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血管内降温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7
亚低温治疗流程适应症开始时机目标温度亚低温维持时间复温最主要的是缓慢可控的复温,每4H体温升高1℃,恢复至37℃为xx持续12-24小时心跳骤停者(特别是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者)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对指令无反应)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多采用物理、药物联合降温法数小时内降至目标温度(32-34℃),主要预防降xx过程中出现寒战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持续3-5天(颅内压高峰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损伤后或术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
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
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1.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
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冰水、酒精浸浴4.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5.静脉输液法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一般将轻、中度低温(28〜35。
C)称为亚低温,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适应证】1.颅脑创伤。
2.脑缺血、脑出血。
3,蛛网膜下隙出血。
4.心肺复苏后。
5.中枢性高热、惊厥。
【禁忌证】1.高龄。
2.严重心律失常。
3.休克。
4.颅内大出血。
5.凝血功能异常等。
6.入院时中心体温低于30℃o7.对血管活性药物或支持治疗无效的休克。
8.明确脑死亡患者。
【目的】1.降低脑代谢。
9.抑制细胞死亡。
10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11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13.保护血脑屏障和减轻脑水肿。
14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组2019年发布的《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制定是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
其中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
【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盘、电源及插板、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不影响操作。
【操作流程】1.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水位应达理想水位线。
水位线应位于亚低温治疗仪标识的红线处不能低于绿线处,可用上水管将侧板的任意一个接头,通过上水管与水源接好,其余管接头用密封堵盖堵死,缓慢加水(建议使用软化水)。
重症监护亚低温治疗操作程序
【目的】
心脏停搏后造成脑部损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停搏期间脑部血液灌注不足会导致脑缺血和缺氧损伤,随着循环的恢复,脑部再灌注会伴随着氧自由基的产生、线粒体的损害和细胞死亡。
通过为昏迷的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33~34℃),可以使其得到明显的改善。
【操作程序】
1.遵医嘱将冷却降温垫粘贴在患者身上(注意在粘贴冷却降温垫之前要评估患者皮肤的完整性)。
2.遵医嘱静脉滴注4℃生理盐水,30ml/kg,滴注时间超过30min。
在滴注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体温的变化(冰盐水应该储藏在治疗室药品冷柜中备用)。
3.遵医嘱留置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并且和冷却降温机进行连接。
4.设置预期目标温度33℃,按自动按钮,开始降温(注意:在冰盐水滴注完成之前不要启动冷却降温机)。
5.降温冷却开始时要在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开始时间。
6.要在4~6h达到目标体温33~34℃,如果6h内达不到目标体温要通知医生。
7.关闭呼吸机管路内的加热装置,关闭所有不必要的顶灯,设置室内温度至20℃。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患者体温下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作用机理为降低脑氧耗,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代谢能量,减轻乳酸堆积和降低颅内压力。
亚低温主要指27~35℃的轻中度低温,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低温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但由于心功能损害,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hypo~ermia):28—32℃;深度低温(pm~tmd hypoSermia):17—27℃;超深低温(dtrapmgund hypoS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义为亚低温(MHT)。
20世纪9o年代以来,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
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案。
亚低温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反复试验均证实,在缺血后给予亚低温治疗能减少梗死灶面积,减轻脑神经元结构的破坏。
不同脑区对亚低温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脑缺血模型中,海马CAI区受损程度随亚低温的度数降低而呈线性减轻,而对丘脑网状核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为研究缺血后亚低温是永久保护海马CA/区神经元还是仅推迟其损害,Huang等用Koizumi法将SD鼠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别观察缺血期MHT(MHTi),再灌注期MHT(MHTr),(MHTi+MHTr)及常温组的脑梗死灶体积,发现MHTi组和MHTi+MHTr组梗死灶体积明显较常温组小(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