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2020年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3)(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年高考(人教版)语文题型整合练(3)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诗人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诗人实写关塞的景物特点。
D.颈联和尾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在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1.BD [B项“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项“对比”错,应为“先抑后扬”。
]2.①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②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先生武,字勤中,自号忘庵。
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
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
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
”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
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
卒于家,年仅五十有九。
(选自汪琬《忘庵王先生传》)(1)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5CCDDD6.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取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7.C8.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9.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10-12BAC13.(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
(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14.C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1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3)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17-19.ACB20.①都要消耗能量②直接吸收利用③食物热效应21.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③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④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⑤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22.略。
1。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题型整合精练解析卷1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刘克庄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2.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BE[B项“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
E项“评诗论文”欠妥,“说文章”含蓄地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
]2.(1)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
(2)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
“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
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
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壬申,余游北,见良乡题壁诗,风格清美,末署“篁村”二字,心钦迟之,不知何许人,和韵墨其后。
2019年高考(人教版)语文题型整合练(2)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蓑草,望断归来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在“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参考答案】1.BE [B项“直言其愁”错,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E项《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属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
]2.(示例一)“连天衰草”好。
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示例二)“连天芳草”好。
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9年高考(人教版)语文题型整合练(16)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贻杜牧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
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
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
答:【参考答案】1.CD [C项不是“令人怜惜”,而是“自生哀怜”。
D项“遗憾”错,应是诗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2.(1)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
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
(2)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
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3)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
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4)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
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
2020届新高考语文真题优选卷第三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徉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 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宠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吏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律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由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畏失活力。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逻辑推断题专练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语言文字运用――逻辑推断题(附答案) 1、请参照示例的方式,反驳其他你认为错误的观点。
要求:符合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
胡适道:“京剧太落伍,甩—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
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示例:如果唱《秦琼卖马》要用真车真马,那么唱《武松打虎》就要用真老虎.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3、下面文段在表达上有三处逻辑问题,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很有特色,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书之一,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
只要你读完了它,你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019年高考(人教版)语文题型整合练(3)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诗人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诗人实写关塞的景物特点。
D.颈联和尾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在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1.BD [B项“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项“对比”错,应为“先抑后扬”。
]2.①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②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先生武,字勤中,自号忘庵。
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
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
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
”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
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
卒于家,年仅五十有九。
(选自汪琬《忘庵王先生传》)(1)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2)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解析得分点:(1)恺悌、城府、无、率,句意对。
(2)名迹、易、罄,句意对。
参考译文王武,字勤中,自号忘庵。
家族愈加没落,但王武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王武平素多病,晚年时经常发病,不再作画。
有贫穷的故友,勉强让他作画,王武便欣然执笔,说:“愿用我的画帮助你一日的需要。
”族父年老,有孙女无法出嫁,王武强忍疾病,作画数幅,把画变卖了作为出嫁的嫁妆。
有人以生病为缘由规劝他,王武说:“我家财虽不足,但还有余力,怎敢自爱?”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病危时,他又命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来,赠给各个亲友,一点儿也没有留存。
死在家中,年仅五十九岁。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一事刘心武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
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
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
”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
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
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
”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
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
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
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
”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
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
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
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
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
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
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
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
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
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
”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
”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
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
”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
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
”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
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
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
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
”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
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
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
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
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
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
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
”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
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
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
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
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
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事”有关。
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
但文中“多事”似贬实褒。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解析] 说她吝啬,拒绝捐款,理解有误。
2.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5分)答:__示例:表现她“怪”:①拒绝去向不明不白的捐款,体现了她做事讲原则,帮人讲实效的个性;②帮助病困人家而不留姓名,体现她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品格;③自己出钱买纸送给爱占便宜的搂偷厕纸的人,体现她关心公益,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精神。
④唱《贵妃醉酒》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唱腔,说明她有主见,不从俗。
__ [解析] 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
3.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耐人寻味,请说说其意蕴与作用。
(6分)答:__示例:①以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做结尾,以歌明志,抒发宛大妈虽年老也要“多事”,也敢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的志趣。
其歌词的意蕴,即领兵挂帅,寓意为宛大妈的敢于斗争、敢于担当,是她的精神写照,突出了人物形象。
②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精神。
③侧面赞扬宛大妈的正直担当的精神,凸显小说的主题。
④小说以高亢的唱腔戛然而止,余响余韵,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__[解析] 6分,每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