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0.4浮力教案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浮力②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③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①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②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③经历探索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重物、烧杯、软木塞、水、盐水。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想办法,不用伸进盛液桶怎么取出桶底的乒乓球。
加水后乒乓球上升到桶口。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设计说明:通过简单问题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学生活动:提出问题:1.什么是浮力?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教师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和重力的方向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10.4《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设计理念1、重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验证猜想的办法。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与总结。
2、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和会话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加强“师生”,“生生”交流。
3、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思想的空间。
4、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易后难展开教学。
注重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五、教具准备:乒乓球、烧杯、弹簧测量计、圆柱体、盐水、酒精、清水、橡皮泥、细线、水泥块七、教学过程什么是浮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吗?浮力定义:通过活动认识到是液体、气体对物体的向上的托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
既是力就有方向,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还是斜向上?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秘密武器,请看:线的方向即为________的方向将水槽倾斜,线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向上。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同一个鸡蛋放入三杯液体中,在哪杯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向上竖直向上学生举例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道学习物理非常有用。
探究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盛水柱形容器、圆柱体请问:1、你能通过实验判断浸入水中的圆柱体受到浮力吗?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3、此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4、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问:实验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想提出什么继续探究的吗?探究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4、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5、分析数据、总结结论讨论一下:他们的猜想都合理吗?分组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这也是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学生思考猜想:物体的重力、质量物质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面积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物理的自信心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的能力,发动学生广泛猜想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下面我们再来做一实验:器材:盛水柱形容器、饮料瓶将饮料瓶放入盛水柱形容器进行实验F浮GG’F浮=G-F称重法:板书:10.4浮力1、浮力:托力2、方向:竖直向上V排3、影响浮力大小因素ρ液称重法:F浮=G-F4、计算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液教学反思: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建立浮力的概念、研究浮力的规律。
《10.4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浮力.(2)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4)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懂得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验证科学原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2)通过研讨与实验提高观察自然现象,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三、教学资源示教弹簧测力计、水、乒乓球、量筒、细线、无底塑料矿泉水瓶、塑料袋、小石块、烧杯、盐、橡皮泥、木块、多媒体资源等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讨论:(1)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2)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海面上?(3)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中升起?(4)新型护卫舰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大家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同学:浮力)浮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二)新课教学:1.体验浮力,建立概念.演示: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很深的量筒中.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回答:向量筒中加水后乒乓球浮上来了)问:你为什么想到这个方法呢?学生回答:是生活中的经验或曾经经历过或学过相应知识.师:我有一个乒乓球,当我松手时,同学们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向下落).(把乒乓球放在另一只手上)再松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学生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在手上的球受到手对乒乓球支持力.静止.(将手中的乒乓球和量筒中的乒乓球对比)观察两个乒乓取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回答:都静止)(指着量筒中的乒乓球)这个乒乓球我没有托着,为什么静止呢?(水对它有一个向上的托力.)教师讲述:很好,水就像一张无形的大手托着这个乒乓球.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浮力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问题:根据桌面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能验证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吗?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器材亲自动手试验一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请一学生上前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法.学生利用所吊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上进行说明).说一说为什么根据这样的现象就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呢?学生回答:当物体逐渐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逐渐减小.教师讲述:可见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教师问: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回答:当物体完全浸没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变化,学生还可能提到用此实验计算出浮力的大小.教师问:能具体说说你的探究结果吗?(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出分析过程)同学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边做边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果.3.浮力大小:F浮=G—F4.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活动:测盛满水的塑料袋所受到的浮力.(为保证实验的成功,要排出塑料袋中的空气)提出问题:(1)浮力大小与塑料袋中水的重力关系如何?(2)料袋中水的重力与装水塑料袋排开的水的重力关系如何?(3)浮力大小与装水塑料袋排开水的重力关系如何?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5.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ρ液gV 排理解阿基米德原理:(1)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你有证据支持你得到的结论吗?你能设计实验支持你的结论吗?学生猜想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深度、物体重力等因素有关.教师总结:F浮与ρ液、V 排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三)小结:五、教学反思。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四、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浮力的计算方法。
2. 浮力的大小:讲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 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浮力的计算方法。
3. 浮力的大小:讲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4. 浮力实验:让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浮力的计算方法。
5. 例题讲解:讲解与浮力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浮力相关的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7.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1. 概念:浮力是什么?2. 计算方法:浮力如何计算?3.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4. 应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请解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 请举例说明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是否掌握?2. 拓展延伸:浮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等。
第十章第四节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4)通过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二、引入课题:课件引入书中图片,并提问这些物体为何会浮在液体表面?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 启发学生思考,液体或气体中有一种向上的力的存在。
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
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进行新课:1.什么是浮力?(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2)演示实验:把圆柱体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圆柱体受浮力作用吗?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圆柱体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圆柱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
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
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圆柱体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圆柱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小结:圆柱体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10.4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浮力.(2)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4)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懂得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验证科学原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2)通过研讨与实验提高观察自然现象,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三、教学资源示教弹簧测力计、水、乒乓球、量筒、细线、无底塑料矿泉水瓶、塑料袋、小石块、烧杯、盐、橡皮泥、木块、多媒体资源等四、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讨论:(1)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2)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海面上?(3)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中升起?(4)新型护卫舰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大家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同学:浮力)浮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二)新课教学:1.体验浮力,建立概念.演示: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很深的量筒中.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回答:向量筒中加水后乒乓球浮上来了)问:你为什么想到这个方法呢?学生回答:是生活中的经验或曾经经历过或学过相应知识.师:我有一个乒乓球,当我松手时,同学们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向下落).(把乒乓球放在另一只手上)再松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学生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在手上的球受到手对乒乓球支持力.静止.(将手中的乒乓球和量筒中的乒乓球对比)观察两个乒乓取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回答:都静止)(指着量筒中的乒乓球)这个乒乓球我没有托着,为什么静止呢?(水对它有一个向上的托力.)教师讲述:很好,水就像一张无形的大手托着这个乒乓球.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浮力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2.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问题:根据桌面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能验证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吗?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器材亲自动手试验一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请一学生上前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法.学生利用所吊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上进行说明).说一说为什么根据这样的现象就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呢?学生回答:当物体逐渐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逐渐减小.教师讲述:可见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教师问: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回答:当物体完全浸没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变化,学生还可能提到用此实验计算出浮力的大小.教师问:能具体说说你的探究结果吗?(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出分析过程)同学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边做边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果.3.浮力大小:F浮=G—F4.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活动:测盛满水的塑料袋所受到的浮力.(为保证实验的成功,要排出塑料袋中的空气)提出问题:(1)浮力大小与塑料袋中水的重力关系如何?(2)料袋中水的重力与装水塑料袋排开的水的重力关系如何?(3)浮力大小与装水塑料袋排开水的重力关系如何?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5.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ρ液gV 排理解阿基米德原理:(1)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你有证据支持你得到的结论吗?你能设计实验支持你的结论吗?学生猜想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深度、物体重力等因素有关.教师总结:F浮与ρ液、V 排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三)小结:五、教学反思。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浮力学案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是由于物体上下表面所受到的压力差而产生的。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流体重量。
4.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F浮=ρ液gV排来计算,其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排是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
5.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大于等于它的重力时,物体将浮起来;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它的重力时,物体会沉入液体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2. 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公式的运用。
难点:浮力公式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液体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浮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浮力。
2. 新课导入:介绍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
3. 浮力公式的讲解和运用:讲解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并通过实例进行运用。
4.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讲解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5.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浮力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4.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力公式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答案:F浮=ρ液gV排2. 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放入水中后,测得浮力为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重力为10N8N=2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浮力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公式的运用。
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10.4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的第10章第4节,主要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是由于流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流体重量。
4.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浮= ρ液gV排来计算,其中ρ液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
5.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
难点:浮力的计算公式的运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液体、物体。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的工作原理,了解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浮力计来测量。
2. 浮力的概念讲解:通过讲解浮力计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
3. 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4.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5. 浮力的计算讲解: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浮力的大小。
6. 浮力的应用讲解: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4 浮力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产生原因:流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流体重量。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
3. 浮力的计算公式:\[ F_{浮}=ρ_{水}V_{排}g \]4.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定义,掌握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
2. 浮力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3.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浮力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浮力计算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气球升空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的定义:通过浮力演示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存在,引导学生得出浮力的定义。
3. 浮力的产生原因:利用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引导学生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4. 浮力的计算公式:通过浮力计算器的使用,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浮力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浮力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1. 浮力计算题:给出一些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阿基米德原理应用题: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浮力的产生: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3. 浮力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浮力,以及浮力的计算方法。
4.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2. 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公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排开液体体积有关。
3. 浮力的产生: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让学生明白浮力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所产生的。
4. 浮力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浮力,以及浮力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5.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4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浮力的产生: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对物体产生向上的压力,即浮力。
浮力的计算:浮力 = 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密度× 重力加速度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个物体在水中浮力为5N,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0.5×10^3m^3,求水的密度。
《10.4浮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浮力.
(2)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4)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懂得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验证科学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研讨与实验提高观察自然现象,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三、教学资源
示教弹簧测力计、水、乒乓球、量筒、细线、无底塑料矿泉水瓶、塑料袋、小石块、烧杯、盐、橡皮泥、木块、多媒体资源等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讨论:
(1)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2)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海面上?
(3)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中升起?
(4)新型护卫舰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
大家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同学:浮力)
浮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新课教学:
1.体验浮力,建立概念.
演示: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很深的量筒中.
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回答:向量筒中加水后乒乓球浮上来了)
问:你为什么想到这个方法呢?
学生回答:是生活中的经验或曾经经历过或学过相应知识.
师:我有一个乒乓球,当我松手时,同学们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向下落).(把乒乓球放在另一只手上)再松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学生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在手上的球受到手对乒乓球支持力.静止.
(将手中的乒乓球和量筒中的乒乓球对比)观察两个乒乓取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回答:都静止)
(指着量筒中的乒乓球)这个乒乓球我没有托着,为什么静止呢?(水对它有一个向上的托力.)
教师讲述:很好,水就像一张无形的大手托着这个乒乓球.
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
浮力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问题:根据桌面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能验证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吗?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器材亲自动手试验一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请一学生上前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法.
学生利用所吊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上进行说明).
说一说为什么根据这样的现象就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呢?
学生回答:当物体逐渐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逐渐减小.
教师讲述:可见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教师问: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回答:当物体完全浸没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变化,学生还可能提到用此实验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教师问:能具体说说你的探究结果吗?
(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出分析过程)
同学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边做边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果.
3.浮力大小:F浮=G—F
4.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测盛满水的塑料袋所受到的浮力.
(为保证实验的成功,要排出塑料袋中的空气)
提出问题:
(1)浮力大小与塑料袋中水的重力关系如何?
(2)料袋中水的重力与装水塑料袋排开的水的重力关系如何?
(3)浮力大小与装水塑料袋排开水的重力关系如何?
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5.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ρ液gV 排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1)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你有证据支持你得到的结论吗?你能设计实验支持你的结论吗?
学生猜想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深度、物体重力等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
F浮与ρ液、V 排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三)小结: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