任何逻辑关系,显破裂性思维,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或病理象征思维和语词新作。
2、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起特点是内容离奇荒谬,缺乏系统性,具有泛化趋势,或呈原发性妄想。
常见的妄想有关系、被害、夸大、嫉妒和钟情妄想等。
3、幻觉:较常见,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如经常出现评论性或争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和思维化声,则更具有特征性和诊断价值。
4、情感障碍多为情感淡漠,也常出现与客观刺激和内心体验不相称或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即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倒错。
5、行为障碍可表现为行为愚蠢、幼稚、怪异,或出现紧X症状群(如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违拗、作态、或木僵),无目的冲动行为。
6、被动体验如内心被揭露感,被控制体验,思维被播散,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夺和思维中断,常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7、意志减退较发病前明显孤僻、懒散、退缩、被动,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要求,对基本的日常活动缺乏主动性。
有的还可出现意向倒错或矛盾意向。
[诊断要点]临床上患者首先要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学诊断标准,且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单纯型起病缓慢,病程至少2年。
若精神病症状学标准符合,而病程不符合上述病程标准时,则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
严重程度标准要求患者的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因此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和现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
诊断时应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以与由精神活性物质、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而且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第91 节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疾病的特征主要有偏执、敏感多疑和非真实思维。
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更为常见和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社会功能普遍下降;而妄想性疾病较少见,常常只有部分社会功能损害。
-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与现实缺乏联系,存在幻觉、妄想和异常思维,社会功能明显损害。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大约接近1%,虽然世界上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在美国,因精神分裂症住院的大约占医院床位的1/4,在残疾人中,约20%是由于罹患精神分裂症所致。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
很多疾病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如果类似于精神分裂症,但症状持续时间不足6个月,则称为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如果精神症状持续1天以上但不足1个月,则称为短暂性精神障碍。
如果以心境障碍为主,如主要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同时又伴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则称为分裂情感性障碍。
人格障碍患者亦可以具有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但这些症状常常不太严重,不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可称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 病因本病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基础,但特定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
很多学者认为本病具有易感性,即好发于具有生物易感性的人群。
而导致本病易感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包括遗传因素,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损伤以及颅内的病毒感染等。
如果一个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存在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行为表现让人不可理解或对挫折应付不良,都预示着对本病存在易感性。
承认本病具有易感性的学者认为,环境应激因素如生活事件或药物滥用均可诱发易感个体发生精神分裂症或促使其反复发作。
. 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年龄在男性为18~25岁,而在女性则在26~45岁。
但在儿童或青少年以及晚年发病的患者并不少见。
本病可以经过数天或数周急性起病,亦可经过数年缓慢或隐渐性起病。
不同的患者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下列三组症状:幻觉和妄想,思维障碍和行为异常以及阴性症状。
一个患者可以存在一组或所有的症状,这些症状常常比较严重,明显影响患者的工作、人际交往,甚至是个人生活料理。
妄想是一种病态的信念,常常是对个人知觉或经历的病理性解释。
如本病患者可以出现被害妄想,认为自己被人折磨、跟踪、戏弄或监视。
患者还可以出现关系妄想,认为书刊、报纸或歌曲的内容是针对自己或与自己有关。
患者还可以出现思维中断或思维被插入,认为其他人能知道自己心里所想,或者自己的思想被传输给他人,或者由于外界力量把某种思想和冲动强加给自己。
本病患者可以出现幻听、幻视、幻嗅、幻味或幻触,其中幻听最为常见。
幻听内容可以是互相谈话,对其行为进行评论,也可以是对患者的批评或侮辱性言语。
思维障碍是指思维紊乱,在本病患者表现为言语凌乱,以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而没有中心目标时,思维障碍更为明显。
患者的言语可以是轻度紊乱,亦可以是完全缺乏联贯性让人不可理解。
行为障碍可以表现为愚蠢行为,激越以及不适切的外表、卫生或行为。
紧张性运动是行为障碍的一种极端形式,患者保持固定的姿式,被移动时则给予抵抗,或者表现为无目的和自主性活动。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包括情感迟钝、言语贫乏、快感缺失以及孤僻不合群。
情感迟钝是指情绪平淡,患者面部活动固定,目光呆滞,以及情感表达缺乏,对正常人的快乐或痛苦没有体验和反应;言语贫乏是指思维活动的减少反映出言语量的减少,回答问题简单,三言两语,内心活动贫乏;快感缺乏是指体验快乐的能力减弱,对先前的活动几乎没有兴趣,花费很多时间从事一些无目的活动。
孤僻不合群,与周围人缺乏有意义的联系。
在这些阴性症状的背后往往普遍存在动机不足,目的或目标感缺乏。
. 精神分裂症的类型有些研究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单一的疾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包含有多种疾病的综合征(症状的集合)。
为了对本病进行统一的分类,本病被划分为一些亚型。
然而,在同一病人身上,随着时间不同可有不同亚型表现。
偏执型精神分裂主要特征是存在有妄想和幻听,而言语杂乱和情感不适切不是主要症状。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主要特征是言语杂乱,行为异常,以及情感平淡或不适切。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主要特征是表现木僵,活动增多或者姿式怪异。
无法归类的精神分裂症主要特征是有各种亚型的表现,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和行为怪异以及多种阴性症状等。
近年来,根据是否存在阴性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把精神分裂症分为阴性和阳性。
阴性精神分裂症以阴性症状为主,如情感平淡、动机缺乏及目的感减少等;而阳性精神分裂症以幻觉和妄想为主,阴性症状相对较少见。
总的来说,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预后稍好,残疾较轻,治疗效果较好。
. 诊断还没有特定的检查可以诊断本病,精神科医生诊断本病时必须全面评估病人的既往史和症状,只有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有明显的工作、学习和社会功能缺陷才能考虑诊断本病,在发病初期,来自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关于病人的情况介绍对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必须排除病人的精神症状是否由心境障碍所致,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有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内科、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例如颅内肿瘤、颞叶癫痫、自身免疫性疾病,亨廷顿病、肝脏疾病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通过CT和MRI可以发现精神分裂症存在颅内异常,但这些异常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没有特异性。
. 预后本病的近期预后(1年内)取决于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不用药物治疗,70%~80%的精神分裂症会在12个月内复发并可再次发作,维持用药可以使本病的复发率下降到30%。
本病的远期预后多种多样,1/3的病人可以获得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另1/3的病人病情部分改善,并间断发作和遗留有残疾,剩下1/3患者病情严重而有明显残疾。
预后良好的因素则包括起病急、发病年龄较晚、病前有良好的社会技能,以及偏执型或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预后不良的因素则包括发病年龄早、病前社会或职业技能差,有精神分裂症阳性家族史以及青春型或阴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本病有10%的自杀风险,其平均预期寿命比一般人下降10年。
. 治疗治疗的总目的是减轻症状,避免复发,恢复功能缺陷,尽可能地增进康复。
本病主要有三种治疗措施: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康复和社区支持措施及心理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或消除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症状。
在急性症状消除以后,维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少复发的可能。
遗憾的是,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明显的副反应,如可以导致镇静、肌肉强直、震颤和体重增加;这些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这是一种不自主地以唇部和舌部皱缩或者臂部和腿部的扭转运动障碍为特征的表现。
即使停药后,迟发性运动障碍亦不会消失,并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大约75%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效果,如氯丙咪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以及美索达嗪。
其余25%病人中约有一半用相对较新的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治疗可以获效。
由于氯氮平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副反应,如抽搐,或者致命的骨髓抑制,往往只用来治疗对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效果不好的病人。
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病人必须每周进行白细胞计数监测。
有研究证实,其他一些较新的药物没有氯氮平那样严重的副反应,如维思通已经应用于临床,还有其他几种药物亦有可能得到FDA的批准。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精神病药物往往是在治疗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和攻击行为时最为有效。
虽然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被医生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但它们对所有精神病症状均有效,而不管这些精神症状是由于躁狂、精神分裂症、痴呆还是诸如苯丙胺等药物中毒所引起。
第一个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咪嗪于1955年上市,从那以后已经出现了十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和美索达嗪等。
几乎所有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一致,即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一种能够沿着神经通路或神经之间传导电冲动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系统功能活动过度与幻觉、妄想有关,阻断多巴胺受体能够缓解这些症状。
在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中,其效价、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均不相同,由于几乎所有的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在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时疗效均差不多,因而在选择某一特定的抗精神病药物时,要根据其不良反应及病人对该药的耐受性。
一些相对较新的精神病药物在颅内既能阻断多巴胺受体又能阻断5-羟色胺受体(另一种神经递质),如氯氮平就是属于此类的药物,它比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精神分裂症症状更为有效。
然而,它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可以导致白细胞计数致命性地下降,因而仅被用来治疗对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效果不好的病人。
康复和社区支持措施康复措施是指教会病人掌握必要的在社区生活的技能,它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常地在社区工作、购物、照护自己、料理家务及与他人相处。
虽然病人在严重发作时需住院治疗或者在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时要强制住院,但总的目标是使患者的生活适于社区。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些患者则需要住在社区诊疗所或康复中心,以便有人督促其按医嘱服药。
由于症状严重和疗效不好或者缺乏在社区生活的技能,有小部分病人不能独立地生活,他们需要在一个安全和有支持的康复中心接受全日制照料。
心理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在病人、家庭和医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和合作关系,通过心理治疗,病人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疾病,按医嘱服药以及处理诱发疾病发作的各种应激。
- 妄想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病态的信念,并持续至少一个月以上。
与精神分裂症相比,妄想性障碍相对少见,导致的功能缺陷不太严重,往往在成年中期或晚期首次发病。
本病的妄想往往并非稀奇古怪,而多与生活中想象的事件相关,如产生被跟踪、被毒害、被感染、被某人爱恋或被配偶或情人欺骗的妄想。
妄想性障碍有多种亚型。
钟情妄想其主要特征是认为某个人已爱上了自己,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干扰对方,如往往用电话、书信、甚至是跟踪或监视等,这种妄想导致的行为常常是违法的。
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天才,或者已经有了某些重要的发现。
嫉妒妄想坚信配偶或情人对自己不忠,通过一些可疑证据进行错误推理而得出这种病态信念,患者有可能因此对对方进行危险的身体攻击。
被害妄想坚信自己被谋害、监视、跟踪和骚扰等。
患者因此反复地企图通过诉讼和政府部门获得正义,亦有可能采用暴力对想象中迫害自己的人进行报复。
躯体妄想涉及到对身体功能或属性的妄想,如认为身体变形。
存在异味或者变成寄生虫等。
. 症状和诊断妄想性疾病可以由于先前合并有偏执性人格障碍而产生。
在成年早期,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对他人广泛地出现不信任和怀疑。
早期症状主要包括感觉自己被欺侮,朋友对自己不忠心或不信任,从别人简短谈话或无关紧要的事情中发现对自己有威胁的信息,以及对一些轻微的奇怪作出快速的反应。
医生排除产生妄想的其他疾病后,根据病史可以对本病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