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65.38 KB
- 文档页数:6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3)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4)四、新城的分类 (4)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6)(一)概况 (6)(二)背景 (6)(三)建设目标 (7)(四)规划 (8)(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0)(六)城市发展 (13)(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6)(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9)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22)(一)概况 (22)(二)发展背景 (22)(三)城市规划 (23)(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25)(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32)(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33)(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37)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38)(一)发展概况 (38)(二)发展历程 (38)(三)成功经验 (40)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45)(一)发展概况 (45)(二)成功经验 (46)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香港中环街市的借鉴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香港中环街市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街市之一,也是中环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它的建设和发展始于历史悠久的香港贸易市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港中环街市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特点闻名于世。
街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从新鲜的食品到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无论是居民日常生活用品,还是创意小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从早晨一开始,街市就开始热闹起来,摊贩们摆出自己的货物,吸引着许多市民前来购物。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城市社交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分享和建立联系。
香港中环街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集中展示和推广多种文化和商品,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选择。
这里汇聚了本地和国际的新鲜食材、传统手工艺品和独特的创意商品,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街市中也有许多小吃摊位,供应美食和传统的香港特色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食客。
香港中环街市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街市经营模式的成功展示了在城市发展中,传统和现代可以相互融合,丰富城市的商业面貌。
其次,香港中环街市强调多样性和个性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和个性化的选择,这也是其他地区可以效仿的地方。
最后,街市作为一个社交和交流的场所,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香港中环街市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地标,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经营模式。
它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变化。
其他地区可以从中学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市民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同时打造一个社交和交流的场所,促进城市的繁荣和社区的凝聚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思路进行撰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展示文章的逻辑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
通过明确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方便地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香港政府1200亿港元新界东北“造城”21世纪经济报道江家岱香港报道2013-07-04 23:42:42核心提示:发展商当年收取农地的平均成本大约只有每平方英尺200港元,现在政府的账面收购价超过每平方英尺2000港元,10年不到升值逾10倍,绝对是一个难以拒绝的offer。
历时逾20年,香港特区政府在7月4日公布了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规划纲要。
整个新市镇计划耗资1200亿港元,其中300亿港元用于收购发展商及私人农地,平均每平方英尺超过2000港元,新界农地瞬间升值10倍以上。
香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表示,政府会率先发展新界古洞北及粉岭北,作为粉岭和上水的扩展区。
预计将兴建公私营住宅共计6.07万个,比原先增加28%;安置人口则由13.4万增加31%至17.49万。
他说:“政府会采用‘加强版’的传统发展模式,即按照规划收回用作公共工程、公营房屋和私人发展的土地,进行清拆、平整后再进行公开招标拍卖。
但在特定条件下,允许符合条件的业权人就私人发展用地提出契约修订和原址换地申请。
”具不完全统计,恒基、新鸿基和新世界这三大发展商,在该地块内坐拥近500万平方英尺的农地储备,约合50公顷,相当于政府可收回土地总面积(162公顷)的1/3。
“发展商当年收取农地的平均成本大约只有每平方英尺200港元,现在政府的账面收购价超过每平方英尺2000港元,10年不到升值逾10倍,绝对是一个难以拒绝的offer。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及房地产研究主管李伟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以账面收地价计算,恒基地产每股资产净值(NAV)有望提升20%。
农地变“金砖”陈茂波表示,新市镇可发展土地有333公顷,其中48.5%为私人拥有,约162公顷,扣除48公顷为私人发展用途,其余114公顷(折合1225万平方英尺)需强制征地。
若简单按照300亿港元的收地赔偿金额计算,每平方英尺的账面地价约2450港元。
记者翻阅几大地产商的年报资料,其中以李兆基旗下的恒基地产拥有最多的新界农地储备,共计4280万平方英尺;新鸿基地产和新世界发展分别拥有2700万和2045万平方英尺,长江实业约有997万平方英尺。
2024年发展现代新市镇总结
2024年现代新市镇的发展总结材料:
1. 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现代新市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道路、桥梁和交通系统得到了改善,为市镇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水、电和通信设施也得到了升级,提高了市镇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环境保护措施:现代新市镇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该市镇的垃圾处理系统得到了改善,废弃物的处理效率和环保指标得到了提高。
此外,该市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并鼓励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
3. 经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现代新市镇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市镇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和服务业。
此外,该市镇还积极吸引外资,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教育和医疗:为了提高市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现代新市镇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也进行了大力发展。
市镇的学校和医院得到了建设和改善,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5. 社会服务:市镇还建设了一系列社会服务设施,如社区中心、养老院和文体活动场所。
这些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各种社交和娱乐活动的场所,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2024年现代新市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举
措有效提高了市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市鎮及巿區大型新發展計劃自從新市鎮發展計劃於1973年展開以來,香港發展了九個新市鎮,以應付人口的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本港的居住環境。
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荃灣、沙田及屯門三個首先發展的新市鎮內,為180萬人提供居所。
當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現時人口約為680萬。
拓展署:新界拓展署於1973年成立,負責推行新市鎮發展計劃。
1986年,新界拓展署與當時的市區拓展處合併,成為拓展署。
合併之後,拓展署除負責新市鎮發展外,還負責港島及九龍的地區工程管理和大型新發展計劃。
拓展署現時由總辦事處和五個分區拓展處組成。
拓展處均由處長掌管,其工作由副處長以及專業人員隊伍及顧問工程師協助處理。
各分區拓展處的工作是確保各新市鎮和鄉鎮的發展能夠與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互相配合。
發展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這包括基礎建設、社區設施及基本需要。
以鄉鎮而言,政府重進行改善工程、提供所需的基礎建設及社區設施,以着及實施鄉村防洪計劃。
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則提供新土地,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現有的人口,以及供建設或改善設施之用,以便重建殘舊的市區範圍。
各項發展計劃在功能、環境及美化方面的事宜,都會獲得優先考慮。
新市鎮發展:九個新市鎮可劃分為三代。
首三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七十年代初期動工;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屬第二代新市鎮,於七十年代後期動工建設;最後三個新市鎮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大蠔的發展工程則於八十及九十年代展開。
九個新市鎮現時的整體人口約320萬,計劃人口則約為410萬。
荃灣:荃灣新市鎮包括荃灣、葵涌及青衣島,總發展面積約2400公頃。
現時人口約77.2萬。
到2012年,人口預計將達81.6萬左右。
香港的貨櫃碼頭均設於新市鎮內的葵涌區。
位於青衣東南的九號貨櫃碼頭,現時仍在興建中。
首個泊位已於2003年7月投入運作,而整個貨櫃碼頭將於2005年建成。
工程拓展署香港别行政区政府发展与基础建设简介新界拓展署於 1973 年成立,负责推行新市镇发展计 划.1986 年,新界拓展署与当时的市区拓展处合并, 成为拓展署.合并之后,拓展署除负责新市镇发展外, 还负责港岛和九龙的区工程管理和新的大型发展计 划.在 2004 年 7 ,工程署与拓展署合并,成为 工程拓展署. 工程拓展署的工作是确保各个新市镇和乡镇的发 展能够与市区新的大型发展计划妥为配合. 发展新市镇的基本概念是尽可能提供个均衡和设备 齐全的区,这包括基础建设和区设施.於乡镇 发展,政府着重改善并增补现的基础建设和区设 施,以及在需要时实施乡村防洪计划.市区新的大 型发展计划则提供新,以应付口的增长,分散 市区现的口,以及供建设或改善设施之用,以便 重建旧的市区范围.各发展计划在功能,环境及美 化方面的事宜,都会获得先考虑. 径直达毗邻区.连接路改善工程仍在各个新市镇继 续进行.荃湾: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和青衣岛,总发展面积约 3 285 公顷,规划口为 857 400,现时口约 801 800. 荃湾以往是工业区,现时大部分工厂已迁往内,但 仍保留昔工业心的色.香港的九个货柜码头都 设在这个新市镇的葵青区内. 大型公路工程正在施工,将进步扩大主要道路网, 以应付区内增加的交通.八号干线青衣长沙湾段, 预期在 2009 年完工.九号干线石围角柴湾角段的主 线,已在 2007 年通车. 港铁西铁线和荃湾线为荃湾新市镇提供便捷的交通设 施.新市镇发展从新市镇发展计划於 1973 年展开以来,香港发展了 九个新市镇,以应付口的增长,分散市区过於挤迫 的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新市镇发展计划展开时 的目标是在荃湾,沙田和屯门个首先发展的新市镇 内,为约 180 万提供居所.当时香港的口约为 420 万,现时口约为 690 万. 九个新市镇可划分为.首个新市镇,即荃湾, 沙田和屯门的发展工程於十世纪七十年初期动 工;大埔,粉岭/及元朗属第新市镇,於七 十年后期动工建设;第新市镇,即将军澳, 围和东涌的发展工程则於八十和九十年展开.九 个新市镇现时的总口约 330 万,预计到 2016 年将 增 350 万. 所新市镇包括区内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均设所需 的基础设施和区设施;亦完善的对外连接交通 网,全部均铁路通往市区,而连接路亦提供便捷途已竣工的九号干线 — 石围角柴湾角段大围的 T3 号道路主干线沙田:七十年初期,沙田只是个约万居住 的乡镇.时今,沙田已发展为大型新市镇, 口约 615 000.沙田新市镇(包括马鞍山)的总发展面 积约为 3 591 公顷,规划口为 735 000.主要由 吐露港填海开拓而成. 沙田的对外连接路正进行扩展.沙田岭隧道连同八号 干线沙田长沙湾段, 以及在大围的 T3 号道路已在 2008 年 3 通车. 港铁东铁线和马鞍山线为沙田新市镇提供便捷的交通 设施.屯门:屯门新市镇位於新界西部,发展主要集在青 山湾填海区和青山与大榄山之间的谷,总发展面积约为 3 259 公顷.现时口约 499 600,规划口为 649 400. 香港的内河货运码头建於屯门西南部的填海, 作为香港与珠江角洲之间货柜和散装货物的集散 心.龙富路(青山山麓绕道)则连接毗邻幅作工业 用途的填海. 屯门新市镇设完善的道路网,而西铁和轻铁亦提供 便捷的交通设施.白石角科园发展计划粉岭/:粉岭/的总发展面积约 768 公顷.粉岭和与大埔样,从前是旧式墟镇,现时口 约 243 000 . 整 发 展 计 划 完 成 后 , 口 将 增 290 900.东铁和完善的连接路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 来附近区和市区各处.元朗:昔元朗亦是个旧式墟镇,现已发展为新市镇,元朗的总发展面积约 561 公顷,现时口约 138 000.发展计划完成后,口将增 196 000. 西铁,轻铁和主干道路网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来附 近区和市区各处.为配合元朗南部后发展而建的 区道路网亦已於 2006 年年底落成. 所在元朗区由工程拓展署负责的主要防洪工程 已於 2006 年大致完成,元朗区遭受洪威胁的风险可 大幅减少.大埔:大埔从前是个旧式墟镇,现时口约267 100.大埔新市镇的发展面积约为 2 897 公顷,规划口为 316 700. 白石角发展计划覆盖香港文大北面块面积达 118 公顷的,其辟设科园,住宅,策略性康 乐设施和专教育扩展区.填海工程已经完成.基建 工程则正分阶段实施,以配合科园及其他已规划发 展目的施工. 东铁和主干道路网为大埔新市镇提供便捷的 交通设施.划的可行性,从而达到容纳约 220 000 居住的目标. 研究最早会在 2009 年年底展开. 东涌新市镇依靠北大屿山快速公路和高速的机场/东 涌铁路,与香港其他区连接起来.元朗南发展计划 - 元朗第 13 及 14 区道路工程 (沿十八乡路的绿化带)围:围占约 430 公顷,由后海湾对开的低洼填平开拓而成,现时口约 273 800,规划口 为 306 400.围新市镇毗邻建个湿公园. 西铁,轻铁和主干道路网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来元 朗,屯门及市区各处.东涌新市镇新界新发展区:政府之前进行的规划和发展研究,确定了在新界古洞北,粉岭北,坪輋/打鼓岭和洪桥建 设新发展区的可行性.政府将於 2008 年再进行规划和 工程研究,制定发展建议和推行策略.将军澳:将军澳新市镇现时口约 349 800,规划口为 450 000.将军澳的总发展面积约 1 738 公顷. 将军澳新市镇设条对外连接路,完善的区内道路 网和港铁将军澳支线.现正规划的主要道路设施包括 跨湾连接路及对外的将军澳-蓝田隧道. 政府会进步发展将军澳,降低市心南和百胜角新 发展区的住宅发展密度,并建设憩公园,康乐设施 和个富活力的海滨区.关的基建工程现正准备展 开.市区发展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现正分期进行,将提供所需,以便沿港岛北岸兴建连接 环与港岛东部的重要连接路和铁路.环填海计划第 ,期和湾仔填海计划第期已经完成,除了提供 用建造连接路和铁路之外,亦提供兴建机场铁 路香港站和香港会议展览心扩建部分. 环填海计划第期已於 2003 年 2 展开,预计於 2009 年年底完成.湾仔发展计划第期检讨现已完 成.关批核新填海计划,面道路计划,湾仔北分 区计划大纲草图和北角分区计划大纲图的修订建议的 程序,现正在办理.跨湾色大桥电脑模拟图东涌∶东涌位於北大屿山,现正分期发展.第 期发展在 1997 年竣工,建设了个约 18 000 居民的 区,以配合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国际机场.第期发 展及第 A 期发展的填海工程亦已完成.东涌新市镇 的总发展面积约 155 公顷,现时口约 72 000.政府 将进步研究,以检讨并确定东涌新市镇余发展计环填海计划第期启德发展计划: 发展范围包括前启德机场和附近区.主要发展目包括邮轮码头,多用途体育馆,直 升机场,政府大楼,都会公园和跑道公园,公共房屋, 沙田环线铁路及 T2 公路.启德分区计划大纲图在 2007 年 11 核准,为该区提供法定的发展架构.启 德发展计划的早期目,例如新邮轮码头和公共房屋 的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工作现正积极进行;而就基础设 施工程进行的盘整理工作,已订於 2008 年年展 开.艺术家眼的西九文化区彩云道和佐敦谷毗邻的发展计划:工程范围包括建造面积约 20 公顷的平台,供发展房屋,校及憩用 之用.平台工程已大致完成,余的基建工程预计在 2008 2010 年分期完成,以配合房屋/校发展.启德发展计划的构想图西九龙填海计划: 工程范围包括填筑约 340 公顷,以供兴建重要的交通连接路,发展房屋和商业, 以及区设施.西九龙填海区现口约 67 800.主 要基建工程已大致完成,余的道路工程会分阶段展 开,以配合区的发展.经平整的佐敦谷工 (2007 年年)安达臣道发展计划: 工程将平整约 20 公顷建筑台,以兴建公营房屋和其他相关的公共设施.工程於 2008 年 1 31 展开,预计在 2014 年 12 完成. 平整工程将分期完成,并分批交给房屋署兴建公 营房屋.西九文化区:西九文化区 (「西九」) 计划是将幅位於西九龙填海区南端面积约 40 公顷的质海旁 发展成为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 在 2007 年 9 , , . 政府公布「西九」核心文化艺术设施谘询委员会的建 议报告,并展开为期个的公众参与活动,向市民 解说关建议并搜集民意.政府已委托独立顾问整理 并分析这次活动期间所收集的公众意见. 在西九文化区计划落实之前,为了让市民能尽量享用 维港景色,政府於临海用兴建的海滨长廊於 2005 年 9 落成启用,而海滨长廊的改善工程已在 2007 年 1 完成.安达臣道的拟议发展计划如何联络我们? 址:香港九龙何文田公主道 101 号 工程拓展署大楼 14 楼 查询:(852)2762 5111 电邮: enquiry@.hk 网址: .hk 传真: (852)2714 01402008 年 4 。
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①王晓琳,张硕摘要:基于对香港新市镇发展的背景及原因的概述,从规划制定、规划执行及规划监管三方面分析其建设过程,并以沙田为例具体概述其初期构想、中期起步及后期成熟三大发展阶段并对其中港府职能进行评析。
研究表明,港府在新市镇建设中主要承担规划主导和协调管制的职能,以规划者、协调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推动新市镇的建设。
关键词:香港新市镇港府职能香港新市镇是20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北部新界所建设而成的卫星城,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1年,约332万人居住在新市镇,占全港人口46.95%②,由此可见,新市镇的建设为港府解决城市问题、推进城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设经验及港府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职能值得内地城镇借鉴。
本文首先概述香港新市镇建设的背景,发展阶段与建设原因,分析其规划建设过程及港府职能,并以沙田为例从规划做深层次探讨。
1.概述香港新市镇的建设构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1。
受英国新市镇建设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加之二战后人口激增导致香港住宅供应严重不足2,港府开始考虑发展公屋计划并着手研究新市镇建设的可行性,并于20世纪60年代启动建设。
九个新市镇是分三个阶段在港岛北郊新界区建立起来的(图2),其最初的建设概念是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即新市镇自身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住宅、足够就业机会、购物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的公用设施并形成和谐社区3。
这不仅是香港山多地少③的客观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港府为缓解人口剧增带来严重城市社会问题,应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14等现实城市发展需求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①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3BAJ10B01-02)。
②数据来源:香港统计署2011年人口普查网站.hk/sc/main-table.html。
③香港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比例仅占总用地面积的25%。
资料来源:《2015年香港统计数字一览》.hk/pub/B10100062015AN15SC0100.pdf。
地方-新市镇的发展香港在一九七三年开始发展新市镇,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有九个新市镇。
现今,超过一半的香港居民皆住在新市镇内。
最初的一代新市镇设计以「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为目的,市镇内除了设有大型住宅区,亦设有大型工业区及工业邨,供当区居民设业。
及后因应香港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新市镇皆主要以居住为主。
荃湾(亦可参考这里)荃湾、葵涌及青衣岛皆属于荃湾新市镇范围之内。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荃湾已有很多移民迁入居住。
在六十年代政府宣布发展荃湾为新市镇时,荃湾已是一个小墟市。
现在荃湾为全港最大的新市镇,人口接近八十万。
沙咀道及杨屋道一带的旧区及绿杨新邨为现时的荃湾市中心,而在荃湾发展计划中,杨屋道以南至西铁荃湾西站将会有多个综合发展,未来荃湾市中心会扩展至这里。
荃湾的大型住宅多数位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例如荃景围、荃湾北等地方,而工业区则设在柴湾角、杨屋道等地方。
部分工业区的土地更已划为商贸用地,鼓励商业贸易等行业在荃湾发展。
葵涌以公共房屋为主,包括葵涌、葵盛围、葵涌北及荔景一带。
另外,葵涌的大连排道及和宜合道一带仍然为十分活跃的工业区。
青衣以前为重工业集中地,现在除了青衣东北面及中部为住宅区外,青衣北面、西面及南面则仍然是香港重要的工业区。
而位于葵涌及青衣的香港货柜码头为世界上其中一个吞吐量最高的货柜港。
荃湾为进出香港国际机场必经之路,因而建有多条公路,连接香港各地,而地下铁路及九广西铁亦在荃湾新市镇内设站,为荃湾居民服务沙田(亦可参考这里)沙田新市镇包括沙田及马鞍山两部分,面积约3,587公顷。
沙田为香港第一代的新市镇,早在六十年代,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及兴建沙田。
而在七十年代,政府决定将马鞍山纳入沙田新市镇作为沙田的扩展部分。
直至现时为止,沙田新市镇已有超过六十三万人居住,而当整个新市镇发展完成,人口预算会增加至七十万左右。
新市镇属于带型发展设计,以城门河为中轴线,新市镇在城门谷向两面的山脉扩展。
市中心设在沙田车站,设有大型购物中心、公共交通交汇处及政府设施。
规划与平衡:香港新市镇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郝诗楠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7)001
【摘要】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新市镇建设计划的目标在于在新界地区建设“卫星城”以疏导港九中心城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新市镇建设计划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推动型的城镇化模式.在新市镇的建设过程中,港府扮演了规划者与平衡者的角色.而港府所扮演的这两种角色是香港新市镇计划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规划者的角色保证了新市镇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平衡者的角色保证了新市镇建设计划的执行得以顺利推进.
【总页数】8页(P94-100,109)
【作者】郝诗楠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9
【相关文献】
1.从香港新市镇开发看“TOD"规划理念 [J], 陈行
2.香港北大屿山新市镇规划 [J], 凌嘉勤
3.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J], 李薇;周麟
4.从香港新市镇开发看"TOD"规划理念 [J], 陈行;
5.香港沙田新市镇规划实践评析
——对理性综合规划理论的重新审视 [J], 叶丹;蒋希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新市镇建设的实践对合肥推进镇级市建设的启示摘要:在“十二五”期间,合肥市要首度尝试镇级市建设。
并率先将水湖、三河、长临、下塘等四个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建设成镇级市。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带动能力的镇级市以及镇级市集群,从而加快合肥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市镇;实践;合肥;镇级市;启示合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目标,按照小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并率先试点将四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建设成镇级市。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新市镇的建设实践,对我们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具有较强集聚带动能力的镇级市群,从而加快合肥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1国外新市镇建设的实践国外镇级市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是以英、美、法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新市镇(或镇级市)建设;一是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市镇建设。
以英、美、法等为代表的国家新市镇建设开始实施的时间最早,总体目标是为了解决先期形成的大城市的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等城市问题。
以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为例,这些国家推进新市镇建设的主要路径是:1)从开发主体看,政府是决策主导者,新市镇开发公司是实际建设者;2)从投资主体看,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国家新市镇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
70年代后新市镇建设投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和私人个体;3)从建设的主导方向看,这些国家的新市镇建设越来越强化管理、产业、居住、文化、生态一体化理念。
相对于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新市镇建设而言,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市镇建设实施时间短,具体路径主要表现为:1)中央政府是新市镇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2)改善民生是新市镇建设的最重要目标;3)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是新市镇建设的重点方向。
2国内新市镇建设的实践随着我国沿海先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城乡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许多先发地区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调整城市发展的思路,才能克服城市内部发展的种种弊端,以实现区域间资源整合、优化,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