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系统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元系统论”

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2]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学系统”。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3]文学系统被定义为“一个不断与其他秩序相互影响的文学秩序的功能系统”。佐哈尔声称,多元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应该研究文学系统中的“名著”和高雅文学,同时也要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等等。一个文本在系统内的地位是高雅是俚俗并非取决于该文本的“内在特征”,而是取决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二“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的新认识

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多元系统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

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多元系统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的多元系统里可能占据中心位置的三种客观条件。第一种情形是,一种多元系统尚未定形,也即该文学的发展还处于“幼嫩”状态,还有待确立;第二种情形是,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的大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或处于“弱势”,或两者皆然;第三种情形是,一种文学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在第一种情况中,翻译文学可以给较年轻的目的语文学提供各种文学作品。在第二种情况中,译作不仅带来了新鲜观点,而且为本土作家们提供了模仿的样版。第三种情况,当传统的文学模式无法激发新一代的作家们时,他们便诉诸于翻译作品来寻求新观念及新的艺术形式。[4]

佐哈尔又指出,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占据主要或次要地位,不一定等于说整个翻译文学都处于同一个位置。有时候某一部分的翻译文学会占据中心地位,另一部分可能处于边缘位置。文学之间的接触关系与翻译文学的地位息息相关,当外来文学大规模进入一个文学系统时,外来文学源语的地位对其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学中的地位影响重大,只有这一部分才有可能占据中心位置。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成为影响译者采取翻译规范和策略的重要参照元素。当翻译文学占据主要地位时,由于翻译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参与创造新的、主要的模式,因此,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从本国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而是在于打破传统。在这种情况下,译文的充分性方面会倾向于原著,将原著中许多新元素带到目的语的文化系统中。如果目的语文化中的文学系统是强势的,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那么翻译者只能屈服目的语系统里一些原有的规范,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求已有的模式。

佐哈尔进而又探讨了翻译作品与文学多元系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和文学条件部分地决定了该翻译什么。具体地说就是,如果一个文学多元系统缺乏一些特征时,那么那些有着这类特征的翻译作品则最有可能被引入该系统,从而使该系统更加完整和具有动态特征。佐哈尔认为,任何系统产品的生成和运作方式都受到一个形式库(repertoire)控制,而该库是由规范和素材所组成。保守系统根据形式库所规范的模式而生成它的产品,因此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它的产品成为“次要”产品;而革新型系统会吸纳一些新元素来拓展、革新形式库,从而降低产品的可预测性,由此也就生成了“主要”产品。以翻译文学为例,当它处于某一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它将参与创造主要模式,甚至打破传统规范;但当它处于边缘位置时,它更倾向于去寻找现成的模式来进行套译。因此,第一种情况下的翻译将更关注“充分性”(adequateness),而第二种情况下的翻译则更关注“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多元系统论还注意到了翻译文学的地位对翻译规范、行为模式及翻译策略的影响。但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时,翻译工作往往会在目标文学系统中为外国的文本寻找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译入语文学的中心位置时,译者则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参与译入语文学中新的一级模式的创造过程。

三对“多元系统论”已作的研究

多元系统论包含了对文学、翻译和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以及三者关系的深刻洞察。佐哈尔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提出的多元系统论,近年来对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本人也被视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多元系统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换的静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