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血管内降温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7
亚低温治疗流程适应症开始时机目标温度亚低温维持时间复温最主要的是缓慢可控的复温,每4H体温升高1℃,恢复至37℃为xx持续12-24小时心跳骤停者(特别是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者)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对指令无反应)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多采用物理、药物联合降温法数小时内降至目标温度(32-34℃),主要预防降xx过程中出现寒战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持续3-5天(颅内压高峰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损伤后或术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
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
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1.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
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冰水、酒精浸浴4.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5.静脉输液法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一般将轻、中度低温(28〜35。
C)称为亚低温,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适应证】1.颅脑创伤。
2.脑缺血、脑出血。
3,蛛网膜下隙出血。
4.心肺复苏后。
5.中枢性高热、惊厥。
【禁忌证】1.高龄。
2.严重心律失常。
3.休克。
4.颅内大出血。
5.凝血功能异常等。
6.入院时中心体温低于30℃o7.对血管活性药物或支持治疗无效的休克。
8.明确脑死亡患者。
【目的】1.降低脑代谢。
9.抑制细胞死亡。
10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11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13.保护血脑屏障和减轻脑水肿。
14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组2019年发布的《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制定是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
其中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
【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盘、电源及插板、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不影响操作。
【操作流程】1.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水位应达理想水位线。
水位线应位于亚低温治疗仪标识的红线处不能低于绿线处,可用上水管将侧板的任意一个接头,通过上水管与水源接好,其余管接头用密封堵盖堵死,缓慢加水(建议使用软化水)。
重症监护亚低温治疗操作程序
【目的】
心脏停搏后造成脑部损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停搏期间脑部血液灌注不足会导致脑缺血和缺氧损伤,随着循环的恢复,脑部再灌注会伴随着氧自由基的产生、线粒体的损害和细胞死亡。
通过为昏迷的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33~34℃),可以使其得到明显的改善。
【操作程序】
1.遵医嘱将冷却降温垫粘贴在患者身上(注意在粘贴冷却降温垫之前要评估患者皮肤的完整性)。
2.遵医嘱静脉滴注4℃生理盐水,30ml/kg,滴注时间超过30min。
在滴注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体温的变化(冰盐水应该储藏在治疗室药品冷柜中备用)。
3.遵医嘱留置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并且和冷却降温机进行连接。
4.设置预期目标温度33℃,按自动按钮,开始降温(注意:在冰盐水滴注完成之前不要启动冷却降温机)。
5.降温冷却开始时要在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开始时间。
6.要在4~6h达到目标体温33~34℃,如果6h内达不到目标体温要通知医生。
7.关闭呼吸机管路内的加热装置,关闭所有不必要的顶灯,设置室内温度至20℃。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患者体温下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作用机理为降低脑氧耗,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代谢能量,减轻乳酸堆积和降低颅内压力。
亚低温主要指27~35℃的轻中度低温,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低温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但由于心功能损害,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hypo~ermia):28—32℃;深度低温(pm~tmd hypoSermia):17—27℃;超深低温(dtrapmgund hypoS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义为亚低温(MHT)。
20世纪9o年代以来,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
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案。
亚低温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反复试验均证实,在缺血后给予亚低温治疗能减少梗死灶面积,减轻脑神经元结构的破坏。
不同脑区对亚低温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脑缺血模型中,海马CAI区受损程度随亚低温的度数降低而呈线性减轻,而对丘脑网状核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为研究缺血后亚低温是永久保护海马CA/区神经元还是仅推迟其损害,Huang等用Koizumi法将SD鼠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别观察缺血期MHT(MHTi),再灌注期MHT(MHTr),(MHTi+MHTr)及常温组的脑梗死灶体积,发现MHTi组和MHTi+MHTr组梗死灶体积明显较常温组小(P<0.01)。
亚低温治疗护理常规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因此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护理作一简单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共18例,为1998年7月~2001年6月入住ICU的病人,其中心肺复苏后12例,颅脑手术后4例,感染中毒性休克2例。
所有病人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均建立了人工气道。
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100 mg、异丙嗪50 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控温机(北京康诺技术发展公司生产,型号KN 01)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亚低温治疗的概述马青变冯璐葛洪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治疗性低温是指在全身麻醉下人工将核心体温控制在低于36℃的水平,临床实践多在28~35.9℃。
国外研究将治疗性低温划为亚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缺血性脑卒中和创伤性脑损伤等病因所导致的急性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亚低温治疗。
1.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亚低温治疗的机制具有多效性和潜在性,其重点在于防止神经元细胞的死亡[1],即通过提高神经组织在急性脑损伤后的功能性输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其主要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降低脑氧代谢率,为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创造有利的平衡。
②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率,防止或减少血脑屏障受破坏,从而减少脑水肿的形成。
③减少自由基的形成。
④减少受损的脑部的炎症反应、促炎因子和多形核白细胞的释放。
⑤减少继发癫痫发作,继而降低脑代谢率和局部缺血电位。
⑥减少细胞凋亡,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
⑦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
2.亚低温治疗的手段降温的方法通常包括诱导和维持两个阶段,对患者实施低温诱导需要实施严格的监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降温方法的研究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体表降温方式和核心降温方式。
其中体表降温方式常用的方法包括冰袋、冰毯和酒精体表擦浴降温等。
Testori[2]等研究表明,对于心脏骤停后恢复的患者利用降温(体表降温)是便捷、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
目前,较为常用的且有效的核心降温方法包括冰盐水静脉输注降温和血管内导管降温。
3.亚低温治疗的应用范围3.1心脏骤停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亚低温治疗对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昏迷患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
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提出亚低温治疗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有着重要的改善预后的作用。
对心脏骤停的亚低温治疗研究主要始于HACA及Bernard等于2002年对患者实施12~24 h的亚低温治疗(32℃~34℃)。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一种新型的亚低温治疗方法——血管内降温作者:王虎, 梁恩和作者单位:300060,天津市环湖医院颅脑创伤抢救中心刊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年,卷(期):2012,28(1)被引用次数:4次1.只达石;张赛;肖绪林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机理及临床疗效研究 20012.潘仁龙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11)3.陆兆丰,贾锋,邱永明,罗其中,江基尧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线粒体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11)4.张铭,刘万明,全中平,杨宜洲,钟宝,王少波,周波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几个相关问题[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4)5.江基尧;朱诚国外亚低温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19936.王斌,林洪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程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10)7.刘敬业,张赛,只达石,肖绪林,苏晨方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1999(1)8.黄慧玲,只达石,张琳瑛,王颖,张玲亚低温治疗对脑创伤后三磷酸腺苷酶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01(5)9.Hoedemaekers CW;Ezzahti M;Gerritsen A Comparison of cooling methods to induce and maintain normo-and hypothennia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study 200710.董瑞国,刘春风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2)11.胡声斌,殷俊杰,熊海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4)12.陈香风,谭丽萍,袁利群重症颅脑损伤高热患者热交换导管血管内降温治疗的护理[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 2009(19)13.Bernard SA;Gray T Ⅳ;Buist MD Treatment of comatose strvivors of 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 200214.Keller E;lmhof HG;Gasser S Endovaseul cooling with heat exchange catheters:a new method to induce and maintain hypothermia 200315.梁恩和,曹德晨,张国斌,冯珂珂,王虎,徐鹏,洪健,张赛,只达石血管内降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3)16.Diringer MN;Neurocritical Care Fever Reduction Trial Group Treatment of fever in the 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a catheter-based heat exchange system 200417.Steinberg GK;Ogilvy CS;Shuer LM Comparison of endovascular and surface cooling during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 repair 200418.Georgiadis D;Schwarz S;Kollmar R Endovascular cooling for moderate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first results of a novel approach 200119.Lyden PD;Allgren RL;Ng K Intravascular Coo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ICTuS):early clinical experience 200520.A1-Senani FM;Graffagnino C;Grotta JC A prospective,muhicenterpilot stud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v and using the ColGardTM System and IcyTM catheter following cardiac arrest 200421.Mégarbane B;Résière D;Delahaye A Endovascular hypothermia for heat stroke:a case report 20041.吕建森,沈婷,吴立峰静脉灌注法降温与降温毯体表降温对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效果比较[期刊论文]-浙江创伤外科2015(5)2.韦英光,TAN Yi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06)3.秦克秀,王天辰,张泓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安徽医药 2013(11)4.姚富会亚低温在心脑肺复苏中的治疗机制及方案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03)引用本文格式:王虎.梁恩和一种新型的亚低温治疗方法——血管内降温[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1)。
亚低温疗法亚低温疗法(hypothermia therapy)是指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体核温度降至32~34℃之间,从而达到减轻脑损害、保护脑功能的目的。
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来降低脑部温度,一是用冰袋、冰帽等头部局部降温;二是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全身降温。
一、原理1.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轻乳酸堆积。
2.抑制脑损伤后白三烯B4及其他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轻脑水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在25~37℃,体温每降低1℃颅内压可平均降低5.5%。
3.保护血脑屏障。
有研究表明,在30~33℃时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显著减轻。
4.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是稳定Na+-K+泵的功能,使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恢复正常,以防止脑水肿发展。
5.能显著抑制缺氧所造成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二、适应范围(一)适应证1.心肺复苏术后。
2.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
3.颅内感染、脑干损害,尤其是伴有去大脑强直发作者。
4.持续性中枢性高热者。
5.颅脑外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二)禁忌证1.患儿处全身衰竭状态。
2.合并休克尚未纠正者。
3.未完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者。
三、操作步骤1.遵医嘱应用冬非合剂冬眠灵(氯丙嗪)和非那更(异丙嗪)各1mg/(kg·次)静脉缓慢注射或肌内注射,以避免机体在物理降温时出现寒战。
2.待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后开始用物理降温措施。
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也可用冰枕、冰帽和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敷冰水毛巾来降低体温。
3.监测肛温,把患儿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2~34℃。
四、护理要点1.低温疗法的效果与开始使用低温的时间有关,凡具有使用低温指征的患儿应尽早使用。
对心肺复苏术后患儿,在心跳呼吸恢复或心跳恢复及机械控制呼吸后即可开始降温,甚至在心脏按压的同时即可在头部用冰袋降温。
因为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在循环停止十几分钟即出现,循环停止后中枢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脑循环状态和脑部温度。
1例心肺复苏术后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关键词】心肺复苏;血管内亚低温;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94-02目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骤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数患者转归死亡,部分存活者也通常遗留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因此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脑保护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
研究表明,对于因心脏骤停导致全脑缺血的患者,给予12-24小时亚低温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减轻,病死率明显降低[1、2]。
目前国内通常采用体表降温作为亚低温主要治疗手段,但其存在降温速度慢、困难大、无法精确控制、对危重症患者效果欠理想的缺陷。
血管内热交换是一种新型的降温技术,与体表降温相比,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均有显著改进[3]。
2013年10月我院EICU首次将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技术应用于一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1岁,主因突发意识丧失22小时,于2013年10月08日收入院。
患者22小时前进食过程中突发呼吸困难,颜面、口唇紫绀,约5分钟后意识丧失。
约10分钟后送至我院就诊,患者无自主循环和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颜面、口唇、四肢紫绀,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反复静推并行200焦耳双相波电除颤6次,31分钟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动过速,但意识仍未恢复,行CTPA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节腔梗不除外。
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EICU。
1.2复苏后治疗患者中老年,呼吸心跳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较长,复苏后持续昏迷,压眶有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消失。
查体示:体温37.7℃,血压117/87mmHg,呼吸20次/分,心率130次/分。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抗感染、保肝、补液、对症支持,同时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以期待改善脑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