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双室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659.00 KB
- 文档页数:99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的消除按一级速度进行。
公式:静脉滴注是按恒定速度向血管内给药的方式。
公式:三、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管外给药存在吸收过程,药物的吸收和消除用一级过程描述。
公式:四、双室模型给药:公式:α称为分布速度常数或快配置速度常数;β称为消除速度常数或慢配置速度常数。
α和β分别代表着两个指数项即药物体内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
五、多剂量给药:在重复给药时,由于前一次给的药,体内药物尚未完全消除,体内药量在重复给药后逐渐蓄积。
随着多次给药,体内药量不断增加,同时消除也相应加快,经过一定时间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达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范围内消除药量与给药剂量相平衡。
公式:六、非线性药动学:米氏(Michaelis-Menten)方程常用来表述非线性药动学过程。
其方程式:考点速记:【单选题】1. 头孢克洛生物半衰期约为1h。
口服头孢克洛胶囊后,其在体内基本清除干净(99%)的时间约是:A.2hB.3hC.7hD.14hE.28h【答案】C。
解析:考查半衰期与清除量关系。
静滴至99%的达坪浓度分数需经6.64 个半衰期。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的消除按一级速度进行。
公式:静脉滴注是按恒定速度向血管内给药的方式。
公式:三、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管外给药存在吸收过程,药物的吸收和消除用一级过程描述。
公式:四、双室模型给药:公式:α称为分布速度常数或快配置速度常数;β称为消除速度常数或慢配置速度常数。
α和β分别代表着两个指数项即药物体内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
五、多剂量给药:在重复给药时,由于前一次给的药,体内药物尚未完全消除,体内药量在重复给药后逐渐蓄积。
随着多次给药,体内药量不断增加,同时消除也相应加快,经过一定时间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达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范围内消除药量与给药剂量相平衡。
公式:六、非线性药动学:米氏(Michaelis-Menten)方程常用来表述非线性药动学过程。
其方程式:考点速记:【单选题】1. 头孢克洛生物半衰期约为1h。
药学专业知识(一)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主讲老师:姜雅基础精讲班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一、房室模型药物动力学1、药物动力学采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求算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隔室模型(1)单隔室模型:把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可分布到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的均一状态。
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隔室模型:双室模型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称为双室模型中央室由血液和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组成(心、肺、肝、肾等),药物在中央室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周边室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组成(肌肉、皮肤等),药物在周边室分布较慢。
(3)多室模型(略)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二、药动学参数2015A,2015A,2016B(1),2018A(3)1、速率常数速率常数用来描述这些过程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一级速率过程,即过程的速度与浓度成正比。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它是药动学的特征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表明其体内过程速度越快。
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如min-1叫或h-1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生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t1/2表示,单位取“时间”。
小;表示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t1/2大。
代谢慢,排泄慢的药物,其t1/2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015A31.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度常数k=0.095h-1,则该药半衰期为A.8.0hB.7.3hC.5.5hC.4.0hE.3.7h【答案】:B解析:半衰期t1/2=0.693/k=0.693/0.095=7.3h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3、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
双室模型名词解释
双室模型是一种模拟心脏内血液循环的计算机模型,它包括左心室和右心室两个部分。
左心室将富含氧的血液从肺部收集后,通过主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右心室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身体各个部位收集起来,经过肺动脉回到肺部,完成气体交换,再将富含氧的血液送回左心室。
双室模型通过建立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疾病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衰等,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判断和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