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肺通气1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46
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插管及临床定位1. 成功单肺通气的标准◆双腔气管导管(duble lumen tube,DLT)或支气管阻塞导管的位置理想能达到功能性肺隔离(Lung Separation)。
♦能保证适当的通气和氧合。
以上三个标准缺一不可!而其中 ♦条也是单肺通气的目的。
2. Robertshaw型DLT插管及定位方法目前Carlen和White两种导管在临床上已经少用,而以Robertshaw导管最为普遍,故仅介绍Robertshaw型DLT插管法:(1) 插管前准备:检查气囊有无漏气:导管气囊可容纳20ml空气(注气以不漏气为度),支气管气囊注气仅3ml。
然后,插入支气管管芯(插入左侧),将DLT弯曲之所需弯度。
(2) 插管步骤:◆暴露声门。
右手握导管,并使导管远端开口斜面向上,指向会厌。
♦导管进入声门后拔去导管芯。
如为左支型DLT,将患者头部转向右侧,并徐徐推进导管,以使导管沿气管壁滑入左主支气管(有轻度阻力)。
如为右支型DLT,则将患者头部向左转动。
另外一种插管方法为,导管进入声门后拔去导管芯,并将导管向左(左支型)或向右(右支型)旋转向90 ,使导管尖端分别指向左或右主支气管,徐徐推进,直至有轻度阻力,提示导管尖端已进入左或右主支气管。
插入深度约29~31cm。
临床定位法:◆核对气管导管位置:DLT插入后,给导管气囊充气,人工呼吸,位置适当时两侧胸廓呼吸动度应当良好且对称,两肺呼吸音清晰且均匀一致;若呼吸动度和呼吸音不一致,且气道阻力大,可能DLT插入过深,DLT管腔开口可能贴近主支气管或隆突,应一边退出导管一边观察呼吸情况,以确定DLT正确位置。
核对左侧支气管导管位置:钳夹右侧支气管导管帽盖近端的接口通气连接管,并卸掉帽盖;给左支气管导管气囊缓慢充气,直至左肺不出现漏气,注气量一般不超过2ml;重新松开右侧钳,盖好帽盖;听诊两肺呼吸音清晰且均匀一致,表示支气管导管气囊未堵塞气管或对侧主支气管腔。
关于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前言在胸腔内疾病或损伤的治疗中,胸科手术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进行胸科手术时,由于胸腔内的器官密集,必须通过肺分流机制来保证氧气供应,同时避免胸腔内的外科手术和肺功能的影响。
因此,胸科手术中的麻醉技术异常重要,而单肺通气技术在胸科手术中应用广泛,成为现代麻醉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肺通气技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在手术时施行的一种技术,可以使氧气和异氟烷等麻醉剂仅向未被外科操作的肺部送达,避免外科操作对健康肺部的影响,同时也保证手术过程中氧气的顺畅输送,从而突破了胸腔内手术和肺功能的重大障碍。
单肺通气有两种方法,即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和单腔气管插管技术。
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双腔气管插管技术是单肺通气最传统的方法。
手术前,在麻醉下行气管插管后,将气管导管分离成两个不同的通道。
然后关闭气管插管的对应一侧的气囊,在此侧肺部实现气管双腔插管功能。
因另一边肺部排出呼气气体,行氧气供应。
在双方肺部需要通常的通气时,开启气管插管的对侧气囊,同时关闭另一侧气囊,以保持单侧肺部通气。
单腔气管插管技术单腔气管插管技术的原理十分简单,即将气管插管仅放在一侧肺中,而另一边的肺部不进行氧气和麻醉剂的输送。
这种技术常见于小手术和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因为使用单腔气管插管技术可以减少呼吸道和肺的应激反应,减少心肺功能的损害。
单肺通气应用单肺通气技术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包括肺切除、肺移植、食管切除、心脏手术等,以及解决单肺病理形成的其他情况,如胸腔积液、肺部萎陷等。
并且,除了可以降低术中呼吸系统的应激反应之外,单肺通气技术还有其他显著的优点。
如术后出血风险低、术后恢复更快等。
在对高危待处理病患执行胸腔手术时,采用单肺通气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单肺通气的同时监测由于单肺通气过程中呼吸肺容积较小,因此很容易出现低通气等问题。
因此,单肺通气过程中的术中麻醉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术中呼吸系统动态监测技术的适应范围可以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和单肺通气模式。
侧卧位单肺通气1∶1吸呼比对老年患者呼吸动力学及氧合的影响目的:探讨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吸呼比1∶1对老年患者呼吸动力学及氧合的影响。
方法:选择56例老年开胸患者分成两组,实施容量控制单肺通气吸呼比为1∶1(A组)和1∶2(B组),分别在双肺通气后15 min,单肺通气后30 min及60 min,恢复双肺通气后15 min,记录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和呼吸参数。
结果:与B组相比,单肺通气期间A组的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cm H2O)的标准差明显偏低(P<0.01);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明显偏低(P <0.01);而单肺通气期间的动脉氧分压PaO2无明显差异。
结论:侧卧位单肺容量控制通气时1∶1吸呼比与1∶2相比能降低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改善动态顺应性和肺泡通气效率,但不能实质改善动脉氧合。
低氧血症及呼吸动力学改变是侧卧位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期间较严重的并发症[1]。
单肺通气期间的高气道峰压、高气道平台压是急性肺损伤的高危因素,由于肺的压缩必然导致肺不张和肺泡塌陷、通气血流(V/Q)不匹配、肺内分流增加和氧合恶化[2-3]。
延长吸呼比可用于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来改善氧合,但其对呼吸动力学和氧合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
本研究旨在探讨侧卧位单肺通气时,容量控制通气吸呼比为1∶1时对老年患者呼吸动力学及氧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麻下开胸手术患者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61~69岁,平均(65.7±5.4)岁,其中食管癌患者41例,肺癌患者15例,ASA Ⅰ~Ⅱ级,根据实施单肺通气期间吸呼比的不同分成两组,A组(28例)吸呼比为1∶1,B组(28例)吸呼比为1∶2。
排除标准:冠心病史、慢性堵塞性和限制性肺部疾病史、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重度吸烟和重度肥胖(体重指数>30 kg/m2)。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肺功能测试,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量肺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低于预计值60%者也排除研究。
单肺通气的操作方法
单肺通气是一种特殊的通气方法,通过仅用一侧肺获得气体交换。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需要手术切除或功能受限的一侧肺的病人。
以下是单肺通气的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确保患者已经接受全麻,并进行气管插管,然后固定管道。
2. 工作站准备: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包括呼吸机,氧气供应器,监测仪器和一侧通气装置。
检查所有设备的管道是否畅通,气囊是否完好,并确保所有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 设置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呼吸机的参数,包括正压通气模式(如控制通气或辅助通气),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氧浓度。
4. 设置单侧通气装置:将单侧通气装置连接到气管管道上,并确保连接牢固。
调整单侧通气装置的参数,如单侧通气阀门的位置和压力限制。
5. 监测:在通气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体征和呼吸机参数。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等。
6. 通气过程的维护:根据患者的需要和监测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和单侧通气装置的设置。
持续监测患者的通气和氧合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7. 结束通气:当需要结束单侧通气时,逐渐降低单侧通气装置的设置,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双肺通气状态。
确保患者稳定,并逐渐撤除气管插管和其他支持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单肺通气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监测。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良好的通气效果。
单侧肺通气一、单侧肺通气对肺通气和血流灌注的影响胸部手术开胸侧肺的萎陷或经单侧支气管插管进行肺通气,称为单侧肺通气或单侧肺麻醉。
单侧肺通气较两侧肺通气量减少22%,SpO2下降1.2~3.6%,造成低氧血症,其机制为:1、通气侧肺VA/Q比值异常。
侧卧位受重力影响下肺部血流多,纵隔和心脏重力压迫,加之膈肌上升,肺顺应性受影响,通气量减少,形成通气不足,血流偏多,VA/Q<0.8,通气不足发生肺小叶不张,残气量减少,PaO2下降。
2、非通气侧或开胸侧肺泡通气少或无通气而萎陷,而肺血流未相应改变(减少)。
随时间推移,流经无通气肺的血流无氧供吸收,PaO2下降,未氧合血进入循环,造成静脉学掺杂,肺内分流(Qs/Qt)增加。
肺泡低氧产生HPV,使非通气侧血流减少转向通气侧而使静脉血掺杂减少,保持通气与血流比例尚可正常。
吸入麻醉药、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肺血管扩张药或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均有抑制HPV作用,使HPV反应时间延长甚至历时1小时以上,而使肺内分流增加伴低氧。
(临床上有时发现当全侧肺切除或一侧肺动脉结扎后PaO2可迅速升高,Qs/Qt比值及A-aDO2显著改善)。
有关HPV是人体肺因急性低氧产生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但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表明,HPV的体液机制有重要意义。
低氧(主要是肺低氧)直接与间接地作用于肺组织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血“宓龋其合成与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肺动脉收缩,肺血管阻力增加,即HPV,这一机制对降低单肺麻醉低氧血症,提高麻醉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体液机制对HPV影响(参考)。
二、单侧肺通气临床应用方法(一)适应证1、绝对适应证(1)防止病侧肺内容物进入健侧肺:①支气管扩张症,痰量每天超过50ml;②肺脓疡,脓液量超过50ml;③大咯血。
(2)控制呼吸:①支气管胸膜瘘,食道瘘;②单侧肺大泡或巨大肺囊肿;③单侧支气管肺灌洗;④肺泡蛋白沉淀症等。
2、相对适应证胸主动脉瘤,全肺切除,食癌切除,肺切除等。
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胸外科手术中的麻醉管理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灵活选择床旁镇痛和麻醉方法。
善于运用临床学实践,科学运用麻醉药物、监测和设备,可以将患者安全地转入手术室。
在胸外科手术中,单肺通气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麻醉技术,本文将介绍单肺通气的相关知识和临床应用。
单肺通气的作用单肺通气是指在一侧肺部进行气管插管,另一侧肺部不进行通气或仅进行受限通气。
这种通气方式可以使患者的胸腔膨胀到最大程度,方便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同时,将一侧肺部停止通气可以有效地控制手术区域的出血和污染,避免血液和分泌物进入对侧肺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单肺通气的应用范围单肺通气通常用于肺部手术如肺叶切除和肺癌手术等,以及一些胸部手术如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手术),以及食管手术和胸壁手术等。
单肺通气需要在麻醉师的指导下,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下进行,因为单肺通气是一种需要高度密切监测和管理的技术。
单肺通气的技术单肺通气的技术通常需要两个支气管导管,即一根气管插管和一根插在患侧肺中的双腔导管。
在插入双腔导管时,需要将导管插入间隙较大的支气管侧。
插管后,将导管的较细支气管通入肺部,并关闭另一侧肺的气管气道,以确保气体只能进入另一侧的肺部。
同时,麻醉师还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水平,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良好状态。
单肺通气的风险单肺通气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麻醉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由于患者只有一侧肺部通气,需要注意避免肺部塌陷和肺不张的发生。
其次,由于插入双腔导管引起的喉部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和气道痉挛。
此外,单肺通气还可能导致通气分布不均和肺部峰压增高。
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调整麻醉和呼吸机参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单肺通气是胸外科手术麻醉常用的技术之一,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肺部手术或胸部手术的患者来说,单肺通气可以使手术更加安全和准确。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麻醉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