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首先,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条约》而引发的,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侵犯,国家面临着危机。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唤醒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期间,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了运动,他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封建思想的愚昧,呼吁倡导新文化,提倡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新文学作品开始涌现,这些作品不再受传统文学的影响,而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风格。
文学革命的主要成就包括新文学的崛起和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以现代化的思想和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而且在内容上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最后,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中国文学走出了封建传统,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和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五四文学革命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的背景、文学革命的起源、文学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爱国之心五四闪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民主革命运动,发生在国家危急之际,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影响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五四闪耀的爱国之心。
一、背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是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机和外国控制的阴影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几个重要城市被外国势力侵占,丧失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此外,巨大的经济压力、社会不公以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屈辱和欺凌,进一步激起了中国学生和社会青年的不满之情。
二、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它使广大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们不愿再接受国家的屈辱和侵略。
其次,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的学生运动、爱国志愿者组织以及知识分子的努力,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觉醒和现代化进程。
第三,五四运动的思潮传播到了乡村,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社会改革的渴望,壮大了国家的力量。
三、现实意义五四运动所迸发的爱国之心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揭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家民族意识。
这种爱国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血液中的一部分,激励着中国人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持续努力。
其次,五四运动将人民的意识从旧时代觉醒到现代,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
最后,五四运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力量,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取得尊严和地位奠定了基础。
五四闪耀的爱国之心象征着中国人民在国家危机面前的坚定立场和无与伦比的勇气。
它不仅让世界为之侧目,也成为中国人民迎接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力量的象征。
总结起来,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背景、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五四闪耀的爱国之心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自信。
我们应该牢记五四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
摘要: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剧变,由梁启超提倡的“新民”说大行其道。
新的“人”的观念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新民”说剥落了封建君主、宗法家族的囚束,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称为“国民”。
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因而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立足于社会改良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革命热潮。
关键词:五四文学热潮革命创作思想观念
五四文学倡扬个人的旗帜,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胡适的“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
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的发现,被学者称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五四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报刊杂志,以《新青年》为例,当时社会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改变了当时大部分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于是一波一波的文学革命,文化运动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掀起了浪潮。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本篇小论文主要以历史背景探讨。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点切入。
一、政治背景
政治背景方面: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政党林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最多时竟达300多个,堪称“政党林立时代”。
各政党相互竞争的局面,成了表面上作为民国国会的象征,正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的时期,全国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式下。
袁世凯的叛变革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军阀连年混战,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
知,并发布,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
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遭到无理拒绝。
“巴黎和会”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
对抗日本侵权,惩除媚日官员。
1919年的5月4日,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五四革命。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由于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二、经济背景
经济背景方面:战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社会,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商人在不等条约的保护伞下,在五口通商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倾销洋布洋纱,收购生丝茶叶,使那里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放弃积织布,转为生产丝茶,致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减少了对我国的压迫,大量的资本输出都在战场。
也就在此时,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萌芽,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春天,尤其以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突出。
无产阶级,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都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这为当时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经济基础。
在五四运动中,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一系列的工人罢工来支援青年学生的游行请愿罢课等,不得不将事情程度加以上升。
三、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方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有志青年和文学大家,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
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思想解放,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对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封建势力的沉渣泛起,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皇帝虽退位,而几千年来遗留在中国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有必要批判封建旧文化,它对于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旧礼德、旧道德,展开了强烈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栽入宪法,是“专制复法之宪声”。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传播了先进文化知识,先进的思想,我国近现代的大批革命家,思想家作为作者、编辑,其中有鲁迅、胡廷、陈独秀。
他们提介民主与科学,所谓民主,就是提供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对对旧礼教和旧道德。
所谓提倡科学,就是提倡自然科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反对封建迷信,蒙味主义,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他们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并涌现出大批及有现代气息的解放思想作品。
如:胡适《文学的改良争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等。
结语
五四运动的爆发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社会背景推动的必然结果。
中国工人阶级在爱国主义的泌陶下以独特的方法登上了政治舞台,转变了思想,成为革命的中流支柱和反帝国反封建的主力军。
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给中国革命指引了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中国革命斗争不断地走向胜利,创造了一个奇迹,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参考资料: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中国近代大事年表》
3.《论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周尔迪《华章》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