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重点)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去看菊怀人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我”的态度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到秋天了,姐姐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为什么母亲那么渴望带儿子去看菊花?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明确: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
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1)那句话是描写菊花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菊花?(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5.有感情朗读课文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
《秋天的怀念》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辅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积累瘫痪、侍弄、捶打等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结构,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2.学习运用插叙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学生的感怀,感恩情怀,学会感恩,学会爱。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学会感恩,学会爱。
课型:新授教学手段:教学常规用具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三分钟:一、激趣导入(1)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啊,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理秋天,却有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2)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词。
2.说说你了解的作者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本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四、精讲解疑1.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母亲忍受病痛的折磨,安慰我第二部分:(3-6)母亲打算带我看菊花因病去世第三部分:(7)妹妹带我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苦心2.介绍写作背景五、达标测评(一)测评瘫痪()暴怒() qiao cui()絮叨()(二)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5.秋天的怀念第一部分:(1-2)母亲忍受病痛的折磨,安慰我第二部分:(3-6)母亲打算带我看菊花因病去世第三部分:(7)妹妹带我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苦心作业布置:读读写写生字词抄写三遍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前三分钟:一、激趣导入(1)导入: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初一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2.品味细节描写,分析母亲形象,读出本文深沉的母爱。
注意把握朗读的重音、停连。
【课前学习任务】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诀.别絮絮叨叨2.解释下面的词语。
侍弄:憔悴:诀别:絮絮叨叨:喜出望外:3.通读全文,圈画出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语句。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确定感情基调感知文章内容:3-4:5-6:7:轻声朗读全文,用2-3个词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
学习任务二:图示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请用一条曲线来标示文章的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学习任务三:分析母亲形象选择出你感受最深的一段文字,圈画描写母亲的词句,分析母亲形象,并有感情地朗读。
1.2.3.4.5.【推荐学习资源】1.《奶奶的星星》徐静蕾朗诵2.《秋天的怀念》康辉朗诵3.《秋天的怀念》董浩朗诵【课后练习】1.朗读全文。
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2.品味语言,把握母亲形象。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细节描写,读出儿子情感的变化,分析儿子的形象。
注意把握朗读的重音、停连。
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品读菊花的意象,理解“好好活儿”的深刻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课前学习任务】1.诵读全文,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2.圈画文中描写儿子的语句,分析儿子的形象。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品读“我”的变化请同学们以“看菊花”为线索,自选角度,梳理“我”的变化。
学习任务二:品读“好好儿活”诗歌中的菊花的象征意义:1.3.4.5.课文中菊花的含义: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结合链接材料,品读史铁生“好好儿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
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怀念”这一概念的含义。
2.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3.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赏析诗歌等形式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1.学习秋天相关的汉字词汇。
2.了解怀念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3.能够识别和理解秋天的诗歌及其表达的意境。
教学内容
自我介绍
首先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氛围,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介绍自己。
自主阅读
学生精读《静夜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寄邱员外》等诗歌。
读后教师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学习和意境分析。
朗读
请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并请三人小组跟老师做比赛,获奖组可以获得感恩贴纸等小奖品。
感性体验
请学生听完秋天的话题音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想法。
思维拓展
请学生阅读张爱玲的《秋天的菜园子》一文,展开小组思维激发,让学生围绕“家庭与自然”展开讨论。
作文练习
让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话题讨论,以“怀念秋天”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文章,展示给大家听。
教学方法
采用问答式教学,读书小组讨论式教学,课堂演示式教学,小组演讲式教学等方式。
教学评估
通过朗读、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估,综合考察学生对秋天怀念的理解、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等方面。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既注重词语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程度。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运用“要素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文中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抓住关键字词句体会母亲的艰辛和无私伟大的爱,感受母亲形象。
4、联系生活,学会感恩与爱。
【学习重难点】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文中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抓住关键字词句体会母亲的艰辛和无私伟大的爱,感受母亲形象。
【学习方法】品读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导入新课本文作者叫,生于。
岁因病双腿。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之一。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瘫痪..侍.弄翻来覆.去..砸碎捶.打整宿.憔悴......唰唰啦啦仿膳.豌.豆诀.别絮絮叨叨....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怀念?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母亲,感受母爱1、当时,儿子和母亲的情况是怎样的?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6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言、行、色的句子,圈点其中重要的词句,并思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3、归纳母亲形象。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通过今天这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请大胆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分享。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写出来。
2、我想,今天你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你一定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三篇交流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活得热烈而辉煌。
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小编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秋天的怀念》教案1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第一次第二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秋天的怀念课时:2
姓名班级
课前热身:
1.走进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课前导读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
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学习过程。
聚焦目标一: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要求与步骤
(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自查字典标注读音和词义。
(2)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3)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不要看课本!)
瘫痪憔悴捶打暴怒沉寂央求烂漫
絮絮叨叨砸碎
3.根据原文填空(不要看课本!)
(1)双腿()后,我的脾气变得()。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我狠命地()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抓住我的手,()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4、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
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5、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6. 通过预习思考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可以分解成“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几个方面来理解文题。
抓住概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等要素去思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学习过程。
聚焦目标一:
1、自由散读课文,圈划令你感动的词句、段落。
要求:(1)时间:三分钟(2)有感情地朗读(3)适当批注。
2、读一读感动你的句子,说一说感动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细致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
并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
3、儿子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这一片深切怀念之情的?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母亲细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
(2)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②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色,思考文章哪些地方使你体会到母亲那深沉而无私的爱?
(提示:细细体会文中直接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对“我”暴躁任性的描写和母亲的慈爱宽厚的描写相对照中体会母爱的深沉与无
私。
)
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和“要好好儿活”?
(提示:可以从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段菊花的天真烂漫的描写中蕴涵着生命的一些精神和意义,以及作者所寄之情)
聚焦目标二:
一.拓展延伸
(一)基础练习
1、试着把第五段结尾的“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2、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二)学会表达
(1)、述说心声。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
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