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四
- 格式:ppt
- 大小:993.00 KB
- 文档页数:17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课题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宫廷画家)创作时间?北宋(宋徽宗年间)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光从几个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解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其早年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舟车、街道、城郭、桥梁。
张择端的画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
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池争标图》。
场景一:市郊村野“市郊村野”呈现了一幅乡野风光,城郊行人匆匆、商贾往来的日常场景跃然纸上。
同时,通过对运炭驴队的描绘介绍了北宋都城东京周边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燃料的供给途径和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综合探究四走进台湾(同步分层作业)1.下列有关台湾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 西部是山区B. 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地C. 中部山脉是东西走向D. 三分之一土地是山地2.下列四幅图中,字母所示的台湾海峡是()A. B. C. D.3.台湾被称作我们祖国的“宝岛”,以下不属于台湾的是()A.著名旅游地日月潭B.有“东方甜岛”和“海上米仓”美称C.少数民族主要是黎族D.富有特色的出口导向型经济4.关于台湾岛上的河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程长,航运价值高B.河流短急,水能丰富C.河流水量小,流程短D.上游利航运,下游富水能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它西隔()与祖国大陆相望,全省约80%的人口祖籍为()省A.台湾海峡山东B.台湾海峡福建C.太平洋山东D.太平洋福建6.晶晶到台湾去观光,下面是摘自小明旅行日记中的叙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产量大B.阿里山、日月潭风光优美C.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短小D.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7.台湾美丽富饶,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台湾最著名和特有的树种分别是()A.茶树和樟树B.樟树和红桧C.毛竹和樟树D.橡胶和红桧8.2021年4月4日清明节这天,很多台湾同胞纷纷回到厦门等地祭祖。
说明()A.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浓于水B.大附气候条件优越,经济发达C.大陆与台湾隔海峡相望D.大陆地大物博,物产丰富9.2022年6月2日,以“同庆端午节,共叙两岸情”为主题的十八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在厦门举行。
读台湾岛人口密度分布图(甲)和台湾岛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乙),回答问题。
(1)2022年6月2日,以“同庆端午节,共叙两岸情”为主题的十八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在厦门举行。
两岸有相同的节日习俗,表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共有_________(填字母)。
A.四季分明的气候B.丰富多样的物产C.同根同源的文化D.优美独特的风景(2)6月20日9时5分,在台湾花莲县发生地震。
综合探究四国际视野及国际人才学习目标 1.引用我国与相关国际组织深化合作的实例,评述国际组织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合我国创新发展区域性国际组织或机制的案例,证实我国与国际组织良性互动有助于实现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认同我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发展道路。
2.结合我国开展的主场外交活动,阐释中国开展主场外交活动的意义与挑战;在模拟国际论坛或国际对话活动中,能够针对各种利益交锋提出实现目标的合理方案,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担当。
3.了解国际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养,讲述活跃在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人的励志故事,制订开阔国际视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大致经历的阶段1.1971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之外,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从1971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大批国际组织恢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
二、中国与国际组织进入新阶段1.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2.中国成为多边外交、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日益成为全球多边舞台的重要引领力量;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并与一些国际组织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1.表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2.原因:中国对待全球治理的态度、政策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全球治理的未来,同时也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四单元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教学设计平湖市乍浦初级中学 姜敏健 吕春颖 2012.11.5一、【课标解读】: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解读:1-2-8 世界各国和地区自然环境不同,学会根据图文描述;并比较人文特色差异。
1-4-2 学生能从地图、图表中获取信息,提高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是一节探究课,是对第四单元的总结,通过“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归纳城市的特色”两部分来认识莫斯科,一是引导学生回顾前五课教材的内容结构;二是在认识莫斯科的基础上提炼认识城市的方法。
2.教材结构体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描述莫斯科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学会分析城市选址时应考虑的自然条件。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认识莫斯科的人文特色,理解莫斯科的历史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掌握从地图、图表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的技能。
2.通过案例学习,学会认识城市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城市生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莫斯科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特色。
在认识莫斯科的基础上提炼认识城市的方法。
难点:利用各种资料分析归纳一座城市的主要特色。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运用俄罗斯在世界的地图和莫斯科在俄罗斯的地图体现了尺度思想;运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总结认识城市的基本方法。
2.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教学法,辅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3.增加“旅游”话题,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地图和图表资料,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综合探究四坚决理想铸就辉煌综合探究·理论升华议题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材料1955年,X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某某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60多年来,X富清在鄂西山区,为一方百姓夙夜在公、奉献服务,深藏功与名,甘守清与苦,自家日子再难也从不向组织开口,只因“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一个国家干部,我就要努力为党、为人民做点事〞。
60多年来,X富清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主席向X富清颁授某某国勋章。
(1)老党员X富清深藏功与名,甘守清与苦,被评为时代楷模,荣获某某国勋章,成为学习的榜样。
这说明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提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老党员X富清忘我奉献的一生对实现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提示: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坚决理想信念,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理想、信念1.内涵: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2.作用: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1.原因: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严密相连。
2.要求:把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幸福结合在一起。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要求: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理论升华议题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材料一党的十九大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为何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材料二戏曲是国粹,但目前戏曲观众以中老年为主,一门艺术如果失去了年轻人的关注,没有年轻人来接受、学习和传承,那么这门艺术也就可能失去了明天和希望。
为此,很多地区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目的是吸引年轻人关注戏曲同时发现戏曲苗子。
为此,政府出台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确立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文化建设的意义。
提示: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材料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十三个方面的优势。
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专题26相似综合探究(四)相似中的动点问题方法技巧:在运动中寻求相似三角形,通过方程、分类讨论求解1、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6cm,BC=8cm,动点P从点B出发,在BA 边上以5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4cm/s的速度向B点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s(0<t<2),连接PQ。
(1)若△BPQ和△ABC相似,求t 的值;(2)如图2连接AQ,CP,若AQ⊥CP,求t的值。
(3)证明:PQ的中点在△ABC的一条中位线上。
2、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3cm,BC=5cm,AC⊥AB,△ACD沿AC方向匀速平移到△PNM,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着CB方向匀速移动,速度为1cm/s;当△PNM停止移动时,点Q也停止移动,如图2,设移动时间ts(0<t<4),连接PQ,MQ,MC。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PQ∥MN?(2)当t=3时,求S△QMC;(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PQ⊥MQ?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你说明理由。
3、在△ABC中,AB=AC=10cm,点E从点A出发,沿AC方向以2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点D由B点出发,沿BA方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连DE,设运动时间为t(s)(0<t<5)。
(1)如图1,①S△ABC=_____;②t=____时,△ADE为直角三角形;(2)如图2,点F为AB上一点,AF=2,DE交CF于G,t为何值时,CG=2FG?4、在Rt△ABC中,∠ACB=90°,AC=4,BC=3,CD⊥AB于点D,点M从点D出发,沿线段DC向点C运动,点N从点C出发,沿线段CA向点A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M运动到C时,两点都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如图1,若MN∥AB时,求t的值;(2)如图2,若△CMN为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3)如图3,是否存在t的值,使N、M、B三点同时在直线上?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