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20.64 KB
- 文档页数:2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心房与心室之间存在的缺损,一般通过手术来修补。
但是对于一些非手术患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PFO封堵术)成为了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本文就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进行介绍。
1. 术前准备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是饮食和安全方面的管理。
在前一天晚上,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重、过油腻等大量产生气体的食物。
术前4小时禁食,切断肠胃蠕动以避免术中胃肠道暴涨。
术前护理还应包括体位准备、皮肤消毒、取血、放置静脉置管、氧气给予以及喉罩安排等方面的准备。
(1)镇静麻醉护理对于PFO封堵术而言,通常采用静脉全身麻醉。
但是,这种方案更需要控制麻醉深度,避免引起过度镇静或麻痹,从而导致频繁的心电图变化。
(2)导管运匀在手术中,特别是在导管运动过程中,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因为导管的过程可能会产生心律失常和按压心脏等一系列不利因素。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充分进行术前准备,减少术中过程中的因素不利影响。
(3)输血与输液在进行PFO封堵术时,患者往往需要输血或者输液支持。
但是,对于输液过程中的严格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严格控制输注管中的气泡数量,避免出现空气栓塞等相关窘境。
(4)心电生理监护在进行PFO封堵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电生理监护。
除了对心率,心律进行测量外,对心房、心室表示QTc的监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种监测往往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可能在术中发生危急情况。
(5)止血、消毒护理在导管进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导管穿破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术中必须严格的止血和消毒管理,避免感染等方面的风险。
(1)观察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缓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发热、胸痛、呼吸窘迫等。
(2)释放引流管术后,患者需要留置引流管,它的作用在于减少血流量和血压,预防血肿等情况的发生。
释放引流管时,需要注意观察出血程度,以保持引流管畅通无阻。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护理南京市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CCU 徐露关键词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就是在X线,超声波等指引下,将穿刺针及导管沿血管插入心脏要到达的部位,进行影像学诊断后,对病变部位做定量性分析,再选用特制器材对病变部位实施封堵,扩张或栓塞的治疗方法。
其优点①操作简单,术程短,成功率高。
②创伤小,体表不留疤痕,特别适合幼儿。
③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有效,全面,科学的护理方法是保证手术安全,成功的关键。
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男12例,女13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45岁,平均年龄24岁。
所有患者均经心脏彩超及术中造影确诊,均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无禁忌证。
其中ASD 12例,VSD 7例,PDA 6例,全部成功。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及家属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或顾虑,护士应主动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消除顾虑,恐惧心理,树立信心,配合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1.2 术前准备遵医嘱做好各项检查,包括常规化验,超声,X线等,术后需卧床,练习床上排便。
2.1.3 皮肤准备成人备皮(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皮肤)小儿病情允许洗澡即可,更换清洁患者服。
术前禁食水6~8h。
2.1.4 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尤其是小儿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证充足睡眠,使其处于最佳手术状态。
2.1.5 做造影剂碘试敏。
入导管室前嘱患者排空二便,如患者特别紧张,小儿患者哭闹可遵医嘱给予安定,建立左上肢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维持通路。
长时间禁食小儿可用5%GS+KCL等维持通路.2.2 术后护理2.2.1 返室后平移至床,术后绝对卧床24h,12h可在床上活动下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术侧肢体伸直制动6h,术区弹性绷带包扎,沙袋压迫6h,注意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末梢的肤色,温度,感觉的变化,每15~30分观察一次,直至绷带拆除。
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发表时间:2012-09-28T16:56:39.7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朱海燕[导读]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的心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
朱海燕(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广西南宁 530022)我院从2010年01月至2012年3月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岁~65岁,平均35岁; 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15例, 缺损直径1.5cm~3.4cm;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直径0.8cm×1.0cm~1.2cm×1.5cm。
经X 线检查显示患者的肺血有增多的变化,心脏彩超检查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轻、中度肺动脉高压。
1.2 介入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或局部麻醉。
房间隔缺损行右股静脉插管,动脉导管未闭行股静脉和股动脉穿刺并插入鞘管。
送入造影导管行心导管检查,确定动脉导管末闭的位置、大小、形态或者房间隔缺损直径,结合术中心脏彩超选择适合的封堵器。
选择相应直径型号的输送鞘管,将封堵器沿输送鞘送入缺损部位,在X线下打开封堵伞,封闭缺口。
经心导管检查及B超证实封堵位置合适后,将封堵器释放,撤出输送装置,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后加压包扎。
1.3 结果本组20例均介入封堵均获得成功,术后给予肝素或阿司匹林抗凝、预防感染等治疗,均康复出院,并定期接受随访,术后3个月至半年复查均未见残余分流,疗效确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技术,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情况及其安全性不了解,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尽解释该技术的优势、手术方法、术中注意事、常见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消除疑虑,使他们对治疗充满信心,对手术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房间隔缺损。
这种手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然而术后的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
在术后的护理中,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切口的护理、饮食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关于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工作。
一、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在术后的24小时内需要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特别需要关注是否有出血、腹胀等异常情况,如有任何不良症状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还需要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二、术后切口护理术后切口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需要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
在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切口红肿、渗液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定期进行切口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感染。
三、药物管理术后患者需要服用一定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药、抗凝血药等。
护士需要对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剂量、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确保患者正确服用药物。
同时也要密切观察药物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四、情绪护理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因手术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护士需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地进行情绪护理工作,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消除恐惧,增强信心。
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家属,向他们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术后护理等相关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状况,减轻他们的焦虑和紧张。
五、营养护理术后的患者需要特殊的饮食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饮食的调配。
一般来说,要避免患者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尤其是要限制患者的盐摄入量,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还需要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术后的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丰富的护理经验,细心、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确保他们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