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2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
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案和练习(教学案)-十八阿里山纪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ﻭ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ﻭ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ﻭ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感。
ﻭ【教学重难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法】自主探究【课时】1课时【预习导学】ﻭ1。
导入新课ﻭ情景导入:ﻭ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3)交流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ﻭ(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2.作者链接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人.党员.作家,文艺评论家.1967年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3 年9月至1967年7月在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
1967年7月至1968年8月,因“文化大”在校教书;1968年8月至1970年8月在乡下劳动,跟贫下中农“三同”;1970年8月至1976年12月在**师范学校教书;1976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师院中文系教书;1982年12月调至省,历任省**师范学校教师,**师专中文系教师,省《江海学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颁发的府特殊津贴。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3年加入.【合作·探究·展示】一、自主探究1、字词检查ﻭ注意加点字读音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ﻭ要求:ﻭ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一、教学目标1、体会江山的漂亮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三、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个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品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魏书生语〕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阿里山的小姐»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漂亮。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
〞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
关于希望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2、简介阿里山3、学生交流预习情形〔积存的字词〕二、出现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师生互动,与作者同游阿里山〕。
假如你是导游,请依照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讲词,要求交代清晰游玩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
步骤:1、个人大声读课文,划出游玩行踪的句子,找出要紧景点2、小组合作交流3、师生合作讨论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三、探究文本(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要紧表现在哪里?风古式的火车景清亮的水潭美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如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画无边的林海奇异的神木(3)你最喜爱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讲讲你喜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一. 教学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大陆湖泊众多,山川秀美,可是你们知道台湾吗?那也是个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的宝岛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宝岛优美风光的文章《阿里山纪行》。
(二)简介作者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
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
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 纯粹(cuì) 堪称(kān)镶嵌(qiàn) 鱼鳖(biē) 雄踞(jù)1.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找出表示行踪的词句,梳理文中结构;概括作者笔下的阿里山风光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奇词妙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奇词妙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
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播放歌曲)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
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二、自学成果展示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 字词一泓.hóng 莽莽..xiāng qiàn..mǎng 溢.出 yì镶嵌鱼鳖.biē静谧.mì红桧.guì孕.生yùn2. 作者简介(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或用课件展示出自己整理的比较精练的)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三、方法指导游记散文的写景方法:移步换景。
学生活动预设: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
2.学习成果展示。
3.学生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教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初步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制作简单的PPT演示文稿。
过程与方法学习方式: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合作学习1、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文章的写法等。
2、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搜集关于阿里山的图片、视频资料3、合作学习:对所搜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加工,按一定顺序制成ppt演示文稿,并附一段介绍文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网络环境合作学习的乐趣。
2、品位文章富有音乐性、情韵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内容文章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的而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赞美了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学生对文章应由较浓的兴趣;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灵活、分析能力也较强,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本文难度应不大。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1、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课文,欣赏文章富有音乐性、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真切情感,学习融情于景、移情于景的写法。
2、信息学科:学习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然后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
(二)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品味本文富有音乐性情韵性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1、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演示文稿的制作三、学习资源阐述1、硬件资源:配有16台计算机以上的网络教室、投影等2、软件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库(教师提供)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播放《阿里山纪行》一曲,营造氛围。
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广为传唱。
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功正先生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2、明确教学目标(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a、积累文章中的生字词。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目标:1 疏通课文,理清作者行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本文语言,体会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点:移步换景的写法;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设想:1 读、说、写贯穿全程,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2 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方法性的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1.课前播放《高山青》歌曲与在音乐声中欣赏阿里山图片。
2.导入:“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一曲《高山青》唱响祖国大地,阿里山也悄然矗立于人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学生欣赏歌曲,图片。
《阿里山纪行》原文阅读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
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18.《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法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主峰
,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
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
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
题。
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