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21.96 KB
- 文档页数:4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一般将轻、中度低温(28〜35。
C)称为亚低温,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适应证】1.颅脑创伤。
2.脑缺血、脑出血。
3,蛛网膜下隙出血。
4.心肺复苏后。
5.中枢性高热、惊厥。
【禁忌证】1.高龄。
2.严重心律失常。
3.休克。
4.颅内大出血。
5.凝血功能异常等。
6.入院时中心体温低于30℃o7.对血管活性药物或支持治疗无效的休克。
8.明确脑死亡患者。
【目的】1.降低脑代谢。
9.抑制细胞死亡。
10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11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13.保护血脑屏障和减轻脑水肿。
14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组2019年发布的《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制定是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
其中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
【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盘、电源及插板、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不影响操作。
【操作流程】1.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水位应达理想水位线。
水位线应位于亚低温治疗仪标识的红线处不能低于绿线处,可用上水管将侧板的任意一个接头,通过上水管与水源接好,其余管接头用密封堵盖堵死,缓慢加水(建议使用软化水)。
亚低温治疗操作规程——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概述:心脏停搏后造成脑部损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停搏期间脑部血液灌注不足会导致脑缺血和缺氧损伤,随着循环的恢复,脑部再灌注会伴随着氧自由基的产生、线粒体的损害和细胞死亡。
对于心脏停搏并且当时表现为昏迷的病人来说,其自主循环恢复后神经系统不良结果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最近一些研究显示,通过对心脏停搏患者应用轻度至中度的低体温(32-34摄氏度)治疗12-24小时,其临床结果有明显的改善。
目的:通过多学科协作在心脏停搏后(院内和院外)表现为昏迷的病人身上快速进行亚低温治疗(33-34摄氏度)。
此操作规程界定了心脏停搏后患者进行低温治疗的准入标准;描述了诱导低体温治疗24小时的方法学;确定了复温阶段的特定步骤从而确保患者安全的恢复到正常体温。
患者人群方面:1,准入标准: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是否要预判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1.1 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可能会包含非心脏原因,如肺栓塞)1.2 心脏停搏后无反应或不能遵嘱1.3 自主循环恢复后中心体温≥35℃1.4 有人见证的心脏自主停止工作时间小于60分钟1.5 血流动力学稳定,存在或不存在外界因素支持均可(如升压药或主动脉球囊反搏)2,排除标准:2.1 妊娠2.2 年龄<18或>85岁2.3 放弃复苏的患者2.4 疾病终末期2.5 慢性肾功能衰竭2.6 持续难治的室性心律失常2.7 严重的心动过缓并且无临时起搏器2.8 活动性出血,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2.9 创伤性的心脏完全停搏2.10 心脏停搏之前存在昏迷状态或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11 心脏停搏后苏醒并且对言语指令配合2.12 血小板计数<50×109/L2.13 相对的排除标准:感染性休克操作规程:1,急诊内科医生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治疗,并且检查准入和排除标准2,监护室医生协商讨论收住监护室3,在接到医生指令转到监护室准备开始低体温治疗时,确保以下仪器到位【注意】:即使各种监测管路未安置好也不要延误启动低温治疗3.1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3.2 持续心电监测,指氧监测血氧饱和度3.3外周动脉导管用来进行侵入性的血压监测3.4 留置中心静脉监测CVP3.5 FloTrac或 PiCCO导管来评估液体容量和血流动力学3.6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3.7 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或食管导管3.8 Arctic Sun 冷却降温机和合适的垫子以保证40%的身体表面被覆盖。
亚低温治疗标准化流程(SOP)一、评估患者:1.纳入标准:心脏骤停后ROSC;创伤性脑损伤(不手术者);年龄在18-75岁;GCS评分≤8分;无终末期疾病。
2.排除标准:孕妇;休克未纠正;不能控制的出血;严重的系统性感染;既存的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未签署家属知情同意书。
二、准备材料:1.预冷生理盐水(-20℃冰箱30分钟);2.留置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动脉直接测压管;3.放好降温毯,留置直肠测温探针。
设定毯温4℃,设定监测直肠温度33℃;4.开立药物:氯丙嗪2支,异丙嗪2支,度冷丁1支,力月西10支,丙泊酚1支,万可松6支。
三、低温诱导阶段:1.体表降温:冰帽、冰袋、降温毯,盖被套,不盖被;2.冷盐水输注:4℃,300mmHg加压输注,目标剂量40ml/kg;3.药物治疗:力月西、丙泊酚ivp;万可松1支ivp st,后5支维持,氯丙嗪2支im st,异丙嗪2支im st,度冷丁1支im st;4.监测指标:①每半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直肠温度、尿量;②每1-2小时监测血气、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四项、电脑血糖。
四、低温维持阶段:1.体表降温:冰帽、冰袋、降温毯,盖被;2.根据肛温调节降温毯水温、覆盖被褥情况,控制肛温波动于32-34℃;3.药物治疗:力月西、丙泊酚、万可松原剂量,若降温效果不佳,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度冷丁50mg im Q8H;4.监测指标:①每半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直肠温度、尿量;②每2-4小时监测血气、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脑血糖;③B超行视神经鞘宽度检测,联系行脑电图检查。
五、复温阶段:1.体表:保留降温毯,盖被,复温效果不佳可使用电热毯;2.根据肛温调节降温毯水温、覆盖被褥情况,控制肛温上升幅度0.1-0.2℃/h;3.药物:体温升至34℃后,逐渐减量万可松,36℃后停用万可松;4.监测指标:①每半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直肠温度、尿量;②每4-6小时监测血气、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脑血糖。
亚低温治疗仪操作流程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常用于医疗美容领域的设备,通过低温作用来实现治疗效果。
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亚低温治疗仪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操作人员需要确认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设备有无损坏或异常情况。
同时,需要准备好治疗所需的耗材和相关物品,确保患者可以顺利进行治疗。
2. 患者准备。
在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身体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亚低温治疗。
其次,需要对患者进行治疗部位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3. 治疗操作。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操作人员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a. 将治疗头部安装到设备上,并连接好相应的管路和电源线。
b. 设置治疗参数,包括治疗温度、时间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c. 帮助患者就位,确保患者舒适并能够安全进行治疗。
d. 启动设备,开始进行亚低温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确保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4. 治疗结束。
当治疗时间到达设定的时间后,操作人员需要按照以下步骤结束治疗:a. 关闭设备,停止治疗。
b. 协助患者离开治疗位置,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c. 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处于干净卫生的状态。
5. 治疗后护理。
在患者接受完亚低温治疗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
操作人员需要向患者介绍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以确保治疗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结。
亚低温治疗仪的操作流程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正确的操作流程能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效果。
因此,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指导,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重症监护亚低温治疗操作程序
【目的】
心脏停搏后造成脑部损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停搏期间脑部血液灌注不足会导致脑缺血和缺氧损伤,随着循环的恢复,脑部再灌注会伴随着氧自由基的产生、线粒体的损害和细胞死亡。
通过为昏迷的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33~34℃),可以使其得到明显的改善。
【操作程序】
1.遵医嘱将冷却降温垫粘贴在患者身上(注意在粘贴冷却降温垫之前要评估患者皮肤的完整性)。
2.遵医嘱静脉滴注4℃生理盐水,30ml/kg,滴注时间超过30min。
在滴注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体温的变化(冰盐水应该储藏在治疗室药品冷柜中备用)。
3.遵医嘱留置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并且和冷却降温机进行连接。
4.设置预期目标温度33℃,按自动按钮,开始降温(注意:在冰盐水滴注完成之前不要启动冷却降温机)。
5.降温冷却开始时要在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开始时间。
6.要在4~6h达到目标体温33~34℃,如果6h内达不到目标体温要通知医生。
7.关闭呼吸机管路内的加热装置,关闭所有不必要的顶灯,设置室内温度至20℃。
亚低温治疗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
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行BIS监测)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亚低温治疗标准化流程(SOP)1)评估患者,治疗前准备:⑴抢救室医疗队伍(医师准备):①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全部标准;②常规心电图(18导联);③动脉血气分析;④急诊头颅CT检查;⑤准备设置呼吸机参数;⑥准备气管插管设备;⑦准备有创血压监测设备;⑧准备中心静脉压监测设备;⑨准备尿管、鼻胃管及胃肠减压设备。
⑵抢救室医疗队伍(护士准备):①测定体温(腋温);②连接心电监护仪;③开放两路外周最大血管通路(如:颈外静脉);④留取血标本送检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标志物、血浆脑利钠肽(NT-proBNP)、电脑血糖、血清淀粉酶。
⑤从冰箱(4℃)取出预冷的2-3L生理盐水、(-20℃)冰袋、冰帽及准备2个加压袋;⑥准备冷水循环降温毯,设定毯温为12-18℃,设定监测直肠温度为33℃。
⑦准备体温监测设备:直肠测温探针,迅速置入,置入深度>15cm,避免置入粪便中,连接体表降温装置,每半小时监测直肠温度;⑧准备阿曲库胺(卡肌宁)25mg ivp st(在亚低温治疗开始后使用);或维库溴铵(万可松)4-6mg/h;⑨准备咪达唑仑(力月西)(2mg ivp st,随后2mg/h ivp 维持)。
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⑷有创血压置管监测;⑸中心静脉压监测:⑹留置鼻胃管及胃肠减压。
2)低温诱导阶段:⑴患者头部使用冰帽,环形包绕;冰毯置于背下。
腋温超过38℃时,将冰袋(外裹布保护)加敷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⑵冷水循环降温毯体表降温:①设定毯温为12-18℃,设定监测直肠温度为33℃;②如果患者体温低于33℃,调整降温毯温度,使目标温度维持在33℃。
⑶快速冷盐水输注:①4℃冰箱冷藏0.9%生理盐水1L/袋;②300mmHg加压输注;③选择外周最大血管;④每500ml生理盐水输注后记录体温、心率、氧饱和度、血压、中心静脉压;⑤目标剂量30-40ml/kg。
⑷药物治疗:在治疗开始时给予咪达唑仑(力月西)和阿曲库胺(卡肌宁),均使用输液泵治疗。
亚低温技术低温疗法(therapeutic hypothermia)是一种以物理或药物手段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预后的方法。
医学界一般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低温(≤16℃),其中28~35℃被定义为亚低温。
一、亚低温技术分类目前临床上采用的降温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其中物理降温又分为体表降温和血管内降温两大类,各有其优点和不足,详见表127-1。
表127-1降温技术分类及其优势和不足二、亚低温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亚低温技术的适应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包括手术前后、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等情况;②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③中枢性高热患者;④心肺复苏患者;⑤其他。
亚低温治疗无绝对禁忌证,年老体弱、妊娠、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慎用。
三、亚低温技术的实施方法1.亚低温治疗前准备亚低温实施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心电监护仪和有创血流动力学设备主要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呼吸、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等,并评估患者的液体容量和肺水情况。
亚低温实施中需要进行镇静和肌松治疗,因此要做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同时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等评估镇静深度。
另外,要准备有温度的导管,如导尿管或食管探头等,获得核心体温。
2.亚低温治疗实施过程亚低温实施的三阶段:亚低温治疗一般可以分为诱导、维持和复温三个阶段(图127-1)。
诱导阶段需要使患者的体温在30分钟至2小时内迅速达到目标核心体温。
达到目标核心体温后一般维持12~24小时,再进行复温。
复温要缓慢、可控地进行,对于心搏骤停患者以0.2~0.5℃/h为宜,其他患者可以采用0.1~0.2℃/h的复温策略。
整个复温过程持续大约12小时,直至体温恢复到37~38℃。
图127-1亚低温治疗实施三阶段四、亚低温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1.寒战在亚低温实施过程中患者常发生寒战。
亚低温疗法操作流程亚低温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用于帮助患者降低体温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等症状。
本文档将向您介绍亚低温疗法的操作流程。
步骤一:准备在进行亚低温疗法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确保患者已经接受了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并获取到医生的指导和批准。
2. 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器材,包括亚低温装置、温度计、冷却垫等。
3. 清洁并消毒治疗区域,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步骤二:操作1. 将亚低温装置准备好,并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进行设置和调节。
确保装置的工作状态正常。
2. 铺设冷却垫或其他冷却器具于患者身下,注意调整垫的位置,确保能够全身均匀降温。
3. 帮助患者躺下并适当固定身体位置,确保舒适度和安全性。
4. 监测患者的体温,可以使用温度计进行定期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启动亚低温装置,根据医生的指导或处方,调节合适的治疗温度和时间。
6.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状况,注意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7. 治疗结束后,逐步停止亚低温装置的工作,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体温。
8. 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器材,确保环境卫生和操作安全。
步骤三:后续护理1. 治疗结束后,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告知疗效和注意事项。
2. 根据医生的指导,提供适当的后续护理,如药物管理、饮食调整等。
3.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亚低温疗法的操作流程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同时,遵循相关操作指南和法规要求,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 注意:本文所述的亚低温疗法操作流程仅供参考,请在实际操作时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要求。
亚低温治疗仪操作流程1、确认机器性能良好,备用状态。
2、加水和95%乙醇:在主机背后找到加水口,先加95%乙醇500ml再加蒸馏水至显示屏要求水位(3~4条线显示)。
3、安放:将机器退至病床旁,机器的四个侧面应于墙壁或其他物体至少保持在10cm以上的距离。
4、安装及使用冰毯、冰帽:将毯、帽快接口按标记方向接好(出、入水接口处有方向标志);再将冰毯平铺于病人背下,上垫双层大单,将冰帽放置头下,垫毛巾戴于病人头上。
5、放置传感器:将温度传感器插入病人腋下或肛门内。
6、接通电源开关:设置水温与体温。
7、使用中观察仪器的液晶显示与体温设置、水温设置以及传感器脱落报警是否正常。
8、停止治疗:再次按体温开关,相应设置停止工作,关断电源卸下外接的冰毯/冰帽。
注:定期(1个月)更换水箱内的水(一般按95%乙醇500ml,4500的纯净水),防止产生污垢影响治疗。
另外,不可往水箱中加入各类固体物质。
注意事项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的过程中,要配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因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尤其是儿童和老年病人。
2、亚低温治疗仪根据病人病情进行温度的调节,控制降温速度使体温不至于急剧下降,。
护士要经常巡视病人体温变化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结合病人神志、瞳孔的变化,对病情进行全部评估,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护理。
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或达到预期的体温后,应使体温保持在一个恒定水平,观察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后或好转后才可停机。
3、由于亚低温治疗仪置于病人躯干部、背部和臀部,皮肤温度较低,血循环减慢,容易发生压疮,应每1-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经常变换体位。
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经常巡视注意肢体温度、颜色,观察末梢循环,配合使用肌松冬眠合剂的病人,应保持病人安静,平均动脉压不低于70mmHg。
做好降温病人的肢体保暖,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和深静脉置管。
4、注意观察体温探头的放置位置。
要经常检查有无脱落或放置位置不准确。
亚低温治疗流程
适应症
开始时机
目标温度
亚低温维持
时间
复温最主要的是缓慢可控的复温,每4H体温
升高1℃,恢复至37℃为xx
持续12-24小时
心跳骤停者(特别是院外室颤
性心脏骤停者)
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对指
令无反应)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多采用物理、药物联合降温法数小时内
降至目标温度(32-34℃),主要预防降
xx过程中出现寒战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持续3-5天(颅内压高峰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损伤后或术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
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
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
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
1.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
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
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冰水、酒精浸浴
4.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
5.静脉输液法
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
也有文献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准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需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患者不利。
6血管内导管降温。
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人工体外循环降温。
应用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维持脑深部温度,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但侵袭性过强、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过高。
8.体腔灌洗降温。
可用冷却的无盐生理盐水注入胸腔、腹腔、鼻腔及直肠等进行灌洗降温,但容易引起心室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故不常用。
以上都有效,但没有证明哪一种单独的方法最好,一些如冰毯及应用大量冰袋的方法都易做而且有效,但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护理及更密切的监护。
在诸多降温方法中,若单纯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均难以取得良效,而物理降温与冬眠药肌松剂相结合方为最适宜的降温方法,应在数小时内降至目标温度,主要防止在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复温:1.速度:
每4 h体温升高1℃的速度
2.整个复温过程持续:12 h
3.恢复至37℃左右为xx
复温注意:
最重要的是缓慢而可控地复温,缓慢的复温不仅决定了亚低温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由于复温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脑温监测:
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正确监测脑温至关重要,其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温法和间接测温法。
直接测温法准确可靠,但为有创,不为临床所常用。
临床常用的间接接测温法包括:
(1)中心温度;
(2)口腔温度;
(3)鼓膜温度;
(4)直肠温度,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优点,直肠温度比脑温低
0.33℃左右;
(5)膀胱温度,与脑温接近;
(6)颞肌温度,可较好地间接反映脑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