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二讲 心电图导联_波形及临床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44.79 KB
- 文档页数:2
心电图详细讲解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简称ECG)是通过皮肤上放置电极,测量心脏电活动信号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图形由一系列的波形组成,反映了心脏在各个时期的电活动及其传导路径。
本文将详细讲解心电图的各个波形、曲线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一般分为12导联和单导联两种。
12导联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位置的变化,对心脏的整体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单导联心电图只记录了一个导联的心电图,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检查需要。
以下将以12导联心电图为例进行讲解。
在正常的心电图中,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波形和间距。
首先是P 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和收缩;之后是PR间期,代表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然后是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去极化和收缩;最后是ST段和T波,分别代表心室的应激期和去极化。
整个心电图的一个周期大约是0.8秒。
首先讲解P波。
正常的P波为圆锥形、均匀而光滑,代表心房去极化和收缩。
P波的振幅一般小于0.25mV,持续时间在0.08秒以内。
当P波高度超过0.25mV或持续时间延长时,可能表示房室传导阻滞或房颤等异常情况。
接下来是PR间期。
PR间期是指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的起点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在0.12-0.2秒之间。
PR 间期的延长可能表示房室传导阻滞,如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然后是QRS波群。
QRS波群主要由Q、R、S三个波峰组成,代表心室的去极化和收缩。
Q波一般为向下的波谷,R波为向上的最高峰,S波为向下的波谷。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时间间隔在0.06-0.12秒之间。
QRS波群的变异可能表示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等病理情况。
接下来是ST段和T波。
ST段是QRS波群结束的位置,代表心室的应激期。
正常情况下,ST段与基线齐平或略低于基线,持续时间少于0.2秒。
当ST段高于基线时,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T波代表心室的去极化。
正常情况下,T波应呈对称、光滑和圆顶形态。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反映心脏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工具,而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提示潜在的心脏问题。
1. P波:P波是指心脏收缩前房室结神经传导时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房室传导功能。
P波增宽、增高或倒置可能表明房室传导异常,如心房肥大、心房扑动等。
2.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脏室壁激动的快速传导,代表心室收缩。
QRS波群增宽可能提示心室传导阻滞,而Q波增深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3. ST段:ST段是指QRS波群结束后到T波开始之间的水平线段,代表心室收缩后的复极过程。
ST段抬高可能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包炎,而ST段压低可能表明心肌缺血。
4. T波:T波是指心室复极后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心室的再极化。
T波高尖可能表明心室肥大或高血钾,而T波低平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心绞痛。
5. QT间期: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脏电搏动的整个过程。
QT间期延长可能与心室肌动作电位延迟或电解质紊乱相关,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6. U波:U波是正常心电图中的一种小振幅波形,代表心室后期复极。
U波增高可能表明高血钾或心室肥厚,而U波压低则可能表明低钾或心包填塞。
临床意义:利用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与评估。
1. 判断心脏是否节律正常: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T波能够反映心脏节律的正常与否。
通过分析波形特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病变。
2. 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压低、Q波增深等心电图特征是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这些特征的出现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心脏损害。
3. 评估心脏肥大和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肥大和心脏壁运动异常通常会导致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常用临床检查方法。
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波形,可以了解心脏的正常或异常电活动,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变。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临床上的意义。
1. P波:P波是心脏的右心房除极所产生的波形。
它通常应该是正常的、单一的、向上的波峰,并且持续时间应在0.06-0.12秒之间。
如果P波形态改变或持续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心房肥厚或房性逸搏。
2.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室除极的电活动所形成的波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由一个Q波、一个R波和一个S波组成,其中R波是最高峰。
持续时间应在0.06-0.1秒之间。
Q波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或坏死,而QRS波群增宽可能是心室传导延迟的表现。
3.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结束至T波起始之间的水平线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基线平行。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或心肌炎的表现。
4. T波:T波是心室复极过程中产生的波形。
正常情况下,T波是向上、向下或平坦的,与P波的方向相反。
T波的倒置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心肌病有关。
5. U波:U波是在T波之后产生的小波峰。
正常情况下,U波通常不可见或仅在特定心电图导联上出现。
U波增高可能与低钾血症或其他电解质紊乱有关。
这些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例如,心电图可以用来诊断心律失常。
根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特征波形,例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医生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药物治疗或电复律。
心电图还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缺血。
当心肌供血不足时,心电图可以显示出ST段的改变,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来监测心脏各部分的功能状态,例如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情况,心室传导速度以及心电轴的方向等。
1.P波:代表心房激动时的电位变化。
正常心电图Ⅰ、Ⅱ导联P波向上,而aVR导联P波倒置;aVL,Ⅲ及V1、V2等导联P波可向上,倒置,或呈双向。
正常向上的P波顶部圆滑,时限<0.12s,振幅<0.25mV。
2.PR间期,表示激动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到达心室的时间。
正常时限0.12~0.20s,婴儿及心跳较速者,PR间期可较短。
PR间期延长常代表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代表心室激动时的电位变化。
正常QRS波群时间<0.12s。
在肢体导联,每个导联QRS波群振幅的绝对值相加≥0.5mV,若<0.5mV称低电压。
胸导联每个导联QRS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应≥0.8mV。
在胸导联中V1的R波一般≤1.0mV,V5的R波一般≤2.5mV,若电压过高,常提示心室肥大。
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5.ST段:起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代表心室缓慢复极,应在零电位线,可稍向上或向下偏移(向下偏移≤0.05mV,向上≤0.1mV,但在V1、V2导联中向上偏移可达0.3mV,V3≤0.5mV)。
若ST段上下偏移超过正常范围,可见于心脏病变等。
6.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压变化。
正常情况下,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如在aVR导联T波倒置,而V5导联T波向上)。
T波振幅在肢导联一般是0.2~0.6mV,在胸导联可能高达1.2~1.5mV,一般T波振幅应不小于同一心动周期R波的1/10。
T波改变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加以解释,一般可见于心肌病变。
7.QT间期:代表心室激动开始到复极完毕所需的时间,此段时间随心搏速率而改变。
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间期较长。
正常范围0.32~0.44s。
QT间期延长可见于心肌病变。
8.U波:是在T波之后的一个较低的波,形成机制尚不甚明了。
一般方向与T波一致,应较T波为低,通常不超过0.05mV,但V3导联的U波有时可达0.3mV,U波特别明显时可见于低血钾情况。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将人体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可视化波形的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可以准确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是医生进行初步判断患者心脏健康情况的重要依据。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其意义。
正常心电图波形由一系列标准化的波形组成,包括P波、QRS波群、T波等。
这些波形代表了心脏在不同的电活动阶段的传导与收缩情况。
解读心电图波形时,医生会根据波形的形态、周期、间期、幅度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1. P波代表心房收缩:正常心电图中,P波形态应该是正向的,表示心房的收缩。
若P波有异常的形态或延迟出现,可能提示心房异常、心房扩大或传导障碍等问题。
2. 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QRS波群通常呈现出一组“Q-R-S”波形,表示心室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形态与幅度一致,时限也符合标准。
若QRS波群形态异常,可能暗示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问题。
3. T波代表心室复极:T波是心电图中另一个重要的波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与QRS波群的方向相一致。
若T波增高或倒置,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关注心电图的其他特征,如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以全面评估心脏功能状态。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对于评估心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 排除心脏疾病:正常心电图意味着患者心脏的基本功能正常,可以排除一些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如心绞痛、心电图异常、心律不齐等。
2. 评估心脏负荷:正常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负荷的变化。
例如,运动员的正常心电图可能会显示心率较慢,心室肥大。
3. 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正常心电图可能意味着病情相对轻微,可选择药物治疗;而异常心电图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手术治疗。
4. 监测心脏健康变化:正常心电图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心脏的变化。
生理学理论指导: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U波)。
1.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波形小而圆钝,0.08-0.11s。
2.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0.06-0.10s。
3.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0.05-0.25s,方向与QRS主波方向同。
4.U波:有时在T波后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与T波同。
各波之间时程关系的意义:
1.PR/PQ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0.12-0.20s,代表房室传导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时,此期延长。
2.PR段:P波终点到Q波起点,由兴奋传导通过房室交界区形成,非常微弱,回到基线水平。
3.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到复极化完毕的时间,与心率成反变关系。
4.ST段: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代表2心室均处于去极化状态,一段等电位线。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能够检测心脏的正常或异常的电活动,并反映在纸上的波形之中。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心脏功能和疾病的类型、程度以及预后,因此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1. P波:P波是从心房的除极开始到心房的最后一部分除极完成的过程,代表心房肌的除极和兴奋。
正常的P波应具有一致的形态,并且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其持续时间一般应在0.08秒以内。
异常的P波形态和持续时间可能意味着心脏存在房室传导障碍、心房肥大或心房颤动等问题。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肌细胞的除极和兴奋。
正常的QRS波群应该是持续时间在0.06-0.10秒之间,并且形态一致。
QRS波群的异常形态和持续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障碍或束支传导阻滞等问题。
3.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结束时到T波开始的部分,代表心室的再极化或复极化。
正常情况下,ST段为等电位线,它的抬高或下降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药物影响等问题。
4. T波:T波代表心室肌肌细胞的复极化,是心室舒张期电活动的结果。
正常的T波应呈圆顶形,振幅应与正负极性相符。
T波的异常形态和振幅改变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电解质失衡或药物副作用等问题。
二、心电图波形的临床意义1. 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帮助判断某些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通过观察波形的异常变化,医生可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ST段的抬高或下降可以帮助医生确认心肌缺血的程度,而新出现的Q波和ST段抬高可能提示心肌梗死的发生。
3. 心室肥大和心室扩张:观察QRS波群的形态和持续时间可以评估心室肥大和心室扩张的程度。
这对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等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在心脏的每一次跳动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播到外部,并被心电图机器捕捉和记录下来。
2.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在特定部位放置电极,用来捕捉特定的心脏信号。
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它们可以提供心脏不同区域的电信号信息。
3.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信号在时间和电压上的变化,通常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的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通过测量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隔,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功能。
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心电图的准备在进行心电图记录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以确保电信号的传导。
其次,患者需要脱掉衣物,以便操作人员可以贴上心电图电极。
2. 心电图的操作心电图的操作通常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他们会在患者的身体特定位置贴上电极,并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
记录过程通常持续几分钟,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呼吸,并避免移动。
3. 心电图的记录一旦心电图记录完成,操作人员会对记录进行检查和保存。
心电图记录可以以纸张打印输出,也可以保存成电子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检查。
三、心电图的解读技巧1. 心电图的基本节律在进行心电图解读时,首先需要了解心电图的基本节律。
正常的心电图应该包括P波、QRS波和T波,并且它们的形态和间隔应该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2.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除了正常的波形之外,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如P波增宽、QRS波增宽、ST段改变等。
这些异常波形可能代表着心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3. 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最后,需要将心电图的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有些心电图异常可能并不代表着严重的心脏问题,而有些正常的心电图可能患者却出现了严重的心脏症状。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它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讲解。
一、心电图的来源和原理心脏是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构成的,它们产生的电活动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电极传导出来,形成心电图。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沿时间轴的变化情况。
心电图有三个主要的波形:P波、QRS波群和T 波,它们分别代表了心房、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二、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和标准导联位置心电图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不同部位来记录不同导联的心电信号。
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和Ⅲ导联)、胸导联(V1-V6导联)和肢导联(aVR、aVL和aVF导联)。
标准导联通常用于评估心脏整体的电活动情况,而胸导联则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前后位和左右位的电活动变化。
三、常见的心电图波形1. P波:P波是由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正向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以内。
2.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收缩的电活动。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均匀且持续时间在0.12秒至0.10秒之间。
3. T波: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肌肉再次极化的电活动。
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状应该与QRS波群一致。
四、心电图的常见异常表现和诊断意义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等。
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律情况,为临床医生进行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的表现是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
这些异常波形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指心脏的心室壁增厚,通常是由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引起。
8种正常⼼电图波形及临床意义⼼电图是临床上常规检查之⼀,在⼼⾎管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诊断冠⼼病、⼼律失常、先天性⼼脏病及⼼肌病等,危重患者,尤其是急诊与⼼内科危重患者都需要进⾏⼼电图检查。
熟悉正常⼼电图波形变化是快速鉴别异常⼼电图的基础,⼩编整理了正常⼼电图波形及临床意义,供⼤家参考。
⼼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电激动,⼼房和⼼室的电激动可经⼈体组织传到体表。
正常⼼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房室结(激动传导在此延迟0.05~0.07秒),然后沿着希⽒束→左、右束⽀→浦肯野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传播,引起⼀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电图的相应波段(图1)。
图1、⼼脏各部位动作电位与⼼电图各波段的关系正常⼼电图是由⼀组波形构成的。
每⼀次⼼脏搏动前都先在⼼电图上记录出这么⼀组波形,下⾯是⼀组正常的12导联⼼电图波形(图2)。
图2、正常12导联⼼电图波形临床⼼电学对这些⼼电图不同的波段规定了统⼀的名称,不同的波形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其名称和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个⽅⾯:1、P波:最早出现,波幅较⼩(图3),反映了⼼房的除极过程;P波前1/3代表右⼼房除极,中1/3代表右左⼼房共同除极,后1/3代表左⼼房除极。
P波的时长<0.12秒,P波的振幅在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aVL导联P波⽅向不定,V1导联的P波可呈双向。
图3、P波2、PR间期:从P波起点⾄QRS波群的起点,反映⾃⼼房开始除极⾄⼼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图4)。
⼼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秒。
在幼⼉及⼼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在⽼年⼈及⼼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般<0.22秒。
图4、PR间期3、QRS波群:是⼀组波幅较⼤的波群,代表左、右⼼室复极产⽣的电位变化(图5)。
图5、QRS波QRS波群正常⼈为0.06~0.10秒,不同的到导联波形不同,胸导联:正常⼈V1、V2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R波多在1.2~1.8mV之间,最⾼不超过2.5mv。
心电图导联、波形及临床价值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二讲心电图导联、波形及临床价值薛松维《执业助理医师(全科)进修教育讲座》编者按:为了帮助基层医生学习心电图基本知识,掌握看图诊病的基本技能,从这一期开始,本刊在《执业助理医师(全科)进修教育讲座》栏目开设了《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系列连载。
与以往的心电图教材不同的是,本讲座以基层内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为对象,更多地强调从临床的视角来看心电图,突出实用性,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每一讲一个主题,从实例引出概念,临床用得上的多讲,不实用的少讲或不讲。
我们希望通过本讲座使更多的基层医生能够学懂、看懂心电图,并能运用于临床工作中,同时欢迎读者随时将你们的意见、要求和问题告诉我们。
一、心电图导联系统有哪些心电图导联是指探查电极(电极板)放在身体的部位,以及电极与心电图仪正负极连接后产生的电位差。
通常所说的12导联心电图由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胸前导联三套导联系统组成。
1.什么是标准导联标准导联又称双极肢体导联,分别称为标Ⅰ、标Ⅱ、标Ⅲ(L1、L2、L3)。
标Ⅰ是左上肢连心电图仪正极,右上肢连负极;标Ⅱ是左下肢连正极,右上肢连负极;标Ⅲ是左下肢连正极,左上肢连负极。
导联已在心电图仪内部连接,但在外部需要我们按照电极板的颜色正确连接。
一般按右上、左上、左下、右下的顺时针次序分别连接红、黄、绿、黑电极板。
注意:如左右手反接将会出现标导相反的心电图形,造成对心律的误诊。
2.什么是加压单极肢体导联与标准双极导联从“大面”上观察心脏不同,单极肢体导联是从“某一点”上观察心脏,但这一点的电动势实在太弱,于是人为的通过心电图仪增加50%的电压,使心电图的波形显现得更清楚,这就是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它由aVR、aVL、aVF三个导联组成。
aVR导联代表加压加在右上肢(Right),aVL导联代表加压加在左上肢(Left),aVF导联代表加压加在左下肢(Foot)。
3.什么是胸前导联胸前导联又称威尔逊(Wilson)导联,它的本质是单极胸前导联,可以从胸前的某个点更加近距离的观察心脏,分别称V1、V2、V3、V4、V5、V6。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二讲心电图导联、波形及临床价值薛松维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11(18)1
【摘要】@@ 一、心电图导联系统有哪些rn心电图导联是指探查电极(电极板)放在身体的部位,以及电极与心电图仪正负极连接后产生的电位差.通常所说的12导联心电图由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胸前导联三套导联系统组成.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薛松维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二十六讲心房扑动 [J], 薛松维
2.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二十七讲心房颤动(一) [J], 薛松维
3.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二十八讲心房颤动(二) [J], 薛松维
4.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二十讲预激综合征(一) [J], 薛松维
5.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二十九讲心室扑动与颤动及濒死性心律失常 [J], 薛松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