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3课 诗配画5-苏少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26 KB
- 文档页数:5
桥
教学内容:
“桥”是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本课力求使学生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桥”的外形、结构与特征有所认知和了解。让学生了解桥梁、走进桥梁,加强学生对桥梁建筑的热爱之情。教学要从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出发,把造型作为活动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桥梁的种类、外形特征与功能;引导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建筑的热爱之情与保护意识,对桥梁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学生情况:
水流将陆地分隔开来,桥又将陆地连接起来。“桥”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我们经常从桥上走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观察注意它的外形、结构与特征,并去思考为何要将桥梁设计成这个样子,桥里面蕴涵了怎样的科学道理与人文关怀。本课“桥”的学习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桥梁、走进桥梁的机会,加强学生对桥梁建筑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式、手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当地具有代表性桥梁,通过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桥梁。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桥梁的印象,并感悟桥梁的形态美、内涵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本地的桥梁资源把学生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认识桥梁的种类、外形特征与功能,认识中国的古桥,博古论今,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及潜在创新力,交流合作等能力,注重个性化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外形特征,以及它们的种类与功能。
过程与方法:能画出具有特色的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画桥梁表现自己喜欢的桥的去体会人类修建桥梁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桥梁的种类以及外形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画出具有特色的桥,并能添加周围的环境。
一、 揭题导入
1. 师:人类最初为了渡过河流,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指名回答)
2. 师:坐船、坐热气球、坐缆车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认为造一座桥是最简便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桥》。
课 题 看戏 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我国传统戏剧艺术。
2、学画戏剧场景或看戏的情景。
3、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并表现戏剧形象特点。
难点:选材与构图。
教、学具准备 教具:挂图、录音带 学具: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教后记
一、组织教学,提问导入新课。
放一段戏曲表演录象。
师:你看过戏吗?它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
师小结:戏曲表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是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的巧妙结合。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动人的故事,神奇的化装,欣赏到优美的唱腔……看戏对我们来说是美的享受,是情感的熏陶,也是一次教育长知识的过程。
二、指导学生欣赏一些表现看戏的少儿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教后记
图一:村里的大树旁搭起了小戏台,小戏台前坐着一帮小戏迷,他们正聚精会神的看演出。天下雨了,一位妈妈正朝这边送雨伞来。戏演得太有意思了,小观众们似乎一个也不愿意中途退场。(欣赏表现看戏的少儿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发言,学习创作方法。)
图二:这是一幅用废纸贴的作品,看,作品表现的武将多威风多神气啊!他背后的小旗子仿佛迎风招展。
图三:这幅画突出表现的是演戏的人。尤其注重动作、神情的刻划。下面看戏的人与演戏的人相呼应,看戏的场景气氛表现得很好。
图四:这是一幅水墨画,表现的是两个戏剧人物,是作者在舞台上看到的精彩一幕。人物造型以线为主,线条灵活生动。人物神情表现得很好。
三、师:你知道在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剧种?我们宝应的地方戏是什么?说一说你看过的戏?最精彩的一幕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四、启发学生对戏剧色彩的认识与记忆。
1、欣赏部分表演剧照感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教后记 舞台上的色彩。
2、欣赏部分范作,学习色彩表现方法。
要求:
(1)、用色饱满。
(2)、多种工具材料的运用。(以水粉画较好)色彩的冷暖对比,突出舞台表演的效果。
教案
课题《花鸟画(一)》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菊花的画法,运用中锋、侧锋等笔墨技巧画一幅简单的花鸟画作品。
2、引导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感悟绘画与自然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中感受美的设计与美化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的表现国画菊花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备注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花鸟画》了解花鸟画。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花鸟画。花鸟画是以花卉、鸟兽、鱼虫等为表现对
象的中国画的一种。(认识了解花鸟画)
出示各种国画作品让学生从中找出那两张是花鸟画。二、了解四君子。同学们你们知道代表高洁品质的花中“四君子”吗?
生答,师板书: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应该学习它们哪些精神?生小组讨论后指名答,师小结:正是因为梅、兰、竹、菊具有这些高洁的品质,所以古人给它们取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生答,师板书:四君子中国花鸟画家在表现物象的同时更注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很多画家都喜欢表现四君子。
出示两幅用不同方法所绘画的国画作品,让学生找出区别。(勾勒法、点染法)什么是勾勒法:用墨色勾出物象的轮廓。勾勒法三种:1、用墨色直接勾勒。2、用颜色进行勾勒。3、先勾后
染色。勾染法:用墨色或者颜色进行勾画再上色。
示范写意菊花的画法。教师讲解勾染法的绘画步骤。
三、学生实践。学生可以参考书中的绘画方法进行绘画。
四、作业展评。
学生画完后,师每一组挑选几幅作品让学生自己贴在展板上。1、同学们每人手里都有一张大拇哥。请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大拇哥
贴到你认为最棒的那张画的上方,为你心中最好的一幅画点个赞。
2、找一找,哪幅画得到的赞最多。哪些同学把自己的大拇哥给了这幅画?请举手,说一说你的理由。(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师小结。)3、看一看,哪幅画得到的赞最少,想一想为什么这幅画得的大拇哥
线条的魅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线条的多种变化,理解不同的线条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技能目标:尝试画出不同形状的线,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线条丰富的变化,体验艺术的创作的快乐。
情感目标:欣赏绘画的线条造型作品,感受线条美及其赋予的生命力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尝试画出轻重、粗细、快慢、虚实、疏密不同形态的线,体会线条丰富的节奏感和多变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大胆运用线条组织画面,画出线条丰富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与体验(玩一玩)
1、老师想请大家来玩个游戏,看,我这里有根丝带,谁能让它舞动起来呢?请一位同学上来,其他同学仔细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
2、同学们的桌上有一根毛线,你能把它摆出不同的形状吗?说说你摆的像什么?
3、揭题:一根线就能变化出这么多的形状,看来线条还真是很神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吧。 (揭示课题)
二、审美与欣赏(找一找)
1、欣赏线条的魅力。
线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欣赏下面的图片,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线?有什么感受?
花地——(平静、宽阔)——直线、水平线
梯田——(柔和、舒畅)——曲线
长城——(牢固、结实)——折线
波光——(飘逸流畅)——网状曲线
爆炸——(危险)——放射线 2、回忆身边的线条。
线条有这么大的魅力,给我们无穷的感受。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怎样的线条?画出来交流。
总结:线条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种:直线,曲线,折线。(出示范图)不同的线条有着不同的趣味,你能说说它们给你的不同感觉吗?(直线——平缓,简单;曲线——飘逸,温柔;折线——紧张,急促。)
3、感受线的规律
在我们身边,线条的形态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大自然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规律的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欣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风筝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风筝的魅力》属于新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风筝,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风筝的起源、地域特点、种类和传统制作技艺等内容,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我们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风筝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教学中,着重欣赏大量中国传统风筝,感受传统风筝文化,了解传统风筝图案的寓意,同时引伸到对闽南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用菱形的构图方式创作一幅具有闽南地方文化特色的绘画作品。了解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和传统制作技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风筝的有关知识,如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的结构特征和制作方法,运用传统材料制作一件板式菱形风筝。
2. 教学难点:板式菱形风筝中骨架的左右对称和重心问题、十字形骨架的缠绕、风筝面与骨架的粘合。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
教师语言:同学们好,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播放《红楼梦选段》视频),看完之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过渡语: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和祝福,放风筝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2.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风筝的魅力》。
板书课题:《风筝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1. 介绍风筝文化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风筝又名(纸鸢、纸鹤),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10课《画情绪 画性格》比赛获奖教案课公开课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10课《画情绪 画性格》比
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点、线、面、色表现的潜在意识,通过猜测、讨论、交流与启发,并结合语言与文字描述,提高辨析、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运用点、线、面、色等多样元素来表现抽象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精神世界”的抽象表现,体验点、线、面、色表现过程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拥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的过渡期,既具有少年的天真,又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心理感知的深化,五年级的学生内心世界非常丰富。五年级的学生已能运用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抽象、夸张等,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3重点难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绘画作品,体验点、线、面、色的丰富变化,感受不同元素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点、线、面、色的感受与组合,个性化地表现抽象的性格。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视频导入 (一)动画片《葫芦娃》片段
师:今天,苏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位好朋友(点击课件),播放动画,他们是谁? 生:葫芦娃还有蛇精!
师:对!你们了解他们么?请你描述一下它们(葫芦娃和蛇精)的性格特征(板书:性格)。 生:葫芦娃:(英勇果敢、聪明伶俐、正义正直、心地善良。。。) 蛇精:(阴险狡诈、狡猾、心狠手辣。。。)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还是很了解它们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性格呢?
(性格:就是人们所表现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师:在文学的词语中,有很多是描写性格的词语,你能说说吗?
课题 画脸
类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画脸属于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是许多原始部落的重要习俗,同时,还是中国悠久的传统艺术,“画脸”一课结合中西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创意画脸图片,能充分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创意。
新课标中对于第三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目标中提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对于美术造型元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脸上画画的经验几乎为零。因此,本课在设计时除了要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画脸的艺术魅力,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脸上大胆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师准备:课件、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外脸谱相关知识及特点,画一画脸。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对和作品赏析掌握运用点、线、面、色等元素画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中外脸谱文化的魅力,体会创意美术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点、线、面和色彩的变化,画出一张有趣的脸。
教学难点:画出一张有创意的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敬佩的人,你们最敬佩谁呢?
2. 老师最敬佩的人是军人,他们出生入死、保家卫国,是最可爱的人。跟老师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做战前准备的?(播放视频)
3、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在脸上涂上油彩?(伪装)
4、对,这是为了在作战中更好地隐藏和保护自己。其实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使用了,甚至到了现代,一些部落还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出示图片)——这就是画脸。板书揭题
二、了解画脸,妙趣横生
1、(出示图片)你们觉得这些部落勇士的脸画得怎么样?(丑、难看。。。)
第1课 近大远小
学习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
问题: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
“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三、感知与体验
1. 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 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围环境),教师引导,看了老师的图片和真实的景物,你们发现了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
环节一:找一找,图中近大远小现象
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作品,学生讨论: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
教师讲授视平线、消失点。
学生总结:近处的物体不但看上去大,细小的部分都能观察得到,而且颜色很鲜艳;远处的物体不但变小了,而且看上去很模糊,颜色也较灰暗。
老师小结: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外界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错觉造成的。‘近大远小’现象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这就是美术中所谓的透视规律。
课题:《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外形特征以及种类和基本功能。
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陶泥表现自己熟悉的桥梁,注意制作时候运用整体到局部的方式,积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情感目标:在表现自己喜欢的桥的过程中,体会桥梁在交通功能中对人类的帮助及人类修建桥梁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师的敬佩之情并激发学生保护桥梁的积极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种类以及不同外形结构积极功能。
教学难点:用陶泥造型桥梁的时候,如何将技法进行良好的综合运用,并在细节、美观、创新等方面得以最好体现。
教学设计
一、 直观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来的是什么?(出示紫砂泥做的现代拉索桥)
师:谁来告诉大家“桥”有什么作用吗?
师小结:为了到达彼岸,人类造了各种桥。桥是道路的特殊形态,也是富有诗情画意的魅力景观。 今天刘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桥》的世界,学习用紫砂泥造一座自己心中的桥。
3.揭题:《桥》(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桥》
二、 新授(10分钟)
1.认识不同类型的桥
(1) 梁桥------
师:(出示江南水乡古代石板桥)形形色的桥梁在构造上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桥梁的结构类型,决定了桥梁的形式。这是江南的古代石板梁桥,你能说出它有那几部分组成的么?
师:(出示无锡金莲桥和绍兴八字桥)引导学生欣赏无锡金莲桥的桥墩装饰,和绍兴八字桥都是有名的桥梁。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古老的廊桥。
师:你能说出这些桥的共同之处么?
以桥墩和横梁为主建造的桥梁,我们称之为梁桥也叫平桥。是我国古代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江南水乡古代石板桥)(无锡金莲桥) (绍兴八字桥) (我国南方的古代廊桥)
审美体验------欣赏古代的桥《清明上河图》
教师:早在北宋时期,大画家张择端就在《清明上河图》中用浓墨重彩的画了虹桥。科学家称画中的宋代虹桥为“木制悬梁桥”,它是我国独有的木拱桥。跨度达20
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
2.在欣赏中,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表现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对青铜艺术的欣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青铜艺术,并会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表现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
教师准备:各种青铜器造型、纹饰、铭文的图片,课件等工具材料等。
学生准备:各种材料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师:请安静,同学们,听!
2.师播放曲子
3.师:谁来说一说,你在这首曲子当中听到了什么?
生:乐器很特别,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
师:那是用什么样的乐器演奏的呢?
生:是古筝?
………………
师:积极鼓励同学们去猜测。
生:是钟的声音。
4. 出示图片(青铜乐器)
师:这就是编钟!老师想问问,你从这张图片上,发现这些钟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生:由大到小。
师:老师在课前,整理了一些关于编钟的小资料,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它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青铜器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师:从这一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什么样的信息?
师:噢,原来编钟是用青铜做成的,属于青铜艺术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青铜艺术》
5.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古老的乐器,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游戏规则很简单:我来出示图片,你来来猜出图片上有哪些动物?(ppt展示)
《诗配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2、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3、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
诗所配画的内容。
课前准备:
师:教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和古筝音乐磁带。
生:学生课前收集各种题材的古诗资料、中国画;准备颜料、墨汁、毛笔及水罐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采用“猜一猜,看画背古诗”的游戏教学方式,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并让学生讨论:
a、你是如何从范画的欣赏中看出它对应的古诗内容的。
b、你觉得哪一幅配画你最喜欢。为什么?请从画面色彩、构图等方面加以讨论。(此步骤是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对范画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评价,并且形成初步的审美观。)
二、教师以古诗《登鹤雀楼》为例,当堂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应当向学生提出观看示范的几点要求:
a、在老师给古诗配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水墨造型最基本的有哪些因素?(点、线、面)
b、老师抓住了古诗中的哪些词句进行了配画?(白日、黄河以及楼阁)
c、老师是按照什么样的绘画步骤去表现诗意的?(先用浓墨线勾勒景物的外形,鉴于水墨的特殊性,要勾勒的轮廓线干了以后才可以用大毛笔涂色块,树木的叶子可以用淡绿点来点出。)
三、小组讨论和配画实践。
a、你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准备怎样用水墨的技法给它配画?
b、你觉得老师展示的配画和古诗贴切吗?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就来给老师改改画吧,并说出改画的具体方法。
四、巡回指导时,老师应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绘画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给予鼓励。教师收集的古诗配画可以作为资料留在黑板上,供学生欣赏,参考。
五、评价。
A、是否恰当地表现了古诗的诗意。
B、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基本技法。
第5课《仕女·簪花》教案
【教材分析】
《仕女 · 簪花》是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以《簪花仕女图》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古代的服、装、饰文化。教材给予了教师们美术各门类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从服饰与生活、服饰与审美、服饰与社会等多角度赏析中国传统的服、妆、饰文化,从而了解古人的生活,也读懂了经典的作品。
教材中引导学生用身边易得材料,动手制作小饰物,与现今学生的DIY生活理念相吻合,注重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服、妆、饰的文化,感受精湛的制造工艺,体会吉祥纹饰表达的美好寓意。
技能目标:根据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件饰品,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服饰艺术,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饰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中国饰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设疑法;启示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法;实验法;分组合作法;自评法;互评法;展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珠串等教师示范作品。
【学具准备】
铜丝、串珠、黏土等其它易得物品。
【学情分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以仕女簪花为题材的美术教育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心理学也吿诉我们凭着初中生现有的视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让他们脱离实际生活,单凭必要性的鞭策教学这将使美术学习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活动,学生极易导致应付或抵触情绪。而本课饰品文化正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本案的教学活动中,我强调眼看、耳听、嘴说、手做,让学生自己亲自体验,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教学过程】
《风筝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更了解我国风筝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进对祖国民间文化艺术
的了解和热爱,感受美与科学融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欣赏,小组分析讨论及教师演示绘制一件风筝作品,进一步理
解掌握民间艺术的造型美及色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自己作品参与活动的快乐,感受中国古典传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愿望。
知识拓展: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
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
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
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
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
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赢得国内外的普
遍赞誉。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
1 画脸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化妆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学习画京剧化妆的丑角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脸谱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用具:脸谱、调色盘、毛笔、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咱们作为小浦小学的主人,你最想介绍我们学校的什么特色?
说到京剧,老师特别喜欢咱们小京班演出的《赤桑镇》,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京剧唱腔片断《 赤桑镇 》。
你京剧了解多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生:老生、小生、武生
旦: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等都是扮演女性
净: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
丑:文丑和武丑
(二)导入新课 2 1、你是怎么区分这四个行当的?(化妆、装扮)
2.为什么净、丑脸上画图案和黑色?
学生回答: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师: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3、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板书:京剧的化妆----脸谱)
(三)复习脸谱
关于脸谱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咱们来闯关。
1.京剧颜色
(1).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重在形、神、意三个方面,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诗配画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个学习领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深入地感悟古诗意境,并用水墨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创作诗画合璧的作品。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水墨运用的能力。水墨画和古诗是传统艺术的一对好兄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中国画特有的表现语言来描绘。古代王维就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名言。古诗和水墨画都是简练和概括的,这节课可以恰好地把这俩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二种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有基础,能感受到诗的意境,有自己的理解。
初步具备水墨画的表现力,但水墨画课教学在每期中数量较少,容易生疏,对用笔用墨知识的复习和熟练掌握也是本课必须进行的环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欣赏古诗配画作品,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用水墨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技能目标:
复习水墨画基础知识,巧用笔墨技巧,理解诗意,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并推荐用水墨画的形式来创作画面。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笔墨技巧,利用传统水墨技法表现古代通俗易懂的或者描写风景的诗句诗画二者巧妙结合。
教学难点:巧用笔墨,理解诗意,两者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小学生语文课外书必读课本《古诗75首》
学生准备:水墨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古诗
1.古诗接龙活动
2.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古诗的含义
出示课件(庐山瀑布动态图像)
①欣赏课件中庐山瀑布的美丽风光。
(苏少版)小学美术《诗配画》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诗配画》
类型:综合 探索
课时: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一个学习领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深入地感悟古诗意境,并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创作诗画合璧的作品。
学生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有基础,能感受到诗的意境,有自己的理解。初步具备绘画的表现力,但对诗书画结合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诗句中的抽象内容的表现需要特殊反复指导。
教学方式、手段:直观欣赏、对比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教师示范,游戏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教师准备:课件,绘画工具材料,熟读小学生语文课中学习的古诗。
学生准备:各种画工具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各种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强调诗句中的抽象内容,理解诗意,用各种绘画形式来创作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各种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教学难点:学生能展示出对诗意的理解和对各种画材的表现力,诗画二者巧妙结合,创作出难忘的意境。
教学设计
诗配画教学设计 药王小学 李德刚
一、创设情境:(师,配乐诗朗诵《钱塘湖春行》)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闭上双眼一边听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生:有山、燕子、马。
师:就是这么多吗?那接下来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刚刚朗诵的这首诗中的美景都在屏幕上呢,看看是就只有山、燕子和马吗?
生:不是,有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树、燕子、花、浅草、马蹄、沙堤。
师:啊,一首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美景。
师:品读着这首诗,欣赏着这幅画,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那份诗情画意。同学们,诗和画是密不可分的,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它们就犹如一杯醇香的老酒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出其中的甘醇。
(苏少版)小学美术《诗配画》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诗配画》
类型:综合 探索
课时: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一个学习领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深入地感悟古诗意境,并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创作诗画合璧的作品。
学生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有基础,能感受到诗的意境,有自己的理解。初步具备绘画的表现力,但对诗书画结合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诗句中的抽象内容的表现需要特殊反复指导。
教学方式、手段:直观欣赏、对比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教师示范,游戏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教师准备:课件,绘画工具材料,熟读小学生语文课中学习的古诗。
学生准备:各种画工具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各种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强调诗句中的抽象内容,理解诗意,用各种绘画形式来创作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各种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教学难点:学生能展示出对诗意的理解和对各种画材的表现力,诗画二者巧妙结合,创作出难忘的意境。
教学设计
诗配画教学设计 药王小学 李德刚
一、创设情境:(师,配乐诗朗诵《钱塘湖春行》)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闭上双眼一边听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生:有山、燕子、马。
师:就是这么多吗?那接下来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刚刚朗诵的这首诗中的美景都在屏幕上呢,看看是就只有山、燕子和马吗?
生:不是,有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树、燕子、花、浅草、马蹄、沙堤。
师:啊,一首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美景。
师:品读着这首诗,欣赏着这幅画,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那份诗情画意。同学们,诗和画是密不可分的,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它们就犹如一杯醇香的老酒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出其中的甘醇。
引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诗情画意,来为《古诗配画》—板书课题——《诗配画》
二、新授
怎样恰到好处的为一首古诗配上美丽的画面呢?让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
出示画:杜甫《绝句》
师:在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黄鹂、翠柳、白鹭、窗户、雪山、船 (学生说的同时课件示相应的画面)
师:现在你能想到这是哪一首古诗的诗配画吗?
生:《咏柳》。
师:你真聪明,你们是通过画面中的什么联想到了这首古诗呢?
生:景物。
师:那么同样的道理,反过来我们看到一首古诗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寻找————
生:景物。
师:方法,来为古诗配画? 板书——寻找具体景物
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尝试一下为这首古诗配画。你能找到那些具体景物?
生:泉眼、细流、小荷、蜻蜓 (学生说的同时课件突出显示相应景物词语)
师:我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这首诗的完美配画(课件出示画面)
师:刚才我们是用寻找具体事物的方法为古诗配画。简单吗?
生:简单
师:可是如果诗词中出现抽象的内容,怎么来表现呢?比方说沈雄的《古今词话》中的这句——踏花归去马蹄香 (课件出示)
这句诗描写了春游的人骑着马,在铺满落花的小路上行走。连马蹄都被浸染上了花的香气。
师:在这句诗中我们能找到的具体景物有?
生:花和马。
师:那么这被鲜花浸染的马蹄的香气要怎样来表现呢?
生:画上一些蝴蝶和蜜蜂……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可真是独具匠心,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位画师用蝴蝶围绕马蹄飞舞的方式描绘出了这句诗的意境,让人观画而闻其香。赢得了当时皇帝的赏识。看来同学们也都有着和古代的才子一样灵巧的心思绝妙的创意。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总结为——变抽象为具体(板书)
师:但是,这幅画面上的蝴蝶好像不是很清楚,我们给他画个特写好不好?
生:好!(教师范画马蹄,请学生添画蝴蝶)
生:老师,我手里有几只朔料蝴蝶可以贴上去吗?
师:当然可以,这样会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师:通过你们的添画,老师仿佛真的闻到了马蹄的香味!
学会了这两种表现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了。
师:老师有一首非常喜欢的古诗。出示古诗:《枫桥夜泊》
师:老师非常喜欢这首诗的意境,让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用刚刚学过的两种方法为这首古诗配画。首先我们要找出具体景物 生:月亮、乌鸦、枫树…….(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相应景物)
师: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我们能听到吗?
生:不能。
师:那这钟声要怎样表达呢?
生:用表示回声的弧线…….
师:是这样吗?(课件出示声音动画)
诗配画讲究诗书画结合,所以我们要把古诗也放在画面上。(课件出示古诗)
提问:老师为什么要把古诗题在这个位置上呢?
生:在画面上题字的时候,要把字题在画面中景物较少的位置上。
师:对,我们在题诗时要把诗题在画面中景物较少的地方,或是在创作之初就设计好题诗旳位置。(课件出示学生作品)
师:这位同学把诗句题在了荷叶里,是不是很有创意。
生:是。
三、欣赏
一首好诗,可以流传千古而不衰。诗书画结合,更是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大师和同学们的诗配画作品。(课件出示)
1、这是傅抱石的作品——渭城曲诗意图。濡湿的树干,淡绿的枝条,突出了朝雨过后的新鲜的早春气息。
2、这一幅画也是渭城曲诗意图,但是是我们学生画的,是不是一点也不逊色傅抱石的那一副画。
3、黄四娘家花满蹊,这样的小院真是让人无限神往。
4、这幅《悯农》小作者将烈日的炎热和农民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作业
欣赏了大师和同们学的作品之后,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古诗词那优美的意境呢?我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老师知道你们学过很多首古诗词了,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有感情的朗诵给大家听?(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就比一一提问了,老师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古诗。喜欢一首古诗,一定是它的意境深深打动了你。下面就让我们拿起画笔,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美丽的画面吧。 师:哦对了,别忘了老师的温馨提示。谁来读一下?
温馨提示:
1、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
2、通过画面中具体景物的位置安排、色彩等表达出古诗的意境。
(学生伴着优美的歌声进行绘画创作,师桌间巡视指导)。
五、展评:
师:面对这么多学生作品,老师仿佛置身在诗的世界,画的海洋。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生:点评。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你们的绘画作品更棒。今天,我们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了一体,创作出了漂亮的诗配画。课后我们可以尝试用今天我们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写绘画日记。
最后,让我们高高举起我们的诗配画作品,用唱古诗的形式结束我们这节课吧!
同学们再见!(在歌声中师生互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