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
- 格式:docx
- 大小:4.16 KB
- 文档页数: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祛除湿热的效果很好,但是一直以来争议很大!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谈到“桂枝汤”是一个方内药物处于均衡状态的方子,它有鼓舞人体脾胃气血,输出气血的到人体“肌部”和“上焦”的作用。
在这个方子,桂枝和芍药是药力方向相反的一对药物。
桂枝能推动气血从心下(脾胃)向肌部供给,而芍药则能促进肌部的水湿回流,使心下的水湿之气向更下方运行。
比如,“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利小便”来祛“水湿”的方子,在这个方子中“芍药,白术,茯苓”开始小试牛刀,形成了一个“利小便”铁三角。
理解这个铁三角,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另一个伟大的治疗水肿的方子——“真武汤”。
在那个伟大方子中,肩负着祛除肌部及心下水湿,“利小便”任务的就是这个铁三角。
经方中的道理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我觉得牢牢记住“芍药”下面的这些作用:“促进肌部的水湿回流,使心下的水气下降,行血,并且和甘草搭配后有强大的松解痉挛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方的组方原理。
但是,也有朋友尖锐地指出“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方子是错误的,“伤寒论”的第28条是错误的,他还说这是近代经方的“三个高峰之一”胡希恕老师说的。
的确,“伤寒论”第28条争议很大,有一些经方家,比如《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还有胡希恕就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错误的,应该去掉的不是桂枝,而是芍药。
胡希恕是中医临床大家,他关于伤寒杂病论的一系列讲座,让人醍醐灌顶,但是,他关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理解是有待商榷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这个方子中有芍药,白术,茯苓,中国的宋版,日本的康平本均如此记载,所以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可以确认“伤寒论”原方就是这样的。
【经方研究】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探析【经方研究】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探析摘要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
其中茯苓、桂枝、白术为其核心药组,是构成治疗痰饮病的基本用药组合,本文将试从方剂配伍理论、中医文献论述、现代药理研究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等方面探讨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
复方的配伍是构成方剂学理论的核心之一,但目前对于复方配伍缺乏深层次研究,更缺乏对常用复方核心药组配伍的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中医方剂有特定的组成药物,而其中的核心药组更为重要,这种核心药组不可随意分割、随心取舍,它决定了方剂的功用、主治等。
因此,笔者以文献资料、临床运用、现代研究为基础,寻找科学的论据证实苓桂术甘汤核心药组配伍的合理性。
通过对苓桂术甘汤核心药组的全面梳理,不仅导出与此核心配伍药组相类方剂,而且为深入研究治疗痰饮病方剂的配伍规律、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及研发中药新药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 核心药组的方剂配伍理论以茯苓、桂枝、白术为核心药组的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本方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之功,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本方所治痰饮是因为中焦阳气不足,导致脾健运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之邪停聚为痰为饮。
根椐上述分析,治疗痰饮病需注意3点:①强调“利”,即甘淡渗利。
《金匮要略》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痰饮为病,与水湿为患息息相关,水湿停聚而成饮成痰,痰饮病之标不除,尤如河流淤堵泛滥成灾,故疏通水道,隐患则除。
甘淡之品可渗利小便,即治当从小便去之,使饮有去路,“短气有微饮”之症自除。
②强调“温”。
痰饮为阴邪,容易导致阳气运行不畅,甚至损伤阳气。
阳气伤则寒凝,脾阳运化失常,湿化成饮,停聚于中焦则发为痰饮。
痰饮又有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的特性,因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药通报 2007年10月 第6卷 第5期30 Traditi onal Chinese M edicine Journal3作者简介 杨基建,男,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国医馆主任兼院报主编。
陕西中医药学会理事、医史文献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者单位 西安市中医医院(710001)“去桂”乃因阳郁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我见●杨基建3 摘 要 本文归纳并分析了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几种主要争论意见,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合于医理。
并通过方证分析,认为本证属脾失健运的水饮阻滞心下之证;之所以“去桂”,是因为本证有阳郁发热这一兼证的存在。
关键词 方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药物作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见于《伤寒论》28条,其文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此条历来争论较大,综合而言,大约有以下几点意见:1、认为原方“去桂”正确;2、认为原方可能因传抄致误,“去桂”应是“去芍”;3、认为桂、芍均无须去。
笔者认为,第一种意见值得肯定,但理由值得商榷;第二种意见,并无版本或其他资料依据,囿于利水不当去桂之理,径改原文,不但于本条释义不妥,且也不是一种应当提倡的做法;第三种意见,对原文的改动更大,同样缺乏依据;即使可根据证型变化在实践中引申使用,但纯粹就本条释义而言,不应考虑。
出现上述原文改动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认为本条方证“去桂”在医理上不通。
因为按中医理论,水为阴邪,故治水证必用温药;仲景也强调过“治痰饮者,必以温药和之”;而桂枝作为一味温热药,且有利水作用,著名利水方剂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都用到桂枝,故觉此证此方“去桂”甚不可解。
其实,本证“去桂”的道理就本条述症所言自甚精当,无须曲为解说。
的确,治水必用温药的原则就一般而言并不错;但对于本证,还应作具体分析。
本条所言之证,属于水饮郁于心下,治当以利水为大法,这无异议;其方后语有“小便利则愈”便是确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关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节变换时人体非常容易觉得“躁动不安”,口干口渴、闹心躁动不安,而中医学中的药方就可以合理的调整人体中的每个功能,减轻情绪。
今日就给大伙儿介绍一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类药方,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我们别称持续白术茯苓汤、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我们药方持续芍药3两,甘草2两(炙),姜片(切)3两,白术茯苓3两,薏苡仁3两,红枣12枚(擘)。
我们功效与作用持续利水通阳。
主太阳光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畅者。
我们使用方法使用量持续白术茯苓汤(《鸡峰》卷十八)、茯苓白术汤(《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内台方议》卷一)。
我们每家阐述持续组织《尚论篇》:在表之寒症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补虚里之法,而用薏苡仁、白术茯苓主导治。
去桂者,以已误不能重复使用也。
然桂枝虽不能用,其属下诸属,皆所必不可少。
倘并无需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肠胃,其缘何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帅,而一军工用命甚矣,仲景立方米之王也。
肠镜《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能攻表,必治其饮然后表可解。
桂枝汤去桂加薏苡仁、白术茯苓,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
肿瘤《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光里水法也。
解肌或下,水邪没去,而反变症,是是非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苓、术、姜片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散发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湿,甘、枣松土水处理,即太阳光入里用五苓表中两解之义也。
胃镜《伤寒论类方》:凡聚瑞有十以内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米名。
今去桂枝之名,所不能解。
殆为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离不了乎桂枝也。
我们临床医学运用持续组织流行性感冒《新医学》(1975;3:159):病人岁数颇高,偶感风寒,初起鼻塞头晕脑胀,喉痒咳嗽,血痰清稀很少,服药物出汗后病症仍疑惑。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医案——低热,⼩便不利,胃痛、颈椎强痛2外感加内伤——柴瑞震医案张某,男,63岁,素有痰喘宿疾。
1999年5⽉6⽇因外感⽽痰喘发作,⾃服安乃近、蛇胆川贝液、⿇黄素,翌⽇觉感冒、痰嗽均减,但增颈项强痛,尤以背部右上侧为甚。
5⽉8⽇,⼜觉四肢关节重闷⽽痛,腹满不能饮⾷,⾷则呕恶清⽔。
诊其脉,濡⽽涩,察其⾆,质胖嫩,苔滑腻⽽⽩,询其⼩便,谓数⽉来尿常不利,常服西药克尿噻,近数⽇末服,⼩便淋漓不畅,但不急不痛。
疏⽅:桂枝10g,⽩芍10g,⽣姜5g,⼤枣6枚,焦⽩术15g,⾚⽩苓各15g,细⾟5g,陈⽪10g。
⽇服1剂,连尽2剂。
复诊,颈项、关节之强痛已衰其⼤半,腹已松适,⾷已不呕,惟背部右上侧处仍⽊着痺痛。
于原⽅中去陈⽪、苍术,加桃仁、红花各10g,改⽩芍为⾚芍,连进5剂后,已⽆不适。
按语:《素问·⾄真要⼤论篇》上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五常政⼤论篇》⼜说“⽔饮内蓄,中满不⾷,⽪帬⾁苛,筋脉不利”、“脾病,⾝痛体重,腹腰脊痛,胫痠,背膂筋痛,⼩便闭”,可以说是本条⽂的滥觞。
基于这样的病因病机,其治疗⽅法⾃然是利⽔化湿,疏通经⽓,所以仲景在⽅剂服法中特别注出“⼩便利则愈”⼀语。
以上⽤本⽅所治的20余例患者,收效都较满意。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于桂枝汤原⽅中加⼊茯苓、⽩术之后,由⼀个桂枝汤兼及另外四个⽅剂功⽤的缘故。
这四个⽅剂即苓桂术⽢汤、苓桂草枣汤、茯苓⽢草汤、⽢姜苓术汤。
上述四⽅的功⽤加上桂枝汤的调和营卫、通经解肌,对于⽔湿内困脾胃,外痺经脉所引起的项背强痛、⼼下满痛、脘腹痞闷呕恶、⾷欲不振、关节痺痛等都有显著的疗效。
于是笔者或疑,原⽂“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是否在年代之沿⾰中传抄讹错?现陈管见,以就明者指正。
论;本条医案,是有外感,所以正常⽤桂枝就⾏,没什么可争议的。
⼩便不利者,是有⾥湿,就加苓术。
真不知道争论什么意思,说到底还是对提纲不理解。
提纲已经说明,桂枝汤后,减桂枝加苓术。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湿热之都领方剂原创微笑的胖虎微笑的胖虎 2022-08-03 17:13 发表于河北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出自于张仲景之伤寒论的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组成是:“白芍 30、生姜30、生甘草25、和田大枣 12枚、茯苓 60、生白术 12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主证是:“便异尿异头异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方歌是:“芍姜草枣苓术汤,白芍生姜各三十,茯苓六十倍生术,和枣十二枚调味,生甘草用二十五。
”愚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名,觉有难以记忆之感,特起别名以记录之:“便异尿异头异汤”又防记不住药味,特再起别名为:“芍姜草枣苓术汤”。
芍姜草枣苓术汤说明以湿热为殃,若尿赤涩黄如浓茶,可合入通翘栀子豉汤;若大便以干燥便秘为主,可合入润营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之所以去掉桂枝,是以怕更加重于湿热。
言“或下之”被用了下法,却无功而返,因为此处根本就不是里实。
乱用以下法,不被引邪入里,就算是万幸了。
这赖以桂枝汤为之功也,若不先用以桂枝汤,而先用之以其他之下法,恐怕必是引邪入里了。
言“无汗”表闭无汗内有湿气也!言“仍头项强痛”胃阳明经内有湿热,闭阳于表,阳不得以宣发,必然是以无汗而处之。
阳明,若作以湿热必然是头痛的,必然是发热的。
项强,是以津液被蒸,却不被以宣发而已。
不是津液不足,若是不足,咋不加以葛根乎?言“翕翕发热”乃是“一阵阵地发烧不止”其外在表现是:颧骨处红彤彤的,犹如猴屁股。
言“心下满微痛”胃脘之所以胃如拳塞满感,且扪之拒按,有痛感,是表未解,腑不降气故也。
但凡是以胃脘如拳塞满感之人,再扪之难过,用以此方,必以捷报之!言“小便不利者”小便异常之人,就是所谓之小便不利者,譬如:浓如茶色、尿骚臭黄、小便赤痛、小便短少、小便喷屎、小便尿崩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是小便异常,则就是小便不利。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
可能我们大家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还不是很了解,这属于中药汤的一种。
多喝一些这些汤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老年人缓解我们自身容易出现的失眠多梦的情况。
还可以改善我们自身出现的神经衰弱的问题,对于改善女性朋友出现的月经不调的情况也非常有帮助,普及一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吧。
1.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白茯苓可健脾,对于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但是味道,不一定很好喝
2.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
1、用于脾胃虚弱:
(1)食少、虚胀、便溏、神疲乏力,为补气健脾的常用药,配人参、茯苓等,如四君子汤。
(2)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配干姜、人参,如理中汤。
(3)脾虚湿滞,泄泻便溏,配党参、扁豆、茯苓等,如参苓白术散
2、用于脾虚水停所致的痰饮、水肿,为痰饮水肿的良药
(1)痰饮证,配桂枝、茯苓,以达到化痰饮之功效
(2)水肿,小便不利,配茯苓、泽泻,起到燥湿利水之功效
3、用于气虚自汗,常与黄芪、浮小麦等配用
4、用于脾气虚弱,胎动不安,常与党参、砂仁等配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远不止以上这些,如果我们女
性朋友在月经期间流失的大量的血液也可以有效地服用这些汤帮助我们达到补血的效果,也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摆脱腹痛给我们自身带来的伤害,效果非常不错。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效果目的为了探究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的急性肾损伤患者35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7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区别性的医学治疗,即观察组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治疗方式,而对对照组的患者则仅给予传统的医学治疗方式,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束之后,记录有关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量情况、血容量情况以及发热情况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结果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束之后,观察组的尿量情况好转人数占观察组患者总数的100%,血容量情况好转人数占观察者总数的94%,发热情况好转人数占观察者总人数的83%,治疗总有效率为96%,远远高于对早组的总有效率10%,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好于比对照组。
结论加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解除患者的相关病症,建议临床上广泛使用。
标签: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急性肾损伤;效果【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o treatme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 treatment. 35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December ~2016 confirmed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1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17 cases,medical treatment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patients received no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after a period of treatment,record the relevant data,analysis.Results After a period of urine volume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blood volume As well as changes in heating,and the relevant data analysis.After the end of a period of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urine volume accounted for the 100%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the total blood volume,better accounted for 9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observers,fever improved the number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83%,the total effect rate was 96%,far higher than the efficiency of 10% in the early group in total,we can see tha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no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relieve symptoms related to patients,widely used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Guizhi Fuling Decoction;Acute renal injury;Effect急性腎損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简称为AKI。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由于是由纯天然的中药材混合而成,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备受人们关注。
那么到底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为了让您更加详细的了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为您详细的介绍一下。
【别名】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处方】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3两,白术3两。
【功能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原书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方解》)。
【各家论述】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
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
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
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
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
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
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
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药与证合。
【摘录】《金鉴》卷三十一以上就是对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配方的详细介绍,是一个不错之选,不过制作的时候需要适量,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对身体有很大影响。
桂枝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桂枝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了解桂枝白术茯苓汤对人的健康是十分有益处的,可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它的作用。
实际上掌握这种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下边我们就看来一下。
牙龈药方特异
桂枝、赤芍、甘草、白术茯苓、番木瓜、续断、茯苓。
牙龈功效与作用特异
风湿病一身尽痛,汗出短气,肢冷不欲去衣,脉沉细缓乏力者。
牙龈摘抄特异
《医学传灯》卷下
牙龈药方特异
嫩桂枝1钱,杭绿皮1钱,真广皮1钱,白云苓1钱,正羌活5分,香白芷5分,芽橘梗5分,尖槟郎5分,法半夏1钱2分,漂白剂术6分,家苏叶7分。
牙龈功效与作用特异
感风而发热疟。
牙龈使用方法使用量特异
加姜片3片,红枣3枚,水煎,于未发前2时服。
牙龈摘抄特异
《幼幼集成》卷三
以上便是为大伙儿详细介绍的桂枝白术茯苓汤的吃法等,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大伙儿平常何不试一下,坚信针对改进病症的状况肯定是有协助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勺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论》。
具有利水通阳之功效。
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症见心下满微痛,悸而小便不利。
临床常用于癫痫、胃脘痛、流感、心悸、泄泻、哮喘、颈肩综合征、痢疾、恶寒不解等属于太阳误下后气水郁结者。
出处:《伤寒论》功用:利水通阳歌诀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头项强痛热翕翕。
组成甘草(炙)二两,芍药、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用量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方义茯苓、白术、白芍、甘草乃治太阳里水法也。
解肌或下之,水邪不去,而反成太阳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茯苓、白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茯苓、芍药约阴利水,甘草、大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表里两解之义。
运用辨证要点为心下满微痛,悸而小便不利。
临床常用于癫痫、胃脘痛、流感、心悸、泄泻、哮喘、颈肩综合征、痢疾、恶寒不解等属于太阳误下后气水郁结者。
使用注意太阳温病证与脾胃湿热水气证相兼者禁用。
重要文献摘要原方选录《伤寒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方论选录1.《尚论篇》:“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术为去桂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
然桂枝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
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
”2.《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
经方太美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484天。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没有学习经方之前,也是满头雾水,自从学习经方后,觉得有豁然开朗。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一下这首方子。
仲景经方讲究辨证的精准性,有时一味药物、剂量的差别,六经的层次将会发生变化,同时方证,类方证的鉴别又很关键。
经方医学辨证思路,先辨六经,辨六经就是整个析八纲过程,辨三毒,辨方证,整个过程将病位,病性,病势贯穿其中,以症候反应作为抓手。
陈雷讲经方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本文由学员王云海根据陈雷老师讲课录音整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一个有争议的方子。
有一些医家认为此方为错简,应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是去芍药而不是去桂。
这个的提法最开始是在《医宗金鉴》提出来的,认为此方应该是桂枝去芍药,而不是桂枝去桂,后世医家就此分成了两派。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之前认为应该是桂枝去芍药,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加上前后文的对比,还是认为此方应该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剂的组合,《伤寒论》里特别常用的一个组合,代表的就是苓桂术甘汤,包括五苓散。
而这个桂枝去芍药这情况在伤寒论里也比较常见,比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等。
而桂枝去桂来说,不是一个习惯的用法。
所以最初综合这些考虑,感觉可能桂枝去芍药更合理一些。
我们首先看这28条的条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首先一个“仍”字说明患者原来就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的症状,服桂枝汤说明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原来还会有恶风或恶寒,应该是有汗。
按理说一个桂枝汤证服了桂枝汤,表证就应该都解了,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包括“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我们可以推测,很有可能患者原本有水饮内停又兼有太阳表症,可能原来是个五苓散证,更适合表里双解,先以桂枝汤解表就出现了条文描述的情况。
服桂枝汤后,可能表证被解掉了,比如说原来有汗,原来有恶风,已经解决掉了。
如何分析条文到底是去桂还是去芍药这个关键点?“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第一轮的思维导图,在这个病机解释上我写的是太阳表证,那么我更正的第二版就是把它的病机写成水饮阻遏,这个我是做了很多反复的思考。
伤寒论里,桂枝汤条文我们都背诵得很熟练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很明显是桂枝汤证的典型症状,但是不是有这两个症状就一定是桂枝汤证?这两个症状的病机一定是太阳的问题?我们说同一个或同一组症状底层的病机不一定相同,而在本条中我把这两个症状的病机解释为水饮阻遏,气机郁滞。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要想弄清“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这个方子的缘由,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去桂枝?桂枝汤原方中桂枝是什么意图?此条中加入桂枝又会产生什么负面效果?把这些弄明白了再说。
要跳出《伤寒论》来看问题,不要总拿《伤寒论》现有的答案来禁锢自己的思想来想问题。
因为《伤寒论》已流传千百年期间传抄错漏难免,所以,学习《伤寒论》不可死于句下。
要知道,伤寒论条文间是不间断的,都是紧密联系的。
读不懂他们之间的关系,要反思是否自己现有的理论不正确,不一定是《伤寒论》编的有问题。
古人认识问题都是很朴素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无缘无故的乱牵扯一气。
《伤寒论》这本书描述的就是人体运化过程,逃离不了人体。
如果你的理论离开了人体,成了纯粹的说教,永远别想读懂张仲景。
而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最根本实际的就是经络。
内经对每条经脉的运行、“动”后涉及的症状、极端状态的表现都给出了详细论述。
这就是根本。
再去看看五行、五运六气、阴阳八卦、河图洛书、易经等等这些理论,有那些是纯粹针对人体的。
连这点起码的辨别都没有,一会信这个、一会信那个,信了快两千年了,有结果了吗?中医既然是医,就必须是研究人的,脱离人体一切都是胡编乱造。
从经脉角度读不懂《伤寒论》,那是对经脉认识的欠缺,是自己的问题。
动不动就逃避,找理由,学一辈子还是门外汉。
那么,抛开《伤寒论》这本书的存在,就你现在所知如何解决这个“热”的问题?本条讲水停表郁的证治,水饮阻滞,汗下津伤而病仍不解,治当益陰利水。
1、在康平本伤寒论里,此条与27条之间是一体的。
所以补充调整后应该是: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
导语:可能我们大家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还不是很了解,这属于中药汤的一种。
多喝一些这些汤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老年人缓解我们自身容易出现的
可能我们大家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还不是很了解,这属于中药汤的一种。
多喝一些这些汤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老年人缓解我们自身容易出现的失眠多梦的情况。
还可以改善我们自身出现的神经衰弱的问题,对于改善女性朋友出现的月经不调的情况也非常有帮助,普及一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吧。
1.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白茯苓可健脾,对于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但是味道,不一定很好喝
2.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
1、用于脾胃虚弱:
(1)食少、虚胀、便溏、神疲乏力,为补气健脾的常用药,配人参、茯苓等,如四君子汤。
(2)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配干姜、人参,如理中汤。
(3)脾虚湿滞,泄泻便溏,配党参、扁豆、茯苓等,如参苓白术散
2、用于脾虚水停所致的痰饮、水肿,为痰饮水肿的良药
(1)痰饮证,配桂枝、茯苓,以达到化痰饮之功效
(2)水肿,小便不利,配茯苓、泽泻,起到燥湿利水之功效
3、用于气虚自汗,常与黄芪、浮小麦等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