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等速肌力测试重测信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3.03 KB
- 文档页数:5
简析目前常见等速测试方法发布时间:2021-06-16T12:09:26.8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作者:吴迪黄琳[导读] 肌肉力量是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吴迪1 2黄琳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深圳职业病防治院广东深圳 518001摘要:肌肉力量是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是人们随意完成各种动作的动力来源。
肌肉力量水平的测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篇文章主要简析目前等速肌肉力量测试方法并提出改进建议。
1.前言肌肉力量是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是人们随意完成各种动作的动力来源。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它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体能要素之一,而随着对肌肉的了解,我们对于肌肉力量本身的关注也开始增多,良好的肌肉力量水平对于赢得比赛的胜利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对于肌肉力量水平的测试受到了极大地关注,检测肌肉力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等长测试,等速测试,等张测试等多种方法,等速测试可任意调节速度10-500/s,设定后速度保持不变,阻力可变且为顺应性阻力并且与运动速度有关,运动幅度全幅或半幅,可反映关节运动中任一点的力矩值。
2.等速测试方法简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因其在肌肉力量测试和力量训练方面具有精准度高、不易受损伤、康复效率高等独特的优势,而在体育科研和训练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已普遍成为运动员肌肉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损伤的治疗效果评定的一种客观指标,并且是评定肌肉力量特征的黄金指标[[]]。
目前国内外运用等速肌力进行力量测试与评价的研究膝关节的最多,躯干以及踝关节的较少。
当前等速肌力测试已经被公认为肌肉功能评价及肌肉力学特性研究的最优方法。
3.等速测试的优势将等速肌力测试与徒手肌力测试相比较,有研究发现对一组肩关节伤病患者的肩内外旋肌力进行徒手肌力检查,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等速肌力测试,发现徒手肌力检查是正常的患者,等速肌力测试则发现二侧肌力存在有13%到28%的差异[[]]。
等速测试在躯干肌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黄杰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020)010
【摘要】慢性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仔质量和劳动能力,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其中躯干肌力学特,正的改变是诱发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页数】3页(P792-794)
【作者】黄杰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4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脑卒中后躯干肌痉挛的物理康复研究进展 [J], 龙威力;梁丽君;黄洁;何荷
2.慢性下背痛女性患者躯干肌力的等速测试 [J], BayramogluM;丛芳
3.等速测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J], 周贤丽;邹毅;陈蕾;刘宏亮;武继祥
4.躯干肌功能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张树宝;王善金;徐浩伟;潘雅琴;刘铮;易宇阳;吴德升
5.表面肌电结合等速测试仪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其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J], 黄桂兰;许意;任彩丽;梁成盼;郑泽;房辉;邵一;苏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肌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力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探究不同因素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并分析测试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臂肌力测试仪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静态肌力测试和动态肌力测试。
实验一:静态肌力测试静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特定动作中的最大肌力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的静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静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俯卧撑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0次;在握力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5kg;在深蹲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实验二:动态肌力测试动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动作的次数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进行了仰卧起坐、跳跃和引体向上的动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动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同样是不同的。
在仰卧起坐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40次;在跳跃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15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等动作对上肢和下肢肌力的评估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动态肌力测试相对于静态肌力测试,更能反映出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3. 个体差异对肌力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体质和训练程度会导致肌力水平的差异。
结论: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肌力水平的方法。
通过对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等速肌力测试在躯干核心肌群中的应用进展杜东;尹瑞雪;何任红;范建中【摘要】等速肌力测试目前应用于运动员、健康人群以及肌肉萎缩患者等,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训练部位和目的不同,训练强度和方法各异,信息零散,整体模糊,缺少较完整的等速肌力临床应用资料.本文主要综述等速肌力测试对躯干肌群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腰痛、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和运动医学等.另外,也对躯干肌群和核心肌群的研究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整合一些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3页(P338-340)【关键词】等速肌力;慢性腰痛;核心肌群;综述【作者】杜东;尹瑞雪;何任红;范建中【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市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市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市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市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3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客观评价和优化肌肉各项量化指标的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在全范围关节运动过程中可使任何一点肌肉的活动均承受最大的阻力[2],测出的数值具有客观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
等速测试设备在恒定的速度下提供一种顺应性阻力,使得等速收缩同时具备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的部分优点,对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都具有重要价值。
躯干核心肌群是人体重要的运动肌群,主要功能为屈伸和旋转躯干,维持身体的动静态平衡,同时对脊柱的稳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因躯干运动参与肌群的复杂性,躯干力学测量也无统一标准,给躯干肌群和核心肌群的研究带来很多困难。
近年来,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应用于躯干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拓展到很多领域。
本文就等速肌力测试在躯干核心肌群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1 应用范围1.1 慢性腰痛慢性腰痛是一组以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3]。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BTEPrimusRS第一部分:等速相关理论简单回顾1、定义:等速运动训练是运用特殊设备让速度恒定,阻力是随使用者施力大小改变的,因此等速训练具有其他阻力训练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运动过程中不管你的力量有多大或多小其运动的速度一样维持不变,然而肌肉在等速的情况下收缩训练,等速训练的这种特性可以增强肌力、肌耐力、和爆发力,并且绝对的安全,是现今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界公认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肌力训练方式。
2、与等长和等张的比较:等长训练等长训练是指在肌肉两端(起止点)固定或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收缩又称为“等长收缩”等长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快,用时少。
训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动作时所选用的角度。
如某块肌肉某个部位比较薄弱,那就应选择好练这薄弱部位的最淮动作角度进行超负荷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反复进行等长收缩1一5次,然后休息2一3分钟,休息时可练其他部位的肌肉,因等长训练时间较短,消耗能量相对较少,不易发生酸疼。
每周进行一次正规的等长训练就能保持增长的力量。
等长训练可引起血压增高,因此高血压、心脏病及动脉硬化者一般不宜进行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的收缩训练,称为等张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以最大重量进行3旬4组的练习,每组做166次。
负荷标准是以能重复的最多次数(RM)来表示。
一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一次的重量;两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两次的重量。
依此类推。
显然,RM越小,重量越大。
实践证明,用次数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练法最能增长力量,也最能长肌肉。
等张训练一般比等长训练时间长,消耗的能量多,易使人疲劳,引起肌肉酸痛。
因此,等张训练后需要较长的时间休息恢复。
等张训练要先练大肌群,若先练小肌群,身体疲劳了,再练大肌群效果就不会好。
等速训练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的临床应用2010-08-30 22:09等速运动的概念由Hislop和Perrine于60年代末首先提出[1]。
近30年内,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在运动医学、矫形外科、康复医学的临床和科研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发展。
国内于80年代初开始引进等速仪器,并逐渐应用于科研和临床中。
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2,3]。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受试者的肌肉力量,了解其肌肉功能的状况,为后续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掌握以下内容:1. 受试者不同肌肉群的力量水平;2. 不同肌肉群之间的力量差异;3. 肌肉力量的性别差异;4. 肌肉力量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范围在18-35岁之间。
三、实验器材1. 肌力测试仪;2. 电子秤;3. 身高计;4. 秒表;5. 记录表格。
四、实验方法1. 受试者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以减少肌肉损伤的风险;2. 使用肌力测试仪分别测量受试者的上肢、下肢、躯干等肌肉群的最大肌力;3. 使用电子秤测量受试者的体重;4. 使用身高计测量受试者的身高;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男性受试者的上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女性受试者的上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2. 男性受试者的下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女性受试者的下肢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3. 男性受试者的躯干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女性受试者的躯干最大肌力平均值为(数值),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4. 肌肉力量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如下:- 年龄与上肢最大肌力呈负相关(P<0.05);- 体重与下肢最大肌力呈正相关(P<0.05);- 身高与躯干最大肌力呈正相关(P<0.05)。
六、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受试者在不同肌肉群的力量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对肌肉生长、发育和退化过程的影响有关。
此外,肌肉力量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我们在进行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肌肉力量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肌肉在相同速度下的力量表现,来帮助医生、运动员和体能教练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
这个评定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和康复计划。
等速肌力评定通常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例如屈膝、伸膝、屈腰和推举等。
测试者需要在特定的速度下完成这些动作,并通过力量传感器或其它设备来测量肌肉的力量表现。
测试时需要保持肌肉的稳定性和力量输出,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等速肌力评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力量水平,识别潜在的肌肉问题和不平衡,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
对于运动员来说,这项评定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某些特定动作下的肌肉表现,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和提高竞技水平。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等速肌力评定可以帮助他们监测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并预防再次受伤。
此外,等速肌力评定还可以用于研究领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人群的肌肉力量表现,探索肌肉健康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肌肉健康和运动训练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总之,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全面的、有效的肌肉力量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肌肉健康状况,还可以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项评定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躯干等速肌力测试重测信度研究
作者:成鹏, 黄杰, 仇谣琴, 郎海涛
作者单位:成鹏,仇谣琴,郎海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200433), 黄杰(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刊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年,卷(期):2006,21(1)
被引用次数:14次
1.Iwai K;Nakazato K;Irie K Trunk muscle strength and disability level of low back pain in collegiate wrestlers 2004(08)
2.Keller A;Brox JI;Gunderson R Trunk muscle strength,cross-sectional area,and dens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randomized to lumbar fusion or cognitive intervention and exercises
2004(01)
3.Merati G;Negrini S;Carabalona R Trunk muscular strength in pre-pubertal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back pain 2004(02)
4.Futter CM;Weiler-Mithoff E;Hagen S Do pre-operative abdominal exercises prevent post-operative donor site complications for women undergoing DIEP flap breast reconstruction? A two-
centre,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2003
5.Calmels P;Jacob JF;Fayolle-Minon I Use of isokinetic techniques vs standard phys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Preliminary results 2004(01)
6.徐军,黄美光等速测试程序[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8(5)
7.Ropponen A;Levalahti E;Videman T The role of genetics and environment in lifting force and isometric trunk extensor endurance 2004(07)
8.Ottenbacher K J;Mann WC;Granger CV Inter-rater agreement and stability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in the community-based elderly 1994(12)
9.潘晓平,倪宗瓒组内相关系数在信度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1)
10.成鹏等速运动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1997(01)
11.Cole MH;Grimshaw PN Low back pain and lifting:a review of epidemiology and aetiology 2003(02)
12.Papageorgiou AC;Croft PR;Ferry S 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low back pai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Evidence from the South Manchester Back Pain Survey 1995(17)
13.Booth ML;Owen N;Bauman AE Retest reliability of recall measures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Australian adults 1996(01)
14.Sirca A;Kostevc V The fiber type composition of thoracic and lumbar paravertebral muscles in man 1985
1.王娜.瓮长水.朱才兴.刘立明.焦伟国.成忠实功能性蹲屈测试系统在老年人下肢等长肌力测量中的重测信度[期刊论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
2.周谋望.杨延砚.葛杰.姜军.吕铮.陈亚平健康成人等张肌力测试的重测信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20(10)
3.王艳萍.王娜.瓮长水.刘立明.焦伟国.朱才兴长期卧床高龄老年人握力的重测信度[期刊论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3)
4.顾晓园.张勤.陈文红偏瘫患者膝屈伸肌力等速测试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3)
1.投掷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等速肌力研究[期刊论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06)
2.胡水清,米奕翔,蒋云飞Isomed 2000测试系统的等速向心测试方法的可信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体育科技2014(05)
3.朱燕,张宏,张国辉,张广渊腰屈伸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的效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05)
4.陈文红,王国新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等速重复测试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01)
5.朱燕,丁莹,杨晓伟,强乙改制Biodex等速肘关节配件的效度和信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06)
6.王勇丽,张宏,张国辉,张广渊等速测试系统在下背痛评定中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08)
7.赵敬国,刘业鹏,王茂叶,刘兆成不同速度重复训练期间腰背屈伸肌群等速肌力特征的研究[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08)
8.冯能,李跃红,缪芸,吴德升慢性腰痛患者站立位躯干屈伸运动时腰背肌的功能变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07)
9.王银霞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等速运动时屈伸肌力学特征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10.肖冰,叶展红,庞杰优秀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腰腹屈伸肌群生物力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24)
11.荣湘江,尤桂杰,姚鸿恩不同运动水平大学生躯干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和耐力测定[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02)
12.吴洪膝部骨折术后功能障碍变速变负荷运动训练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13.张国辉推拿手法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腰部运动损伤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14.姚斐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骨骼肌及中枢调控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1
引用本文格式:成鹏.黄杰.仇谣琴.郎海涛躯干等速肌力测试重测信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