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首先,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条约》而引发的,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侵犯,国家面临着危机。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唤醒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期间,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了运动,他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封建思想的愚昧,呼吁倡导新文化,提倡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新文学作品开始涌现,这些作品不再受传统文学的影响,而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风格。
文学革命的主要成就包括新文学的崛起和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以现代化的思想和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而且在内容上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最后,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中国文学走出了封建传统,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和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五四文学革命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的背景、文学革命的起源、文学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爱国之心五四闪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民主革命运动,发生在国家危急之际,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影响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五四闪耀的爱国之心。
一、背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是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机和外国控制的阴影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几个重要城市被外国势力侵占,丧失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此外,巨大的经济压力、社会不公以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屈辱和欺凌,进一步激起了中国学生和社会青年的不满之情。
二、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它使广大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们不愿再接受国家的屈辱和侵略。
其次,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的学生运动、爱国志愿者组织以及知识分子的努力,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觉醒和现代化进程。
第三,五四运动的思潮传播到了乡村,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社会改革的渴望,壮大了国家的力量。
三、现实意义五四运动所迸发的爱国之心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揭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家民族意识。
这种爱国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血液中的一部分,激励着中国人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持续努力。
其次,五四运动将人民的意识从旧时代觉醒到现代,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
最后,五四运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力量,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取得尊严和地位奠定了基础。
五四闪耀的爱国之心象征着中国人民在国家危机面前的坚定立场和无与伦比的勇气。
它不仅让世界为之侧目,也成为中国人民迎接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力量的象征。
总结起来,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背景、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五四闪耀的爱国之心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自信。
我们应该牢记五四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背景: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政府的失败主张:民主、科学、人权、自由。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主张: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创作特点: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白话文代替古文。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提倡“平民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3、“学衡派”、“甲寅派”4、“文学研究会”5、“创造社”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背景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以改良文学、统一文、言、宣扬民主自由等为目的,在中国文学界浩浩荡荡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使人们摆脱了旧思想、旧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文学焕然一新,产生了诸多的流派。
正所谓运来天地皆同力,五四新文学运动之所以影响十分广阔,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政治背景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自1840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时,按时间顺序,比较大的侵略战争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等,对于中国影响较大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中国损失了数百万平方千米国土,赔款数十亿两白银,许多珍贵的文物被侵略者破坏盗窃,中国的主权遭到各种形式的侵犯。
不禁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自明朝便处于长达300余年海禁政策中的人们睁开眼睛看海外的世界,也使得中国陷入泥泞之中,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寻求治国良方。
一战爆发了,欧洲列强将绝大多数的人力物力投入欧洲战局,无暇东顾,对于中国的侵略活动一下子放开了。
然而此时日本趁机加大侵略力度,打败驻扎在中国山东青岛的德军,并夺取德国在当地所攫取的中国的合法权益。
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召开的和会上,列强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将中国山东的合法权益出卖给日本。
随后便爆发了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20世纪初年,因戊戌变法的失败,革命派压倒维新派,爆发了激烈的社会革命,最终以辛亥革命取代腐朽的清王朝告结,然而革命只是打开了门面,思想并未进入人心中,封建思想依然占据着思想界主流,接连产生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闹剧,很多人都想通过文学,宣扬民主、共和,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构出自身的合法性。
自清王朝被推翻以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此起彼伏,从1916年到1928年仅四川省在这段时期就发生了400余次内战。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
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
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
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
浅谈“五四”文学思潮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摘要】随着新文化的运动的开展,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主义文化传统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和猛烈的攻击,掀起了一场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这也就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五四”文学思潮。
本篇文章主要从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讨论这场风云变化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五四”文学思潮;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翻译随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潮的大量输入,一些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展了“五四”运动。
他们批判地吸收封建文化,发起白话文学思潮,提出民主和科学两种精神。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先打击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又通过翻译等方式将大量的新思想引进国内。
“五四”运动的开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及文化原因的。
一、社会背景自鸦片战争发动之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难以抵制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冲击,而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像两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头上,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开始土崩瓦解。
封建阶级,资产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不断地在未救亡图存进行探索:文人们如魏源,如戊戌六君子等等,他们在为中国的富强不断尝试各个方面的改革,如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实施维新变法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同时,一战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又为新的文化与文学运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的基础。
此外,在教育模式方面,中国长存已久的科举制度也随之被废除,西方的教育方式逐渐被引进,这也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
这个群体在“五四”文学思潮中成为了主力军。
然而,在一战结束后,复旧势力卷土重来,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军阀的混战,穷兵黩武,也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这个时局险恶,生灵涂炭的社会背后,又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机,正在夹缝之中努力地生长,这就是“五四”文学思潮产生的社会基本面貌。
探寻五四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意义2023年,中国处在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成就离不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
然而,人们看到的五四运动只是表层现象,它所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意义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探究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这一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同时,也在推进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
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何要在这个时期进行迸发?这一背景是很重要的。
首先,中西文化的差异化造成中国的现代化过程陷入停滞。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型,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日本基本上达成了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这让大量知识分子羡慕不已,而中国则陷入了称之为“晚清”时期的封建政治和落后经济当中。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化,让中国知识分子饱受屈辱,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直处于落后的境地。
其次,当时的中国受到列强的控制,内忧外患的局面越来越严峻,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西方的文化和信息也开始涌入中国,让中国人意识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正因为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和讨论自己国家的现状,希望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以长沙为中心的革命派逐渐形成,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也让人们意识到时代正在变化。
新文化运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革命,二是民主革命。
文学革命主要包括反抗文学、革命文学等方面,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以现实为基础的文学思想,挑战传统文艺。
民主革命则包含反帝反封、求民主、求知识等方面,涉及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四运动是一个短暂的事件,但是它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实现人民解放、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标志。
这一精神也将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引擎。
在当下,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希望这五四精神能够成为我们的启示和指南,让中国追求现代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步伐更加坚定、加速。
五四的文学创作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文化转型的运动。
这次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五四时期,一批有追求、有激情的文学青年勇敢地探索新的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境界。
一、五四运动背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是对巴黎和约的反对和悲愤抗议的表达。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压力。
青年学生成为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他们醒觉到传统文化和制度的束缚,开始呼吁民主和自由。
五四运动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思想、个人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热爱和追求。
二、五四文学的特点1. 革命性:五四文学强调反对封建文化与观念,追求革命性的新文学形式。
它摒弃了传统文人的骚气,注重真实性和直观性。
五四文学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揭示社会现实,关注工农阶级的生活,并对社会不公和抑制个人发展的现象进行批判。
2. 西方影响:五四文学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方法。
它追求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倡导自由的艺术探索与表达。
许多五四作家深入研究西方文学,如鲁迅、胡适等人将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引进中国,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3. 反传统: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传统文学强调礼教与纲常,崇尚规矩和秩序,而五四文学则强调个性与自由,追求突破传统的束缚。
五四文学主张打破封建文化的桎梏,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呼吁民主、科学和进步。
三、五四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 鲁迅:鲁迅是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关怀。
他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和细腻的观察力,直指社会病态,揭示人性的黑暗面。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五四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胡适:胡适是五四时期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主张摒弃传统文学的约束,引进西方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手法。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
摘要: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剧变,由梁启超提倡的“新民”说大行其道。
新的“人”的观念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新民”说剥落了封建君主、宗法家族的囚束,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称为“国民”。
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因而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立足于社会改良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革命热潮。
关键词:五四文学热潮革命创作思想观念
五四文学倡扬个人的旗帜,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胡适的“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
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的发现,被学者称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五四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报刊杂志,以《新青年》为例,当时社会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改变了当时大部分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于是一波一波的文学革命,文化运动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掀起了浪潮。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本篇小论文主要以历史背景探讨。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点切入。
一、政治背景
政治背景方面: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政党林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最多时竟达300多个,堪称“政党林立时代”。
各政党相互竞争的局面,成了表面上作为民国国会的象征,正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的时期,全国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式下。
袁世凯的叛变革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军阀连年混战,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
知,并发布,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
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遭到无理拒绝。
“巴黎和会”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
对抗日本侵权,惩除媚日官员。
1919年的5月4日,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五四革命。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由于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二、经济背景
经济背景方面:战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社会,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商人在不等条约的保护伞下,在五口通商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倾销洋布洋纱,收购生丝茶叶,使那里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放弃积织布,转为生产丝茶,致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减少了对我国的压迫,大量的资本输出都在战场。
也就在此时,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萌芽,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春天,尤其以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突出。
无产阶级,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都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这为当时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经济基础。
在五四运动中,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一系列的工人罢工来支援青年学生的游行请愿罢课等,不得不将事情程度加以上升。
三、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方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有志青年和文学大家,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
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思想解放,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对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封建势力的沉渣泛起,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皇帝虽退位,而几千年来遗留在中国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有必要批判封建旧文化,它对于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旧礼德、旧道德,展开了强烈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栽入宪法,是“专制复法之宪声”。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传播了先进文化知识,先进的思想,我国近现代的大批革命家,思想家作为作者、编辑,其中有鲁迅、胡廷、陈独秀。
他们提介民主与科学,所谓民主,就是提供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对对旧礼教和旧道德。
所谓提倡科学,就是提倡自然科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反对封建迷信,蒙味主义,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他们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并涌现出大批及有现代气息的解放思想作品。
如:胡适《文学的改良争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等。
结语
五四运动的爆发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社会背景推动的必然结果。
中国工人阶级在爱国主义的泌陶下以独特的方法登上了政治舞台,转变了思想,成为革命的中流支柱和反帝国反封建的主力军。
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给中国革命指引了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中国革命斗争不断地走向胜利,创造了一个奇迹,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参考资料: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中国近代大事年表》
3.《论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周尔迪《华章》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