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初)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第四章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具体内容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传递的方式、影响热传递的因素、热效率的计算等。
重点章节为4.1.1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4.1.2热传递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概念,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 学会分析影响热传递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能够计算热效率,并了解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传递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热效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传递演示装置,温度计,热水壶,计算器等。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热水壶给冷水加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热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分析影响热传递的因素,如温度差、物体性质、接触面积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知识解决问题。
解题过程中强调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拓展延伸:介绍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器、热风炉等。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3. 影响热传递的因素4. 热效率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说明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
计算给定条件下热效率,并提出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2. 答案: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及对应的热传递方式。
热效率的计算结果及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方式掌握较好,但对热效率的计算部分有一定难度,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024年《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热传递与加热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给冷水加热的方法及其原理,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理解给冷水加热的物理过程。
2. 学会使用不同加热方法对冷水进行加热,并掌握其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传递原理在给冷水加热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加热方法的操作技巧,理解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热水壶、酒精灯、热得快、烧杯、温度计、秒表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电热水壶、酒精灯等加热设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将冷水加热的?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
(2)不同加热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关于给冷水加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3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热水壶、酒精灯等加热方法给冷水加热。
(2)观察并记录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3)分析不同加热方法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0分钟)(1)针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设计练习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给冷水加热2. 内容:(1)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
(2)不同加热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3)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热传递的原理。
(2)列举三种给冷水加热的方法,并说明其优缺点。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加热方法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2. 答案:(1)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①电热水壶加热:优点是加热速度快,操作简便;缺点是能耗较高。
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物理》第二章第五节《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3. 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4. 热量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理解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学会热量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热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壶、温度计、实验用冷水、火源、热量计算公式卡片。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用热水壶给冷水加热,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变化。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热传递的现象?2. 例题讲解(1)讲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举例说明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热传递现象,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
(2)计算冷水加热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4. 知识拓展(1)讨论热水壶加热水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讨如何提高热水壶加热水的效率。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3. 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4. 热量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热传递现象,并说明它们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
(2)计算:将1kg的冷水加热到5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2. 答案:(1)示例:火炉烤火(辐射)、热风炉吹风(对流)、用铁锅煮饭(传导)。
(2)Q=cmΔt=4.2×10^3J/(kg·℃)×1kg×(50℃20℃)=1.26×10^5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和体验热传递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热与我们的生活》第三节“给冷水加热”。
详细内容包括:1. 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2. 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3. 水加热至沸腾时的现象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理解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3. 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水加热至沸腾时的现象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烧杯、温度计、热水壶、实验架、火柴、计时器;2. 学具:每组一份烧杯、温度计、热水壶、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热水壶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热水是如何产生的。
2. 例题讲解:讲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3. 实验探究:a.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a. 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有哪几种?b. 水加热时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c. 水加热至沸腾时有哪些现象?六、板书设计1. 给冷水加热2. 内容:a. 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对流、传导、辐射;b. 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逐渐升高,直至沸腾;c. 水加热至沸腾时的现象:冒气泡、水温不变、水蒸气。
七、作业设计a. 为什么热水壶加热水时,水会从底部开始热?b. 水加热至沸腾时,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2. 答案:a. 热水壶加热水时,底部的水先受热,热量通过热对流传递给上层的水;b. 水加热至沸腾时,水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形成气泡冒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在家中尝试其他加热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加热现象,进一步了解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2给冷水加热》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物理与生活》第二章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具体内容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量计算、加热效率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掌握热量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量的计算、加热效率的理解。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壶、温度计、计时器、实验用冷水、电热器等。
学具:计算器、笔、纸、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热水壶给学生们现场演示冷水加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知识讲解(1)热传递的原理(2)热量的计算(3)加热效率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热量计算和加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热量计算和加热效率。
6. 结果讨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原理2. 热量计算公式3. 加热效率计算方法4.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条件下,冷水加热所需的热量。
(2)分析影响加热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1)根据热量计算公式,结合实际条件进行计算。
(2)从热传递原理、设备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反馈教学效果,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1)研究不同加热设备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2)探讨如何提高加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了解热能的转换与利用,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实验操作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热量计算:应详细讲解热量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各物理量的单位,让学生掌握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给冷水加热”。
具体内容包括:水的比热容、热量的计算公式、加热时间的估算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比热容及其在加热过程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估算。
2. 重点:水的比热容的概念,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计时器、烧杯、冷水、热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现场演示用热水壶给冷水加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水的比热容的概念,热量计算公式,以及加热时间的估算方法。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水的加热时间,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内容包括:水的比热容、热量计算公式、加热时间的估算等。
7.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用热水壶给冷水加热时,热水壶底部会变热?2. 假设有一个冷水壶,装有1升水,初始温度为20℃,想要将水加热到60℃,请计算需要加热多长时间?答案:1. 热水壶底部变热是因为热量传递导致的。
2. 根据热量计算公式,加热时间约为20分钟。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液体的比热容,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加热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一)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估算。
1. 热量计算公式: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4、《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环境: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这一知识。
2、科学能力:(1)、发展学生探究能力,能够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科学态度:(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2)、激发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并提高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1、学生用材料准备:小组用材料:干的布、试管、放大镜、水槽、气球皮、烧杯、橡皮筋、热水、冷水、酒精灯、试管夹。
2、教师用材料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砝码、烧杯两只、热水、冷水、冷水袋、勺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3分钟)1、知识回顾:冷和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在不同的季节感受到的冷热程度不同。
(全体:自由发言,夏天……冬天……),怎么让自己热起来(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穿衣服),师生交流。
2、那么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板书:冷热)3、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观察比较:(10分钟)1、将冷水袋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师:你们说的方法都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试一试其中一种。
你们说给冷水袋加热用什么方法好呢?冷水袋能直接加热吗?那不能的话还有其他方法吗?(演示用的冷水袋涂上颜色,使观察更清楚。
)生:…师:今天老师这里有热开水,我们就用它来给冷水加热,看看能不能变成热水,好吗?教师演示:把这一袋冷水放在热水杯里,仔细观察冷水袋在热水杯中的变化。
现在实验开始,看看谁观察最认真。
教学设计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给冷水加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目标:了解冷水加热的原理和方法。
2. 技能目标:掌握使用热源给冷水加热的操作方法。
3.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与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热水壶、电热杯垫、冷水。
2. 实验材料:冷水。
3. 实验环境:实验室或学生家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热水如何制作?为什么冷水加热后会变热?2. 知识讲解:a) 分析:给冷水加热,需要用到热源。
热水的制作可以通过使用电热杯垫、电热壶等设备。
b) 呈现:介绍冷水加热的原理,当热源与冷水接触时,热能传递给冷水,引起分子的热运动,从而温度升高。
c) 解释:具体的原理可以通过分子运动的方式进行解释,热源释放的热能使得冷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温度升高。
3. 操作指导:a)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和冷水。
b) 实验操作:(1) 将冷水倒入烧杯中。
(2) 使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下来。
(3) 将烧杯放置在热源上(如电热杯垫),等待一段时间。
(4) 用温度计再次测量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c) 实验结果:比较冷水经过加热后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的差异。
4. 实验分析:a)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冷水经过加热后温度上升了,说明热源传递了热能给冷水。
b) 提出问题:为什么冷水加热后温度会上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 实验总结:a) 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冷水加热后温度上升,说明热源传递了能量给冷水。
b)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热源与冷水接触时,热能传递给冷水,引起分子的热运动,从而温度升高。
6. 实验应用:a)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下需要给冷水加热?b) 引导学生思考:冬天洗澡用的热水是怎么制作的?如何给冷饮料加热?7. 实验拓展:a)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使用的冷水可以当作热水制作的起始温度吗?为什么?b) 提问:如果需要将冷水加热至特定的温度,如何实现?四、教学评价:依据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分析的合理性、实验总结的完整性等进行评价。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第二章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量计算,热效率的计算以及相关实践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热量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热效率的概念,并学会计算热效率。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效率的计算,实践操作中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热传递原理,热量计算,热效率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秒表,电子秤。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热水壶给水加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水会变热?热是如何传递的?2. 理论讲解(15分钟)(1)热传递原理:传导、对流、辐射。
(2)热量计算:Q=cmΔt。
(3)热效率:η=Q有用/Q总。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热量的计算和热效率的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冷水加热的热效率,并计算热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冷水加热的热量。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热效率。
2. 答案:(1)Q=cmΔt,其中c为水的比热容,m为水的质量,Δt为水温升高的温度。
(2)η=Q有用/Q总,其中Q有用为水吸收的热量,Q总为加热过程中放出的总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热传递原理和热量计算方法的情况,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热效率,了解生活中的节能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热传递原理和热量计算。
2. 教学目标中的热效率概念及计算。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热效率计算及实践操作注意事项。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实践操作。
1、《给冷水加热》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新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观察冷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杯中的沉浮状态;活动二,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预测分析:冷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中先沉后浮与什么原因有关?(2)设计方案:小组讨论设计验证与重量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3)验证实验: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4)设计方案:小组讨论设计验证与体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5)验证实验: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6)分析小结: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中先沉后浮的原因?活动三:总结巩固。
二、教学背景:冷水与热水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探究对冷水加热所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又是一系列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三、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二)过程与方法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科学方法:观察、对比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关注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冷水、热水各一杯,水槽、密封的冷水1袋、课件PPT。
学生(六组):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试管、气球皮、剪刀、试管夹、酒精灯、橡皮筋、电子称、实验单。
四、说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点生演示)1.教师点一名学生演示实验:①、把它放在热水杯里。
塑料袋里的水会热起来吗?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②、当学生都看到了塑料袋由沉到浮的现象,除了水的温度升高,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现象?【出示课件4】,(板书,冷水在热水中下沉)③、再放入冷水中,是沉还是浮?2.全班交流思考。
热水在冷水中上浮和哪些因素有关?3.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体积、重量)。
《给冷水加热》
泸县玄滩镇玄滩中心小学校刘清容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 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 关注水在受热过程中的变化;
2. 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一个密封好的冷水袋、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支装满冷水并用气球皮扎紧的试管、一块抹布,一架天平、一盒砝码。
教师准备:一架天平、一盒砝码、一个酒精灯、一支装满冷水并用气球皮扎紧的试管、一个试管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手摸装有冷水的气球,并说一说感受。
要使一袋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测学生回答:太阳能加热、电能加热、体温加热、热能加热、热水加热)
3、师:大家想的办法真多。
现在我们就来尝试用热水给冷水加热,看看水会不会变热。
请大家翻开书第28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给冷水加热?》。
(板书课
题)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教学生分组实验
(1)师: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两个水槽,一个装的冷水,一个装的热水,大家可以用手在水槽外摸一摸。
桌上还有一个密封好的冷水袋,大家也可以用手摸一摸看看袋子里是不是冷水?现在请每组组长将这个冷水袋轻轻地放进热水槽里,然后请大家仔细观察冷水袋在热水槽里的变化。
(2)学生操作,观察。
2、师:请每组把水袋拿出来用抹布把外面的水擦干,再用手摸一摸袋子外面,水热了吗?
3、师:除了水变热,刚才你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测学生回答:冷水袋先沉下去了,后来又浮上来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4、师:请你们再把这一小袋加热了的水轻轻地放进冷水槽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5、学生操作、观察。
6、师: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测学生回答:水袋还是上浮)
7、师:冷水加热后,在热水中上浮,把热水袋放在冷水里,热水袋还是上浮,这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8、师:请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讨论,看看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9、学生小组讨论。
10、全班交流。
(师适时提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水袋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到底是重量还是体积发生了变化呢?我们现在就做两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
2.、第一个实验由老师来演示,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老师这里有一支装满冷水并用气球皮扎紧的试管,我请几位同学摸一摸看
是不是冷水。
(生用手摸)现在我先用天平称出这支试管的重量,(师用天平称重,板书数据),然后我用酒精灯给这个试管里的冷水加热,再来称它的重量,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师给试管加热,称重,并在黑板上板书数据)
3、师:加热前的试管和加热后的试管重量是一样的,这说明水在加热的过程中重量改变了没有?(没有)(师板书)
4、我们再来看是不是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变化呢?这个实验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来动手完成。
大家的桌上都有一只装满冷水并用气球皮扎好的试管,现在请你先把试管放到热水槽里,让试管的水变热,同时仔细观察在水变热的过程中气球皮的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5、学生操作,观察。
6、师: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气球皮凸起)
7、师:那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水受热体积变大,气球皮凸起)
8、师:请你们再把这只试管放到冷水槽里,看看气球皮表面又有什么变化。
9、学生操作,观察。
10、师:现在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气球皮平了或凹进去了)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水冷了体积变小,气球皮又凹进去了)
11、师:刚才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水受热体积增大了)(师板书)
四、总结
师:现在我们能解释水袋在热水中上浮的原因了吗?
板书设计:
2. 给冷水加热
冷水→受热重量不变
体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