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运用二难推理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5
公考二难推理公式口诀公考是很多人都会参加的一项考试,而在公考中,有一种题型叫做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指在一个问题中,有两个条件同时发生,但只有一个条件会导致结论成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二难推理题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个口诀。
这个口诀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当两个条件同时发生,但只有一个条件导致结论成立时,我们就可以使用二难推理公式来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应用这个公式。
假设有一道二难推理题目如下:某公司的员工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员工中有80%的人会参加培训,而B类员工中有70%的人会参加培训。
现在公司进行了一次培训,其中参加培训的员工中有60%是A类员工,请问参加培训的员工中有多少人是B类员工?根据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使用二难推理公式来解决。
首先,我们可以将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根据题目,我们知道A类员工中有80%会参加培训,而参加培训的员工中有60%是A类员工,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参加培训的员工中有40%是B类员工。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二难推理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况下,快速得出结论。
在实际的公考中,二难推理题目常常出现在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题型中。
因此,掌握二难推理公式对于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口诀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更好地应对二难推理题目。
首先,我们可以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类和整理,找出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和找出解题思路。
最后,我们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往往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二难推理是公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通过掌握二难推理公式和一些解题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希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能够重视二难推理题目,通过不断练习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对能力。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思考,最终一定能够在公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二难推理的定义及作用二难推理就是假言选言推理。
假言选言推理是以两个具有合取关系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具有二肢的。
”“二难推理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
常称二难推理也叫两刀论法,“二难”来源于希腊文Dilemma,其含义为“两重假定”。
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
论辩的一方提出一个断定事物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前提,再由这两种可能前提引申出对方均难以接受的两个结论,使对方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
二难推理因此得名。
二难推理在思维与论辩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韩非就曾大量使用二难推理进行严密论证和反驳论敌的。
例如,中世纪无神论者针对一些神学家提出的“上帝万能”的错误思想,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反问: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神学家无论是给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都的思想相矛盾,因而使自己处于下面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上帝万能会和,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搬不动)如果上帝能创造出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就不是万能的(,)如果上帝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万能的(因为上帝至少还有一块石头不能创造上帝或者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总之,上帝不是万能的。
我们再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骑着老虎则被虎咬,如果下来也被虎咬或者骑虎,或者下来――――――――――――――――――――――――所以总是被虎咬这个就是典型的二难推理。
.通常来说,正确的二难推理须遵守的规则:前提真实,形式有效。
对错误二难推理驳斥的方法:第一,指出错误二难推理的前提不真实。
二难推理的前提不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提不是真实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种是前提中的选言判断选言肢没有穷尽。
这需要具体知识来完成。
例如:,(因为聪明人不需要)如果你是聪明人,那么就不用学逻辑(1),)如果你是笨人,那么也不用学逻辑(因为笨人学不好你或者是聪明人,或者是笨人,―――――――――――――――――――――――――总之,你都不用学逻辑。
二难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通常用于论证或证明某个观点或结论。
在使用二难推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前提必须真实:二难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否则推理的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2. 推理必须合理:二难推理的推理过程必须是合理的,不能存在逻辑漏洞或错误。
3. 结论必须明确:二难推理的结论必须是明确的,不能模糊不清或存在歧义。
4. 避免过度简化:二难推理往往会将问题过度简化,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要忽略其他可能的情况或因素。
5. 避免滥用:二难推理是一种有力的逻辑工具,但也容易被滥用。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要滥用二难推理来强行证明某个观点或结论。
总之,在使用二难推理时,需要注意前提的真实性、推理的合理性、结论的明确性、避免过度简化和滥用等问题,以确保推理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难推理规则范文1.确定对立观点:首先,我们要明确需要进行辨析和抉择的两个相互排斥的论断。
这两个论断经常是一对对立概念或相反观点。
2.排除中间观点:如果存在其他中间观点或可能性,需要排除它们,以确保只针对两个对立观点进行辨析。
3.分别检验两个观点的真伪:通过逻辑分析和事实论证,分别检验这两个观点的真伪性。
可以使用归谬法、悖论法或推理演绎等方法来验证。
4.确定一个观点为真:根据理性推理和科学方法,从两个相互排斥的观点中确定一个为真。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二难推理规则的使用:假设有两个观点:观点A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观点B认为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变化的结果。
我们使用二难推理规则来判断哪个观点更加合理。
首先,我们排除其他可能的中间观点,例如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两者都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然后,我们分别检验两个观点的真伪。
对于观点A,我们可以调查和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工业排放、森林砍伐等。
通过分析科学数据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活动确实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度上升。
对于观点B,我们可以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的演变,如地壳运动、太阳活动等。
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观察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变化确实对气候变化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冰期的变化、季风的变迁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两个观点中,两者都对气候变化有影响,但更多的科学证据支持观点A,即人类的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二难推理规则在面对对立观点时的作用。
通过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我们可以对两个对立观点进行评估,并最终确定一个观点为真。
这种推理规则对于决策和观点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难推理2正确运用二难推理请看一个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
当时盛行的处死方法有二:一是砍头,二是绞死。
这两种死法囚徒可以自己选择。
选择的方法是:死前囚徒随意说出一句活,而且这句话可以让人马上检验出真假。
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那就绞死;如果囚徒说的是假话,那就砍头。
结果,有的囚徒因说真话(包括说不出话)而上了绞架;有的囚徒因说假话而身首分离。
其中有一个囚徒非常聪明,当轮到他选择处死的方法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要对我砍头。
”这下,国王难于处置了。
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于是,只好把他放了。
为什么国王决定把这个囚徒放了呢?因为国王听了这个囚徒所说的“要对我砍头”的话以后,陷入了二难推理之中。
什么是二难推理什么是二难推理呢?二难推理就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二肢选言判断作前提所构成的推理。
它是假言选言推理中的一种。
例如:如果我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那么就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如果我不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那么就影响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我或者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或者不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这就是一个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
它的方法是:论辩的一方提出一个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另一方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难推理也可以用来表达当事人矛盾的心理状态。
上面这个例子就表达了“我”想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的矛盾心理。
二难推理的形式二难推理有四种形式:1.简单构成式。
它的特点是:两个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了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前件,结论肯定相同的后件。
请看一则历史小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天长了一身疥疮,又痒又痛,很不好受。
他派人去向天帝祈祷,没有见好,就怪罪于祈祷的人,想把他杀掉。
齐国的大夫晏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对齐景公说:“你以为向天帝祈祷真的有用吗?如果天帝真有灵,你的过错就瞒不过他,说好话也没有用。
二难推理的应用二难推理结论的真依赖于其前提真和推理形式正确。
具体说来,只要遵守了以下规那么就能保证二难推理结论的必然性。
(1)假言前提真,即两个假言命题的前件必须是其后件的充分条件。
〔有之那么必然〕(2)选言前提真,即选言肢穷尽。
(3)遵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那么,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认后件就要否认前件。
但凡违反上述规那么的二难推理就是错误的二难推理。
破斥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就是揭露二难推理中的错误,即指出它违反了上述规那么。
〔1〕指出其前提虚假〔前件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如:这事如果很难,不必努力〔因为努力也不能成功〕这事如果不难,也不必努力〔因为不努力也能成功〕这事或者很难,或者不难总之,都不必努力。
说明:上述二难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困难〞不是“不必努力〞的充分条件。
〔2〕指出其小前提选言肢未穷尽例:如果从正面进攻,不能拿下阵地〔因为火力太猛〕如果从反面进攻,也不能拿下阵地〔因为没有上山的路〕或者从正面进攻,或者从反面进攻总之,都不能拿下阵地。
说明:指出其没有穷尽所有可能。
因为除了正面和反面,我们还可以从侧面进攻。
〔3〕构造一个相应的二难推理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特别能言善辩。
据说,有一次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论辩能力,竟和学生订下协议,许诺学生在上学时只交一半学费,剩下的等学生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交。
可是有一个学生毕业后一直不给人打官司,普罗泰哥拉收不到那一半学费,便把学生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他给出了一个下面这样一个二难推理:如果你输了,〔按照判决〕,你得付我那一半学费。
如果你赢了,〔按照协议〕,你也得付我那一半学费。
你或者赢,或者输,总之,你都得付我那一半学费。
学生不愧为老师的高徒,他马上构造了一个结构相似的二难推理,把老师驳得哑口无言。
学生的二难推理是这样的:如果我输了,〔按照协议〕,我不付你那一半学费。
如果我赢了,〔按照判决〕,我也不付你那一半学费。
我或者赢,或者输,总之,我都不付你那一半学费。
行测判断推理:掌握二难推理搞定行测逻辑判断有时候在做逻辑判断时无论怎么选择都进退两难,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判断推理:掌握二难推理搞定行测逻辑判断,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行测判断推理:掌握二难推理搞定行测逻辑判断逻辑判断是行测考试判断推理部分的必考题型,主要考察形式以必然性和可能性为主。
在逻辑判断中,二难推理又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考点。
这种题型因其理论知识点相对简单,技巧性比较强,所以是需要各位考生重点关注的,要保证解题的正确率。
小编在此进行详解。
一、“你要问什么问题才能难倒我?”二难推理是由假言命题和选言命题构成的命题,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二难”,就是因为不论怎么选择,都会让人进退两难的境地。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千百年来传为一段佳话。
相传在他们身上还有这样一段跟二难推理有关的故事。
文成公主在嫁人之前,曾说了这样一个条件,“想要娶我的那位白马王子,他必须要出一个能够难倒我的问题,只有你问出了一个难倒我的问题,我才嫁给你”。
很多男子慕名而来,但是都败兴而归,最后只有松赞干布获得胜利。
各位考生可以思考一下,松赞干布要问什么问题,才能够难倒文成公主,最后抱得美人归呢?其实他只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美丽的文成公主,我想娶你,请问我应该问什么问题才能将你难倒呢?”我们不妨化身为文成公主,来深入思考一下。
如果文成公主根据这个问题,回答说“那你问A,A 可以将我难倒”,那么松赞干布问了A,必然会达到难倒的目的,文成公主要嫁;反之,如果文成公主连这个问题都没有回答上来,那么必然也是难倒了,文成公主也要嫁。
这个故事说明,不论文成公主回答还是不回答这个问题,都会陷入两难的情况,以此这就是二难推理的魅力。
那么本文也将通过三种最为常见的考察形式入手,帮助各位理解二难推理。
二、二难推理的常考形式1.形式一:题干已知A→B;非A→B;A或非A显然这种形式中,前两句是以假言命题的形式展开的,而第三句是以一个相容选言命题的形式展开的,由此构成了二难推理的基本结构。
关于二难推理的思考
二难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通常用于在两种或更多种情形下进行选择,无论选择哪种情况,都使对方陷入无法解脱、进退维谷的困境。
对于二难推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 诡辩的假命题:二难推理只是设立了诡辩的假命题,只要指出前提不真实,推理本身也不成立,结论必然虚假,如此一来,“二难”必然不攻自破。
- 坦然认错: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做错了事,不必费尽心机狡辩,坦然认错,有过即改,善莫大焉。
狡辩只能呈一时之快,当下社会倘若人人呈口舌之能,蔓延着不愿承认错误、无理辩三分的习气,必将形成整个社会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表扬、逆耳忠言置于脑后、有功即争、有过则推的坏风气。
- 少呈口舌之争:作为律师,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勤勉任劳,尽职尽责,少呈口舌之争,杜绝浮夸之性。
沉下心来,扎实做事,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彰显法律人的价值和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二难推理所困扰。
18.智囚徒妙对保性命小姑娘打赌胜商人——要正确运用二难推理请看一个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
当时盛行的处死方法有二:一是砍头,二是绞死。
这两种死法囚徒可以自己选择。
选择的方法是:死前囚徒随意说出一句活,而且这句话可以让人马上检验出真假。
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那就绞死;如果囚徒说的是假话,那就砍头。
结果,有的囚徒因说真话(包括说不出话)而上了绞架;有的囚徒因说假话而身首分离。
其中有一个囚徒非常聪明,当轮到他选择处死的方法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要对我砍头。
”这下,国王难于处置了。
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于是,只好把他放了。
为什么国王决定把这个囚徒放了呢?因为国王听了这个囚徒所说的“要对我砍头”的话以后,陷入了二难推理之中。
什么是二难推理什么是二难推理呢?二难推理就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二肢选言判断作前提所构成的推理。
它是假言选言推理中的一种。
例如:如果我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那么就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如果我不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那么就影响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我或者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或者不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这就是一个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
它的方法是:论辩的一方提出一个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另一方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难推理也可以用来表达当事人矛盾的心理状态。
上面这个例子就表达了“我”想去参加全日体育集训的矛盾心理。
二难推理的形式二难推理有四种形式:1.简单构成式。
它的特点是:两个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了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前件,结论肯定相同的后件。
请看一则历史小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天长了一身疥疮,又痒又痛,很不好受。
他派人去向天帝祈祷,没有见好,就怪罪于祈祷的人,想把他杀掉。
齐国的大夫晏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对齐景公说:“你以为向天帝祈祷真的有用吗?如果天帝真有灵,你的过错就瞒不过他,说好话也没有用。
如果天帝没有灵,向他祈祷又有什么用呢?”齐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话,就把那人给放了。
为了解救无辜,晏子用了一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说服齐景公。
晏子的推理过程是:如果天帝有灵,派人去说好话是没有用的(因你的过错瞒不过他);如果天帝没有灵,派人去说好话也是没有用的;天帝或者有灵,或者没有灵;既然“派人去说好话是没有用的”,那被派去祈祷的人就是无罪的了。
既然无罪,那就应该把祈祷的人放了。
开头故事中那个聪明的囚犯说了那句话以后,在国王头脑中所形成的也是一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其推理过程是:如果对他砍头,那就会违背我原先的决定(因为对他砍头,那就是承认他说的是真话,而说真话是应该被绞死的);如果对他绞死,那也会违背我原先的决定(因为对他绞死,那就是承认他说的是假话,而说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或者对他砍头,或者对他绞死;为了维护原先的决定,国王只好把那个囚徒给放了。
2.简单破坏式。
它的特点是:两个假言前提前件相同,后件不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股分别否定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后件,结论否定相同的前件。
请看下面父女对话:女儿:“爸爸,给我买一架电子琴,好吗?”父亲:“买了电子琴,我还能在家安静地写书吗?”女儿:“我可以在你睡觉时再学弹呗!”听了女儿的话,父亲就更不想给女儿买电子琴了,因为这时在父亲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二难推理:如果给女儿买了电子琴,那我就不能在家安静地写书;如果给女儿买了电子琴,那我就不能在家安静地睡觉;我或者要在家安静地写书,或者要在家安静地睡觉;父亲头脑中形成的这个二难推理就是一个简单破坏式的二难推理。
3.复杂构成式。
它的特点是:两个假言前提的前后件都不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了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前件,结论肯定了两个不同的后件。
请看一则哈萨克民间小故事:聪明的小姑娘阿格依夏和一个商人在法官面前打赌,两个人都说一个谎话,谁要是认为对方所说的确是谎话,谁就输一千块钱。
商人说了一通谎话以后,阿格依夏认为这是实话。
轮到阿格依夏说时,她说:“我的叔父是一个专门给商人带路的向导。
一天,他正领着一个拥有600峰骆驼的商队在戈壁滩上赶路,忽然遇到一伙凶恶的强盗。
强盗将商队的财产全部抢光了,最后还杀死了几个无辜的路人。
昨天,我叔叔告诉我,杀死那些赶路的人的强盗头子就是你!你说说,我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商人气急败坏地对法官说:“她……,她……,她说的是假话。
”就这样,阿格依夏战胜了贪婪的商人。
阿格依夏就是用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战胜贪婪的商人的。
阿格依夏讲完那一段话以后,在商人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推理:如果承认小姑娘说的是真话,那就得赔偿财产,还会被判刑;如果承认小姑娘说的是假话,那就得输掉一千块钱;或者承认小姑娘说的是真话,或者承认小姑娘说的是假话;两害相权取其轻。
于是,这位商人只好选择后者:输掉一千块钱。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在举起千钧棒第三次打白骨精(此时白骨精变成一个老头子)时,头脑中也出现了一个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它的推理过程是:如果我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立即把我赶回花果山;如果我不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被妖精吃掉;我或者打死妖精,或者不打死妖精;此时,孙悟空感到进退两难。
经过权衡利害,他下了打妖精的决心,因为师徒误会以后还可能消除,而师父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无法起死回生。
孙悟空的选择显然是正确的。
4.复杂破坏式。
它的特点是:两个假言前提的前后件都不相同,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否定了假言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后件,结论否定了两个不同的前件。
例如:如果批评别人时实事求是,那么别人会心悦诚服;如果批评别人时态度诚恳,那么别人会感到温暖;他的批评或者不能使别人心悦诚服,或者不能使别人感到温暖;在这四种形式中,简单构成式和复杂构成式用处较大。
二难推理的省略形式二难推理常以省略的形式出现。
请看一则阿凡提的故事:一天,阿凡提从市场上买回三斤肉,吩咐妻子说:“今晚上你包顿水饺,咱们美美地吃一顿。
”阿凡提的妻子把肉炒了炒,自己全吃了,到了晚上,给阿凡提端去了一碗白皮面。
阿凡提问道:“饺子呢?”他妻子骗他说:“当我切好了肉,动手揉面时,猫偷偷地把肉全吃掉啦。
”阿凡提把猫捉来,放在秤盘上一称,刚好三斤。
阿凡提便问妻子道:“妻呀,你瞧!如果这是猫的话,那么肉呢?如果这是肉的话,猫又哪去啦?”这是省略了选言前提和结论的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其完整的推理过程是:如果秤盘上是猫的话,那么肉就没有了;如果秤盘上是肉的话,那么猫就没有了;秤盘上或是猫,或是肉;用省略式表达可以使文字洗练,语言简明扼要。
要善于破斥并正确运用二难推理破斥二难推理就是指出二难推理不能成立。
破斥二难推理的主要方法是指出某个二难推理违反了规则。
如果二难推理违反了规则,那就是错误的。
正确运用二难推理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假言前提的前后件之间要有正确的逻辑联系。
第二、选言前提的选言肢必须穷尽。
第三、推理时遵守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的规则。
请看外国古代的一个传说:古代有一将领,放火烧毁了某图书馆,只留下《古兰经》一书。
这将领还说:“如果这些书的内容跟《古兰经》相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不必要的;如果这些书的内容跟《古兰经》不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要不得的;这些书的内容或者跟《古兰经》相符合,或者不符合,所以,这些书或是不必要的,或是要不得的。
这位将领说的这段话就是一个二难推理,而且是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
这个二难推理的错误在于:两个假言前提中,前件和后件之间没有正确的逻辑联系。
因为跟《古兰经》内容相符合的书并不一定是不必要的,跟《古兰经》内容不符合的书更不能说是要不得的。
另外,选言前提的选言肢也是不穷尽的,因为有许多书是和宗教教义没有直接关系的,根本谈不到与《古兰经》相符合或不相符合的问题。
这个二难推理用这些错误的前提进行推理,结论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再看中国古代的一个小故事: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
邓析曰:“安之。
人必莫之卖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
邓析又答曰:“安之。
此必无所更买矣。
”①这个故事写的是春秋时期郑国邓析说两面话、搞诡辩的事。
洧水泛滥,有个富人被淹死了,尸体顺流而下。
有个人把这具尸体打捞上来了。
死者的家属要把尸体赎回,捞尸人要价很高,死者的家属就去请教邓析。
邓析说:“不必提高赎金,那人不可能把尸体卖给别人。
”过了几天,尸体快腐烂了,捞尸人着急了,也去请教邓析。
邓析对他说:“不必降低赎金,这具尸体他们从别处是买不到的。
”显然,邓析看到了买卖双方的矛盾,这点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他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只讲一面,不讲另一面,对双方都作了片面的回答,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从逻辑上看,邓析说的话是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如果捞尸人不肯降价,那么这具尸体他就卖不出去(所以,不必提高赎金);如果死者家属不肯加价,那么他就买不到这具尸体(所以,不必降低赎金);或者捞尸人不肯降价,或者死者家属不肯加价;这个二难推理的选言前提的选言肢是不穷尽的,因为在买卖过程中除了不肯降价、不肯加价的可能情况之外,还存在着买方愿意提高一点价钱,卖方愿意降低一点价钱的可能情况。
虽然邓析让一方“不必提高赎金”,另一方“不必降低赎金”,但双方僵持数日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或买方加价,或卖方降价,或双方都作一些让步。
所以这个推理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这个故事是作为说两面话、搞诡辩的典型事例而记载流传下来的。
下面介绍一个逻辑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的故事:古希腊有个人叫欧提勒士。
他向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泰戈拉学习法律。
两人订下合同:在毕业前欧氏先付普氏一半学费。
另一半学费等欧氏毕业后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欧氏毕业以后,迟迟不出庭打官司。
普氏收费心切,就向法庭提出诉讼。
诉状中有这样一个二难推理: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胜,那么按照合同,他应付清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败,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也应付清我另一半学费;欧氏这次官司或者打胜,或者打败;欧氏不愧是普氏的高徒,他以老师之道还治老师之身,针对老师的二难推理,提出一个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胜,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应付普氏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败,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应付清普氏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打胜,或者打败;据说,这场官司当时难倒了法官,使法官无法做出判决。
这两个二难推理都是错误的,都属于诡辩式的推理。
从推理规则来看,这两个二难推理都违反规则。
普氏的二难推理的第一个假言前提不真实,因为前件与后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从“欧氏这次官司打胜”这一前件不能必然得出“按照合同,他应付清我另一半学费”这个后件。
因为原先合同中规定的“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是指执行律师职务第一次替别人打赢官司,而不是指为自己的事与别人打官司第一次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