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QC-03000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471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目的:建立培养基配制及适用性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流程。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人员对培养基的规范管理。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职责:1.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实验室所需求的培养基管理工作,使日常检验可以顺利进行。
2.微生物检验主管:负责对日常配制培养基的规范操作进行监督。
内容1 培养基的申购根据检验项目、工作量和工作进度的需求,提前一个月进行所需的培养基申购。
申购时需指定培养基供应商,必要时进行供应商审计。
2 培养基的验收2.1 培养基到货后,微生物室检验员应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核对品名、数量、规格、生产厂商,应与申购单一致;检查培养基包装有无破损、包装是否完整、产品是否在有效期内。
2.2 验收合格后,登记于《培养基领用台账》(附记录文件编号:SMP-10-QC-009-02(00))。
3 培养基的贮藏3.1未开封的脱水培养基贮存于阴凉室,使培养基处于低温、干燥、和避光条件下。
已开封的脱水培养基应盖紧,贮存于阴凉库。
3.2灭菌好的培养基应进行预培养72h检查无菌后,置4~8℃冷藏保存待用。
灭菌后培养基储存期为7天。
4 培养基的配制4.1培养基的配制和使用应填写《培养基配制及使用记录》(附记录文件编号:SMP-10-QC-009-02(00))。
4.2培养基配制批号原则:原材料批号-配制日期:比如2011年1月1日配制的培养基,培养基干粉批号000000,配制批号为:000000-110101。
配制好的培养基贴《培养基标签》(附记录文件编号:R-SMP-10-QC-009-03)。
(注:同一天同一培养基配置多次的,在原批号后加“-”加“数字”表示,如000000-110101-01)4.3培养基配制方法4.3.1 使用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时,应严格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配制,如重量/体积、pH、灭菌条件和操作步骤等。
实验室使用各种基础成分制备培养基时,应按照配方准确配制,并记录相关信息如:培养基名称和类型及试剂级别,每个成分物质含量、制造商、批号,pH值,培养基体积/分装体积,灭菌条件(灭菌方式、温度及时间),配制日期、人员等,以便溯源。
培养基灵敏度及适⽤性检查操作规程1. ⽬的:通过培养基适⽤性检查,确保购买的培养基符合实验要求。
2. 范围:本规程适⽤于技术质量部实验员对培养基适⽤性的检查。
3. 职责:质量部实验员负责执⾏此规程。
4. 内容:4.1 检验依据:《中华⼈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4.2 试验⽤具:烧杯、三⾓瓶、酒精灯、接种环、平⽫、试管、吸管、移液枪、滴管、电⼦天平、电热恒温培养箱、⽣化培养箱或恒温恒湿培养箱、单⼈净化⼯作台、⾼压蒸汽灭菌器、微⽣物限度仪、漩涡混合器、试验菌种、检查⽤培养基等。
4.3 ⽆菌培养基适⽤性检查: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菌检查前或与供试品的⽆菌检查同时进⾏。
4.3.1 培养基:硫⼄醇酸盐流体培养基、胰酪⼤⾖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胨琼脂培养基(培养基的配制按《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配制)。
4.3.2 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法稀释液、冲洗液配制后应采⽤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a) 0.1%⽆菌蛋⽩胨⽔溶液取蛋⽩胨1.0g,加⽔1000ml,微温溶解,滤清,调节pH值⾄7.1±0.2,分装,灭菌。
b) pH7.0⽆菌氯化钠-蛋⽩胨缓冲液取磷酸⼆氢钾3.56g,⽆⽔磷酸氢⼆钠5.77g,氯化钠4.30g,蛋⽩胨1.00g,加⽔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灭菌。
c) 根据供试品的特性,可选⽤其他经验证过的适宜的溶液作为稀释液、冲洗液(如0.9%⽆菌氯化钠溶液)。
如需要,可在上述稀释液或冲洗液的灭菌前或灭菌后加⼊表⾯活性剂或中和剂等。
4.3.3 ⽆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不少于5⽀(瓶),置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培养14天,应⽆菌⽣长。
4.3.4 灵敏度检查4.3.4.1 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获得的⼲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物学特性。
⾦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 501〕⽣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 941〕⽩⾊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 003〕4.3.4.2 菌液制备a) 接种⾦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胰酪⼤⾖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硫⼄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时;b) 接种⽩⾊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沙⽒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4~48⼩时,上述培养物⽤pH7.0⽆菌氯化钠-蛋⽩胨缓冲液或0.9%⽆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于10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菌悬液。
药品无菌检查法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法1•菌种(1)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CMCC(B)28001](2)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941](3)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001]2•操作(1)取藤黄微球菌的营养琼脂斜面和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琼脂斜面的新鲜培养物,分别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将生孢梭菌不含琼脂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吸入无菌离心管,离心,弃去上清液, 菌体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
分别取上述菌悬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与细菌浊度标准管相同的浓度,然后作10倍系列稀释,制成1ml中含10~ 100个菌并计数。
(2)将藤黄微球菌、生孢梭菌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的新鲜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作10倍系列稀释,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将藤黄微球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菌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3管,生孢梭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菌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12ml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3管,白色念珠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菌液各1ml,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真菌培养基3管,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对照,按规定的温度培养5天并逐日记录结果。
3.结果判定以每株菌接种后的培养基不得少于2管呈现生长,即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要求。
对照用菌液1.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菌液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营养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内, 在30〜35C培养16〜18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2.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菌液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相同培养基内,在30~35C培养18〜24小时,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SOP1.目的规范无菌检查用培养基灵敏度检查,确保无菌试验用培养基的灵敏度,防止无菌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现象。
2.范围本标准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无菌检查用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每批无菌试验用干粉培养基均做灵敏度检查。
3.定义3.1.菌种:检查所用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3.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003〕:用于无菌检查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3.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 10104〕:用于无菌检查培养基灵敏度检查;3.4.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用于无菌检查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3.5.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用于无菌检查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3.6.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 64941:用于无菌检查培养基灵敏度检查;3.7.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CMCC(F) 98003〕:用于无菌实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4.职责4.1.QC负责本规程的起草、修订、培训及执行;4.2.QA、QC组长质量管理部经理负责本规程的审核;4.3.质量总监负责批准本规程;4.4.QA负责本规程执行的监督。
5.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6.材料6.1.房屋、设备、试验用具6.1.1.房屋:阳性实验室。
6.1.2.设备:100级洁净工作台,30~35℃培养箱,20~25℃培养箱,灭菌器。
6.1.3.试验用具:隔离服、洁净工作服、工作鞋、口罩、帽子、10ml刻度吸管、1ml刻度吸管、毛巾、吸耳球、记号笔、中试管架、酒精灯、镊子、酒精棉、托盘、电子天平、药勺、量筒、6.2.培养基: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中管)、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管)、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管)。
1. 目的:通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确保购买的培养基符合实验要求。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技术质量部实验员对培养基适用性的检查。
3. 职责:质量部实验员负责执行此规程。
4. 内容:4.1 检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4.2 试验用具:烧杯、三角瓶、酒精灯、接种环、平皿、试管、吸管、移液枪、滴管、电子天平、电热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或恒温恒湿培养箱、单人净化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器、微生物限度仪、漩涡混合器、试验菌种、检查用培养基等。
4.3 无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前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4.3.1 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培养基的配制按《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配制)。
4.3.2 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稀释液、冲洗液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a) 0.1%无菌蛋白胨水溶液取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调节pH值至7.1±0.2,分装,灭菌。
b)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3.56g,无水磷酸氢二钠5.77g,氯化钠4.30g,蛋白胨1.0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灭菌。
c) 根据供试品的特性,可选用其他经验证过的适宜的溶液作为稀释液、冲洗液(如0.9%无菌氯化钠溶液)。
如需要,可在上述稀释液或冲洗液的灭菌前或灭菌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或中和剂等。
4.3.3 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不少于5支(瓶),置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4.3.4 灵敏度检查4.3.4.1 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 501〕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 94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 003〕4.3.4.2 菌液制备a) 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b)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4~48小时,上述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小于10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菌悬液。
1.目的:建立无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范围: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注射剂进行无菌检查。
3.责任:化验员有责任按本操作规程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定义: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5.内容:5.1无菌操作设备:无菌操作室或超净工作台,无菌衣、口罩、帽子、消毒鞋、酒精灯等。
5.1.1无菌室分无菌操作室和缓冲间。
在缓冲间内应有洗手盆、干手器、无菌衣放置架及挂钩、拖鞋等。
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层流装置,局部洁净度100级超净工作台。
缓冲间及操作室内均设置能达到空气消毒的紫外光灯和照明灯,操作室或工作台应保持空气正压。
5.1.2无菌室应每周和每次操作前用0.1%新洁尔灭或2%甲酚液擦拭操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开动无菌空气过滤器及紫外光灯杀菌1小时。
在每次操作完毕,同样用2%甲酚或0.1%新洁尔灭溶液擦拭工作台面,用紫外光灯杀菌半小时。
5.1.3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检查: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后,无菌试验前及操作过程中需检查空气中菌落数。
取直径90mm双碟,在接种室内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旁,以无菌操作,将双碟半开注入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20ml,制成平板:在35-37℃预培养48小时,证明无菌后将3个平板以无菌方式带入无菌操作间的洁净区域左、中、右各放1个;打开碟盖扣置,平板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盖盖好,置35-37℃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相加总数不得超过10个。
无菌操作台面或超净工作台应定期请有关部门检测其洁净度,应达到100 级(一般用尘埃粒子计数仪),检测尘埃粒径≤5μm的粒数不得超过3.5个/升;空气流量应控制在0.75-1.0m3/s;细菌菌落数平均<1个,可根据无菌状况定期置换过滤器。
5.1.4无菌室内应准备好盛有消毒用5%甲酚的玻璃缸、酒精灯、火柴、镊子、75%酒精棉及拖鞋等。
5.2仪器、用具:5.2.1真空泵、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托盘天平(精度0.1g)、抽滤瓶(500ml)、三角瓶(100、500 ml)、移液管(1、10ml)、注射器(要求规格)、试管、双碟(9cm)、注射针、镊子、剪刀、白金耳、橡皮管、纱布、棉花(原棉)、不锈钢吸管筒、接种环、微孔滤膜(直径约5cm),孔径应在0.45±0.02μm )载玻片、洒精灯、取样勺、吸耳球、喷雾瓶。
1.0PURPOSE目的1.1制定平板培养基质量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减少实验误差。
2.0SCOPE 范围2.1本文件适用于实验室平板培养基的质量控制管理。
3.0BACKGROUND/DEFINITIONS 基础/定义3.1培养基促生长试验:就是通过利用检查特定的微生物在该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来判断该批培养基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一种方法。
通过培养基生长试验,为该批培养基的使用提供可靠的保证。
4.0RESPONSIBILITIES 责任人4.1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5.0PREREQUISITES 必读文件5.1QC-01F1 Medium Quality Test 培养基质量监控6.0EHS INFORMATION 安全健康环境信息6.1促生长实验操作应在阳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包装袋无菌检测应在无菌室A级洁净环境检测。
7.0PROCEDURE 规程7.1无菌性检测操作:7.1.1随机抽取最终灭菌的当批一个最小包装,整包装培养,切记不要撕裂外包装袋。
(此过程目的为防止平板培养基在操作过程中意外打开,造成人为性污染,影响无菌性结果的判断)。
7.1.2将培养基转移至20-25℃培养3天,再在30-35℃培养2天计数。
7.1.3培养后每个平板培养基上均应无微生物生长。
7.2促生长实验操作:7.2.1将阳性菌液(少于100CFU/0.1mL)用涂布棒均匀的涂布到培养基上,同时应将菌液倾倒培养作为阳性对照。
每种微生物接种2个平板。
7.2.2细菌在30~35℃,倒置培养(应为3天),真菌20~25℃,倒置培养,(应为5天)。
7.2.32个培养皿中微生物的计数平均值与阳性对照相比回收率应在70-130%之间。
7.3培养基pH监控7.3.1随机选择2块平板培养基用琼脂测定探头测试,测定温度25±2℃,将探头按压在琼脂表面,观察PH读数。
7.4培养基内包装袋无菌测试7.4.1在A级洁净工作台上用无菌剪刀剪下约100平方厘米的内包装袋,以无菌方式接种至TSB培养基中培养,(先在20~25℃培养7天,再在30~35℃培养7天,观察培养基的变化。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标准工作程序,规范QC微生物限度检查人员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细菌、霉菌、酵母菌的限度检测。
3.责任者QC微生物限度检查人员;质量管理部4.内容4.1检测准备4.1.1 QC人员接到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工作进程计划单》后,核对《取样指令》,确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所需的容器具、试液、培养基等的项目和数量,执行微生物检查准备工作操作程序和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4.1.2 为了保证被检品在取样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验,取样前应准备好检验需要的各种器皿(清洗→干燥→包裹)、培养基和稀释剂等(配制→分装→包裹),并灭菌备用。
4.2 供试液的制备4.2.1 供试液供试液是指按照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将供试品制成供试验用的均匀液体。
4.2.2 供试液的制备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需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如果使用了乳化剂、分散剂、中和剂和灭活剂,其用量应证明是有效的,并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性。
4.2.2.1 可溶性液体供试品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供试液。
可溶性液体制剂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2.2.2 非水溶性液体供试品油剂可先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然后再加0.9%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混匀,作为供试液。
4.2.2.3 水溶性固体、半固体或黏稠性供试品称取供试品10g,置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中,用匀浆仪或其他适宜方法,混匀,作为1:10供试液。
必要时可加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并置水浴中适当加温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4.2.2.4 非水溶性供试品取供试品5g(5m1),加入含溶化的(温度不超过45℃)5g司盘80、3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聚山梨酯80无菌混合物的烧杯中,用无菌玻棒搅拌成团后,慢慢加入45℃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其充分乳化,作为1:20供试液。
药品无菌检查法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法1•菌种(1)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CMCC(B)28001](2)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941](3)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001]2•操作(1)取藤黄微球菌的营养琼脂斜面和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琼脂斜面的新鲜培养物,分别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将生孢梭菌不含琼脂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吸入无菌离心管,离心,弃去上清液, 菌体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
分别取上述菌悬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与细菌浊度标准管相同的浓度,然后作10倍系列稀释,制成1ml中含10~ 100个菌并计数。
(2)将藤黄微球菌、生孢梭菌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的新鲜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作10倍系列稀释,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将藤黄微球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菌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3管,生孢梭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菌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12ml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3管,白色念珠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菌液各1ml,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真菌培养基3管,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对照,按规定的温度培养5天并逐日记录结果。
3.结果判定以每株菌接种后的培养基不得少于2管呈现生长,即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要求。
对照用菌液1.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菌液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营养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内, 在30〜35C培养16〜18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2.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菌液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相同培养基内,在30~35C培养18〜24小时,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培养基配制及适用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培养基配制及适用性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流程。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人员对培养基的规范管理。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职责:1.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实验室所需求的培养基管理工作,使日常检验能够顺利进行。
2.微生物检验主管:负责对日常配制培养基的规范操作进行监督。
内容1 培养基的申购根据检验项目、工作量和工作进度的需求,提前一个月进行所需的培养基申购。
申购时需指定培养基供应商,必要时进行供应商审计。
2 培养基的验收2.1 培养基到货后,微生物室检验员应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核对品名、数量、规格、生产厂商,应与申购单一致;检查培养基包装有无破损、包装是否完整、产品是否在有效期内。
2.2 验收合格后,登记于《培养基领用台账》(附记录文件编号:SMP-10-QC-009-02(00))。
3 培养基的贮藏3.1未开封的脱水培养基贮存于阴凉室,使培养基处于低温、干燥、和避光条件下。
已开封的脱水培养基应盖紧,贮存于阴凉库。
3.2灭菌好的培养基应进行预培养72h检查无菌后,置4~8℃冷藏保存待用。
灭菌后培养基储存期为7天。
4 培养基的配制4.1培养基的配制和使用应填写《培养基配制及使用记录》(附记录文件编号:SMP-10-QC-009-02(00))。
4.2培养基配制批号原则:原材料批号-配制日期:比如 1月1日配制的培养基,培养基干粉批号000000,配制批号为:00。
配制好的培养基贴《培养基标签》(附记录文件编号:R-SMP-10-QC-009-03)。
(注:同一天同一培养基配置多次的,在原批号后加“-”加“数字”表示,如00-01)4.3培养基配制方法4.3.1 使用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时,应严格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配制,如重量/体积、pH、灭菌条件和操作步骤等。
实验室使用各种基础成分制备培养基时,应按照配方准确配制,并记录相关信息如:培养基名称和类型及试剂级别,每个成分物质含量、制造商、批号,pH 值,培养基体积/分装体积,灭菌条件(灭菌方式、温度及时间),配制日期、人员等,以便溯源。
1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X围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固体制剂及物料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责任化验员有责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判定,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 定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
5内容5.1总则:5.1.1供试品应随机抽样。
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
5.1.2 供试品在检查前不得开启,检查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防再污染。
5.1.3 控制菌的污染检查应做相应的已知菌对照试验,对照菌株为大肠杆菌[CMCC(B)44102],每批试验已知菌加入量为50-100个。
5.1.4 染菌量的检查或控制菌的检查均应做空白对照试验。
5.1.5 供试品稀释成稀释液后应在均匀状态下取样,凡有抑菌成份或防腐剂的供试品应做特殊处理后进行检验。
5.1.6 供试品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操作完毕。
第2页/共6页5.1.7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5-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6℃±1℃。
5.1.8细菌、霉菌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控制菌检验报告以每1g、每1ml或每10cm2为单位报告“检出”或“未检出”。
5.2仪器、用具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移液管(1ml、10ml)、试管、离心管、双碟、镊子、剪刀、不锈钢吸管筒、酒精灯、取样勺、称量纸、研钵一个、不锈钢双碟筒。
5.2.1用具的包扎移液管:用纱布包住移液管,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
试管、双碟: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双碟放入不锈钢双碟筒内。
无菌衣、裤、帽、口罩:用布口袋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
5.2.2用具的灭菌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 ℃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 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立即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烘箱烘干。
1目的:建立一个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
2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用培养基。
3责任人:质检员、化验主管。
4内容:4.1微生物限度检查用培养基的配制4.1.1配制用具:蒸汽灭菌器、电炉、搪瓷缸、玻璃棒、三角瓶、棉塞、细绳、牛皮纸、天平、量筒。
4.1.2根据配制量称取干燥培养基质,置搪瓷缸中,加入规定的纯化水或琼脂等使其溶解,将搪瓷缸放到电炉上加热煮沸。
4.1.3根据培养基的配方要求调节PH值,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若干个三角瓶中,瓶口塞好棉塞,盖上牛皮纸捆扎好,放入灭菌器中,灭菌条件为121℃高压灭菌15分钟。
4.方法:称取使用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缓冲液16克,加入1000ml纯化水中,微温溶解,分装,115℃高压灭菌30分钟备用。
将配好的缓冲液分装到若干支试管中,直接接种法缓冲液9ml/管,试管口塞好棉塞;放入灭菌器中进行灭菌。
4.方法:称取使用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33克,加入1000ml纯化水中,加热煮沸溶解,分装,121℃高压灭菌15分钟备用。
4方法:称取使用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30.5克,加入1000ml纯化水中,加热煮沸溶解,分装,121℃高压灭菌15分钟备用。
4方法:称取使用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37克,加入1000ml纯化水中,加热煮沸溶解,分装,121℃高压灭菌20分钟备用。
4.1.8培养基配制注意事项:(1)采用干燥培养基,按说明配制,应对灭菌后的培养基pH进行校验。
(2)配制的培养基不应有沉淀,应于溶化后趁热过滤,灭菌后使用。
(3)培养基的分装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以免灭菌时溢出。
包装时,塞子必须塞紧,以免松动或脱落造成染菌。
(4)培养基配制后应在2小时内灭菌,避免细菌繁殖。
(5)灭菌后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防止污染,可在3周内用毕;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可在1年内使用。
制备好的培养基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水分散失及染菌。
文件名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SOP-QC-000-03起草人:起草日期:部门:审核人:审核日期:页码1/6审核人:审核日期:版本号03批准人:批准日期:生效日期颁发部门质量部分发部门质量部、质量保证室、质量控制室1目的建立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成品培养基、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
3 职责质量部组织制订,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人员负责实施。
4 内容4.1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4.2概述:4.2.1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的重要环节。
计数测定用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是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也可能由于其促生长能力、指示能力、抑制能力的差异,从而对菌落颜色、形态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影响结果判断的客观性。
4.2.2培养基适应性检查是通过检验用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的比较,以阳性菌的生长状态或特征来评价判断检验用培养基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4.2.3微生物限度检查用培养基主要分为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测定用培养基和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两部分。
4.2.4微生物限度检查用培养基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4.2.4.1不同处方培养基的替代使用不能通过培养基适应性试验简单确定。
4.2.4.2如果没有特殊规定,培养基配制采用蒸馏水或纯化水均可,但应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检测控制;如蒸馏水应测PH 值是否为5~7;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纯化水,电阻值应不小于2МΩ等。
4.2.4.3尽量现用现配。
培养基灭菌后在能取出的前提下,尽快取出,切忌在高压锅内过夜存留;固体培养基灭菌或熔化后,融化状态放置不得超过8h ;固体培养基熔化再使用应不超过一次;一般预制培养基可置洁净环境2~25℃保存,但不应超过21天。
4.2.4.4干粉培养基变质、过期均不应再用;预制培养基储存过程中发现浑浊、变色、长菌、严重脱水等变化均不应再用。
目的:建立培养基灵敏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用范围:适用于培养基灵敏度的检查。
责任人:QC无菌检验员。
编订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
内容:1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用的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及适用性检查,成品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检查。
2 菌种试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 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 63 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 00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 98 003]3 菌液制备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或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上,23~28℃培养24~48小时。
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100cfu的菌悬液。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3~28℃培养5~7天,加入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 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然后,采用适宜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 80的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 1ml含孢子数100cfu的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 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 24小时内使用。
SOP-QC-03000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471 GMP标准文件分发号: 流水号:471 编码: SOP-QC-03000 共2页第1页题目: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人 QA审核批准人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颁发部门质量技术部
颁发日期生效日期
质量技术部分发部门
目的:建立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无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
靠性。
范围:适用于培养基灵敏度检查。
职责:QC无菌检验员。
规程:
1 实验设备及用具:
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注射器、针头、注射器盒、试管、试管架、搪
瓷托盘、时钟、75,酒精棉球、无菌服。
2 培养基: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培
养基的配制详见《培养基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3 测试用菌种
3.1 藤黄微球菌[CMCC (B) 28 001]
3.2 生孢梭菌[CMCC (B) 64 941]
3.3 白色念珠菌[CMCC (F) 98 001]
4 操作
4.1 取藤黄微球菌的营养琼脂斜面和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琼脂斜面的新鲜
培养物,分别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将生孢梭菌不含琼脂的需
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吸至无菌离心管,离心,弃去上清液,菌体用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
分别取上述菌悬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与细菌浊度标准管相同的浓度,然后作10倍系列稀释,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4.2 取藤黄微球菌、生孢梭菌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的新鲜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作10倍系列稀释,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4.3 将藤黄微球菌的上述4.1或4.2的稀释菌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3管,生孢梭菌的上述4.1或4.2的稀释菌液各1ml,分别
GMP标准文件接种至每管装量为12ml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3管,白色念珠菌的上述4.1或4.2的稀释菌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真菌培养基3管,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对照,按规定的温度培养5天并逐日记录结果。
5 结果判定:以每珠菌接种后的培养基不得少于2管呈现生长,即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要求。
题目: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共2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