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334.50 KB
- 文档页数:15
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国际商务英语对国内外商务交流、我国对外商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翻译失准、缺乏新意等问题,在这一定程度将会影响我国对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因此,在对国际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应根据不同商务文本的不同类型,并结合相应的翻译标准,进行相应的翻译,以促进我国的对外商业发展。
标签: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措施“商务英语”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义转换,同时也是信息、文化、内容的转化,想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参考标准。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存在突出的“二元对立含义”,而后随着翻译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外学者逐步认识到了翻译的“多元化”,意味着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应该以更为包容的态度来承认翻译中存在的若干个标准。
促生“多元理论”的成因较多,如商务法律、商务法规、商务广告的翻译方法不同,许多学者认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应该具有“最高原则”,而笔者认为,翻译是将原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某一个原则下对翻译质量、尺度进行约束。
在“多元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根据不同商务英语文本的特征,根据行业特色,进一步将翻译方法细化。
1多元化翻译标准相关理论概述1992年AndreLefevere曾指出:“翻譯是一种对原文进行重新的活动,不能切实地展现出原文的面貌,主要是由于翻译总会受到思想、文化及社会三大因素的影响。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化,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击与碰撞。
由于中外文化历史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也必然不同。
对于译语系统与原语系统而言,在交际环境、文化意识、语言风格、风俗习惯、语篇文体各个层面,它们都有属于自身特有的规范,对于不同的规范,译者必然会进行不同的选择。
2005年,我国汉语研究者杨自检教授曾提出:“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组建一个多元化的研究中心。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广告语是一种宣传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其翻译策略涉及到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活动的系统,其意义在于语言使用者与语境的相互作用。
在广告语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考虑广告的目的、受众、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因素,以确定合适的翻译策略。
广告语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促使其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注重保持广告语吸引力和说服力。
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隐喻等,以突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翻译者需要适当调整语言风格,使其符合目标受众的口味和喜好。
广告语的受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目标受众对广告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价值观、习俗和口头表达方式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广告语时,翻译者可以采用文化转换策略,将特定文化概念和习俗转变为目标文化中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广告语往往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隐喻等语言形式,以达到引起消费者兴趣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注意这些特殊语言形式的传达。
可以采用直译、意译、解释等翻译策略,以保持广告语的艺术感和创意性。
翻译者还可以采用同音翻译、替换翻译等方法,以保持广告语在目标语言中的效果。
广告语通常需要简洁明了、鲜明有力,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达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注意保持广告语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可以采用省略翻译、合并翻译等方法,以便在目标语言中尽量保持原文的表达效果。
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应当综合考虑广告的目的、受众、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
翻译者应当注重保持广告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并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要注意传达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和隐喻等特殊语言形式,以及保持广告语的简洁明了和鲜明有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广告的信息,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并促使其购买行为。
112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阐述赵 勃 西北师范大学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是由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主要说明文学系统行为和演变,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文学翻译方面影响巨大。
因此,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缘起、主要观点和概念以及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三个层面对该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阐述。
关键词: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系统;当代翻译理论一、多元系统理论的兴起与主要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文化层面。
最为著名的流派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学派。
其代表人物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
他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动态文化和异质文化。
佐哈尔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受系统关系的制约,是一项复杂的动态性活动,而不是一种预先可以固定的活动。
所以,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某种互动。
因此,翻译在系统范围内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互动相互密切关联。
佐哈尔还认为,传统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弊端,过分侧重于实证主义和物质内容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用现行的功能主义范式进行取代。
因此,他批评了以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为代表的日内瓦结构主义学派的静态系统观和非历史观(埃文-佐哈尔,2002:20),转而在总结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一套崭新的理论,即多元系统理论。
基于形式主义,多元系统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是由系统组成了混合体(杨柳,2009:31)。
佐哈尔把文本看作由多个层次组成的结构,让这些结构变成了一种多变的动态网络。
一方面,他吸取了索绪尔的“结构”这一概念,同时全面摒弃了索绪尔用静态结构来解释语言系统的做法;另一方面,为了强调社会文化系统的历时和共时的互动作用,提出了“动态结构”的概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的多种因素和变量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和跨语言之间的复杂交流过程。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考虑了诸多因素,如语言结构、文化差异、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以深入理解并解释翻译的本质和实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1. 翻译是多维度的交互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多维度的交互过程,涉及到多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包括源语言系统、目标语言系统、文化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这些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转换与传递,以达到准确和适宜的翻译效果。
2. 翻译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翻译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个体认知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
不同的因素和变量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翻译结果往往是多样的。
3. 翻译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任务时,需要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理解、加工和转换,然后生成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概括和推理等,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决策和行为。
在实践应用中,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得到体现:1. 跨文化适应性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性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增加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2. 专业化知识与素养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素养。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宋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4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缺陷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93-02一、多元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以形式主义为基础,把社会的各种符号如语言、文学、经济等等看做是一个开放且动态的大系统。
佐哈尔把这样包含多种社会符号的关系网看做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互相交叉组成的大多元系统。
这个大多元系统中所包含的子系统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则处于边缘位置,它们的地位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它们永远在争夺中心的位置。
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翻译研究学派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
到了发展后期,翻译研究派与多元系统学派逐渐融合,但此时的多元系统派已不满足于翻译研究派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的“多元系统”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
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多元系统派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的视角。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新理论,将翻译现象与时代社会背景下的语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翻译观在多元系统中,翻译通常是被认为处于次要地位的。
佐哈尔则认为,文学翻译在一个文学系统里的位置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如果从某一文化的文学状态的角度来观察,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地位,也可占次要地位。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一种理论。
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虽然在西方学术界早就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但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特殊的国情,所以直至八十年代末国内学术界对它仍知之甚微。
直至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理论。
但是真正把它介绍到国内学术界来,那也已经是九十年代末的事了.比起国内学术界,我国香港台湾的学者与多元系统理论的接触显然要比大陆学者早,他们在1994年即已直接聆听了埃文-佐哈尔的报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在台港也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很大的廻响”。
1在台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1年第3期《中外文学》推出的“多元系统研究专辑"也许可视作这方面的一个标志.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之所以迟迟未能在华人文化圈内产生较为热烈的反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本身比较艰涩,牵涉的学科又过于庞杂,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等,无不涉及;另一方面,更因为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和关注较多地仍旧停留在文本以内,而对翻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外部研究的意识尚未确立,这使得他们即使接触到了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一时会觉得它似乎与他们心目中的翻译研究相距甚远,甚至没有关系。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多元系统理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
这些因素可以包括文化、社会、心理、语言和意识形态。
因此,在翻译广告语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词语本身的含义。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有以下几种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把广告语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方法通常适用于具有普遍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Just do it”可以直接翻译为“只需去做”。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意义,通过使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方法通常需要根据语言、文化和情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例如,“I’m loving it”可以意译为“让我心动不已”。
3. 措辞上的变化法措辞上的变化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适当修改广告语中的词汇,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这种变化通常不会改变原文的含义。
例如,“Think Different”可以变为“与众不同的思维”。
4. 释义法释义法是指对广告语中的某些词语进行解释,以便受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这种方法通常在翻译复杂语句时使用。
例如,“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可以解释为“无与伦比的驾驶体验”。
5. 原则性借译法原则性借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借用另一个词语或成语来表示与原文含义相似的意思。
这种方法通常在表达深层意义时使用。
例如,“Impossible is nothing”可以借译为“一切皆有可能”。
6. 味道相同法味道相同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所要传达的感觉和情感。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涉及艺术、文学或情感表达的广告语。
例如,“Think different”可以翻译为“别样思维”。
总之,翻译广告语时应该根据多元系统理论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含义。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
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
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
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
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引言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一种关于语言翻译的理论框架,它探讨了语言翻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一理论视角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多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规则。
通过研究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多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由一套特定的规则和结构组成,用于构建意义和表达言语。
这些子系统可以是语法系统、语义系统、语用系统等等。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这些不同系统,并进行相应的转换和调整。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异质性。
这意味着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涉及到更加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句子结构的排列方式;而在其他语言中,时间顺序的表达可能与句子结构无关。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这些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应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跨语言之间的差异。
它对于翻译实践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醒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
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同子系统,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转换。
这样可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歧义和误解,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启发了翻译教育的改革。
传统的翻译教育主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的翻译技巧的训练。
然而,这些教育方法忽视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翻译的挑战。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者需要具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敏感性,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因此,在翻译教育中引入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翻译能力。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中文翻译文学。
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多元素的系统,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多元系统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系统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要素可以是语言、文化、历史等。
层次表示翻译中的不同级别,例如,翻译可以在单词、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进行。
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适应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多元系统论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来探索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多元系统论在中文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的指导。
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文学作品,从而拓展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多元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翻译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翻译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源语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沟通媒介的译者,必须考虑到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多元系统理论是怎样阐释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一、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该学派主要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埃文-佐哈尔出版了《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根据该理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也就是由符号主导人类交际形式,诸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须视为系统而非又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
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元”系统。
要全面并充分的理解各个系统,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中来研究。
后来佐哈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
作为整个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次系统,文学系统是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研究翻译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大的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化因素。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最少两个文化系统,即源语文化系统和译入语文化系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取决于其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