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作业纸
- 格式:doc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物理全册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同步测试(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同步测试(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同步测试(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单选题1.农村常用盐水选种子,依据是好种子与坏种子下列物理量中的哪一个不同( )A。
重力B。
质量C。
体积D。
密度2.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小明对一个鸡蛋的体积进行了估算(鸡蛋密度与水相近),下列估算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 50 cm3B。
10 cm3 C. 150cm3 D. 100 cm33.某实验小组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时,测量步骤为: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②将液体倒入烧杯,测出总质量;③算出烧杯中液体的质量;④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其体积;⑤利用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A。
测量步骤合理,结果准确 B. 测量步骤不合理,原因是烧杯里的液体的质量测不准C。
测量步骤不合理,结果偏小 D. 测量步骤不合理,原因是烧杯里的液体的体积测不准4。
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物质密度(kg•m—3)物质密度(kg•m—3)纯水1.0×103冰0。
9×103煤油0.8×103干松木0。
5×103酒精0.8×103铜8。
9×103水13。
6×103铅11。
3×103银A.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B。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掌握密度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并能够正确使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待测物质等。
2.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3. 学会使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4.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理解密度概念的实际应用。
(三)知识运用学生需运用所学密度知识,解决以下实际问题:1. 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
2. 计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密度。
3. 利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知识运用部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答案清晰。
5. 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实验结论等部分。
四、作业评价1. 对理论学习部分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对实验操作部分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准确。
3. 对知识运用部分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4. 作业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鼓励和指导为主。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需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公式;2. 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物质的密度》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及其实验操作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密度的定义、单位及其换算,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并能够熟练运用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实验,使用天平、量筒等工具,对给定的几种不同物质进行密度测量。
3. 实践活动: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寻找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不同物质的浮沉、液体密度的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并记录下来。
4. 思考与讨论:分析测量结果,探讨不同物质密度差异的原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业;2.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3.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数据准确,操作规范,实验报告清晰;4. 实践活动部分要求观察细致,记录详实,与密度的联系紧密;5. 思考与讨论部分要求有深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评价;2. 实验操作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操作规范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进行评价;3. 实践活动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与密度的联系紧密程度进行评价;4. 思考与讨论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深度、联系实际生活的程度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密度》这一知识点;2. 对于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堂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4.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的目标为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密度概念,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巩固对物理量单位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知识回顾学生需复习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并掌握其实际应用。
要求理解密度是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以及如何利用密度进行物质的鉴别和测量。
(二)实验操作任务1. 准备实验器材:量筒、水、小石块或已知密度物体等。
2. 实施实验:学生需进行密度的测定实验,具体步骤包括物体的质量测量、体积测量及密度的计算。
3. 记录数据:准确记录测量过程中的数据,包括物体的质量、体积及计算出的密度值。
4. 数据分析:根据测量结果,分析物体密度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不同物体密度的差异。
(三)实践应用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体积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回顾部分需完整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任务中,要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学生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避免出现操作错误或数据错误的情况。
3. 在实践应用探索部分,需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进行思考并解答问题。
例如可探讨“如何鉴别一块金属是铁还是铜”等实际案例。
4. 所有完成的实验和练习题需要整理成作业报告形式上交,并注意报告的整洁与规范性。
作业报告需包括理论部分的学习心得、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数据表格和图形以及问题解答等。
5. 要求学生及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业或直接复制网络答案。
对于未能按时提交或未达到要求的作业,教师应及时提醒并要求补交或重做。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实践应用探索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教师应在批改作业后及时给出反馈意见,包括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评价、实验操作的指导及对实践应用探索的点拨等。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其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1. 阅读《物质的密度》相关章节,理解密度的定义、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量杯、水、不同质量的物体等。
2. 进行实验:学生自行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其密度。
3. 记录实验数据:将测量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包括物体的质量、体积和计算出的密度。
(三)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金属、木材、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探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思考题思考密度与物体质量、体积的关系,并尝试举出日常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能够准确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亲自进行实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
3. 案例分析和思考题部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 作业纸张整洁,数据记录准确,实验过程和结果要有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5. 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业。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案例分析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3.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思考题的回答质量等。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3. 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分享,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及时收集学生对于作业的反馈意见,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作业设计。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的教材内容,掌握密度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种类的物质样本(如水、油、金属等)、天平、量筒等。
3.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天平、量筒等工具,测量不同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并计算其密度。
4. 观察记录:学生需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记录不同物质的密度值,分析其差异原因,并撰写实验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3.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4. 提交要求: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包括理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及实验数据记录表。
作业应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能力、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方面。
评价标准将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成绩。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并给出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还将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质的密度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时提升作业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30分钟80分)考点一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4分)如图的各现象中,可作为“物质质量与体积有关”事实依据的有 ( D )A.(1)与(2)B.(2)与(3)C.(2)与(4)D.(1)与(4)2.(4分)小李测量了五个体积、质量各不相同的铝块,将所得数据描绘成图。
图中能与实验结果吻合的是( D )3.(12分)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子轩同学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中。
但他漏填了第二次测量的质量和体积,其质量和体积的读数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测量对象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1 铁块1 46.8 6 7.82 铁块2 __78__ __10__ __7.8__3 铁块3 156 20 7.84 塑块1 7.56 1.255 塑块2 12.5 10 1.256 塑块3 25 20 1.25(1)请你帮他完成表格中漏填的三个数据。
(2)分析表格中1、2、3(或4、5、6)数据,可得出结论:__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__。
(3)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塑块,__铁块__的质量大(即所含物质多),那么这种物质排列紧密,也就是它的__密度__大。
考点二密度的理解4.(4分)一支蜡烛点燃一会儿后,这支蜡烛的质量、密度的变化是( D )A.质量变小,密度变小B.质量不变,密度变小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D.质量变小,密度不变5.(4分)(2020·徐州质检)根据密度公式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B.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C.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6.(4分)保持城市卫生整洁是每一个市民的职责。
为此,同学们到街头巷尾用砂纸、小铲刀清除违规张贴的“小广告”。
用久的铲刀被磨去了一部分,与使用前相比,它的质量__减小__,铲刀的密度__不变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第3 课时物质的密度习题及答案预学目标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2.能写出密度的公式,知道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知道常见物质密度的大小关系.教材导读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猜想与假设小明在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发现:5 个1 元硬币的总质量是1 个1 元硬币质量的5 倍;5 块相同橡皮的总质量是其中1 块橡皮质量的5 倍.由于每个1 元硬币和每块橡皮的体积都是相等的,由此你可以猜想: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比.2.实验与测量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分别选取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铝块和塑料块,用天平和刻度尺分别把它们的质量和体积测算出来,并分别算出每个铝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所有的数据如下表所示.3.数据分析请你帮助小明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并完成下列填空.对铝块而言,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倍,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改变/不变);对塑料块而言,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倍,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改变/不变).但是不同物体(如铝和塑料)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同)的.4.实验结论请你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并阅读教材P9 的相关内容,帮助小明得出实验结论,并完成下列填空.(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2)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特有的性质.二、密度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9 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密度的概念体积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密度的计算公式:ρ=.其中m 表示.V 表示,ρ 表示.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为,常用单位有.符号为,两者的换算关系是:l g/cm3 kg/ m3.4.密度的物理意义:如铝的密度为2. 70×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体积是1m3= 的铝的质量是 .三、常见物质的密度请你认真阅读教材 P10“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中的内容,并通过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完成下列填空.1.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 (相同/不同).2.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 (相同/不同),如水和 .3. 固体、液体的密度普遍 (大于/小于)气体的密度.一般情况下,固体的密度要比液体的密度 ,但也有例外,如水银为液体,它的密度为 13.6×103 kg,/ m 3, 比一般的固体密度还要大.4.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可能相同,如 和蜡,煤油和 .5. 水的密度为 kg/m 3 或 g/cm 3.(要求记住)例题精讲例 l 关于对密度公式= m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V A.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B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C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D .单位质量某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提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一定的.事实上,物体的体 积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物体的质量也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比值是不 变的,所以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公式= m 仅是密度的计算式,而非决定式.由密度V的定义可知,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单位质量某种物质的体积越大, 密度反而越小.解答:C点评: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及密度的概念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例 2 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 中子星或黑洞等.据推测,1 cm 3 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 1.5×109/ t ,则中子星的密度约为( )A .1.5×1012 kg/m 3B .1.5×1015 kg/m 3C .1.5×1018 kg/m 3D .1.5×1021 kg/m 3提示:此题实际上是一道有关密度的基本计算题,应该先求出中子星的密度,然后再与题中的选项对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由题意可知,中子星的体积 V =1 cm 3 =1×10-6 m 3,中子星的质量 m =1.5×109 t =1.5×1012 kg ,所以中子星的密度= m 1.5⨯1012 kg -6 3 = 1.5×1018 kg/m 3.解答:CV 1⨯10 m点评:解关于密度的计算题,关键是先统一各物理量的单位,然后再代入密度公式求 解.例 3 如图(a)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 V -m 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ρ 甲 > ρ 乙B. ρ 甲 = ρ 乙C. ρ 甲 < ρ 乙D. 无法比较甲、乙密度的大小提示:在图(a)中,纵轴表示物体的体积,单位是 cm 3,横轴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 g ,整个图像表示体积随质量的变化规律.根据= m 可知,要比较两种 V物质密度的大小,既可以用相同质量比体积,也可以用相同体积比质量,如图(b)所示,先作一条平行于 V 轴的直线,其与甲、乙两图像相交的两个坐标点,它们的横坐标 m 0 相同;再分别过这两个坐标点作平行于 m 轴的直线,它们分别与 V 轴相交于 V 甲和 V 乙两点,由图(b)可知,V 甲>V 乙,故 ρ 甲<ρ 乙,解答:C点评:本题还可用相同体积比质量的方法求解,请同学们尝试一下,例 4 李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B .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C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D .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的体积小提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同.水银的密度在表中是最大的,因此说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是错误的,由于铜的密度比铅的密度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公式= m 可知,铜块V的体积比铅块的体积大.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这是由分子间的距离决定的,关于分子的知识,我们将在第七章中学习,解答:C点评: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对于数据处理题一定要找到一般 规律,并且还要找到特殊现象,避免以偏概全,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同学们要具有获取信 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热身练习1. 水的密度为 kg / m 3, 读作 ,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2. 一小袋牛奶的包装袋上标有“净含量 221mL 227g”的字样,这种牛奶的密度约是 g/ cm 3( 保留两位小数). 如果袋中的牛奶喝去一半, 则剩余牛奶的密度约为kg/m 3. 3.给下列物质的密度填上适当的单位.(1) 冰的密度为 0.9×103 .(2) 铜的密度为 8.9 .(3) 空气的密度为 1.29 . 4. 对于密度公式= m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VA .当质量不变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B .当体积不变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C.物质密度一定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D.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与质量成正比5.在酱油、水、食用油和白酒四种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A.酱油B.水C.食用油D.白酒6.甲物质的密度为2.5 t/m3,乙物质的密度为2.5 kg/dm3,丙物质的密度为2.5 g/cm3,丁物质的密度为2 50 kg/m3.其中密度最小的物质是( )A.甲B.乙C.丙D.丁7.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指(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B.木头的体积比铁大C.铁的密度比木头大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8.叶子和小雨在做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1)比较1、2 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比较2、3 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2)由上述实验我们引入了密度的概念,可见,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有关).(3)上述实验图像如图所示,则图像中的图线反映了铝块的实验情况.参考答案1.1×103 1×103 千克每立方米1m3 的水质量为l×103 kg2.1.03 1.03×1033.(1) kg/m3 (2) g/cm3 (3) kg/m34.C5.A6.D7.C8.(1)相同不同(2)无关(3) a。
第五章§3 物质的密度
一、必做作业
1.下面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的是 ( )
A.质量 B.密度 C.体积 D.温度
2.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
B.铁受的重力比棉花的重力大
C.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3.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密度大的质量也大;
C、不同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大;
D、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等但密度相等。
4.一瓶矿泉水喝去半瓶,则剩下的半瓶矿泉水( )
A.质量减半,密度减半 B.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D.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5.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面装体积相同的水,把质量相同的铜块,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入
三个杯子中去且没入水中,水面较高的是( )
A.放铜块的杯子
B.放铁块的杯子
C.放铝块的杯子
D.三个杯子水面一样高
6.一个质量为0.3千克的水壶,装满水后总质量为0.8千克,装满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为
0.7千克,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
A、1.4×103千克/米3
B、0.875×103千克/米3
C、0.8千克/米3
D、0.8×103千克/米3
7.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球,甲的半径是乙的2倍,则甲球密度是乙球密度的()
A. 1/2、
B. 1/4、
C. 1/8、
D. 2倍。
8.医院里有一只氧气瓶,容积是10dm3,里面装有密度为2.5kg/m3的氧气,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5g氧气,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A. 1kg/m3、
B. 2kg/m3、
C. 2.2kg/m3、
D. 2.5kg/m3
)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10.如图是小明在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时作出的
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丙>ρ乙
C.ρ丙>ρ乙>ρ甲 D.ρ乙>ρ甲>ρ丙
11.为了测量一元硬币的密度,小刚用天平测量10枚硬币的质量,
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10
枚硬币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
由测量可得10拨硬币质量为_______g,10枚硬币的体积为________ml.所测硬币材料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1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
的处,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得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总为140 g.图
(a)显示的是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后,烧杯
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m,则m= g;
(3)图(b)显示的是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的酱油的
体积V,则V= cm3;
(4)酱油的密度ρ= g/cm3.
二、选做作业
1.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
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
别测出甲、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
下表记录的实验测得得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4与5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
(1)和(2)得出的结论:(温馨提示:利用控制变量法)
(3)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1与4或2与5,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温馨提示:利用控制变量法)
(4)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关系,可以归纳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用天平称出50mL的酒精来?ρ=0.8g/c m3
三.预习作业
1.若估测教室的空气质量,可先用测量工具测出教室的_____、______、_____,再从_________中查出空气密度,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_就能算出教室空气的质量了。
计时栏:分钟书写等级综合评价及等级批阅时间四.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