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9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
在五四运动的影
响下,中国的文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思想被挑战,新思潮、新思想迅速涌现,文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现代文学的发展
方向,提倡新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理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还表现为文学形式的创新。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开始出现了大量新的文学形式,如白话文、新诗、新小说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还更好地适应
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五四文学革命还在文学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五四运动后,文学家们开始塑造一批新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人物
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圣贤、英雄,而是更加真实、饱满、具有
现代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更
加贴近现实生活。
最后,五四文学革命还导致了文学作品主题的转变。
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逐渐从传统的封建题材转向现代社会生活
的题材,作品中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国家命运等现实问题,这些作品主题的转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
标志着中国文学由封建传统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也为中国文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思潮的变革、文学形式的创新、文学人物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转变,这些内
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五四”文学革命作者:韩宏雁来源:《健康科学》2019年第01期摘要: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写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
文学革命论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正式开始。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
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启蒙思想;李大钊;陈独秀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原因李大钊1.1、历史原因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禅门语录,理学语录,白话诗调曲子,白话小说。
我们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绝大部分。
我们海禁开了,和世界文化接触了,有了参考比较的资料,尤其是欧洲近代国家的国语文学次第产生的历史,使我们明了我们自己的国语文学的历史,使我们明了我们自己的国语文学的历史,使我们放胆主张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学革命。
1.2、政治原因1.2.1、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
1.2.2、满清帝制的颠覆,专制政治的根本推翻,中华明国的成立(1911-1912)。
2、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这场文学革命,是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的。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还提出“言文合一”,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2019年4月30日10时30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主要影响: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23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0多个文艺社团,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批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可谓群星璀璨。
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会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谈“五四”文学革命,不能不提新文化运动。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
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
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必“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文/河西须进行思想启蒙,必须进行思想和文化的变革,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声。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并从1918年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轮流编辑,鲁迅、周作人等人也给该刊撰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1919年五月四日起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是以“革新文学”为中心,以宣传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念为宗旨,融合国内外新思潮,批判传统文化,发挥政治宣传力量,反映当时社会实践,促进文化新生的文学改革运动。
二、新文学
新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革新文学”为口号,以推进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传统文学为基础,提出“求真务实”、“新旧融合”、“实践驱动”等思想理念,打破传统文学的僵化形式,提高文学的新颖性和实践性,丰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实际生活。
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新旧融合”为思想指导,以“写实写现实”为宗旨,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表现现实情况为特点,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宗旨,刻画社会矛盾和争论的现实,展示旧社会的种种缺陷,以及新社会的生机勃勃,把时代的气象表现出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6,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
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
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三、简答与论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内容:作为一场猛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四个拥护者,四个反对派”的具体实践活动。
在早期,其实质是新资产阶级文化与旧封建文化的斗争。
在后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力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进行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的猛烈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了思想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历史成就:(1)改变封建思想的主导地位。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和革命者在传播其政治观点时并没有彻底批评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封建思想受到了批评,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2)倡导民主科学思想。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为新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促进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好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到了宣传和动员的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激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成就。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可以使语言和文字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为大众所接受,从而为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4.缺陷:(1)优先重视民族品格的改革。
但是,如果没有改革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做法,就不可能仅依靠少数人的呼声和有限的宣传手段从根本上改革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思想和民族性。
他们没有将新文化运动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而是将文化运动限制在知识界。
(2)他们还避免了当时与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没有积极提出反帝任务。
(3)就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言,尽管提出了“民族文学”的构想,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仅限于某些知识分子,不可能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和农民。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盲目批评和对西方学习的完全肯定是单方面的,最终导致西方文学的不完整和对东方文学的否定,这是中国古典文化衰落的开始。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封建传统
向现代化迈进的一大步。
这场文学革命始于1915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持续到1927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
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和挑战,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试图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和创作形式的丰富性。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多种文学思潮,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写作,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开展了大量的文学实验。
他们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探索人性的深层次。
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提供了精神动力。
再次,它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
文学迈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它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激励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光辉篇章。
湖南师范大学现代文学习题四、词语解释1.文学研究会2.创造社3.新月社4.语丝社5.未名社6.德先生,赛先生7.人的文学8.平民文学9.国粹派10.学衡派11.甲寅派12.问题与主义之争13.“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4.革命文学论争15.“左联”16.民族主义文学17.两个口号论争18.文协19.与抗战无关论20.“战国策派”21.中国诗歌会22.现代派诗23.上海孤岛文学24.爱美的戏剧运动25.新感觉派五、简答题1.简述“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和发展。
2.简析“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有何历史局限?4.简析李大钊关于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5.简述新文学社团涌现的情况,并指出其意义。
6.简析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和主要内容和意义。
7.简析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
8.简析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的新面貌。
1六、论述题1.分析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分析评价“左联”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及其错误、缺失。
4.分析评价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四、词语解释1.杂文2.精神胜利法五、简答题1.《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简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
3.简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
4.《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6.简析阿Q与革命的关系。
7.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意义。
8.简析《故事新编》的思想。
9.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10.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11.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2.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13.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14.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的刻画。
15.简析鲁迅杂文《热风》、《坟》的思想和艺术。
六、论述题1.《狂人日记》为例,说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2.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
简答题1.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
其主要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以科学与民主为两大旗帜,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文化启蒙运动。
1917年起,《新青年》又开始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文学革命又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是,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3.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三点意见、主张:①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③他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字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革命之一,它是一场把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革命,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五四文字革命以“爱国、振兴、民主、科学”四大原则为宗旨,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等价值,以实现中国人民进步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引领中国政治、文学、文化、思维、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思想。
具体来说,五四文字革命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推行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论五四文字革命核心思想是推行新三民主义政治理论,该理论强调民主、科学、爱国、实践,主张实行议会制,推翻封建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充实普及民主政治。
二、提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理论,鼓励中国人民搞自由的思想,推翻封建拘束的文化,把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文化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五四文字革命发动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受到当时的中国人的普遍欢迎,也开始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传播科学进步的理论,主张关注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反对宗教迷信和落后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
五四文字革命的这一理论推动着中国人民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进步,并受到了海外国家的普遍赞赏。
四、提倡民主平等和友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强调具有民主性质的社会,主张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坚持男女平等,把社会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确立友好、和平、和谐的氛围。
总之,五四文字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革命,它树立了台阶的政治理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论以及提倡民主平等和友善理论等基本思想,引领中国进行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字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反对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开辟改革的新的道路,实现“五四”精神民主、科学、进步,爱国,依法治国。
五四文艺革命,实际上就是将新文化思想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弘扬民主、科学、进步和爱国的伟大精神。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主要是改革和反对传统文文学。
当时的传统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表现形式也过于僵化,没有新的创造力,甚至反映出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
五四文学革命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引入了欧洲的文学流派和新的技巧,并多产出了描写生活现实的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核心是“民主、科学、进步、爱国”,鼓吹新文化思想,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以进步主义为思想指南,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本质,鼓励作者以更广泛的视野,崇尚自由发展的思想、言论和行为。
再次,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它不仅推崇欧美的文学形式,而且也提出了中国特有的现代文学语言和写作技巧,使文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言辞也更加生动活泼。
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思想价值也得以实现,如革命、民主、平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和发展等思想价值都在新文学编年史中得以反映,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推翻了传统文学的僵化,给民族文学、文艺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至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壁垒,弘扬了“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带来了许多精神财富,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道璀璨的光芒。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次思想革命,发生在一九五四年,它将中国文学从封建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虽然五四文学革命活动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文艺作品有所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主要是向现实真实的表现求新、求变。
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思想是以民族自觉为基础,提倡“国学和实学合一”,以人民的意识动力和文化内涵为指导,弘扬民族精神,为现实生活提供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撑,批判僵化的传统观念,改革封建思想,全面把握现代文学的潮流,从而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使中国文学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因此,五四文学革命试图解决的,就是文学与社会现象的关系,提出文艺作品应该真实表现社会的变革,通过文学的新颖性、文体的变革,革新思想,把新的社会理念汇入文学作品,引导读者进入新的思想世界,走向社会公正,文化发展。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以“实际主义”为核心思想,采取小说、散文、散步诗等表达手段,实际化地、艺术化地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现实现象,凸现特定的人物,这样的文学态度、文学角色开始在文学史上出现。
其中,最能代表五四文学的实际主义是朱自清的《小时候》,他将贫穷落后的家庭景象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文字的组合,使原本苍凉的现实变得活跃起来,让读者感受到那段艰苦而又快乐的童年时光。
此外,还有鲁迅的《故乡》,余光中的《柳梢头》,舒婷的《潮州词》,宋庆龄的《咏鹅》,陈寅恪的《走泥滩》等,这些作品丰富了五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历史深刻地影响了新文学的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是巨大的,它解放了中国文学的思想,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破除了封建传统观念,树立了实际主义的文学思想,道出了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推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它的精神和思想仍在影响着中国文学发展的诸多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重要的思想革命,为现代中国文学发展打下了基础,它的基本内容是用民族自觉提出“国学和实学合一”,以人民的意识动力为指导,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影响新文学的发展,为现实生活提供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撑。
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
广西博白县教研室朱汝洪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伟大革命”①,它不仅给文学语言带来了大解放,大革新,而且使中国文学开始表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的第一页。
十九世纪末,中国封建势力极端反动,社会一片黑暗,文学领域更是腐败不堪。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呼吁文学改革,于是“诗界革命”“新文体”等口号开始应运而生,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文学改良的现象。
但这些都是只注重形式的改革,谈不上什么真正的革命。
二十世纪初,一些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发动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整个文学革命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5年12月到1918年十革命传播到中国前夕;第二阶段从1918年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第三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
一
现在先讲第一阶段。
1915年12月,陈独秀在给张永言的信中,提出了文学的“写实主义”;次年10月,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了文章的“八事”,即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僻俗语俗字。
这是对文学革命的酝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把他的“八事”主张正式提出来。
同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这是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
这两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热烈响应,他们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寄陈独秀》(钱玄同)《我之文学改良观》(刘半农)等文章进行声援。
但是他们的倡导并没有引起封建文学
的足够重视,于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又制造了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注定要传为美谈的“双簧戏”事件,对封建文学进行了嘲讽、批驳。
这样一来,林纾等复古派终于跳了出来,对文学革命进行了大肆的诋毁。
这样,倡导了一年多的文学革命终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
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文学革命有如下特点:
一、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并且大部分是坚定的。
先讲陈独秀。
陈独秀是文学革命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倡导者,更是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最早酝酿文学革命,最坚定,最响亮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
他主办的《新青年》是文学革命的阵地。
他的《文学革命论》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而且还表现了作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先锋的勇猛的进击精神:“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魔宣战者乎。
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他在一次答胡适的信中,又坚决地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
至于胡适,作为一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虽然没有像陈独秀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样强烈的革命要求,但在这一阶段的文学革命中,他表现还是很积极的,尽管他“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②,但他还是积极宣扬自己的文学革命主张,从“八事”到“十字”③,虽然还只是注重形式,但对倡导时期所起的主要作用,还是积极的,应加以充分肯定。
钱玄同、刘半农等也是积极的、态度坚决的倡导者。
至于李大钊、鲁迅等,笔者认为当时他们主要致力于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没有直接参与文学革命的倡导工作。
二、这一阶段的文学革命的反封建色彩已经很鲜明,突出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封建的性质。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运用此政治者精神之文学”④,可见他们已经把文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给了文学革命予反封建的政治内容。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矛头就是对准封建文
学的。
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虽然着重在语言等形式上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但也无不闪耀着反封建的色彩,因为他们知道“不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新文学决不能脱离老文学之窠臼”⑤,而“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⑥。
三、文学革命的主张缺乏明确具体的内容。
就拿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来说吧,究竟什么是“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什么是“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什么是“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都没有很明确的内容。
口号是喊得响,态度是坚决,但究竟自己所提倡的新文学应该是怎样一副姿态呢,他们心目中还是不太清楚的。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同是,一些倡导者如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着重提倡语言等形式的改革,没有很好地注意新文学的内容。
四、这一年多的文学革命,主要停留在理论主张的探讨上,没有出现真正有力的新作品;虽然也引起一定的反响,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广泛的运动。
二
1917年10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了,但由于帝国主义封锁消息,这一震撼人心的巨大喜讯,直到1918年4月才传到我国。
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阐述的那样: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民不仅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
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
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
——这就是结论。
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逐渐扩大和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中国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
文学革命发展到第二阶段时,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
首先,十月革命一传到中国,李大钊就发表了《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一系列文章,介绍赞颂俄国革命,大力宣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