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检测测试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64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肌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力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探究不同因素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并分析测试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臂肌力测试仪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静态肌力测试和动态肌力测试。
实验一:静态肌力测试静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特定动作中的最大肌力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的静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静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俯卧撑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0次;在握力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5kg;在深蹲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实验二:动态肌力测试动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动作的次数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进行了仰卧起坐、跳跃和引体向上的动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动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同样是不同的。
在仰卧起坐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40次;在跳跃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15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等动作对上肢和下肢肌力的评估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动态肌力测试相对于静态肌力测试,更能反映出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3. 个体差异对肌力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体质和训练程度会导致肌力水平的差异。
结论: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肌力水平的方法。
通过对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评估腿部的肌力的方法
评估腿部肌力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徒手肌力检查:这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通过检查受试者对抗施加在肢体上的阻力来评估肌肉力量。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徒手进行,可以评估大腿、小腿和足部的肌肉力量。
2. 器械肌力检查:使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评估,如测力计、张力计等。
这些器械可以测量肌肉在特定姿势和动作下的力量输出,提供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3. 等速肌力测试:使用等速测力系统进行肌力评估。
该测试可以提供在动态运动过程中肌肉力量的测量结果,有助于评估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4. 功能性测试:通过观察受试者在特定任务或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估肌肉力量。
例如,观察受试者在单腿站立、上下楼梯、蹲起等动作中的表现。
5. 生物电测量:通过测量肌肉在收缩时的生物电活动来评估肌肉力量。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表面电极来测量肌肉的电活动,可以提供有关肌肉纤维类型和肌肉力量的信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评估腿部肌力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肌肉力量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肌肉在相同速度下的力量表现,来帮助医生、运动员和体能教练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
这个评定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和康复计划。
等速肌力评定通常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例如屈膝、伸膝、屈腰和推举等。
测试者需要在特定的速度下完成这些动作,并通过力量传感器或其它设备来测量肌肉的力量表现。
测试时需要保持肌肉的稳定性和力量输出,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等速肌力评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力量水平,识别潜在的肌肉问题和不平衡,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
对于运动员来说,这项评定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某些特定动作下的肌肉表现,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和提高竞技水平。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等速肌力评定可以帮助他们监测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并预防再次受伤。
此外,等速肌力评定还可以用于研究领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人群的肌肉力量表现,探索肌肉健康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肌肉健康和运动训练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总之,等速肌力评定是一种全面的、有效的肌肉力量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肌肉健康状况,还可以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项评定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升。
等速肌力测试与等长等张肌力测试的比较
(2013-02-17 10:46:59)
转载▼
等长肌力测试仅反映关节处于某一角度时的肌力大小,而无法反映关节处于其他角度时的肌力大小;在等张运动中,关节运动至不同角度时肌肉的力矩值不同,等张测试时所用阻力大小不能大于其中最小的力矩值,不然运动即中断而无法完成,故等张测试实际上是测定这一最小力矩值,其结果必然偏低。
由此可见,这两种肌力测试都存在一定缺陷,而等速肌力测试在等速仪器提供的恒定速度和顺应性阻力条件下,可测试关节运动中任何一点的肌肉输出的最大力矩值,从而弥补了上述两种肌力测试的不足;同时等速肌力测试还可获得肌肉做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数据,并且一次测试可同事测得主动肌和拮抗肌两组肌力,可了解拮抗肌群间的平衡情况。
因此。
等速肌力测试要优于传统的等长肌力和等张肌力测试方法。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等速技术具有客观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
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恒定,阻力会随着受试者肌力大小变化而自动调整,与肌肉力量大小无关,在运动范围内均产生最大力量,肌力与阻力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在运动过程的任意一点均承受最大的阻力,当肌力减弱时,设备随之减少阻力,保护患者避免发生损伤。
因此,等速技术在包含等张和等长优点的同时又弥补了不足。
由于人体不能产生等速运动,需要通过专门的设备使受试者肢体保持在预设特定速度下进行运动。
等速技术可以通过全关节范围的连续动态测试对肌肉进行功能评定和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测试获得一系列重要的参数,利用计算机将力矩变化数据自动记录下来,并将数值自动绘制成变化曲线。
通过相关的数据指标和力矩曲线的分析,可以反映肌力、爆发力、耐力等特征,以及反映肌肉功能状态,结合观察训练效果,可为运动处方的制定和修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
主要功能是跖屈、背伸、外翻、内翻及旋转活动,作用是维持人体平衡、负责人体承重以及保持人体直立、行走、跳跃等动作完成。
踝关节中含有本体感受器,对维持人体平衡非常重要,在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极易受伤,而踝关节损伤可导致本体感觉下降,这与损伤程度成正相关。
本体感觉下降亦可增加踝关节损伤风险,反复再损伤会继发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近年来,等速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主要集中在运动医学、神经系统、竞技体育等领域。
一、应用范围1 踝关节不稳:踝关节是人体主要承重关节,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极易发生急性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损伤后,会导致韧带松弛,处理不当会使关节再次扭伤。
尤其是习惯性踝扭伤患者,反复扭伤致使他们的韧带、关节囊松弛。
外侧副韧带损伤多见,并伴随肿胀疼痛,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继发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此外,踝关节损伤会导致其本体感觉降低,进而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其稳定性和控制能力,这是增加踝关节反复扭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等速肌力评定1、定义使用等速肌力测定仪,在预定角速度下,测定特定部位肌群相关参数的肌力评定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和关节源性等。
(2)禁忌证:骨折未愈合、关节脱位、关节不稳、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急性扭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等。
3、设备与用具等速肌力测定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1)检查前准备:1)开机,校准仪器,根据检查要求摆放受检者体位,对受检者进行良好固定;2)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一致。
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 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3)正式检查前先让受检者进行 3~4 次预测试,以使受检者熟悉检查方法和要领;4)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 4~6 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 20~30 次。
(2)检查方式:分为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测试,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检查。
测试速度≤60°/s 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180°/s 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 1 分钟,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 1.5 分钟以上,两侧肢体的测试应间歇 3~5 分钟。
(3)评定指标:多采用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力矩角度,总做功,平均功率,力矩加速能,耐力比,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等。
5、注意事项(1)检查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检者紧张情绪。
正确选择检查体位及肢体摆放位置。
(2)检查中:先检查健侧,抗阻方向与肌肉牵伸方向相反,抗阻点设在被测肢体的远端。
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情况,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3)测试仪器在检查前需要先行校正,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检查中应给予适当鼓励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检者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大肌力。
(4)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速肌力三关节测试流程1 开机前检查及注意事项开机钥匙座椅上调1格打印机、A4纸激光灯及安全钮膝关节支架+腿固定带、肘关节支架+撑架、腰背固定架2 基本操作信息2.1 开机打开电源→红色钥匙纽→红色旋纽(机箱下方)→连按回车进入操作界面2.2 受试者信息编入进入Patient manag→建立新信息Create file→退出并保存EscPatient 姓名Date of B 出生年月Sex F/MWeight 体重(四舍五入)Height 身高(四舍五入)Doctor CUI/LV/WEN2.3 测试流程2.3.1 测试模式设定重力补偿Gravity compens ON速度Speed 60/60或180/180循环Set 4等待时间min 0:10左右侧/角度/速度Joint/R.of.M/Speed Knee: R/10-90/60,60 R/10-90/180,180 L/10-90/60,60 L/10-90/180,180 Elbow: R/0-125/60,60 R/0-125/180,180 R/40-125/180,180L/0-125/60,60 L/0-125/180,180L/40-125/180,180Back: 默认2.3.2 选择已设定测试模式Library→New Libr→Patient→CUI LONG→选择需测位置→Edit→Assume all 2.3.3 膝关节,肘关节测试Start Test/training→输入受试者姓名→核对出生日期→Test→program→Maunal process→调机头+固定→Esc→J→J→位置调整→固定安全钮→重力补偿→Initmode on→oFF→Esc2.3.4 腰背测试进入测试→红色操作界面→机器回位→J→确定机头锁→固定受试者→Enter→记忆位置“0”→机器自动固定→髋关节手动固定→Esc→支撑架固定→重力补偿3 数据打印Data evaluation→Depiction mode→Comparison选择受试者姓名→Select Filters选择关节→ Select Training→1a 选择打印内容→Aclivate→打印Print both sides.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