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肺通气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763.93 KB
- 文档页数:8
支气管封堵器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摘要:单肺通气是胸科手术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技术方法,本文旨在研究在胸科手术中使用支气管封堵器进行单肺通气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通过选择40例需要进行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双腔支气管法,实验组采用支气管封堵器法,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与对比,比较两种方法的使用结果,最后得出支气管封堵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单肺通气方法。
关键词:支气管封堵器单肺通气应用研究单肺通气在胸腔外科学中应用广泛,常用的方法有双腔支气管法和支气管封堵器法,双腔支气管法最早与1949年被应用于临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肺隔离技术,但随着技术的创新与时代医学的需求,以及微创技术在胸科手术中的普及应用,支气管镜、开胸活检等多项诊断性操作也逐渐被加入临床中,这些无疑对单肺通气技术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双腔支气管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逐渐无法保障。
近些年兴起的支气管封堵器技术在单肺通气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选择40例单肺通气患者,分别采用双腔支气管法与支气管封堵法对进行胸科手术的2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单肺通气不同时间段时的酸碱度、氧分压、气道压以及术中塌陷肺的数量等相关指标进行记录,通过对比后得出支气管封堵器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1相关概念单肺通气技术方法目前已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胸外科手术中,在为胸科手术提供良好视野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患侧出血和肺脓液流向健侧,并能在肺顺应性改变时提供充分的气体交换。
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单肺通气方法有传统的双腔支气管导管法与新兴的支气管封堵法,支气管封堵器主要用于上下气道异常,患者需要进行肺隔离、胸腔镜手术,尤其需要阻塞支气管扩张、出血、肺脓肿、支气管瘘等现象;术后需要保留气管导管的胸科手术环着避免反复插管。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支气管封堵器以其生理损伤小、肺隔离完善、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胸科单肺通气麻醉中。
单肺通气一. 双腔支气管导管的选择:根据健侧肺选择支气管导管能使单肺麻醉更安全,因为这样能更好地防止误吸和分泌物的污染。
尽可能选用较大的导管,这样可减小气道压力,减轻导管扭曲及提高隔离肺脏成功率。
能选左侧尽量选左双腔导管二. 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时应将远端弯曲朝上,导管顶端通过声门后拔出管芯,并将导管旋转90度,左侧双腔管向左侧旋转90度,右侧双腔管向右侧旋转90度,插送过程遇到阻力即可停止,表明导管尖端已位于主支气管内。
在旋转导管前拔出管芯以及插送过程中应避免损伤气管与支气三. 双腔管定位管。
1. 听诊定位:充主管套囊并建立双肺通气。
夹闭主管,对支气管套囊充气。
松开钳夹,在两个套囊均充盈下检查双肺通气。
选择性夹闭一侧导管,观察被夹闭侧胸廓运动和呼吸音是否消失,通气侧应保持呼吸音清晰,胸廓起伏良好,无漏气。
如果双肺通气时气道峰压为20cmH2O,同样潮气量下单肺通气气道峰压不应超过35~40cmH2O。
2.纤支镜定位使用纤支镜的时机:当导管送入预定位置后,使用纤支镜可以纠正各种定位不良的情况。
但如果存在肺实性疾病,严重气胸,导管移位等情况,低氧及通气不良依然不能解决,纤支镜使用也涉及到费用,花时间准备以及用后清洗消毒等问题,因此临床实际操作推荐如下做法:尽量采用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用临床方法确定导管位置。
临床方法定位失败,则采用纤支镜定位。
所有右双腔支气管插管,都需要纤支镜定位。
纤支镜对导管初始位位置的修正:1.左双腔管:首先从气管腔(右侧腔)进行检查将纤支镜送入气管腔,通过气管侧开口直视导管情况,理想的位置应该是导管的气管开口端在隆突上1 ~2 cm,支气管气囊(蓝色)上端埋在隆突水平稍下方。
如果从气管开口端未窥见隆突,有3种可能性:a. 导管的气管腔部分或完全进入左主支气管(插管过深).b.支气管腔远端未进入左主支气管或部分进入左主支气管而蓝色气囊跨骑于隆突上(插管过浅).c.左双腔管的左侧腔完全或部分进入右主支气管.从左双腔管的左侧腔(支气管侧)进行检查:纤支镜越出左侧管腔开口,从左侧腔开口到左上肺叶开口的距离约2 cm,如果大于2 cm,支气管套囊上缘有可能高出隆突,从而影响右主支气管的通气。
单肺通气肺损伤机制及保护策略研究进展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指胸外科手术患者经支气管导管仅利用单侧肺(非术侧肺)进行通气的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隔离患侧肺,防止液性分泌物流入健侧,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以及肺大泡等。
近年来,随着胸外科手术快速发展及胸腔镜技术的推广,单肺通气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食管、肺叶、全肺、胸腔镜等手术。
但OLV 期间由于无通气侧肺的血液没有得到氧合而造成了静脉血的掺杂,从而引起肺组织缺氧导致肺组织细胞的损伤以及功能的损害。
此外,由于肺的反复萎陷复张以及在通气过程中过度的牵张等都可导致肺的损伤,甚至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associatedlung injury,V ALI),导致肺部并发症甚至死亡率增高,对此已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有关单肺通气肺损伤机制及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OLV 肺损伤机制1.1 V ALI V ALI 是一种肺部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综合征[1]。
包括肺气压伤、肺容量伤、肺萎缩伤及肺生物伤。
这几个方面在本质上可看作是机械力诱导的炎症细胞激活为基础的生物学损伤[2]。
1.2 术中操作损伤术中手术操作对肺组织的牵拉、挤压等均可引起肺损伤,这与手术的范围以及创伤大小有一定相关性。
肺内淋巴管侧支回路众多,术中淋巴管道破坏与输液过多也是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原因[3]。
1.3 缺血缺氧性损伤OLV 时萎陷肺的血流灌注明显下降,对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造成低氧血症与非通气侧肺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
OLV 时术侧肺无通气导致通气/血流(V/Q)比值下降,肺内分流增加。
HPV 是一个重要的自身调节机制,它可减少功能性分流,血管扩张剂、低碳酸血症、异常混合静脉血氧分流可抑制HPV 并加重肺内分流,部分吸入麻醉药也可抑制HPV。
关于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前言在胸腔内疾病或损伤的治疗中,胸科手术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进行胸科手术时,由于胸腔内的器官密集,必须通过肺分流机制来保证氧气供应,同时避免胸腔内的外科手术和肺功能的影响。
因此,胸科手术中的麻醉技术异常重要,而单肺通气技术在胸科手术中应用广泛,成为现代麻醉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肺通气技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在手术时施行的一种技术,可以使氧气和异氟烷等麻醉剂仅向未被外科操作的肺部送达,避免外科操作对健康肺部的影响,同时也保证手术过程中氧气的顺畅输送,从而突破了胸腔内手术和肺功能的重大障碍。
单肺通气有两种方法,即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和单腔气管插管技术。
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双腔气管插管技术是单肺通气最传统的方法。
手术前,在麻醉下行气管插管后,将气管导管分离成两个不同的通道。
然后关闭气管插管的对应一侧的气囊,在此侧肺部实现气管双腔插管功能。
因另一边肺部排出呼气气体,行氧气供应。
在双方肺部需要通常的通气时,开启气管插管的对侧气囊,同时关闭另一侧气囊,以保持单侧肺部通气。
单腔气管插管技术单腔气管插管技术的原理十分简单,即将气管插管仅放在一侧肺中,而另一边的肺部不进行氧气和麻醉剂的输送。
这种技术常见于小手术和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因为使用单腔气管插管技术可以减少呼吸道和肺的应激反应,减少心肺功能的损害。
单肺通气应用单肺通气技术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包括肺切除、肺移植、食管切除、心脏手术等,以及解决单肺病理形成的其他情况,如胸腔积液、肺部萎陷等。
并且,除了可以降低术中呼吸系统的应激反应之外,单肺通气技术还有其他显著的优点。
如术后出血风险低、术后恢复更快等。
在对高危待处理病患执行胸腔手术时,采用单肺通气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单肺通气的同时监测由于单肺通气过程中呼吸肺容积较小,因此很容易出现低通气等问题。
因此,单肺通气过程中的术中麻醉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术中呼吸系统动态监测技术的适应范围可以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和单肺通气模式。
单肺通气的操作方法
单肺通气是一种特殊的通气方法,通过仅用一侧肺获得气体交换。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需要手术切除或功能受限的一侧肺的病人。
以下是单肺通气的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确保患者已经接受全麻,并进行气管插管,然后固定管道。
2. 工作站准备: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包括呼吸机,氧气供应器,监测仪器和一侧通气装置。
检查所有设备的管道是否畅通,气囊是否完好,并确保所有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 设置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呼吸机的参数,包括正压通气模式(如控制通气或辅助通气),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氧浓度。
4. 设置单侧通气装置:将单侧通气装置连接到气管管道上,并确保连接牢固。
调整单侧通气装置的参数,如单侧通气阀门的位置和压力限制。
5. 监测:在通气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体征和呼吸机参数。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等。
6. 通气过程的维护:根据患者的需要和监测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和单侧通气装置的设置。
持续监测患者的通气和氧合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7. 结束通气:当需要结束单侧通气时,逐渐降低单侧通气装置的设置,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双肺通气状态。
确保患者稳定,并逐渐撤除气管插管和其他支持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单肺通气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监测。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良好的通气效果。
双腔支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麻醉技术在胸科手术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双腔管支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
方法:双腔管支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后观察插管深度、肺塌陷满意程度、出现低氧血症情况。
结果:34例患者行双腔管支气管插管顺利,肺塌陷满意,低氧血症发生率低。
结论:双腔管支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麻醉技术在胸科手术中可安全应用。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胸科单肺通气(OLV)是胸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手术视野,而且可以减少纵隔摆动,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使肺隔离避免患侧肺的污染物进入健侧肺。
但实行单肺通气麻醉前提条件必须行双腔支气管插管。
2009年3月~2010年11月实行35例进口Robertshaw双腔管支气管插管和单肺通气麻醉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35例,肺大泡破裂引起自发性气胸12例,肺占位病变行肺叶切除术6例,肺脓肿行纤维板剥脱术3例,食道癌根治术6例。
胸外伤后血气胸行剖胸探查7例。
右后下纵膈占位病变切除术1例,年龄17~64岁,体重47~72kg,身高157~178cm,男30例,女4例,术前ASA分级Ⅰ~Ⅱ级31例,术前心肺功能基本正常。
ASAIV级3例,因胸外伤失血较多呈休克状态。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常规行NBP、SPO2、ECG、R、监护,开放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术前估计手术时间长和失血多患者行右静内静脉穿刺置管并行中心静脉压测定。
静注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2mg,芬太尼2~3μg/kg,维库溴铵0.1mg/kg,异丙酚2~2.5mg/kg诱导,术中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6~10mg/(kg·小时)和瑞芬太尼0.1~0.2μg/(kg·分),间断静注维库溴铵,吸入1%~2% VOL氨氟烷维持麻醉。
插管和单肺通气方法:在插管前,检查双腔管两个套囊和双腔连接无问题后在其远端涂上润滑剂石蜡油,听诊双肺呼吸音,诱导成功后充分显露声门,应用进口Robertshaw左或右双腔支气管方向一致的导管芯,将导管插入气管后拔出导管芯,调整导管两腔中线,使其对准主支气管,两腔与左、右支气管应在一个平面,缓慢推入一侧主支气管遇到阻力后停止,连接双腔接头,先向气管套囊注气,以正压通气时气道不漏气为准。
江苏省单肺通气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为规范单肺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单肺通气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单肺通气技术,亦称为肺隔离技术,是指采取特殊的气管插管技术和特殊的导管,包括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腔气管导管加支气管阻塞器和单腔支气管导管等,使患侧肺或部分肺叶萎陷以利实施治疗措施/手术操作而仅用一侧肺或部分肺保持通气满足机体供氧需要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单肺通气技术必须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麻醉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呼吸内科等诊疗科目。
(三)开展麻醉诊疗工作10年以上,每年完成手术麻醉达2000例次,其中全身麻醉500例次以上;开展重症医学诊疗工作至少4年,床位数不少于10张,技术水平达到二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诊疗水平。
每年完成开胸手术麻醉不少于100例次。
每年开展单肺通气技术不少于20例次。
(四)医院设有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审查规范。
(五)具备该项技术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1、具备符合要求的无菌手术室、麻醉准备室、麻醉后恢复室。
重症医学科达到《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
2、具备实施单肺通气技术的基本设备:支气管插管设备、全能麻醉机或呼吸机、监护仪(监测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无创及有创血压、呼气末CO2等)及纤维支气管镜、血气分析仪等。
3、有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的场所、呼吸机、氧气通道、除颤仪、吸引器等急救设备及药品。
4、具备完善的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和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系统。
(六)医疗机构至少有2名具备单肺通气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
(七)在重症医学科开展单肺通气技术,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具备有处理重症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分析和纤维支气管镜等诊疗、监测设备。
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为防止血液、脓液由病侧肺进人健侧肺是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的绝对指征。
双肺交叉感染后可能造成广泛肺不张、脓毒血症和肺炎。
支气管胸膜漏或气管皮肤漏则表现为正压通气时气道阻力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肺泡通气;而巨大肺泡在正压通气时可能发生肺泡破裂。
目的讨论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
方法对该类病人应给予双腔插管,两肺分别选择性通气。
结论行胸腔镜检查时,如不是保留自主呼吸,在肋间神经阻滞下操作,全麻时单肺通气更有助于病侧肺检查。
胸科手术麻醉单肺通气一单肺通气的绝对指征为防止血液、脓液由病侧肺进人健侧肺是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的绝对指征。
双肺交叉感染后可能造成广泛肺不张、脓毒血症和肺炎。
支气管胸膜漏或气管皮肤漏则表现为正压通气时气道阻力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肺泡通气;而巨大肺泡在正压通气时可能发生肺泡破裂。
对该类病人应给予双腔插管,两肺分别选择性通气。
二单肺通气的相对指征在临床实践中,双腔支气管插管常用于肺叶或肺切除,以及胸主动脉瘤手术,由于这些手术相对比较困难,良好术野暴露和相对术野安静尤为重要。
肺下、中叶手术和食道手术也属相对适应证,但有些外科医生习惯于手术侧肺萎陷,从而有助于减少开胸器和手术操作造成的损伤,方便操作,视野暴露更好。
行胸腔镜检查时,如不是保留自主呼吸,在肋间神经阻滞下操作,全麻时单肺通气更有助于病侧肺检查。
三单肺通气方法(一)支气管堵塞 2.动脉栓子清除管(ArterialEmbolectomyCatheter)应用Fogarty管(一种用于血栓清除的管道)可选择性阻断某一气道。
放置该管应该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直视下进行。
在纤维支气管镜退出后将传统的气管导管插在该管侧面。
(二)双腔支气管导管该管是目前在肺隔离、单肺通气中应用最多的导管,虽种类较多,但基本设计相同,即两腔管包绕在一起,其中一腔管较长可进入一侧肺的主支气管,另一腔管开口于气管的远段。
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胸外科手术中的麻醉管理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灵活选择床旁镇痛和麻醉方法。
善于运用临床学实践,科学运用麻醉药物、监测和设备,可以将患者安全地转入手术室。
在胸外科手术中,单肺通气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麻醉技术,本文将介绍单肺通气的相关知识和临床应用。
单肺通气的作用单肺通气是指在一侧肺部进行气管插管,另一侧肺部不进行通气或仅进行受限通气。
这种通气方式可以使患者的胸腔膨胀到最大程度,方便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同时,将一侧肺部停止通气可以有效地控制手术区域的出血和污染,避免血液和分泌物进入对侧肺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单肺通气的应用范围单肺通气通常用于肺部手术如肺叶切除和肺癌手术等,以及一些胸部手术如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手术),以及食管手术和胸壁手术等。
单肺通气需要在麻醉师的指导下,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下进行,因为单肺通气是一种需要高度密切监测和管理的技术。
单肺通气的技术单肺通气的技术通常需要两个支气管导管,即一根气管插管和一根插在患侧肺中的双腔导管。
在插入双腔导管时,需要将导管插入间隙较大的支气管侧。
插管后,将导管的较细支气管通入肺部,并关闭另一侧肺的气管气道,以确保气体只能进入另一侧的肺部。
同时,麻醉师还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水平,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良好状态。
单肺通气的风险单肺通气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麻醉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由于患者只有一侧肺部通气,需要注意避免肺部塌陷和肺不张的发生。
其次,由于插入双腔导管引起的喉部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和气道痉挛。
此外,单肺通气还可能导致通气分布不均和肺部峰压增高。
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调整麻醉和呼吸机参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单肺通气是胸外科手术麻醉常用的技术之一,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肺部手术或胸部手术的患者来说,单肺通气可以使手术更加安全和准确。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麻醉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单肺通气技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麻醉科 许梅曦胸科麻醉要求麻醉医生熟练掌握单肺麻醉(One lung anesthesia )的操作和管理,尤其是对于伴有肺功能损害或呼吸储备下降的患者。
现有大量单肺隔离器械包括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腔支气管导管及支气管填塞管。
这里主要讨论单肺通气的适应证及单肺通气操作与管理。
一、单肺通气的目的与适应证一般来讲,单肺通气的目的主要有:1、双肺隔离作用(绝对适应证)双肺隔离可以防止一侧肺的分泌物、感染源、血液或肿物进入另一侧肺内,达到保护健肺的目的。
这种情况多见于患有肺脓肿(经常是结核性的),或者患有支气管扩张等的“湿肺”患者。
支气管内出血的患者行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可控制支气管内出血的扩散。
2、双肺独立通气(绝对适应证)对于肺通气分布不正常的患者如存在明显的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破裂,单侧肺大泡或双肺顺应性不同等,单肺通气可控制通气分布。
对那些伴有支气管破裂,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假如病变肺没有被隔离,自主呼吸往往无效,从而导致低通气量。
那些肺大泡患者或未引流气胸患者,由于存在空腔,致使患侧胸腔内压力增高和纵隔摆动,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将会减少回心血量,最终循环衰竭。
应该注意,伴有巨大支气管胸膜腔瘘或伴有肺支气管瘘的患者,在术后(通常肺切除术)早期处于分泌物从胸膜瘘管处流入健侧肺的危险中,这些患者是支气管内插管单肺麻醉的绝对适应证。
3、支气管肺泡灌洗肺泡蛋白沉积症可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来治疗。
每次肺泡灌洗,都需要保护另一侧肺。
4、使术侧肺萎陷肺手术、胸腔镜手术、食管手术、需要术侧肺痿陷,便于外科手术操作。
胸腔镜手术特别需要单肺麻醉。
它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术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但对于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和那些行胸腔镜手术只是为了诊断或治疗胸膜疾病的患者,不一定需要单肺麻醉。
单肺麻醉适应证分为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
对每一个患者来讲,在决定是否行单肺通气前必须考虑患者因素和麻醉医生的技术因素,表1描述了单肺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单肺通气的器械要求实现单肺通气,需要选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填塞管(与普通气管导管并用)、单腔支气管导管或Univent 管。
1 双腔支气管导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很方便的实现任一侧肺通气,或从单肺转为双肺通气,易于同时吸引任一侧肺的分泌物,定期向非通气侧肺吹入氧气。
然而,双腔镜的外径比支气管填塞管以及单腔适 应 证 禁 忌 证 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支气管胸膜瘘 大气道阻塞肺脓肿 困难插管支气管内出血 低年资麻醉医生 支气管扩张 颈椎不稳定或限制活动 支气管断裂 儿童肺泡蛋白沉积症 饱胃患者肺大泡未引流的脓胸肺叶切除术(上叶)全肺切除术表1. 描述了单肺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支气管导管外径大,对于气管主支气管存在解剖上的变异时,则较难定位。
双腔管的两个腔道扁而狭窄,增加自主呼吸时的气道阻力而需要通过正压通气来克服,手术结束而自主呼吸未恢复时,可改插单腔气管导管,减少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的气道阻力。
双腔管的规格:双腔管型号视生产厂不同而异。
成人一般有35-41 french gange(FG),男性一般用37-39F ,女性一般用35-37F ,41F 是针对特殊体形的病人选用。
2 支气管填塞管支气管填塞管是一条空心管,通过该空心管可进行高频喷射通气,或吹入氧气,或进行吸引。
支气管填塞导管有别于Univent 支气管填塞系统,它可以和多种单腔气管导管(包括各型号的普通气管导管和金属支架导管)配合使用。
R üSCH 生产的支气管填塞管长170cm ,外径2mm (6F ),气囊部直径2.75mm ,可通过管道为2.8mm Φ以上的纤支镜,或通过1.8mm 密封口的与麻醉回路相连的直角接头。
有3ml 或5ml 两种规格的气囊,气囊属高张低容式,使用时需将气囊保护套移除。
气囊附着于导管的末端(呈黄色),近端是塑料接头,有单接头与双接头2种,其中一个接头与气囊连通,另一个接头(注射或吸引)可以注药或通入氧气,但吸引效果相当差(图1)。
使用支气管填塞导管的一个不利之处是气囊不易长久固定,机械通气期间,易滑出到气管内。
另外,肺手术术中易形成填塞气囊下血块,堵塞下一级支气管,而填塞气囊上方容易积聚分泌物。
因此,应用支气管填塞导管,应注意几个问题:①术前使用足量的阿托品;②填塞气囊不能涂石蜡油;③放气囊时用纤支镜吸痰;④气管导管斜面不要正对填塞气囊,否则通气气压易导致气囊移位。
3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实用性较强,导管的弧度与咽喉和左主支气管的弧度较为一致,插管容易成功。
右单腔支气管导管比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多了一个上叶通气小孔。
单腔支气管导管的大小是以内径(毫米mm)来计算,其外径比与其相当的气管导管略大一点。
单腔支气管导管进入支气管恰当位置后,立即对气管套囊充气,而支气管套囊暂时不用充气,支气管与导管套囊之间存在的空隙使双肺均可得到通气。
当需要单肺通气时,对支气管套囊充气及对气管套囊放气,使无通气侧肺发生萎陷。
也有人建议2个套囊都充气,无通气侧肺残留的空气吸收后肺发生萎陷,这样可以减少胃内容物误吸的危险。
使用单腔支气管导管的缺点如下:① 非插管侧肺的通气量太小;② 非插管侧肺萎陷和重新膨胀速度较慢;③ 吸引管不能进入无通气侧肺。
单腔支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的区别见表2。
4 Univent 支气管填塞导管Univent 支气管填塞导管(图2)是另一种用于单肺通气的导管,它由一根气管导管和附于其上的支气管填塞管组成。
填塞气囊充气管 填塞管近端(末端) 图1 R üSCH 生产的支气管填塞导管填塞气囊 (黄色) 注气端 (与气囊相通)注射端(通向导管远端开口)表2 单腔支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比较: 单腔支气管导管 单腔气管导管有左、右管之分 无 双气囊 单气囊导管有两个弧度 无咽喉部弧度这是一种带有一条小腔道的硅胶气管导管,通过导管上的小腔道可以灵活的控制支气管填塞管的进出及定位于左或右主支气管,如结合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填塞管的定位就变得十分简单,使用这种联合导管单肺通气时,气道阻力也会较低。
三、双腔管定位1.左、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的选择一般来说,根据健侧肺选择支气管导管能使单肺麻醉更安全,因为这样能更好地防止误吸和分泌物的污染。
虽然下肺叶切除手术可以行同侧(患侧)肺插管,但是在开胸之前不能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扩大切除范围甚至全肺切除,这样会使患侧的支气管插管情况变得被动。
肿瘤、感染、炎症引起支气管狭窄或扭曲等病理情况均会影响左、右导管及其大小的选择;偶尔解剖变异如先天性支气管狭窄、支气管成角过大、左右侧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开口过短也会影响导管的选择。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患者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太靠近隆突甚至有个别开口于隆突以上,这些解剖变异可在X射线胸片、CT片或在术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发现。
如果麻醉医生不根据X射线胸片等检查而随意选择任一侧支气管导管,那将带来更多的盲目性。
许多麻醉医生表示更喜欢使用左侧支气管导管,因为左侧支气管导管比右侧更容易固定且不易阻塞上叶支气管开口,亦可以避开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变异多的情况。
2导管大小的选择一般来讲,尽可能选用较大的导管,这样可减小气道压力,减轻导管扭曲及提高隔离肺脏成功率。
成年男性一般使用中大号(F37或F39)的双腔导管,身材矮小的男性和一般身高女性需要中号(F37)双腔导管或小号(F35)双腔导管。
3使用纤支镜的时机当导管送入预定位置后,使用纤支镜可以纠正各种定位不良的情况。
但如果存在肺实性疾病,严重气胸,导管移位等情况,低氧及通气不良依然不能解决,纤支镜使用也涉及到费用,花时间准备以及用后清洗消毒等问题,因此临床实际操作推荐如下做法:1、除左上肺叶切除或左支气管病变外一律采用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2、用临床方法确定导管位置。
3、临床方法定位失败,则采用纤支镜定位。
4、所有右双腔支气管插管,都需要纤支镜定位。
4 纤支镜对导管初始位位置的修正1.左双腔管首先从气管腔(右侧腔)进行检查将纤支镜送入气管腔(图3~4),通过气管侧开口直视导管情况,理想的位置应该是导管的气管开口端在隆突上1~2cm,支气管气囊(蓝色)上端埋在隆突水平稍下方(图3)。
如果从气管开口端未窥见隆突,有3种可能性:(1)导管的气管腔部分或完全进入左主支气管(插管过深)(2)支气管腔远端未进入左主支气管或部分进入左主支气管而蓝色气囊跨骑于隆突上(插管过浅)(3)第三种情况是左双腔管的左侧腔完全或部分进入右主支气管从左双腔管的左侧腔(支气管侧)进行检查 纤支镜越出左侧管腔开口,应该看到第二隆突,从左侧腔开口到左上肺叶开口的距离约2cm ,如果大于2cm ,支气管套囊上缘有可能高出隆突,从而影响右主支气管的通气。
另外,左侧腔过浅有可能使支气管导管滑出主支气管,此时纤支镜将出现隆突视野。
而左侧管腔开口在左主支气管最大的深度以不超越左上肺叶开口为界,否则会影响左上肺叶的通气,而且有可能使右侧腔(气管侧)开口部分或全部进入左主支气管。
如果以左侧腔开口到左上肺叶开口的距离作为判断导管深度的标准,那么,这段距离必须落在0~2cm 范围,右侧气管腔开口的位置允许在该范围内调整。
2. 右双腔管从左侧腔(气管侧)进行检查 将纤支镜送入左侧腔,通过左侧管腔开口观看导管位置,如果导管到位,应看到隆突及左主支气管开口,右侧管远端进入右主支气管,支气管套囊位于隆突下方。
如果导管过深,纤支镜可见到左侧腔开口紧贴隆突或部分伸入右主支气管,此时纤支镜无法推进。
如果导管过浅,在左侧腔开口处只见到气管侧壁,继续送入纤支镜可以看到隆突及导管的右侧腔套囊(蓝色),此时的套囊可能部分伸入右主支气管或根本没有进入右主支气管,根据导管错位情况,在镜下作适当调整。
从右侧腔(支气管侧)进行检查 可选取导管的右上叶通气孔或右侧腔远端开口进行检查。
右双腔管的错位情况,通过上述对左侧腔检查和调整,应该得到基本的纠正,这时应重点调整导管上的右上叶通气孔与右上叶开口的位置,如果导管位置正确,通气孔和右上肺叶开口正好重叠,没有支气管黏膜覆盖通气孔。
如果通气孔被部分支气管黏膜覆盖,应调整双腔管(稍作前移或退后),使通气孔与右上肺开口重叠。
双腔支气管插管后,即使临床体征提示导管位置正确,作者仍然主张作一次例行内镜检查,这样做有2个好处,第一,及时纠正可能潜在错位的现象,如导管偏浅使右上肺叶开口与导管的上叶通气孔存在部分对位情况,临床征依然正常,但体位改变易使支气管侧套囊滑出到气管内。
Szegedi LL 等报道51例双腔支气管插管患者(临床征评估位置正确),纤支镜发现错位的占29.5%,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错位发生率在20%~40%之间;第二,位置正确情况下,纤支镜可了解患者的气管、支气管解剖情况,以便术中出现导管移位时,能迅速给予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