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翻译论
- 格式:pptx
- 大小:357.87 KB
- 文档页数:23
教育论坛Education BBS■ 张素文浅探日语语法教学中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渗透摘要:日语语法的教学可以说是整个日语教学的核心与链条,它体现在日语学习的每一阶段,贯穿着日语教学的始终。
本论文一方面从日语教学的实践出发,结合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内容,探究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在日语语法课程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翻译预设思维。
翻译在语法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过程,关乎着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法结构理解的程度。
另一方面,从语法与精读、语言学之间的联系,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在这些领域中的体现中,多维视角探索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在课程中的渗透问题。
关键字:日语;语法;多元系统论日语语法作为日语学习的基础,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一天是脱离语法而单独进行学习的。
正因为认识到了语法的重要性,因此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课程中都单独设立了日语语法这门课程。
那么怎样把这门课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是作为高校教育者不能不深入考虑的问题。
本文试从多元系统翻译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角度来探析日语语法中翻译渗透表现。
1多元系统理论概说伊万佐哈尔以一个涵盖性的概念,即多元系统这个新术语来强调所有系统间的关系,虽其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文学作品为出发点的,但其理论的应用由于涉及其他各个系统的运作,因此可以视为是一个庞大的多元化的集合体。
系统内部的并不是无规律的组合,而是受社会、文化、历史等一系列相关部分的影响存在的,也就是说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对社会、文化、历史力量的研究同时进行的,此翻译理论在语法教学的体系中表现出的从横向系统上(各个系统间的联系)是与其他精读、语言学等课程间的联系,纵向系统上(系统内部间的联系)是其内容与翻译、文化间的联系。
2横向系统方面2.1精读课与语法课相辅相成如果说精读课上的语法从宏观上教授的话,那么语法课上的语法则是从微观上的补充与扩展,是更深层次的对语法现象的分析与概括。
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语法课上教授的内容与精读课的内容有重合的地方,就好像一句话重复说了两次一样,让学生们觉得乏味,枯燥。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广告语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广告传达效果的成败。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种包括社会、文化、心理、语言等层面的综合性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
员更全面地考虑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首先,从文化层面来看,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对广告语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广
告语中经常使用的敬语在英文广告语中并不适用,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促使其更贴近目标
语言和文化的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心理层面来看,广告语需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翻
译过程中注意转化情感和情绪,为消费者制造一种令人愉悦且积极的心理状态。
例如,汉
堡王的广告语“have it your way”就强调消费者拥有与众不同的饮食选择自由,这种广
告语的翻译策略要点是将个人化、自由自在的文化定位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凸显出这一广
告语的心理激励力度。
再者,语言层面的考虑也是必要的。
广告语需要使用简短、直白、易记的表达方式,
从而让广告记忆深刻并且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原汁原味
的同时,还要把握节奏感,确保翻译后的广告语语意简明扼要,节奏合理流畅,如麦当劳
的广告语“i’m lovin it”就表达了品牌的愉悦感,口语化的词汇让它更显时尚感,这种语言上的翻译策略要点是保证翻译后的广告语符合消费者的语言环境,使用生动、通俗易
懂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进行广告语的翻译时,需要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去思考翻译策略,将文化、心理和语言因素综合考虑进去,以实现广告宣传的营销效果和传达效果的最大化。
112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阐述赵 勃 西北师范大学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是由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主要说明文学系统行为和演变,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文学翻译方面影响巨大。
因此,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缘起、主要观点和概念以及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三个层面对该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阐述。
关键词: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系统;当代翻译理论一、多元系统理论的兴起与主要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文化层面。
最为著名的流派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学派。
其代表人物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
他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动态文化和异质文化。
佐哈尔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受系统关系的制约,是一项复杂的动态性活动,而不是一种预先可以固定的活动。
所以,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某种互动。
因此,翻译在系统范围内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互动相互密切关联。
佐哈尔还认为,传统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弊端,过分侧重于实证主义和物质内容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用现行的功能主义范式进行取代。
因此,他批评了以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为代表的日内瓦结构主义学派的静态系统观和非历史观(埃文-佐哈尔,2002:20),转而在总结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一套崭新的理论,即多元系统理论。
基于形式主义,多元系统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是由系统组成了混合体(杨柳,2009:31)。
佐哈尔把文本看作由多个层次组成的结构,让这些结构变成了一种多变的动态网络。
一方面,他吸取了索绪尔的“结构”这一概念,同时全面摒弃了索绪尔用静态结构来解释语言系统的做法;另一方面,为了强调社会文化系统的历时和共时的互动作用,提出了“动态结构”的概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的多种因素和变量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和跨语言之间的复杂交流过程。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考虑了诸多因素,如语言结构、文化差异、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以深入理解并解释翻译的本质和实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1. 翻译是多维度的交互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多维度的交互过程,涉及到多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包括源语言系统、目标语言系统、文化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这些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转换与传递,以达到准确和适宜的翻译效果。
2. 翻译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翻译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个体认知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
不同的因素和变量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翻译结果往往是多样的。
3. 翻译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任务时,需要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理解、加工和转换,然后生成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概括和推理等,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决策和行为。
在实践应用中,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得到体现:1. 跨文化适应性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性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增加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2. 专业化知识与素养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素养。
2019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多元系统翻译论本土化策略及其创新性研究(编号:1353MSYQN051);2018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与译学发展关联研究(编号:WY2018100-C )。
作者简介:韩雪(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1日。
引言多元系统是对早期翻译研究理论的拓展与延伸,主要指的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大系统,其具有的各个要素之间不具有平等关系,因此,各要素之间会相互争夺多元系统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得多元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
多元系统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存在的弊端,使得翻译跳出了文本的局限,转向了社会发展条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语境等更为宽阔的领域,为翻译提供了一套广阔的理论框架,可以让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对翻译的内容、过程以及产品做出描述性的研究。
1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视域下茶文化典籍外译的意义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典籍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不仅可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且也可以让外国人通过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而爱上了饮茶,从而打开国外茶市场,带动我国茶企业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内容繁多而且涉及到的范围又非常广,不仅包括茶文化的起源,不同类型茶的相关介绍,甚至还要对中国一些比较出名的产茶地域进行介绍,把茶文化的魅力和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关茶文化的中国典籍较多,但是翻译成外文的茶文化典籍就屈指可数,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不符合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要求。
从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来讲,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不是将文学技法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要保证其有秩序、层次分明的结构。
在过去,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一直以来都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位置,甚至被看成是一个次要的系统,但是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视域下,翻译文学并不总是处于一种次要的地位,很多时候都应该处于主要的地位。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化,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多样性、翻译规范的多元性以及翻译实践的跨文化性等方面。
文章展望了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理论创新等建议,以期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
在多元系统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不同语言、文化和文学系统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多元系统理论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认为翻译文学是目标语言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原创文学、口传文学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借鉴和模仿上,也体现在翻译文学对目标语言文学的创新和推动上。
多元系统理论还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即翻译活动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所遵循的规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可能因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异,但它们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翻译规范的存在使得翻译活动在多元系统理论中具有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面貌。
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以及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多元系统理论,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是一种将文学和社会视为开放、动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可以用于分析和解释人类行为。
在广告翻译中,多元系统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
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则,并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历史等等。
在广告翻译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系统应用到翻译策略中。
首先,从生理系统的角度来看,广告语的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还需要考
虑目标受众的文化因素。
例如,在翻译餐厅的广告语时,不同文化的人对食物的口味、烹
饪方式、菜单名称等方面的偏好都不同,因此翻译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调
整。
其次,从心理系统的角度来看,广告语的翻译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
状态。
例如,在翻译保健品的广告语时,需要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要考虑到他
们的信任和认同程度,从而调整翻译策略。
最后,从历史系统的角度来看,广告语的翻译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传统。
例如,在翻译历史文化遗产的广告语时,需要考虑到该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地域
特色和文化传承,从而制定更为准确的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多元系统理论为广告语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翻译人员应该根据
目标受众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多个方面,制定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
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多元系统理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
这些因素可以包括文化、社会、心理、语言和意识形态。
因此,在翻译广告语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词语本身的含义。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有以下几种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把广告语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方法通常适用于具有普遍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Just do it”可以直接翻译为“只需去做”。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意义,通过使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方法通常需要根据语言、文化和情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例如,“I’m loving it”可以意译为“让我心动不已”。
3. 措辞上的变化法措辞上的变化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适当修改广告语中的词汇,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这种变化通常不会改变原文的含义。
例如,“Think Different”可以变为“与众不同的思维”。
4. 释义法释义法是指对广告语中的某些词语进行解释,以便受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这种方法通常在翻译复杂语句时使用。
例如,“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可以解释为“无与伦比的驾驶体验”。
5. 原则性借译法原则性借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借用另一个词语或成语来表示与原文含义相似的意思。
这种方法通常在表达深层意义时使用。
例如,“Impossible is nothing”可以借译为“一切皆有可能”。
6. 味道相同法味道相同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所要传达的感觉和情感。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涉及艺术、文学或情感表达的广告语。
例如,“Think different”可以翻译为“别样思维”。
总之,翻译广告语时应该根据多元系统理论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含义。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摘要: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多元系统论”尤其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阐释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研究;理论贡献;局限性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来源是俄国的形式主义。
出于对印象主义和实证主义批评的不满,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并不只是文学技法的简单堆积,而是“有秩序、分层次的结构”。
文学作品或文学类型是一个结构整体;文学本身同样是“有层次组织、自我更新的整体”。
(廖七一,200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首次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这个术语。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传统上的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次要系统,但埃文·佐哈尔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阐释了翻译文学什么时候在文学系统中处于主要地位,什么时候处于次要地位。
一、多元系统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polysystem)是指一整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包括文学系统、半文学系统,及社会内的外文学系统。
该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经济、文学、政治、意识形态等,皆为系统,而非各种独立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每个社会符号系统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相反是个开放的体系,由许多不同元素组成,这些不同元素组成不同的子系统,它们相互交叉,部分互相重叠,各有不同行为,却又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互相依存。
(张南峰,2004)这些系统是分等级的,有些系统处于中心位置,是“主要系统”,有些系统处于边缘位置,是“次要系统”。
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看林纾的翻译一、引言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翻译理论。
此论打破了翻译在文本上对等的传统观念,而将其置于译入语文学、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系统之中进行考察,予以定位,并给出了相应的翻译准则等概念。
二、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概述佐哈尔在多元系统中提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是由相关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开放结构,即多元系统。
这些子系统“相互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内所处的位置及其内部系统结构有着密切联系。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属强势文化,翻译文学就处于弱势地位,这时译者多采用归化式的翻译方法,修改抑或舍弃原文的某些内容或形式,使其适合于本土文学规范,译文更具“可接受性”,但会“流失”较多原文特色,“充分性”不足;如果民族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属弱势文化,翻译文学则位于主要地位,这时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译者的任务是努力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构建译入语本土文学所缺少的新模式,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充分性”方面最大可能地贴近原文,融入更多的原文色彩,减少原作中语言及文化特色的损失,从而将原作中的新元素带到译入语文化系统中。
三、林纾其人相左。
其实林纾并不反对白话,他还写过白话诗,他只是反对尽废古文。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琴南不谙外语,不能读外国原著,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
林纾一生著译甚丰,共译小说超过213部,翻译小说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的作品,其他还包括有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作品。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引言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一种关于语言翻译的理论框架,它探讨了语言翻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一理论视角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多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规则。
通过研究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由一套特定的规则和结构组成,用于构建意义和表达言语。
这些子系统可以是语法系统、语义系统、语用系统等等。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这些不同系统,并进行相应的转换和调整。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异质性。
这意味着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涉及到更加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句子结构的排列方式;而在其他语言中,时间顺序的表达可能与句子结构无关。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这些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应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跨语言之间的差异。
它对于翻译实践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醒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
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同子系统,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转换。
这样可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歧义和误解,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启发了翻译教育的改革。
传统的翻译教育主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的翻译技巧的训练。
然而,这些教育方法忽视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翻译的挑战。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者需要具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敏感性,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因此,在翻译教育中引入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翻译能力。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中文翻译文学。
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多元素的系统,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多元系统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系统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要素可以是语言、文化、历史等。
层次表示翻译中的不同级别,例如,翻译可以在单词、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进行。
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适应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多元系统论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来探索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多元系统论在中文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的指导。
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文学作品,从而拓展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多元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翻译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翻译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源语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沟通媒介的译者,必须考虑到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多元系统理论是怎样阐释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一、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该学派主要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埃文-佐哈尔出版了《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根据该理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也就是由符号主导人类交际形式,诸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须视为系统而非又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
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元”系统。
要全面并充分的理解各个系统,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中来研究。
后来佐哈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
作为整个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次系统,文学系统是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研究翻译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大的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化因素。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最少两个文化系统,即源语文化系统和译入语文化系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取决于其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