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思想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民族英雄黄兴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黄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
在中国遭受外侮和内忧的黑暗年代里,黄兴站了出来,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
他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中国革命和近代化进程中,更是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兴于1865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从小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切的思考。
后来,他去了日本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井上毅和正岛兼三等革命先驱,开始了他为中国寻求独立和自由的道路。
回国后,黄兴立即加入了同盟会,这是中国大革命的前身组织。
他积极参与了多次起义和抗争活动,包括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建立了新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黄兴不仅是一个崇高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富有行动力的领导者。
他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士气,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反抗外来侵略。
他的领导和激励使得中国人民的斗志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关键一环。
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黄兴也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坚信,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中国才能够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他积极倡导科学与工业的发展,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政治和军事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念。
作为一个领导者,黄兴注重思想的传承和人民教育。
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章,如《革命宣言》、《抗议和议》等,这些文章有力地指出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还积极发起了对农民和士兵的教育运动,提高了人民素质和认识水平,使得广大群众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黄兴去世后,他的思想和贡献被广泛传承和赞扬。
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中国民族独立和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黄兴的事迹和精神应该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黄兴思想:“见义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计功”“见义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计功”——黄兴政党建设思想论述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也是出类拔萃的思想家、理论家。
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他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的领袖,素有“开国二杰”之称。
他文武兼资、德才兼备,足以冠轶群伦,堪称一代师表。
但是,由于黄兴的一生在戎马倥偬中度过,其在理论方面的成就似乎被掩盖而不甚彰显;加以他英年早逝,没有给后人留下可资研究的有关理论方面的鸿篇巨著,人们往往将这位饱读儒家经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贯中西的学者误解为一个没有理论、有勇无谋的盲目主义者;有的认为,孙中山是理论家,而黄兴只是一个单纯的“实行家”,甚至还有所谓“黄实行”的雅号。
其实,只要认真阅读黄兴的全部著作,你会发现,黄兴不仅是一位战功卓越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思想缜密的理论家,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军事思想、党政思想等等都对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仅就其政党思想而言,又包括组党建党思想、政党建设思想、政党内阁思想等等。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其政党建设思想中的党纲、党德、党风、党规、党略、党务等方面的内容简要加以论述,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黄兴一贯重视政党的作用,而且强调加强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要加强政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确立党的政纲或党纲。
政纲就是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引领党员走向同一个目标。
他说:“夫政党者,乃合最多数分子而成。
党中则有政纲,认定政纲,然后入党。
政纲犹旗帜然,略同军队主义。
军队须讲服从,一党之人,立于政纲之下,即犹一国之人同立于一旗帜之下,不可各有政见。
”黄兴详细研究了各国政党的政纲,认为革命党的政纲既是党纲,也就是立党方针。
加入同一政党之人必须是平日政见相同者自由组合而成,不可有任何强迫之意。
世界各国任何一个政党都有一个立党方针,他说:“窃查各国政党,皆由个人独立自由之意见择其相同者皆为一团体,平日研究,均有一定不移之方针,绝非他人所可奴使。
黄兴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革命家黄兴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革命家辛亥革命,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黄兴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革命家之一。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行动上,还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影响力上。
黄兴,字炎东,安徽歙县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家和政治家。
他的早年经历丰富多样,包括参与洋务运动,改革新军等。
他在光绪年间曾数次被捕入狱,但这并没有摧毁他的革命精神和信念。
一、黄兴的思想理念黄兴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理念对辛亥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主张“敷衍即可、公私融同”的政策,强调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强大,才能保障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此外,黄兴还非常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提倡自主创新和知识的普及,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二、黄兴的行动与贡献黄兴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奉献。
他曾创办了多个革命团体,通过组织活动和发表演讲,鼓动人民参与到反清革命的行动中。
黄兴也积极参与了几次起义行动,包括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等。
尽管这些行动最终失败了,但黄兴的勇气和决心却激励了很多人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辛亥革命爆发后,黄兴投身于革命的大潮中。
他先后在中国和海外筹备领导革命活动,亲自组织和参与武装起义。
他与孙中山等革命家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着革命进程。
三、黄兴的影响力黄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所倡导的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激发了许多人参与到辛亥革命中。
他的行动和努力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力。
黄兴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境内,他在海外留学期间,积极宣传中国的革命思想和理念,争取外国的支持。
他与许多国际友人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为革命事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外部支持。
他的这种国际影响力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中国 2021 / 10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文选黄兴“无我”精神源自佛教◆释圣辉(长沙)黄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领袖、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思想家。
他对三民主义理论、建党理论、军事理论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黄兴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文武全才。
他和孙中山先生并称孙、黄。
黄兴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流血牺牲的一生。
历史证明没有黄兴就没有满清王朝的灭亡,就没有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就没有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共和新纪元。
黄兴先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一百多年来,赫赫战功被大量地记载著述研究。
黄兴先生之精神,归纳后至少有五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求实敬业精神、重团结顾大局精神。
当然黄兴先生最重要的精神是“无我”精神。
“无我”源自佛教,是佛发现的五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也指忘我无私,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
黄兴先生虽然声望与孙中山齐肩(冯自由语“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
英国《旁观者》发表驻北京记者的通讯中就有这样一番判断:“记者更敢大胆推测,将来袁退出政界,黄兴将是最适宜的总统继任人选。
”)本可以做党魁、做开国大总统,但黄兴总是甘做配角,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假如不是黄兴坚定地拒绝取而代之,他扮演革命领袖主角的机会是一直存在的。
他身上的这种配角意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罕见的,因为配角意识无疑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民主意识,其中闪现出黄兴“无我”的伟岸人格。
1、中国同盟会成立,在选举总理时,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
”2、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想逼迫当时的代理庶务刘揆一召集特别会议,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
黄兴推辞,当即复函表示,自己支持孙中山,拒绝受任总理职务,最终平息这一次倒孙运动。
黄兴故居社会实践报告黄兴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岛西麓,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在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团队有幸前往黄兴故居进行考察和调研,了解了这位伟大先行者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下面是我们对黄兴故居社会实践的报告。
一、黄兴故居的历史背景黄兴故居是黄兴先生的家庭住宅,也是他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
黄兴先生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军事家,他积极参与了反清起义、辛亥革命等伟大的革命运动,为中国的独立与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故居建筑风格及文化遗产价值黄兴故居建筑风格融合了湖南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故居内部陈设、家具、文物等反映了黄兴先生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背景,还保存有他的文物和手迹,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体验。
黄兴故居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它承载着中国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
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黄兴先生的革命思想、他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地位。
我们参观了黄兴故居的各个展室,仔细研究了陈列的文物和图片,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也有幸聆听了一位专家的讲解,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黄兴先生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
我们对黄兴先生的伟大事迹和他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深感敬佩。
四、收获与感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对于黄兴先生的贡献和他对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激励了无数人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去,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奋斗不息。
黄兴先生的精神和他的事迹对我们这一代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们要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发扬黄兴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五、对黄兴故居社会实践的建议根据我们的访问和调研,我们认为黄兴故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应该加强对黄兴先生生平事迹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贡献和他的故事。
浅析黄兴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裴沛(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6)摘要: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伟大领袖人物,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缔造民主共和国的时代伟人,是缔造共和中国的开国元勋,人们常常把他和孙中山并称为“孙黄”。
他协助孙中山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设民主共和国。
甚至可以说,没有黄兴就没有辛亥革命。
本文从“实行家”和理论两个角度论述了黄兴对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辛亥革命领袖实行家理论贡献中图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142—01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领袖,有“开国二杰”之称。
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不仅是一位战绩赫赫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将”。
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黄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黄兴在建设民主共和中国过程中的贡献(一)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为创立共和民国提供了组织保证。
1904年黄兴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
为同盟会的成立的奠定了基础。
1905年7月,他第一次与孙中山见面,全力支持孙中山的倡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共同组建同盟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为总理。
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成为第二号领袖人物。
黄兴不仅是同盟会的优秀组织者,而且在维护团结、巩固组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他联合全国革命力量,积极发展会员,壮大了同盟会力量,并且坚决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保证组织内部团结。
(二)领导组织武装起义,为革命的胜利开辟道路。
黄兴带领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向清朝专制统治发动武装斗争,有利于推翻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他从陆军学生中选拔了一批革命意志坚定的同志组成丈夫团,为武装斗争准备了优秀的军事骨干。
这些同志后来大多成为各地起义的重要将领。
此外,他亲自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钦州、防城、镇南关、湘桂边界、广州新军起义等,沉重打击了封建反动统治,为革命胜利的开辟了道路。
黄兴思想研究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并称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军事家。
他一生经历过辛亥革命的酝酿、准备、发动、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实践了他自己的“投笔方为大丈夫”的笔墨铭,为民主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在辛亥革命中以武装反清的光辉业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永远受后人缅怀和景仰。
黄兴(1874-1916年)原名轸,号杞园,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县)人。
黄兴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三民主义思想,政党思想,体育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中,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最为鲜明,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刻。
接下来,我将对黄兴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黄兴于1902年前后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和中国近代许多进步的思想家一样,黄兴也经历过由改良而迅速转向革命的过程。
促使他以身许国,万劫不复,矢志革命,终生不谕的原因,一是19世纪下半叶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日益探重的民族危机,强烈地激发了他的爱国激情;二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的深刻影响。
时代的风云,使早怀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宏愿的黄兴,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潮流,推动了黄兴把个人与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结合到一起。
正因为如此,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以及二者的密切结合,就成为黄兴为之努力实践、贯彻终生的政治思想的一条干线。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中国大地上烽烟四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中国成了“世界列强竞争角逐之焦点”,“分割之惨,灭亡之祸,悬于眉睫”,当时,警钟频传,国人扼腕思奋。
年青的黄兴目睹了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凶焰,和清朝政府屈膝求和的奴颜媚相。
祖国神圣领土被割让给日本,国内人心愤激。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从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割地狂潮。
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大举侵略中华国土,攻陷北京,并严然以太上皇的姿态君临于清王朝的头上。
国土沦丧,生灵涂炭,而逃亡、蜷缩于西安一隅的清朝统治者,竟然无耻地宣扬“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投降政策,并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地镇压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清朝政府完全堕落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洋人的朝廷”。
在这种情形下,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迅速提高了觉悟,纷纷走上反帝反清的爱国、救国、革命的道路。
黄兴正是这批爱国志士中的杰出领袖人物之一。
1900年秋天,黄兴以诗言志,表明他以天下为己任,虽为匹夫,责在救国,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宏愿。
他写道:“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可怜此豪杰,岂肯困牢笼?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弯”。
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曲,决心冲破樊笼,献身民族解放事业。
黄兴的救亡图强所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成竹在胸于1900年前后,酝酿于他求学的时代。
早在1898年,他在湖北武昌两湖书院学习期间,震惊气中外以戊戌变法运动爆发了。
这场运动以其挽救民族危亡烈、爱国精神,唤醒了国人,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成为“时尚”,而且为白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
黄兴在两湖书院的课余时间,搜集和潜心研读了有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的著作和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启家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译著。
初步接触和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的思想。
从此,在他的思想上萌发了投笔从戎、武装反清的革命意向。
他曾在《笔铭》中表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应单纯地把精力沉缅于苦读空思上,而应投身于救国的实践:他写道:“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可以想见,黄兴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萌发之时,就具有郁于胸、达于言,而寄意实践,富有血性刚烈的特性。
此时的黄兴,思考的中心问题,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
在这点上他同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时候所表明的“振兴中华”,“拯斯民于水火”,“切扶(中华)大厦之将倾”,是息息相通的。
从他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上看,至少在这时他在大方向上已初步确立了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而献身的志向。
黄兴并没有满足于此。
1902年,他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弘文学院。
这时,黄兴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并具体落实到行动。
到弘文学院不久,他即集结同志,创办了《游学译编》,热心评价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及其革命历史,大力宣传了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思想。
在黄兴的影响和推动下,这以后,各种革命书刊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到1903年春天,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相继问世。
这些革命著作,沉痛地讲述了民族危机,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清朝政府的腐败的内政、屈辱的外交,发出了全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独立的呼声,特别是热情积极地号召反清革命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要救国,必须革命”——这是这些著作得出的共同结论,也是黄兴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1903年四、五月间,黄兴积极发起、参加拒俄运动,并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
后来,清政府勾结日本帝国主义镇压爱国青年,黄兴便决意转入密谋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并“企图军事进行”。
6月,黄兴由日本返国后,从两方面贯彻了他的反清革命思想。
一是广泛进行革命宣传,着重讲解了“改革国体,政体之理由”,向群众灌输了革命民主的意识,二是发起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扩大革命队伍的组织工作。
由于当时极端秘密的状态,华兴会没有留下任何原始材料,更为充分地证明黄兴此时的思想状况。
但是,据刘撰一的《黄兴传记》的记述,黄兴曾在华兴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国民革命”的讲话,其基本思想不仅和黄兴此前的反清革命思想贯通的,而且也足以证明它同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思想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既非巧合,也不仅是两人的声气相投,而是表明,它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下,革命派人士和人民大众中政治要求,在他们思想上的必然的共同反映。
黄兴革命民主思想的发展到成熟,是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后。
1904年秋,因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未果事败,黄兴逃亡日本。
翌年7月,结识孙中山,彼此畅谈反清革命大事,交流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筹组同盟会、起草同盟会章程、确定革命党政纲两个最重大的问题上,两人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根据孙中山的提议,黄兴毫无保留地赞同将“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同盟会和中国革命的政纲。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同盟会纲领从三民主义的理论上加以阐释。
黄兴在这次会上发表了演讲,指出:“孙先生所说的,是革命的宗旨及其条理”,“没有不表同情的”;他号召革命党人在孙中山三民主义旗帜下,要“担负起革命的责任”,英勇奋斗,义无反顾地坚决躬行实践革命的主义。
应该说,黄兴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积极成果,是他与孙中山亲密合作,促成了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合并改组,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扩大了革命的组织基础,确立了中国革命的统一领导与指挥机关,制定了统一的明确的完整的革命政纲,为推进革命事业,更广泛地传播民主共和国思想,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从而加强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和统一,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历史表明,从此以后,黄兴终生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和忠实执行者。
这是黄兴政治思想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切真诚的革命者的共同的政治归宿。
黄兴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发展的又一鲜明特征,是他以艰苦的斗争,努力去实践自己的坚定的政治信仰。
他以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非凡才能,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行动,这是他的同时代人和前辈们企不可及的。
黄兴认为,要实现三民主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武装反满倒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舍此别无他途。
而要武装倒满,就必须有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的起事。
黄兴毅然负起这一重任。
从1906年起至武昌起义时为止,黄兴直接领导和指挥了一系列起义,屡败屡起,坚持不懈,英勇奋战,在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为创建民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同时,他也以躬行实践的政治成果,检验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黄兴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过程中,以同盟会纲领为指针,且以贯彻执行三民主义为宗旨。
在革命军事行动中,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权主义指示和教育部下,力求遵行“国民革命”的路线。
1906年秋,黄兴派刘道一回国筹划军事,行前嘱咐说:“今之倡义,为国民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
洪会中人,犹以推翻满清为袭取汉高祖、明太祖、洪天王之故智,而有帝制自为之心,未悉共和真理。
”故“望时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要。
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军所颁布的檄文宣示:“奉中华民国政府命”,“本督师于将来之建设,不但驱逐勒虏,不使少数之异族专其权利,而必破除数千军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黄兴领导的这次起义,第一次打出了中华民国的旗帜,宣告了破除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和国的主张,体现了黄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精神,对往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07年9月的钦廉上思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黄兴都于事先贯彻了革命政纲的方向、方针。
此后,孙中山远离国境,黄兴更担承了策动、领导国内武装起义的主要责任。
1911年4月震惊全国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是由黄兴统筹领导的一次重要起义。
起义前,黄兴抱定为主义宁可指躯的决心,誓以鲜血浇灌自由民主思想之花,期望结出民主共和之果。
4月23日,在《致梅培臣等书》中,以“铲除世界一切障碍物之使者”名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绝命词:“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
书此以当绝笔”。
不仅表现了献身革命的赤胆忠心,而且反映了坚决把民主主义思想原则贯彻到底的坚强意志。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全国起了极大的激励人心的作用。
显示黄兴等革命党人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正如孙中山后来所说:“是役也,集各省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经过这次起义,包含黄兴革命民主思想在内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汹涌,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便成”。
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革命党人的意志未尝松懈,在孙黄领导下,革命党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再图起事。
当时,同盟会中部总会的负责人制定了“长江流域发动,力争武汉”的规划。
黄兴极表赞同,并指示他们“组织干部,力图进取”,同时,具体部署了起义。
指出:“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