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镇发展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28
地方-新市镇(三)荃湾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及青衣,由于大屿山东北部份包括阴澳、竹篙湾等地区历年来和荃湾关系密切,所以连同马湾亦一同划入荃湾范围内。
为配合荃湾发展,一九八六年,葵青区议会成立,使整个荃湾新市镇分成两个行政区:荃湾管辖荃湾市中心、石围角、西约、马湾及大屿山东北部,而葵青管辖葵涌、青衣、荔景等地方。
一九零三年时,香港政府发表了九广铁路香港段之勘测工程报告,报告中建议了两条定线:新界东部方案-在毕架山开辟隧道并在新界东沿岸向北伸展。
而新界西部方案侧时以荃湾为中途大站,并在大榄涌及元朗等地开挖多条隧道向北伸延。
其中一个原因是报告中指出荃湾只是「店铺疏落」,反观东部方案途经的大埔为当时政府计划发展的新行政中心,所以最后政府采用东部方案。
「寻财路,旧金山;找死路,去荃湾」;「店铺疏落」就是当时香港人对荃湾其中一个看法。
新界西部的发展正式开始是在一九一七年新界环回公路西段落成之后,环回公路加速了新界西部包括荃湾的发展。
二次大战前后,因为兴建城门水塘、城门谷钨矿场等,令大量移民迁入荃湾。
五十年代,荃湾进行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造地,除了墟市及民居外,亦开始有工厂进驻荃湾。
七十年代,荃湾填海工程、荃湾大型迁拆工程(包括象山寮屋区、下城门谷的古坑村及地下铁路支线地方)、葵涌醉酒湾填海工程等为荃湾地区带来大量土地兴建房屋,货柜码头及工业区,荃湾发展正式起飞。
近年,由于香港赤鱲角新机场的兴建,更加速了荃湾的发展。
虽然荃湾中部的部分工业用地大厦需求减低,令部分地产商将工业用地更改为商业或商贸楼宇,但现在仍有相当部分的工厂设置在荃湾区内。
而因为荃湾为机场进出市区必经之路,荃湾亦有机会成为香港下世纪商住中心。
青衣岛本只有农民及渔民居住在青衣大街、门仔塘及青衣塘一带,及后政府为发展长沙湾,在西九龙进行大型填海工程,令原本在长沙湾经营的船坞需迁往青衣岛继续经营。
六十年代初期,政府批出青衣东部及南部土地供兴建油库、发电厂及工业用途;使青衣慢慢成为重工业集中地。
深圳香港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一、香港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特色香港这个过去只有几千人的小渔村,经过港人15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有650万人口、国际上知名的大都会之一。
香港以其富有特色的城市建设和都市风光,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一)造型美观、新颖的高层建筑群,成为香港都市的一大景观香港在充分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海岸边陡峭坡地和填海新地,建成一片片楼层高、密度高、造型新颖、风格多样的建筑群体,构成了一幅壮丽、独特的都市景观。
香港人多地少,80%的土地是丘陵和山地。
所以,香港在城市规划上采用了“高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向高空拓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高密度发展非常符合香港的实际,这个规划原则不但现在、而且今后也将有力地影响香港的城市建设。
(二)形成了一个“三级城镇”体系香港以港岛和九龙半岛为城市的中心市区,以九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市镇为次区域,加上正逐步向新市镇过渡的乡镇,构成了香港大都会的三级城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多中心、多功能的布局趋势。
港九市区以金融、贸易、商业、信息和政府为主,是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工业和居住的功能。
新市镇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一部分工业以及为当地服务的商业;乡镇是香港新市镇的基础,有些乡镇正向新市镇过渡,如东涌和西贡。
乡镇还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景色,这在繁华的大都会中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现在重要的乡镇有长洲、梅窝、大澳、坪洲、流浮山、沙头角、罗湖等,是香港三级都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西文化交会使香港城市更具特色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融合了许多西方的文化,这不仅促进了香港城市的国际化,亦对香港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香港有许多东西方或中、英风格融合的建筑物,同时亦有广州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建筑物。
街区地名也有明显区别,既有明显反差又互相协调。
香港在中西文化的互相撞击、渗透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都会文化,亦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工程拓展署香港别行政区政府发展与基础建设简介新界拓展署於 1973 年成立,负责推行新市镇发展计 划.1986 年,新界拓展署与当时的市区拓展处合并, 成为拓展署.合并之后,拓展署除负责新市镇发展外, 还负责港岛和九龙的区工程管理和新的大型发展计 划.在 2004 年 7 ,工程署与拓展署合并,成为 工程拓展署. 工程拓展署的工作是确保各个新市镇和乡镇的发 展能够与市区新的大型发展计划妥为配合. 发展新市镇的基本概念是尽可能提供个均衡和设备 齐全的区,这包括基础建设和区设施.於乡镇 发展,政府着重改善并增补现的基础建设和区设 施,以及在需要时实施乡村防洪计划.市区新的大 型发展计划则提供新,以应付口的增长,分散 市区现的口,以及供建设或改善设施之用,以便 重建旧的市区范围.各发展计划在功能,环境及美 化方面的事宜,都会获得先考虑. 径直达毗邻区.连接路改善工程仍在各个新市镇继 续进行.荃湾: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和青衣岛,总发展面积约 3 285 公顷,规划口为 857 400,现时口约 801 800. 荃湾以往是工业区,现时大部分工厂已迁往内,但 仍保留昔工业心的色.香港的九个货柜码头都 设在这个新市镇的葵青区内. 大型公路工程正在施工,将进步扩大主要道路网, 以应付区内增加的交通.八号干线青衣长沙湾段, 预期在 2009 年完工.九号干线石围角柴湾角段的主 线,已在 2007 年通车. 港铁西铁线和荃湾线为荃湾新市镇提供便捷的交通设 施.新市镇发展从新市镇发展计划於 1973 年展开以来,香港发展了 九个新市镇,以应付口的增长,分散市区过於挤迫 的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新市镇发展计划展开时 的目标是在荃湾,沙田和屯门个首先发展的新市镇 内,为约 180 万提供居所.当时香港的口约为 420 万,现时口约为 690 万. 九个新市镇可划分为.首个新市镇,即荃湾, 沙田和屯门的发展工程於十世纪七十年初期动 工;大埔,粉岭/及元朗属第新市镇,於七 十年后期动工建设;第新市镇,即将军澳, 围和东涌的发展工程则於八十和九十年展开.九 个新市镇现时的总口约 330 万,预计到 2016 年将 增 350 万. 所新市镇包括区内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均设所需 的基础设施和区设施;亦完善的对外连接交通 网,全部均铁路通往市区,而连接路亦提供便捷途已竣工的九号干线 — 石围角柴湾角段大围的 T3 号道路主干线沙田:七十年初期,沙田只是个约万居住 的乡镇.时今,沙田已发展为大型新市镇, 口约 615 000.沙田新市镇(包括马鞍山)的总发展面 积约为 3 591 公顷,规划口为 735 000.主要由 吐露港填海开拓而成. 沙田的对外连接路正进行扩展.沙田岭隧道连同八号 干线沙田长沙湾段, 以及在大围的 T3 号道路已在 2008 年 3 通车. 港铁东铁线和马鞍山线为沙田新市镇提供便捷的交通 设施.屯门:屯门新市镇位於新界西部,发展主要集在青 山湾填海区和青山与大榄山之间的谷,总发展面积约为 3 259 公顷.现时口约 499 600,规划口为 649 400. 香港的内河货运码头建於屯门西南部的填海, 作为香港与珠江角洲之间货柜和散装货物的集散 心.龙富路(青山山麓绕道)则连接毗邻幅作工业 用途的填海. 屯门新市镇设完善的道路网,而西铁和轻铁亦提供 便捷的交通设施.白石角科园发展计划粉岭/:粉岭/的总发展面积约 768 公顷.粉岭和与大埔样,从前是旧式墟镇,现时口 约 243 000 . 整 发 展 计 划 完 成 后 , 口 将 增 290 900.东铁和完善的连接路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 来附近区和市区各处.元朗:昔元朗亦是个旧式墟镇,现已发展为新市镇,元朗的总发展面积约 561 公顷,现时口约 138 000.发展计划完成后,口将增 196 000. 西铁,轻铁和主干道路网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来附 近区和市区各处.为配合元朗南部后发展而建的 区道路网亦已於 2006 年年底落成. 所在元朗区由工程拓展署负责的主要防洪工程 已於 2006 年大致完成,元朗区遭受洪威胁的风险可 大幅减少.大埔:大埔从前是个旧式墟镇,现时口约267 100.大埔新市镇的发展面积约为 2 897 公顷,规划口为 316 700. 白石角发展计划覆盖香港文大北面块面积达 118 公顷的,其辟设科园,住宅,策略性康 乐设施和专教育扩展区.填海工程已经完成.基建 工程则正分阶段实施,以配合科园及其他已规划发 展目的施工. 东铁和主干道路网为大埔新市镇提供便捷的 交通设施.划的可行性,从而达到容纳约 220 000 居住的目标. 研究最早会在 2009 年年底展开. 东涌新市镇依靠北大屿山快速公路和高速的机场/东 涌铁路,与香港其他区连接起来.元朗南发展计划 - 元朗第 13 及 14 区道路工程 (沿十八乡路的绿化带)围:围占约 430 公顷,由后海湾对开的低洼填平开拓而成,现时口约 273 800,规划口 为 306 400.围新市镇毗邻建个湿公园. 西铁,轻铁和主干道路网让居民可方便快捷往来元 朗,屯门及市区各处.东涌新市镇新界新发展区:政府之前进行的规划和发展研究,确定了在新界古洞北,粉岭北,坪輋/打鼓岭和洪桥建 设新发展区的可行性.政府将於 2008 年再进行规划和 工程研究,制定发展建议和推行策略.将军澳:将军澳新市镇现时口约 349 800,规划口为 450 000.将军澳的总发展面积约 1 738 公顷. 将军澳新市镇设条对外连接路,完善的区内道路 网和港铁将军澳支线.现正规划的主要道路设施包括 跨湾连接路及对外的将军澳-蓝田隧道. 政府会进步发展将军澳,降低市心南和百胜角新 发展区的住宅发展密度,并建设憩公园,康乐设施 和个富活力的海滨区.关的基建工程现正准备展 开.市区发展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现正分期进行,将提供所需,以便沿港岛北岸兴建连接 环与港岛东部的重要连接路和铁路.环填海计划第 ,期和湾仔填海计划第期已经完成,除了提供 用建造连接路和铁路之外,亦提供兴建机场铁 路香港站和香港会议展览心扩建部分. 环填海计划第期已於 2003 年 2 展开,预计於 2009 年年底完成.湾仔发展计划第期检讨现已完 成.关批核新填海计划,面道路计划,湾仔北分 区计划大纲草图和北角分区计划大纲图的修订建议的 程序,现正在办理.跨湾色大桥电脑模拟图东涌∶东涌位於北大屿山,现正分期发展.第 期发展在 1997 年竣工,建设了个约 18 000 居民的 区,以配合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国际机场.第期发 展及第 A 期发展的填海工程亦已完成.东涌新市镇 的总发展面积约 155 公顷,现时口约 72 000.政府 将进步研究,以检讨并确定东涌新市镇余发展计环填海计划第期启德发展计划: 发展范围包括前启德机场和附近区.主要发展目包括邮轮码头,多用途体育馆,直 升机场,政府大楼,都会公园和跑道公园,公共房屋, 沙田环线铁路及 T2 公路.启德分区计划大纲图在 2007 年 11 核准,为该区提供法定的发展架构.启 德发展计划的早期目,例如新邮轮码头和公共房屋 的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工作现正积极进行;而就基础设 施工程进行的盘整理工作,已订於 2008 年年展 开.艺术家眼的西九文化区彩云道和佐敦谷毗邻的发展计划:工程范围包括建造面积约 20 公顷的平台,供发展房屋,校及憩用 之用.平台工程已大致完成,余的基建工程预计在 2008 2010 年分期完成,以配合房屋/校发展.启德发展计划的构想图西九龙填海计划: 工程范围包括填筑约 340 公顷,以供兴建重要的交通连接路,发展房屋和商业, 以及区设施.西九龙填海区现口约 67 800.主 要基建工程已大致完成,余的道路工程会分阶段展 开,以配合区的发展.经平整的佐敦谷工 (2007 年年)安达臣道发展计划: 工程将平整约 20 公顷建筑台,以兴建公营房屋和其他相关的公共设施.工程於 2008 年 1 31 展开,预计在 2014 年 12 完成. 平整工程将分期完成,并分批交给房屋署兴建公 营房屋.西九文化区:西九文化区 (「西九」) 计划是将幅位於西九龙填海区南端面积约 40 公顷的质海旁 发展成为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 在 2007 年 9 , , . 政府公布「西九」核心文化艺术设施谘询委员会的建 议报告,并展开为期个的公众参与活动,向市民 解说关建议并搜集民意.政府已委托独立顾问整理 并分析这次活动期间所收集的公众意见. 在西九文化区计划落实之前,为了让市民能尽量享用 维港景色,政府於临海用兴建的海滨长廊於 2005 年 9 落成启用,而海滨长廊的改善工程已在 2007 年 1 完成.安达臣道的拟议发展计划如何联络我们? 址:香港九龙何文田公主道 101 号 工程拓展署大楼 14 楼 查询:(852)2762 5111 电邮: enquiry@.hk 网址: .hk 传真: (852)2714 01402008 年 4 。
香港的人口结构1. 人口普查 (每10年一次) 、1991 – 1981 – 1971 …2.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3. 性别和年龄结构 (人口以100名女性中的男性数量来表示)性别结构 – 男女比例 – 1911 – 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因为当时香港是贸易港口,有大量男工和男性移居香港。
- 1996 – 男 (3108107人)女 (3109449人)性别比率 =100:100a. 年龄结构 = 不同年龄组别人数百分比i. 儿童 (<15岁) – 没有生产力,需要依赖父母。
ii. 成人 (15-64) – 生产力最高的一组。
iii. 老人( > 64) – 无生产能力的一组,依靠子女的供养。
成人 = 工作人口儿童及老人 = 依赖人口依赖比率=X 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 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 人口金字塔差异 –a. 1996 – 底部较窄 (出生率低)- 顶部较宽 (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依赖人口比率较低b. 对社会影响 – 老人增加,对福利和医疗的需求相应增加。
- 儿童减少,对社会的服务,如教育的需求下降。
- 人口老化→依赖比率上升、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减差异 –a. 新市镇 –儿童比率高 (新市镇吸引较具流动性的年轻夫妇迁往居住,提高区内的出生率)-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依赖人口 工作人口b.原因–年青人愿意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
-新市镇的拉因素居住环境较好,住屋便宜,空间和康乐设施较多-旧市区的推因素居住环境拥挤,没有足够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差异–a.乡村–儿童比率低(因为乡城迁移,农村失去大量年轻人口,所以出生率较低)- 老人比率高(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他们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乡村居住)a.第一产业–降致0.6% (因为更多人移居市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第二产业–比率曾上升,但80年代开始下降(由於在50年代,工业化刚开始,吸引人们到工厂工作,但在80年代,香港的工资和营运成本上升,而且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大量工厂迁往中国内地,所需的工人大大减少)第三产业–比率上升(因为香港已发展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提问搜索话题、问题或人...首页发现消息香港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修改香港行政区面积小,城市用地狭窄,为何不向北建设新市区,却只是填海?修改主要还是想请教香港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比较感兴趣。
另,有几点不太理解:1、填海造成的生态问题比开发新市区更严重,为何执意要填海造地?2、不知香港的城市功能是否过分集中于港九?是否有分散城市功能的规划?修改举报添加评论 分享 • 邀请回答6 个回答按票数排序陈琴琴,给99%的一行字答案点反对和没有帮助!!!张战、刘德华 赞同我记得我们原先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香港为了保护太平山的生态环境,坚决是作为保护地进行使用的,为的就是给香港人留下最后一片绿地。
2编辑于 201205053 条评论chen shawn ,奇葩柳天阳、非典熊Hermosa 、cill 等人赞同(手机码字,缓慢更新中)香港的土地问题与其说是规划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
政府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开发被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团体,环保组织所挟持,寸步难行,基本上就是一个“无为”状态。
当你用卫星地图查看新界时,你会发现北区其实有很多荒地,郊野公园和棕地(地产商低价收购农民土地用于放置集装箱的,说白了就是在待价而沽),还有更让人头疼的:港英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新界丁屋问题,这更涉及到基本法层面上。
为什么不开发新界反而去填海?因为新界土地补偿代价和政治风险实在是太高了....填海反而更划算。
链接:香港为什么学不了新加坡?(高密度城市生存之三)大片的棕地7Lawrenc…话题位于落马洲附近的河套地区,上方为深圳市农地,荒地,丁屋,右方为八仙岭郊野公园从1990年以来,香港就一直在推新界东北发展规划,阻力实在太大,一路上修修改改, 最近出台了新界古洞北新市镇、坪輋/打鼓岭新市镇以及粉岭北新市镇的规划。
具体见下图:结果呢,网上谣言四起,说有内地房企打算入驻买地,新发展区实为“深圳后花园”,而且政府届时会引进大量双非入住,是”富豪双非教育城”。
地方-新市镇的发展香港在一九七三年开始发展新市镇,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有九个新市镇。
现今,超过一半的香港居民皆住在新市镇内。
最初的一代新市镇设计以「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为目的,市镇内除了设有大型住宅区,亦设有大型工业区及工业邨,供当区居民设业。
及后因应香港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新市镇皆主要以居住为主。
荃湾(亦可参考这里)荃湾、葵涌及青衣岛皆属于荃湾新市镇范围之内。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荃湾已有很多移民迁入居住。
在六十年代政府宣布发展荃湾为新市镇时,荃湾已是一个小墟市。
现在荃湾为全港最大的新市镇,人口接近八十万。
沙咀道及杨屋道一带的旧区及绿杨新邨为现时的荃湾市中心,而在荃湾发展计划中,杨屋道以南至西铁荃湾西站将会有多个综合发展,未来荃湾市中心会扩展至这里。
荃湾的大型住宅多数位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例如荃景围、荃湾北等地方,而工业区则设在柴湾角、杨屋道等地方。
部分工业区的土地更已划为商贸用地,鼓励商业贸易等行业在荃湾发展。
葵涌以公共房屋为主,包括葵涌、葵盛围、葵涌北及荔景一带。
另外,葵涌的大连排道及和宜合道一带仍然为十分活跃的工业区。
青衣以前为重工业集中地,现在除了青衣东北面及中部为住宅区外,青衣北面、西面及南面则仍然是香港重要的工业区。
而位于葵涌及青衣的香港货柜码头为世界上其中一个吞吐量最高的货柜港。
荃湾为进出香港国际机场必经之路,因而建有多条公路,连接香港各地,而地下铁路及九广西铁亦在荃湾新市镇内设站,为荃湾居民服务沙田(亦可参考这里)沙田新市镇包括沙田及马鞍山两部分,面积约3,587公顷。
沙田为香港第一代的新市镇,早在六十年代,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及兴建沙田。
而在七十年代,政府决定将马鞍山纳入沙田新市镇作为沙田的扩展部分。
直至现时为止,沙田新市镇已有超过六十三万人居住,而当整个新市镇发展完成,人口预算会增加至七十万左右。
新市镇属于带型发展设计,以城门河为中轴线,新市镇在城门谷向两面的山脉扩展。
市中心设在沙田车站,设有大型购物中心、公共交通交汇处及政府设施。
新市古镇特点简介
新市古镇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汨罗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镇。
以下是对新市古镇特点的简要介绍:
1. 历史悠久:新市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以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四乡的物资汇集到这个地方,形成了繁荣的街市。
2. 建筑风格独特: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保存完好,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古镇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巷道,两旁是石砌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鳞次栉比,街巷逶迤,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
3. 商业特色:在历史上,新市古镇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市河上古老的明清河埠头和驳岸保存完好,这是江南地区独有的景观。
如今,古镇的街道两旁仍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出售与古镇相关的纪念品和特色商品。
4. 文化底蕴:古镇内有许多古井、古桥等古迹,每一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故事。
此外,古镇内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供游客祈福和参观。
5. 自然景观:古镇周围还有一些自然景观,如湖泊、山脉等,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游览选择。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湖泊,欣赏湖泊的美景;也可以徒步登上山脉,俯视整个古镇的美丽风光。
总的来说,新市古镇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地方。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自然风景有所追求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新市古镇的特点和游览建议,可访问当地的旅游咨询中心或在线查阅相关的旅行指南。
规划与平衡:香港新市镇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郝诗楠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7)001
【摘要】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新市镇建设计划的目标在于在新界地区建设“卫星城”以疏导港九中心城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新市镇建设计划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推动型的城镇化模式.在新市镇的建设过程中,港府扮演了规划者与平衡者的角色.而港府所扮演的这两种角色是香港新市镇计划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规划者的角色保证了新市镇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平衡者的角色保证了新市镇建设计划的执行得以顺利推进.
【总页数】8页(P94-100,109)
【作者】郝诗楠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9
【相关文献】
1.从香港新市镇开发看“TOD"规划理念 [J], 陈行
2.香港北大屿山新市镇规划 [J], 凌嘉勤
3.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J], 李薇;周麟
4.从香港新市镇开发看"TOD"规划理念 [J], 陈行;
5.香港沙田新市镇规划实践评析
——对理性综合规划理论的重新审视 [J], 叶丹;蒋希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香港回归日,标志着香港重新回归中国主权。
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回归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
本文将以香港回归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主题,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一、回归后的城市规划香港回归后,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致力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上,香港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并加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协调。
1. 综合性规划香港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包括“香港2030+”规划和“香港可持续发展蓝图”等,从不同维度和时间尺度上规划香港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充分考虑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因素,为香港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2. 区域规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区域规划,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升各区域的发展潜力。
例如,将中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和公司进驻;在新界地区建设新市镇,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在离岛地区发展旅游业,丰富香港的文化和休闲资源。
二、建设成就香港回归后,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发展和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基础设施建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等,提升了香港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此外,还注重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套,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2. 住房发展为了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推动住房供应和公共房屋建设。
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土地供应、建立保障性住房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
3. 文化景观为了保护和传承香港的文化遗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修复文化遗产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了香港的文化吸引力和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