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38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7、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过敏性鼻炎可以说是特效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 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
桂枝芍药草姜枣,滋阴和阳第一条。
诚把此方功用表,桂性大热属阳跷,气薄上行主发表,风痺骨节挛急消,色赤解热通心窃,温以扶阳散寒高。
甘能益气把烦消,姜辛肋桂解肌表。
枣甘肋芍把里调,甘草安内攘外盗,调和营卫游三焦,汗仍不解另有道,啜热稀粥肋药劳。
桂枝加附子汤
既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附能止汗,筋急汗漏得安然。
离宫阳虚液难饮,当用桂枝补心无,坎中阳虚水溢泛,加附固肾阳回还,芍药甘草把阴敛,仲景命剂妙面玄。
桂枝加桂汤
桂枝芍药疗阳陷,桂加桂枝治阴功,伤寒误把烧针用,炙其核上各一通,免发奔豚气上涌,乃与此汤建奇功。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疗胸满,加附又治微恶寒,炼成温剂见深浅,一加二减任抽添,阴气凝聚宜急散,桂枝把芍药删,去芍阴邪少留恋,内外交接获安全,方有加减病有变,阳虚己极微恶寒,姜桂力薄邪不散,加附辛热把阳关。
仲景用药随机变,一片纯阳不老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加厚朴与杏仁,下后微喘表不清,腠理疏通桂枝进,不用麻黄开玄产,但加杏仁恐不胜,必加厚朴之辛温,佐桂解肌易而顺,佐杏降气妙而神,喘家常将此方翻,看病加减享太平。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
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
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
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
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
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
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
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精品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
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13、干姜甘草汤干姜甘草14、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2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草膏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精品22、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23、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2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炒苓枣。
【方剂歌诀】桂枝汤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伤寒论》一、桂枝汤释义【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12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用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
先温服一半,服后5—10分钟,饮热粥一碗,并盖被取汗。
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若一服愈者不必再服。
不愈,4小时左右如前法再服一次。
发热汗出有规律可循者,宜服于汗出之先。
二、精讲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麻桂枝【性味与归经】辛、甘、温。
入肺、心、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白芍【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
入肝、脾、肺三经。
【功效】补血敛阴,平肝止痛。
【用法用量】9~12g,利尿需重用。
大剂可用至30~45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甘草【性味与归经】甘、平。
入十二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为缓和剂调补药。
【用法用量】常用量3~6g。
一般清热及调和药性可按此量。
作主药用时量较大,用9~30g,大剂用至30~60g,甚至120g。
【使用注意】下列情况不宜用甘草:1、湿盛者(腹满、呕吐、肿胀等);2、在渗利、去湿、攻下的治疗中,如要药物迅速发生效力,不宜用甘草配伍。
大枣【性味与归经】甘、温。
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
【用法用量】6~15g,或捣烂作丸,外用:煎水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凡有痰湿、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生姜【性味与归经】辛、微温。
入肺、脾、胃经。
【功效】祛寒温中,回阳。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二、桂枝加葛根汤:三、桂枝加附子汤:四、桂枝去芍药汤: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六、桂枝麻黄各半汤:七、桂枝二麻黄一汤:八、桂枝二越婢一汤:九、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十二、桂枝甘草汤:十三、小建中汤: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十五、桂枝加桂汤: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七、桂枝附子汤: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十九、桂枝加芍药汤:二十、桂枝加大黄汤:二十一、桂枝人参汤: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二、大青龙汤:三、小青龙汤: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六、麻黄细辛附子汤:七、麻黄附子甘草汤:八、麻黄升麻汤: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二、葛根加半夏汤:三、葛根黄芩黄连汤: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二、抵当汤:三、抵当丸: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二、栀子甘草豉汤:三、栀子生姜豉汤:四、栀子厚朴汤:五、栀子干姜汤:六、枳实栀子豉汤:七、栀子柏皮汤:陷胸汤类方歌(六首)一、大陷胸丸:二、大陷胸汤:三、十枣汤:四、小陷胸汤:五、白散:六、瓜蒂散:泻心汤类方歌(六首)一、半夏泻心汤:二、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附子泻心汤:四、生姜泻心汤:五、甘草泻心汤:六、旋复代赭汤:甘草汤类方歌(四首)一、甘草汤:二、炙甘草汤:三、甘草附子汤:四、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四、五苓散:五、猪苓汤:六、文蛤散: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一、黄芩汤: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三、黄连汤:四、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类方歌(三首)一、白虎汤:二、白虎加人参汤:三、竹叶石膏汤:承气汤类方歌(六首)一、调胃承气汤:二、小承气汤:三、大承气汤:四、麻子仁丸:五、蜜煎导方:六、猪胆汁灌方:。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一、小柴胡汤:二、大柴胡汤:三、柴胡加芒硝汤:四、柴胡桂枝汤:五、柴胡桂枝干姜汤: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七、四逆散: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一、芍药甘草汤:二、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当归四逆汤: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干姜汤类方歌(三首)一、干姜附子汤: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三、理中丸(汤):赤石脂汤类方(二首)一、赤石脂禹余粮汤:二、桃花汤:四逆汤类方(九首)一、四逆汤:二、四逆加人参汤:三、茯苓四逆汤:四、通脉四逆汤: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六、真武汤:七、白通汤:八、白通加猪胆汁汤:九、附子汤:杂方类方歌(十一首)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二、茵陈蒿汤:三、猪肤汤:四、桔梗汤:五、苦酒汤:六、半夏散及汤:七、乌梅丸:八、白头翁汤:九、吴茱萸汤:。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伤寒论类方整理made by chung一、桂枝汤类方 (5)1、桂枝汤 (5)2、桂枝加桂汤 (6)3、桂枝加芍药汤 (6)4、桂枝加大黄汤 (6)5、桂枝加附子汤 (6)6、桂枝新加汤 (6)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6)8、桂枝加葛根汤 (7)9、桂枝甘草汤 (7)10、桂枝去芍药汤 (7)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7)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14、桂枝救逆汤 (8)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8)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8)17、小建中汤 (8)18、桂枝人参汤 (8)二、麻黄汤类方 (9)1、麻黄汤 (9)2、麻杏石甘汤 (9)3、大青龙汤 (10)4、小青龙汤 (10)5、麻黄细辛附子汤 (10)6、麻黄附子甘草汤 (10)7、桂枝麻黄各半汤 (10)8、桂枝二麻黄一汤 (11)9、桂枝二越婢一汤 (11)三、葛根汤类方 (11)1、葛根汤 (11)2、葛根加半夏汤 (11)3、葛根黄芩黄连汤 (11)四、柴胡汤类方 (12)1、小柴胡汤 (12)2、大柴胡汤 (13)3、柴胡加芒硝汤 (13)4、柴胡桂枝干姜汤 (1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3)6、柴胡桂枝汤 (14)五、栀子汤类方 (14)1、栀子豉汤 (14)2、栀子甘草豉汤 (14)3、栀子生姜豉汤 (14)4、栀子干姜汤 (15)5、栀子柏皮汤 (15)6、栀子厚朴汤 (15)7、枳实栀子豉汤 (15)8、茵陈蒿汤 (15)9、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5)六、泻心汤类方 (16)1、半夏泻心汤 (16)2、生姜泻心汤 (16)3、甘草泻心汤 (16)4、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附子泻心汤 (17)6、黄连汤 (17)7、黄芩汤 (17)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7)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7)10、旋覆代赭汤 (17)七、承气汤类方 (18)1、大承气汤 (18)2、小承气汤 (19)3、调胃承气汤 (19)4、桃核承气汤 (20)八、陷胸汤类方 (20)1、大陷胸汤 (20)2、小陷胸汤 (20)3、大陷胸丸 (21)4、十枣汤 (21)5、三物白散 (21)九、白虎汤类方 (21)1、白虎汤 (21)2、白虎加人参汤 (22)3、竹叶石膏汤 (22)十、五苓散类方 (22)1、五苓散 (22)2、猪苓汤 (23)3、茯苓甘草汤 (23)4、文蛤散 (23)十一、四逆汤类方 (23)1、四逆汤 (23)2、四逆加人参汤 (24)3、茯苓四逆汤 (24)4、通脉四逆汤 (24)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4)6、干姜附子汤 (24)7、白通汤 (25)8、白通加猪胆汁汤 (25)9、四逆散 (25)10、当归四逆汤 (25)1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5)十二、理中汤类方 (26)1、理中丸(汤) (26)2、吴茱萸汤 (26)3、真武汤 (26)4、附子汤 (26)5、甘草附子汤 (27)6、桂枝附子汤 (27)7、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27)8、芍药甘草附子汤 (27)十三、其他方: (27)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7)2、赤石脂禹余粮汤 (27)3、桃花汤 (28)4、甘草汤 (28)5、桔梗汤 (28)6、猪肤汤 (28)7、半夏散及汤 (28)8、苦酒汤 (28)9、甘草干姜汤 (29)10、芍药甘草汤 (29)11、炙甘草汤 (29)12、麻黄升麻汤 (29)13、黄连阿胶汤 (30)14、乌梅丸 (30)15、白头翁汤 (30)16、牡蛎泽泻散 (30)17、瓜蒂散 (30)18、蜜煎导方 (31)19、麻子仁丸 (31)20、抵当汤 (31)21、抵当丸 (31)22、烧浑散 (31)23、禹余粮丸 (31)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解析:外为阳;内为阴..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是太阳表虚证..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表实证;称之为伤寒..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中风由于汗出而敏干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体自然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指中于肌腠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在也..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解析: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如果又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则可用桂枝汤治疗..此是继上条;阐明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还用于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者;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中风证的专用方..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解析: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错误的治疗;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病还在表;故可给服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则再不能给服桂枝汤..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析: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症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误给服桂枝汤;则必导致实实之祸..作为医生;必须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进行错误的治疗..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则邪气与汗一起被排出体外;病即解;若误给服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即呈实实之祸..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解析:太阳病呈现桂枝汤证;给服桂枝汤治疗则病当解而不烦;今初服药后反烦不解者;并非药有所误;是邪盛气郁药力受阻的关系;遇这种情况;可先针刺风池、风府各穴;而后再给服桂枝汤便可治愈..按:初服桂枝汤出现反烦不解;有针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一法;不可不知..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析: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本条可分二段讲解:没有辨清桂枝汤的适应证而给服用桂枝汤;这种不合法的治疗导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如诊其脉见脉浮;则病仍在外;可考虑用桂枝汤和前法治疗..若患者的脉浮而症状形似疟疾;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发微汗则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暗示服过其他发汗药;而在表的外证还未解除;如脉见浮弱;当以桂枝汤汗以解之..按:在伤寒论中;称桂枝汤解肌;麻黄汤发表;为示二者的区别;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意同上..外证不解;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是说先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病不解..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如果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今脉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解外当愈..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适宜桂枝汤解之;这是因为汗下后津液损耗;不会再有表实证;而多呈现表虚桂枝汤证..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脉内的荣气;而是由于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形成经常自汗出的症状..桂枝汤因有调和荣卫的作用;故给服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二类;行于脉内者称为荣血;行于脉外者称为卫气..荣血的作用称为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二者均来自谷气;化生于胃;人体赖之以生存;故又统称为养人的精气..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谐和;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治..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解析:脏无他病;是指无其他内脏病的病症..言外之意是病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是说发热自汗出有定时..此也是因为卫气不和所致;治疗应在发热汗出前服桂枝汤即治愈..按: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均是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宜注意..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解析: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证候;故可用承气汤下之..不过里热明显者小便应见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当然用发汗解之;假设头痛剧烈者必致鼻衄;此证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按:该条首冠以伤寒二字;可知身无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用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是脉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解析:太阳伤寒证;治当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又出现心烦;再诊其脉见浮数;可知病还在外;这种情况可再用发微汗法治疗;适宜给服桂枝汤..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清便自调;谓大便正常..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而医者竟用下法;这种误治使患者连续腹泻;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此时;虽身疼痛表还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当然宜用桂枝汤急救其表..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经方的定法;须记..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解析: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证;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卫强则浮而不固;荣弱则虚而不守;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不已..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按:欲救邪风句;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即从此出..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出现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解析:伤寒本不宜下;大下之已属逆治;下后表不解;亦宜用桂枝汤解肌;而又错误地用麻黄汤发汗;更是错上加错;使邪入里而出现心下痞..因有恶寒;知表还未解;这种情况;应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解后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按:表里并病;若里实适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是经方定法;须记..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解析:阳明病;常多汗而不恶寒;今虽汗出多;但仍恶寒;提示表还未解;可知脉迟是因表虚;故可用桂枝汤先发汗以解表..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而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解析:病人烦躁;汗出则解者;这里暗示是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而解..但之后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有两种可能;如果脉见沉实;则知已传阳明无疑;病热传变如此迅急;故应用大承气汤急下之;如果脉见浮虚;则知病仍在表;故宜用桂枝汤以发汗..按:时发热;自汗出;为桂枝汤证;但发热于日晡所;为阳明病里实证;两者很难鉴别;验之于脉亦是一法;须知..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解析:这里的太阴病当指腹痛、下利等症..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之属;如再细审有桂枝汤证;则宜用桂枝汤发汗解表..按: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病欲从表解;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葛根汤或桂枝汤发汗治之..本条所述;脉浮当是浮弱;并且症有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用葛根汤;不可用桂枝汤..这里的太阴病脉浮;暗示了表里合病有虚实之别;并说明;这种太阴病并非是真的虚寒在里的太阴病;否则即有表证亦宜用四逆辈先救其里;不可用桂枝汤先攻其表..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学者当细悟..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解析:下利而腹胀满;是指虚寒下利;故虽身疼痛;治疗时要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攻表宜用桂枝汤..按:本条所述乃真的太阴病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仍宜用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用桂枝汤攻其表;可见上条第276条非真太阴病甚明..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解析: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这是里和表未和;治疗宜少量给服桂枝汤小和其外..按:霍乱上吐下泻;损伤人体津液甚烈;吐利止后;遗有表证未解;治疗宜发汗解表;但不可使汗出过多;应宜少量桂枝汤消息和解之..小和之;当是少量治疗的意思..或行一剂桂枝汤;多次分服法;见微汗即止..这里可知;经方的量证用药;亦是一法..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解析:产后风;系指妇女产后患太阳中风证..因其临床特点是连绵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这是桂枝汤证未罢的表现..病的日子虽久;而桂枝汤证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可用桂枝汤..按:汉代道家多采用大小、二旦、六神给方剂命名;在上篇已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主要源自汤液经法;桂枝汤在汤液经法称小阳旦汤..本条中的阳旦汤当是指小阳旦汤即桂枝汤..临证思考伤寒论对桂枝汤论述最多;也说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面是很广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不但应用于急性病;而且也应用于慢性病;不但应用于常见的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急性或慢性发热、头痛、身疼、风湿病等;也应用于疟疾、肺炎、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陶弘景在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治天行病发热”..“天行病”即指古代的急性传染病、瘟疫..不过要记住;只有当症状反应出桂枝汤证时才可用桂枝汤..中医与西医的主要不同是;中医是根据患者症状反应出的特点用药;即有是证;用是方..每一个方剂都有其适应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谓之解肌;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不同;故其应用以津液有所虚损为先决条件..有关仲景运用本方的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几点: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 太阳、阳明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5 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者..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辨证要点太阳病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验案例1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00~5:00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两脉缓..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治之;故与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症全消..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至夜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1~2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病之表虚证;主在荣卫失调;治以调和荣卫;与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 2~37 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继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症解.. 二、桂枝加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解析: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病在表;当发汗;但用烧针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疗;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针眼受寒被感染;则出现红肿如核状;更易导致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这时的治疗宜在其核肿处灸一壮;以治疗针眼感染;同时给服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气病..按:关于奔豚病的原因;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体验;乃知所谓惊恐;并非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证..例如痰饮、瘀血等;常可引发惊恐证候..尤其不正确的治疗;更易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多在这些惊恐神心证的基础上而发生..本条所述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错误;再加针处感染;给人体以强烈刺激;很易促使惊恐发作..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故称必发奔豚..又练气功不得法使气上逆;也可引发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解析:本条是上条在金匮要略重出;而在前加“发汗后”三字;是衍文;应去之..临证思考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桂枝加桂汤证;是治疗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剧烈者..现代医学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气功走火入魔等..辨证要点太阳病;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验案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疼;芍药加倍为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作用..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解析:本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而医反下之;不但表未解;并且因误下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满时痛..腹满时痛是太阴病常见的证候;因称属太阴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的腹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呈为表里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故以桂枝汤以解外;更加芍药以治腹满痛..临证思考桂枝汤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强缓中止痛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满痛..后世常加当归;是增加温中补血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拘急而满痛者..验案刘某;男;30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见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胁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与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五剂;胃脘疼减;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与栀子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大黄6克..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方解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药汤再加攻下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不通者..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解析:本条的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药汤方解析;兹再就大实痛者。
《伤寒论》桂枝汤加减应用21诀三、桂枝加葛根汤【证候】恶风寒,发热,汗出,项背强几几,脉浮缓。
【分析】恶风寒,发热,汗出,脉缓,为太阳表虚证。
项背强几几,是颈项及背部有拘急感,不能俯仰自如之意。
为风寒之邪入于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津液不能输布,经脉失养所致。
【治法】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经脉【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钱(三两),芍药三钱(三两),炙甘草二钱(二两),生姜三钱(三两),大枣七枚(十二枚)加葛根四钱(四两)【原方】桂枝三钱(三两),芍药三钱(三两),炙甘草二钱(二两),生姜三钱(三两),大枣七枚(十二枚),葛根四钱(四两)上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
【乙妙诊疗免煎方】桂枝一包,芍药一包,炙甘草二包,生姜一包,大枣一包,葛根二包。
每日3剂【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葛根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以濡润经脉,解除项背拘急。
【注意事项】①疗效取决于葛根的剂量;②凡表实无汗而喘者及阴虚内热者禁用本方;③酒客,需待酒醒一日后用本方。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词解:项背强几几。
几,音殊.。
几几,如短羽之鸟,伸颈欲飞不能。
借以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
【乙妙诊疗医案】桂枝加葛根汤,原治表虚兼项背强几几证,但根据“异病同治”精神,用来治疗风寒感冒曰久不愈、风寒头痛,虚寒胃痛,落枕等疾病,收到满意效果,各举一例如下。
患者郭XX,女,48岁。
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纪城村人,1997年9月上旬来诊,三月前因劳动淋雨而致感冒,来诊前经多次用发汗解表治疗未能痊愈。
面色苍白而虚浮,肢倦懒言,大汗淋漓而恶风,项背强紧如负重物。
乙妙诊疗万主任看后辨证:为风邪客于肌表,营卫不和,经气不利,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养。
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次日来诊。
自述:服药后全身发痒,继则全身微汗,安静入睡。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侬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侬,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氵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马敬小便难。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汤类方九首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