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镇
- 格式:docx
- 大小:89.13 KB
- 文档页数:8
香港的休憩用地规划香港对土地的需求极为殷切,各类用途都竞求土地。
不过,政府明白到康乐活动对个人以至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要,因此会预留土地作康乐及休憩用途。
这些休憩用地不但可作康乐用途,亦有助改善区内日照和空气流通的状况,更可以用来种植花木以调剂视觉,是城市设计中必要的土地用途。
香港高楼大厦林立,在这个高密度的环境中,上述功能更显重要。
香港政府为休憩用地的规划、分布及设计制定了一套指引,载于《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标准与准则》)。
按《标准与准则》,休憩用地大致可分为「康乐休憩用地」和「绿化用地」。
前者可再分为3个等级:「区域休憩用地」、「地区休憩用地」和「邻舍休憩用地」。
大致来说,「区域休憩用地」是大型用地(面积最少达5公顷,例如面积约19公顷的维多利亚公园),用以满足全港市民和游客对康乐活动的广泛需要。
「地区休憩用地」是中等规模的用地(面积最少为1公顷),用以满足一个地区内人口的需要。
「邻舍休憩用地」是面积较小的用地(如果可能的话,市区内这类用地的面积最少为500平方米),为毗邻人口服务。
具体供应标准方面:(1)「区域休憩用地」:无既定标准,属最低标准之上「额外」提供的用地。
(2)「地区休憩用地」和「邻舍休憩用地」:第一,在市区(包括都会区、新市镇)、离岛和乡镇地区(如西贡等),休憩用地的供应标准是每100,000人最少20公顷(即每人2平方米),其中最少10公顷为「地区休憩用地」,10公顷为「邻地区休憩用地–沙田公园邻舍休憩用地–房屋委员会梨木树邨 区域休憩用地 - 维多利亚公园舍休憩用地」。
第二,在乡村和乡郊地区的小型住宅发展,须提供每人最少1平方米的「邻舍休憩用地」。
由于乡郊居民前往郊野地区的开敞空间较为方便,加上人口分布亦较分散,因此,《标准与准则》并没有为乡郊居民提供「地区休憩用地」的要求。
「区域休憩用地」的服务对象是全港各区市民,以及海外游客。
因此,这类休憩用地应接近主要公共交通路线,并利用自然景观、海滨、海港景色及/或观景点等优势;「地区休憩用地」则应设于有大幅平坦、交通方便的地点;「邻舍休憩用地」应设于服务对象信步可达的地点,最好是在大约不超过400米的范围郊野公园 – 西贡东郊野公园内。
香港十八区香港分为十八个行政分区,每行政区设一个区议会,负责讨论区内民生事务。
18个分区分别为:中西区东区南区湾仔区九龙区观塘区深水埗区黄大仙区油尖旺区离岛区葵青区北区西贡区沙田区大埔区荃湾区屯门区元朗区香港岛4个分区中西区(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中西区是较早发展的旧区之一,传统色彩浓厚,若寻幽探秘,步行更为适宜。
中西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
中西区包括金钟、中环、上环、西营盘、石塘咀、坚尼地城、山顶等地。
中西区东接湾仔区、南接南区、北接油尖旺区。
西部及西北部水域则与离岛区及葵青区连接。
港岛中西区是全港最多有钱人居住的地方,并连续四年成为香港的“富贵区”。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一项有关人口及社会经济特征统计显示,中西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达二万三千元,是十八区之冠。
而深水埗及元朗区则成为最低收入地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分别为一万一千七百元及一万三千元。
最“富”与最“贫”的地区,家庭收入相差近一倍。
中区以商业大厦、银行、政府机构为主,这里是香港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区最繁华的地段。
香港市区主要集中在这里。
中西区的人口约有240,000人,另有流动人口约300,000人。
东区(Eastern District)东区是香港岛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
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筲箕湾居住。
东区的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位于香港岛东北部。
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东区人口约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区份,仅次于沙田区,东区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在香港18区中仅次中西区和湾仔区,排名全港第三位。
所以,东区占香港的经济总量是数一数二的。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及小西湾。
西以维多利亚公园及皇仁书院和湾仔区为界;南以黑角头和南区为界。
精心整理
香港的人口结构
1. 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1991–1981–1971…
2. 人口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儿童及老人=依赖人口
依赖比率= X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依赖人工作人
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人口金字塔
-
-
-
-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 b.原因–年青人愿意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
-新市镇的拉因素居住环境较好,住屋便宜,空间和康乐设施较多
-旧市区的推因素居住环境拥挤,没有足够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会福利和教育机会也少。
差异–
a.乡村–儿童比率低(因为乡城迁移,农村失去大量年轻人口,所以出生率较低)
-老人比率高(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他们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乡村居住)。
地方-新市镇(三)荃湾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及青衣,由于大屿山东北部份包括阴澳、竹篙湾等地区历年来和荃湾关系密切,所以连同马湾亦一同划入荃湾范围内。
为配合荃湾发展,一九八六年,葵青区议会成立,使整个荃湾新市镇分成两个行政区:荃湾管辖荃湾市中心、石围角、西约、马湾及大屿山东北部,而葵青管辖葵涌、青衣、荔景等地方。
一九零三年时,香港政府发表了九广铁路香港段之勘测工程报告,报告中建议了两条定线:新界东部方案-在毕架山开辟隧道并在新界东沿岸向北伸展。
而新界西部方案侧时以荃湾为中途大站,并在大榄涌及元朗等地开挖多条隧道向北伸延。
其中一个原因是报告中指出荃湾只是「店铺疏落」,反观东部方案途经的大埔为当时政府计划发展的新行政中心,所以最后政府采用东部方案。
「寻财路,旧金山;找死路,去荃湾」;「店铺疏落」就是当时香港人对荃湾其中一个看法。
新界西部的发展正式开始是在一九一七年新界环回公路西段落成之后,环回公路加速了新界西部包括荃湾的发展。
二次大战前后,因为兴建城门水塘、城门谷钨矿场等,令大量移民迁入荃湾。
五十年代,荃湾进行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造地,除了墟市及民居外,亦开始有工厂进驻荃湾。
七十年代,荃湾填海工程、荃湾大型迁拆工程(包括象山寮屋区、下城门谷的古坑村及地下铁路支线地方)、葵涌醉酒湾填海工程等为荃湾地区带来大量土地兴建房屋,货柜码头及工业区,荃湾发展正式起飞。
近年,由于香港赤鱲角新机场的兴建,更加速了荃湾的发展。
虽然荃湾中部的部分工业用地大厦需求减低,令部分地产商将工业用地更改为商业或商贸楼宇,但现在仍有相当部分的工厂设置在荃湾区内。
而因为荃湾为机场进出市区必经之路,荃湾亦有机会成为香港下世纪商住中心。
青衣岛本只有农民及渔民居住在青衣大街、门仔塘及青衣塘一带,及后政府为发展长沙湾,在西九龙进行大型填海工程,令原本在长沙湾经营的船坞需迁往青衣岛继续经营。
六十年代初期,政府批出青衣东部及南部土地供兴建油库、发电厂及工业用途;使青衣慢慢成为重工业集中地。
深圳香港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一、香港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特色香港这个过去只有几千人的小渔村,经过港人15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有650万人口、国际上知名的大都会之一。
香港以其富有特色的城市建设和都市风光,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一)造型美观、新颖的高层建筑群,成为香港都市的一大景观香港在充分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海岸边陡峭坡地和填海新地,建成一片片楼层高、密度高、造型新颖、风格多样的建筑群体,构成了一幅壮丽、独特的都市景观。
香港人多地少,80%的土地是丘陵和山地。
所以,香港在城市规划上采用了“高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向高空拓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高密度发展非常符合香港的实际,这个规划原则不但现在、而且今后也将有力地影响香港的城市建设。
(二)形成了一个“三级城镇”体系香港以港岛和九龙半岛为城市的中心市区,以九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市镇为次区域,加上正逐步向新市镇过渡的乡镇,构成了香港大都会的三级城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多中心、多功能的布局趋势。
港九市区以金融、贸易、商业、信息和政府为主,是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工业和居住的功能。
新市镇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一部分工业以及为当地服务的商业;乡镇是香港新市镇的基础,有些乡镇正向新市镇过渡,如东涌和西贡。
乡镇还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景色,这在繁华的大都会中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现在重要的乡镇有长洲、梅窝、大澳、坪洲、流浮山、沙头角、罗湖等,是香港三级都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西文化交会使香港城市更具特色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融合了许多西方的文化,这不仅促进了香港城市的国际化,亦对香港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香港有许多东西方或中、英风格融合的建筑物,同时亦有广州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建筑物。
街区地名也有明显区别,既有明显反差又互相协调。
香港在中西文化的互相撞击、渗透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都会文化,亦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提问搜索话题、问题或人...首页发现消息香港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修改香港行政区面积小,城市用地狭窄,为何不向北建设新市区,却只是填海?修改主要还是想请教香港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比较感兴趣。
另,有几点不太理解:1、填海造成的生态问题比开发新市区更严重,为何执意要填海造地?2、不知香港的城市功能是否过分集中于港九?是否有分散城市功能的规划?修改举报添加评论 分享 • 邀请回答6 个回答按票数排序陈琴琴,给99%的一行字答案点反对和没有帮助!!!张战、刘德华 赞同我记得我们原先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香港为了保护太平山的生态环境,坚决是作为保护地进行使用的,为的就是给香港人留下最后一片绿地。
2编辑于 201205053 条评论chen shawn ,奇葩柳天阳、非典熊Hermosa 、cill 等人赞同(手机码字,缓慢更新中)香港的土地问题与其说是规划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
政府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开发被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团体,环保组织所挟持,寸步难行,基本上就是一个“无为”状态。
当你用卫星地图查看新界时,你会发现北区其实有很多荒地,郊野公园和棕地(地产商低价收购农民土地用于放置集装箱的,说白了就是在待价而沽),还有更让人头疼的:港英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新界丁屋问题,这更涉及到基本法层面上。
为什么不开发新界反而去填海?因为新界土地补偿代价和政治风险实在是太高了....填海反而更划算。
链接:香港为什么学不了新加坡?(高密度城市生存之三)大片的棕地7Lawrenc…话题位于落马洲附近的河套地区,上方为深圳市农地,荒地,丁屋,右方为八仙岭郊野公园从1990年以来,香港就一直在推新界东北发展规划,阻力实在太大,一路上修修改改, 最近出台了新界古洞北新市镇、坪輋/打鼓岭新市镇以及粉岭北新市镇的规划。
具体见下图:结果呢,网上谣言四起,说有内地房企打算入驻买地,新发展区实为“深圳后花园”,而且政府届时会引进大量双非入住,是”富豪双非教育城”。
地方-新市镇的发展香港在一九七三年开始发展新市镇,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有九个新市镇。
现今,超过一半的香港居民皆住在新市镇内。
最初的一代新市镇设计以「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为目的,市镇内除了设有大型住宅区,亦设有大型工业区及工业邨,供当区居民设业。
及后因应香港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新市镇皆主要以居住为主。
荃湾(亦可参考这里)荃湾、葵涌及青衣岛皆属于荃湾新市镇范围之内。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荃湾已有很多移民迁入居住。
在六十年代政府宣布发展荃湾为新市镇时,荃湾已是一个小墟市。
现在荃湾为全港最大的新市镇,人口接近八十万。
沙咀道及杨屋道一带的旧区及绿杨新邨为现时的荃湾市中心,而在荃湾发展计划中,杨屋道以南至西铁荃湾西站将会有多个综合发展,未来荃湾市中心会扩展至这里。
荃湾的大型住宅多数位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例如荃景围、荃湾北等地方,而工业区则设在柴湾角、杨屋道等地方。
部分工业区的土地更已划为商贸用地,鼓励商业贸易等行业在荃湾发展。
葵涌以公共房屋为主,包括葵涌、葵盛围、葵涌北及荔景一带。
另外,葵涌的大连排道及和宜合道一带仍然为十分活跃的工业区。
青衣以前为重工业集中地,现在除了青衣东北面及中部为住宅区外,青衣北面、西面及南面则仍然是香港重要的工业区。
而位于葵涌及青衣的香港货柜码头为世界上其中一个吞吐量最高的货柜港。
荃湾为进出香港国际机场必经之路,因而建有多条公路,连接香港各地,而地下铁路及九广西铁亦在荃湾新市镇内设站,为荃湾居民服务沙田(亦可参考这里)沙田新市镇包括沙田及马鞍山两部分,面积约3,587公顷。
沙田为香港第一代的新市镇,早在六十年代,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及兴建沙田。
而在七十年代,政府决定将马鞍山纳入沙田新市镇作为沙田的扩展部分。
直至现时为止,沙田新市镇已有超过六十三万人居住,而当整个新市镇发展完成,人口预算会增加至七十万左右。
新市镇属于带型发展设计,以城门河为中轴线,新市镇在城门谷向两面的山脉扩展。
市中心设在沙田车站,设有大型购物中心、公共交通交汇处及政府设施。
ZXSBKWZLZ温柔的夜色———《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是香港以新市镇概念发展起来的全新社区,大部分是住宅楼,其中居住人口多以生活在香港底层人为主,由于兴建初期社区服务支援不足,新移民居多,发生过不少家庭人伦惨剧,最著名的当属2004年的一宗灭门惨案,“天水围”顿时成为香港悲情新市镇的代名词,一直以来外界评价都不是很好。
然而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并未着眼于这些令人唏嘘的社会问题,而是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对母子生活的片段。
贵姐和儿子生活在天水围一栋居民大厦里,狭小简陋的空间,从影片开始便映入眼帘。
贵姐在超市工作一天,带回日用品和菜。
她和儿子很少交流,儿子张家安在等待会考放榜,偶尔和同学出去玩一两次,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电视睡觉。
当妈妈做的简单的菜上桌时,他从未抱怨过,知道家里经济条件差从不在外吃饭。
妈妈年轻的时候供两个舅舅读书,而如今依旧过得很艰辛,张家安在学校课外辅导课程上,在白纸上画了一棵象征亲情关系的树,树干上写着“安”,整个大大的树冠只有一个“妈”字。
贵姐每天上班从未显露出辛苦,虽然生活不是很宽裕,仍然热心地帮助独居的阿婆。
开始阿婆并不想和贵姐多接触,态度有些冷漠。
后来在贵姐一次又一次的善意帮助中,逐渐转变了态度,特意翻出买的花菇送给贵姐,两人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
因为女儿的早逝,阿婆很想外孙,却不敢打搅已经组成新家庭的女婿,最终考虑再三挑了金饰给女婿外孙送去,然而却遭到了拒绝。
回家的大巴上,阿婆将金饰都交给贵姐,那种失落伤感的情绪令人揪心。
贵姐出乎意料并未多推辞,默默收进包里,带着笑说:我先帮你收着,以文/苹果462010.05WZLZ后你有用钱的时候,我都帮你办妥。
言下之意会料理阿婆的身后事,说着红了眼圈。
老人都怕孤苦无依,贵姐的承诺无疑给了阿婆一个定心丸,这份承诺的厚重,轻易唤醒了人性中隐藏的真善美。
贵姐妈妈做寿的时候,家人聚在一起打牌,赢了钱贵姐并未收回,输了钱连忙补上。
浅析TOD模式下的城市土地开发摘要:本文从TOD模式概念及内涵着手,研究了TOD模式的基本结构和规划原则,并进行了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我国城市发展TOD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TOD模式;城市交通;城市土地开发;1TOD模式的概念及内涵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
它主张城市规划应布置紧凑,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支持系统,以公共交通节点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基础,围绕着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城市服务设施。
TOD具有三个基本要素:①Transit,大容量公共交通。
即交通载体为地铁、轻轨或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
②Oriented,引导。
以追求高强度可获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目标,通过“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来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开发。
③Development,开发。
开发对象的特征为邻近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布局紧凑、土地混合使用及提供高质量的步行环境。
2TOD模式的基本结构及规划原则2.1 TOD模式的基本结构一个典型的TOD由以下几种用地功能结构组成:公交站点、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开敞空间、居住区、次级区域(如图1)。
(1)核心商业区每一个TOD必须拥有一个紧邻站点的多用途的核心商业区,同时也使公交站点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目的地,以增强其吸引力。
(2)办公区与居住区TOD强调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平衡布局。
另外,办公区紧邻公交站点布置也可以鼓励人们更多地依靠公共交通解决长距离的通勤出行问题。
(3)开敞空间TOD内部的各项功能围绕着相应的开敞空间展开,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
(4)次级区域紧邻TOD的外围低密度发展区域也是必要的,称之为次级区域。
虽然TOD鼓励高密度的土地使用,但同时不排除多种层次的住宅选择。
2.2 TOD模式的规划原则(1)区位与范围TOD开发区基本上需位于大众运输系统的廊道上并以车站为核心,也可以远离大众运输系统的廊道但以接驳巴士的车站为核心。
香港九龙新界导游词篇一:香港概况导游词香港概况导游词各位朋友:香港位于中国大陆南端珠江口东侧,南海之滨,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河之南,距广州约一百四十千米,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及附近岛屿,面积约一零九二平方千米。
古时因主产沉香故称香江,香海,明代万历年间因转运东莞所产香木始有香港一称。
在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殖民者侵占,根据一九八四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归还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它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五零年内不变。
香港是亚太地区联络欧美大洋洲的枢纽,商贸金融发达,有东方之珠,旅游购物天堂之称。
还有可供国际性和区域表演活动育馆大会堂、艺术馆、太空馆、科技馆以及著名的海洋公园。
|“东方之珠”香港导游词|香港迪斯尼乐园导游词|北帝庙导游词篇二:荃湾导游词荃湾导游词荃湾(Tsuenwan)为香港新界的一个地方,荃湾新市镇及荃湾区的主要部份。
荃湾一词原来是昔日当地的一个海湾,位于大帽山南面山脚,西南方面向狭窄的蓝巴勒海峡,为青衣岛的对岸,后借用作邻近地方的名字。
1950年代,当年荃湾面积约有0.5平方公里(只计荃湾市中心),香港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在荃湾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现在由荃湾路、杨屋道至德士古道亦是填海得来的。
1990年代为了兴建西铁的荃湾西站,荃湾路以西面一带海旁再一次进行填海工程,多次填海工程已经令蓝巴勒海峡进一步收窄。
荃湾古称为浅湾,据说是因该处海湾水浅而得名,传说南宋皇帝宋端宗曾于南逃时停驻于此地。
浅湾一名亦屡见于明朝和清朝的地图和文献,包括新安县志等。
荃湾以前因为海盗猖獗的问题,亦曾称为贼湾。
而荃湾近蓝巴勒海峡一带以前叫做三百钱,因为传说人们经过该地时,要给三百钱的过路钱。
由于开发较早,荃湾并不和同为第一代新市镇的沙田和屯门般规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带。
一般而言的荃湾市中心,是指荃湾地铁站和荃湾码头之间,川龙街和众安街两旁的地带。
● 撰文 郝枰 ● 编辑张琳大屿山的西北海岸有一条古道,沟通了大澳、东涌和中间的几个渔村,离岛上的人曾踩着这条古道去大澳采购物资、寻求工作机会。
斗转星移间,位于古道两端的大澳和东涌,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互换了繁荣,古道的走向变了,沿途村庄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它们呈现着不太为人所知的香港的另一种模样。
大香港的另一种模样屿山在东涌车站,除了本地居民,也能看到不少背着大包的驴友和拖着大箱子的外地游客。
驴友多半是来大屿山踏青的,游客的目的地则多半是东荟城(Citygate)里的东荟名品仓(Citygate Outlets)——香港唯一的名牌折扣商场,就在港铁东涌站上盖。
因为紧邻赤鱲角机场,很多游客会把东荟城作为离港之前的最后一站,扫完货,可以带着大包小包直奔机场。
商场的名字也极为应景,Citygate,可以理解为“城市的繁华之门”。
当地居民多数并非土生土长,在他们搬来之前,这里还叫东涌村,是大屿山北边的一个小村落,和一座小岛——赤鱲角隔海相望。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屿山从未有过大型开发活动,1989年,港英当局计划将香港新机场建到赤鱲角,才开始对紧邻赤鱲角的东涌和旁边的大蚝这两个村庄进行规划建东涌:城市之门大屿山北边,赤鱲角机场正对面的海湾,有两条河涌(海水倒灌形成的河道)汇入,分别叫做西涌、东涌,东涌新市镇就建在这两条河涌附近,从中环乘坐港铁东涌线,40多分钟可达。
设,作为新机场的支持社区,供在机场工作的空勤和地勤人员居住。
1998年,东涌新市镇初具规模,老旧的村庄经过改造,成为繁华的街市,外来人口陆续迁入。
东涌村曾经存在的最大佐证,便是那条被驴友们奉为圣地的“东澳古道”,这条东起东涌、西至大澳的古道昔日是大屿山最重要的通道之一,连接起沙螺湾、深屈等村落,全长13公里,步行需要四五个小时,人们会从彼时更为繁荣的大澳采购生活物资,然后沿着这条山海之间的崎岖道路回到东涌。
东澳古道崎岖漫长,现在东涌居民大多改由水路前往大澳,轮渡的起点站是与大屿山隔海相望的屯门,东涌新发展码头是这条航线的第二站。
香港十八区香港分为十八个行政分区,每行政区设一个区议会,负责讨论区内民生事务。
18个分区分别为:中西区东区南区湾仔区九龙区观塘区深水埗区黄大仙区油尖旺区离岛区葵青区北区西贡区沙田区大埔区荃湾区屯门区元朗区香港岛4个分区中西区(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中西区是较早发展的旧区之一,传统色彩浓厚,若寻幽探秘,步行更为适宜。
中西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
中西区包括金钟、中环、上环、西营盘、石塘咀、坚尼地城、山顶等地。
中西区东接湾仔区、南接南区、北接油尖旺区。
西部及西北部水域则与离岛区及葵青区连接。
港岛中西区是全港最多有钱人居住的地方,并连续四年成为香港的“富贵区”。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一项有关人口及社会经济特征统计显示,中西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达二万三千元,是十八区之冠。
而深水埗及元朗区则成为最低收入地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分别为一万一千七百元及一万三千元。
最“富”与最“贫”的地区,家庭收入相差近一倍。
中区以商业大厦、银行、政府机构为主,这里是香港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区最繁华的地段。
香港市区主要集中在这里。
中西区的人口约有240,000人,另有流动人口约300,000人。
东区(Eastern District)东区是香港岛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
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筲箕湾居住。
东区的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位于香港岛东北部。
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东区人口约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区份,仅次于沙田区,东区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在香港18区中仅次中西区和湾仔区,排名全港第三位。
所以,东区占香港的经济总量是数一数二的。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及小西湾。
西以维多利亚公园及皇仁书院和湾仔区为界;南以黑角头和南区为界。
为180万人提供居所。
当时香港的人口约为420万,现时人口已达700万,预计到2016年,人口将增至800万。
香港政府现正用这个
预算人口数字作规划用途。
香港一向致力于保持其领导工商业中心的地位并发展为一个国际都市,而要达到此目标,土地及房屋发展与本地对空间和经济增长的不断需求必需互相配合。
新市镇,便作为了城市与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在政府的规划下慢慢建立开来,以容纳、分散市区过份拥挤的人口让其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并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用地。
“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是政府规划及发展香港新市镇的目标。
前者是指一个新市镇在房屋、就业、教育、康乐及其他社区设施方面均能满足其居民的基本需要,从而减低其对旧社区中心的依赖及就业的压力;后者则是指所建立的社区应该是由一个具备各种社会经济背景和技
能的人士构成的和谐社会。
不过,原先构想的自给自足社区模式并
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不少新市镇的居民在就业及其他生活需要上仍依赖著市区,也引起了交通及其他社会的问题。
历史[编辑]
卫星城市[编辑]
名称
发展年代 人口(万) 面积(km²) 人口密度(万
/km²)
行政区划 荃湾新市镇
(包括荃湾、葵涌及青衣岛) 1959年
1973年
77.4
24.00
3.23
荃湾区和葵
青区 沙田新市镇
(包括沙田及马鞍山)
1973年63
35.87 1.8 沙田区屯门新市镇(屯门) 1973年48.85
19.00 2.571 屯门区大埔新市镇(大埔) 1976年28.2
12.70 2.22 大埔区元朗新市镇(
元朗) 1977年21.1
11.70 1.80 元朗区粉岭/上水新市镇1978年24.43
7.80 3.13 北区
将军澳新市镇1982年40
10.05 3.98 西贡区天水围新市镇
1987年28
4.30 6.3 元朗区北大屿山新市镇1996年8
8.30
1
离岛区
白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