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禅诗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宋代高僧写了首绝美禅诗,淡定从容,在喧嚣浮华的时代必须读一读释守净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僧人和诗人,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但是他现在流传下来并有迹可循的诗词却大约有43篇之多,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偈二十七首》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偈二十七首·其一》宋代·释守净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这首诗只是释守净《偈二十七首》中的一篇,但是清新典雅的风格、从容淡定的智慧却足以让我们受用终生。
这首诗是诗人在爬山悟道的过程中创作的。
言语平淡,让人瞬间感到轻松愉快,躁动不安的心也渐渐安静下来。
诗人没有使用任何特别深刻的文字和写作手法,而是描述了他用眼睛看到的非常普通的自然景色,引发了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感叹。
当诗人看到山上的流水顺势而下的时候,他感叹人的一生就应该顺势而为,万不可因循守旧;当诗人发现漂浮的白云被风吹进洞穴时,他告诉我们,这并不是白云刻意追求的,只是顺着风的方向。
这两句诗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随波逐流的人生哲学。
也许这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和一个穷人的区别。
但是很多人会反驳说,如果人生不能追求目标,不能实现理想,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是不可尊重的。
但诗人在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也让这首禅诗的境界更加深邃。
诗人说他所提倡的顺势而为并非是在懦弱退让,他希望人生就像流水和白云一样,在奔腾不息、踏遍天空之后也就能够获得淡定从容的力量了,没有必要执着于前尘往事苏铁开花是一种罕见的景象,但诗人将其扩展到生活中的所有兴趣和追求。
当我们努力之后能遵从自己的初心,看淡过去,一切的结果自然就来了。
这首诗没有使用任何生僻的词语和深刻的典故,但却字字珠玑,意境深远。
佛教不入红尘,不向往名利,但也要辩证看待。
或许真的就是“大道至简”,人生中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就隐藏在最简单的话语当中,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读懂而已。
每次读到这些优美的诗句,我都会忍不住感叹,也许少一些敌意和浮躁,我们的社会会更好。
禅诗赏析禅诗赏析(上)★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乌云台”事件被诬下狱,屡次被贬谪外放。
学识渊博,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纵横恣意,有如行云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人书法家之一,可谓旷古罕见的文诗书画的全才。
常与吴越名僧交往,还曾与许多禅师斗试机锋;列东林常总禅师嗣下,曾自言前身是个僧人。
着有《苏轼诗集》、《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严羽曾言:“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
着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
,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
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
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
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
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
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
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
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安命知天者,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后,就要达观地对待一切。
诗人正是以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达到了他人生的完满。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
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
禅诗200首暨赏析天地悠悠,禅机无限每天读几首,心湖从此波澜不惊!1、禅诗一百首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最美禅诗28首一、引言禅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的禅悟和生活哲理。
禅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树一帜,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8首最美的禅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行理念和禅悟,带领读者领略禅宗的深邃和美丽。
二、梦幻山水1. 登鹳雀楼任务名称注释:表达了登高远望的禅悟,借景抒发内心平和与宁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以及登高远望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和对生活的超越。
诗人借景抒发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同时表达了想要达到更高境界的愿望。
2. 静夜思任务名称注释:觉察内心的清醒,意识到凡尘俗事的虚幻和无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里对明月的赞美和思考。
通过凝视明月的行为,诗人觉察到内心的清醒,意识到凡尘俗事的虚幻和无常,进而思念故乡和追求超越。
3. 清明任务名称注释:通过观察春天一切万物的萌发、育长和蓬勃发展,传达了禅宗修行的思考和态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宋代杜牧创作的名篇,通过观察春天一切万物的萌发、育长和蓬勃发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禅宗修行的态度。
诗人以自然景物作为表现对象,揭示了禅宗思想对世界真实性的理解。
三、人生感悟1. 登高任务名称注释:借高处远望的视角,思考人生的真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创作的名篇,通过借高处远望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谛的追求。
诗人将风景和自然景观作为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2. 夜泊牛渚怀古任务名称注释:通过回忆古代辉煌的事迹,触发对世事变迁的思考与感悟。
牛渚西江夜,泊船独听钟。
千山远寺掩,一月夜航空。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创作的名篇,通过回忆古代辉煌的事迹,触发对世事变迁的思考与感悟。
现代禅诗欣赏
以下是一首现代禅诗,供你欣赏:
《禅意》
静坐孤山林间,远离尘嚣烦忧。
风吹枯叶落地,万物皆有情意。
莲花池畔古梦,禅房林间遗章。
忧愁喜乐皆是,安然自在内宽。
青山依旧翠绿,流水依旧潺湲。
禅心寂然不动,世间繁华皆淡。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山林、枯叶、莲花池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禅意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禅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领悟。
只有在寂静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到禅意的真谛,远离尘嚣和烦忧,回归自然和本心。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禅意的向往和追求。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二)两宋时期(4)赞师偈★守端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里罗。
★守端(1025—1072)湖南衡阳人。
宋杨岐派禅师。
20岁出家,圆具后参临济宗杨岐方会禅师。
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所至禅众云集。
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
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2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4卷。
【赏析】守端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
从此更不游方。
且出语洒脱,诗中有诗,意中有意,韵味无穷。
《赞师偈》便是守端的开悟偈。
首句写他决心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只是理入,还须行入;一天当他骑驴过桥时,桥板断了,他猝然跌到了桥下,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包括大地山河,遑论玄理虚论,他也就猝然颖悟了大法。
从此他闭门不出,善加护持;闲来吟啸,也是不成腔不成调但古风犹存的“啷格啰里啰”。
诗如其人,从此白云守端踏上了宗林吟啸的大舞台,其语录、颂偈皆另有一种风骨。
蝇子透窗偈★守端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赏析】这是禅师对著名的神赞禅师古雅指化的赞颂。
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一只追求光明的蝇虫的描写,象征了追求禅道的衲子的探索与觉悟过程。
“光”在此处代指心珠、佛如意、禅心。
多少次在迷中求悟,不懈地上下而求索。
忽然,因缘时节成熟了,不经意间撞着飞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
如今,心眼打开了,第三只眼时刻“惺惺着”,他将是一位永远清醒的觉者。
守端禅师精妙的颂古偈众多,下面略举一例:“五陵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自古多。
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不奈幞头何。
”此为《颂古联珠》中所载守端颂云门“北斗里藏身”公案的偈子。
笑的是“冷地看他人富贵”的幞头世人,包括未悟的僧人,不知自己正是“游花惯”的“五陵公子”,因为佛性本自具足嘛!一拳拳倒★守端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看透人生的禅诗七绝
人生如梦,万象皆空,禅诗七绝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以下是一首看透人生的禅诗七绝:
人生如梦莫留恋,
万象皆空幻影般。
处世待人宽容态,
心中泰然任岁月。
这首诗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
1. 人生如梦:人生如同梦境,短暂而虚幻。
我们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无常,珍惜当下,不为过去和未来忧虑。
2. 万象皆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认识到这一点,便能看透世间的纷扰,心境自然宽广。
3. 宽容待人:在人际交往中,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宽容能使我们与人和谐相处,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4. 心中泰然: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和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只有心中泰然,才能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保持冷静,化解困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宽容的心,更好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苏东坡禅诗10首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赏析: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是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偶然留下一些爪印,然后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力回忆也无济于事。
常人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无法避免。
坏好迷悟都会过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白了这一点,便是觉悟的开始。
2、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病中游祖塔院》紫李黄瓜林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赏析:人生一世,忙忙碌碌,为功名,为财富。
却没有一刻是为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生命。
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什么坏事。
起码让人们可以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来,有空来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药方。
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赏析: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因缘和合,相互相生的道理。
琴自己不能发声音,指头之间也不能发出声音,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世间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产生的道理,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必然也有着它成功的原因,凡事皆是因缘和合,相互相生。
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风雨也好,晴朗也好,与我而言,有何分别?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
苏轼《观潮》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观潮苏轼[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出处不详【白话新唱】庐山烟雨迷蒙浙江巨潮澎湃到底,什么是宇宙的真面目?如果不能彻底明白心中憾恨无限不能停止!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本来无事,所有的答案都在问题里!只是这样只是只是这样庐山依然烟雨迷蒙浙江依然巨潮澎湃【分析与鉴赏】未悟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首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正代表了人只能见到事物表相。
但是,从圣贤书上得知,在表相之后,另有真实、深刻的实相。
有志之士开始寻找道路,努力前进,不究明实相不愿停止,这是“未到千般恨不消”。
这时候,见到山怀疑不只是山,见到水怀疑不只是水,内心知道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自己的知觉系统扭曲过的假相。
再努力修行,行行重行行,有一天,没人知道什么原因,开悟忽然从天外飞来。
终于,看到了表相以外的真相,到达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地。
不过,人在顶峰,高处不胜寒。
悟道者还必须从高山返回人间,回归平实平常,慢慢地,悟见稳固,悟境扩大到生活全面,于是,他又发现,事物的表相与真相也不是对立的。
从表相可以见到真相,从真相也可以衍生表相,新的突破又出现了,原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本来就没有表相与真相的分别。
这正是“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此时此刻,人们才拥有纯然的心,从容欣赏天地万物之美。
[1]苏轼(1038-1101):宋代大文豪,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其诗、词、文、书、画都有古今第一流的造诣。
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桶底脱时大地阔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2]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禅宗杂毒海》卷二,卍续藏第一一四册页一二七下【白话新唱】桶底脱落时大地顿时辽阔无比斩断命根时更觉得潭水清澈极了开悟以后的我负有重要使命要把那一点火红热炉里的雪洒向人间成为无数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明灯【分析与鉴赏】这是一首富有菩萨精神的禅诗,透露了悟道的心情与悟道后热情的心愿。
前两句,可以说:当参禅者打破黑漆桶之后,从重重束缚解脱出来,顿时觉得无比自由、无比舒畅,故有大地阔、碧潭清的形容。
其实,世界还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得以从真相的观点看到不同的世界。
“好将一点红炉雪”是句十分特别的话,为何雪会在红炉内呢?这可能有两个寓意。
其一,禅者在表达统一的本体境界时,常会将对立的事物并举,例如“冰河发焰,铁树开花”,“木马夜鸣,西山日出”,因此,这句话有传达悟境的作用。
其二,雪是清凉的,可以视为佛性的象征,红炉就好像是烦恼痛苦的世间,那么,意思就很明白了。
大慧宗杲要把隐藏于痛苦世间的清凉佛性指出来,帮助有心求解脱的人找到照亮自己的明灯。
这就与最后那句感人的“散作人间照夜灯”相互呼应了。
大慧宗杲是一位教学成果辉煌的大禅师,由他锻炼出来的悟道者,禅籍中列名的有九十多人,这是空前绝后的记录![1]桶:禅宗常把未悟的人比喻为黑漆桶,人因为内在没有智慧的光明,闭上眼睛后,一片漆黑,宛如一具黑桶。
所以,桶底脱落,光明进来,就象征开悟。
[2]命根:指生命轮回的根本,即自性见,以为诸法实有的执著。
最美禅诗十首,首首意味深长(唐·...禅诗作为诗词宝库的一员,一直以清新高雅、意境高远而流传于文学殿堂,本文特精选经典禅诗10首,可谓珍珠中的珍珠,它文字诗词尽风流,让你在享受诗词艺术之美的同时,更领略禅诗世界里那清新入耳,意味深长的文化瑰宝。
壹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间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浮生若梦鸟巢禅师,唐著名僧人,据记载其行为怪异,常以树为栖,与鹊为邻,故世称鸟巢禅师。
据载,禅师与大诗人白居易多有来往。
有则小故事记载了该偈语出处:有次,白居易作偈语特请教禅师道:“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巢禅师当场以偈回答说:“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间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便把人生如梦似幻,短如朝露的特性点化的惟妙惟肖。
如果众生都能从中悟到生死,进而超越时空来去之限制,也许生命就达永恒,不生不灭。
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方为进据记载,《插秧诗》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五代梁时著名僧人,号长汀子。
因他肩上经常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插秧,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布袋禅师点化下,意趣无穷,妙理尽出。
不得不说布袋和尚道行之深,运化文字之妙。
叁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心中有佛佛常在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
也许辛弃疾的青玉案里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与其媲美。
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首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通过春夏秋冬人生四季对如何安身立命做了一个很绝妙的开示。
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烦恼痛苦处,换个心境,也许凛凛白雪皆是春。
伍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两宋时期【2】书林逸人壁★惠崇诗语动惊众,谁知慕隐沦。
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
有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
★惠崇(?—1017)北宋画僧,淮南人。
列属宋代著名“九诗僧”之七。
诗以五言见长,画以山水小景为佳,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意境荒率虚旷,世称“惠崇小景”。
【赏析】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懒于世事、乐于隐沦的高逸之士的形象。
一个“诗语动惊众”、才高八斗的才子,竟然不慕功名慕隐沦,是何等了彻超脱。
他的隐居之所,环境是何等疏淡远旷。
一片林雪,数丝水烟,这幅小景何其雅致、虚旷。
最为潇洒、超脱的,是他死不悔改的疏懒脾性、文人习气。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将一个清静虚寂、放下一切的逸士风骨表露无遗!这位高渺之士除了乐于书酒烟雪之外,也乐于助人,采药医病。
不过,他的行为比其他行药者更为洒脱忘情!打开唐末诗僧齐己的《倦客》,也透露出高士俊逸的风骨:“闭眼即开门,人间事倦闻。
如何迎好客,不似看闲云。
少欲资三要,多言让十分。
疏懒本吾性,任笑早离群。
”池上鹭分赋得明字★惠崇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
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情。
照水千寻回,栖烟一点明。
主人池上风,见尔忆蓬瀛。
【赏析】结社题诗是唐宋文人雅士们的一种时尚,禅客们更是座上宾。
从“红霞禅石上,明月钓船中。
醉倒芦花白,吟缘蓼岸红”(齐己)到本诗,清雅的禅衲们时常诗赋相聚,尽显风流。
北宋时文士禅客有诗招之时聚在一起时,爱抓阄分题,即景赋诗。
这次惠崇分得池上鹭明字韵。
善画鹅雁鹭鸶的惠崇自是得心应手,把鹭鸶描绘得形神俱备,可谓上乘之作。
首二句点明环境,描写鹭鸶的悠闲静态。
方塘水满,鹭鸶在水中畅游,往来自在。
这是远景。
再看近景,你瞧它何等轻闲自适:在暖和的沙地上晒着羽翎,沐浴着徐徐清风。
轻盈的身影倒映在如鉴的清水中,在淡淡的水烟中显得更加洁亮。
末二句抒怀:主人看到它就想起了仙鸟凤凰,就顿起化羽登仙之意。
白居易的一首禅诗,28字都是大白话,却深蕴禅理从两晋时代起,佛教文化便逐渐为中国知识阶层广泛接受。
后来,僧人也逐渐将佛教赞颂诗歌化,他们自己则成为诗僧。
这必然影响传统的诗歌创作,在风雅之外又添了禅意,也使诗歌呈现出新的面貌。
如果不了解佛教,尤其是禅宗,也就无法深入了解唐宋以后的中国诗歌。
下面介绍白居易的一首禅诗,28字都是大白话,却深蕴禅理。
大图模式对酒唐代:白居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大图模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深受禅宗的影响,晚年又信仰净土,号香山居士。
所谓居士,就是在家修道,居家道士,也就是不出家的信佛人。
唐以后信佛的作家诗人,往往都以居士自称,如苏轼称东坡居士。
白居易对佛教持实用主义的态度,又合儒、释、道为一,所以养成了他任运随化、安贫乐道、自由旷达的性格,既礼佛参禅,又热爱世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广大教化主”。
在诗歌内容方面,白居易逐渐由“新乐府运动”时期的积极入世态度而转向消极,佛教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
大图模式白居易自小聪慧好学,但由于生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他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加之他被贬的经历,让诗人逐渐地认清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白居易晚年更加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禅宗和佛理,也写下了很多禅诗。
诗人在另一首诗中还这样说,“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可见其旷达不羁的心态。
大图模式这首诗的前两句阐述作者的观点,“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 诗人认为,人活于世,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如此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瞬间发出的一点火光,很快就过去了。
大图模式虽然人生一般都要经历几十个寒暑,看似漫长,其实也是屈指可数。
时光的渡口,不经意间,来去匆匆,聚散两难。
再多的财富,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
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普通人无法息心观照自己,都是因为滚滚红尘中,看不清很多真实的面目。
观照的禅诗一、原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二、衍生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 “独”:单独,独自。
这里既可以看出鸟儿飞走后诗人的孤独处境,也体现出诗人独特的精神境界。
- “相看两不厌”:厌,意为满足。
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凝视,彼此之间永远不会看厌的一种情感状态。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景象,表达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在自然之中寻求慰藉的情愫。
表露了诗人超尘脱俗,寻求宁静、自由的精神境界。
2. 情感:诗中蕴含着淡淡的孤独感。
众鸟高飞、孤云远去,描绘出一种空寂的景象,暗示着诗人身边的热闹都离他而去。
但同时,面对敬亭山又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似乎在孤独之中找到知音,又有一种安详、自在之感。
3.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烘托手法,先写出鸟飞云散,渲染出一片幽静空旷的氛围。
进而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敬亭山当作有情有义的伙伴,“相看两不厌”生动刻画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默契,化无情之物为有情。
四、作者介绍: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其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其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仕途坎坷。
他游历四方,创作众多篇章,借山水等寄托自己的情感、理想等。
这首《独坐敬亭山》就可看出技嘉羁旅途中借助自然排遣孤独的情绪。
五、运用片段:1. 比如在一个人远离家乡,独自居住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山村。
周围的邻居都去城里干活了,白天村子里格外宁静。
他坐在小院里,看着远处的小山包,感叹道:“这和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的情景好相似啊,此刻只有这个小山包像敬亭山一样陪着我,我虽孤独,却也有一种特别的宁静。
”2. 小林是个文艺青年,他去景区爬山,到了山顶之后,其他人都陆陆续续下山了,只有他还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久久不愿离开。
他看着周围的景色,觉得自己就像李白诗中的状态。
关于禅诗句赏析1. 关于禅的诗句1、《禅诗一:找到自我》唐·无尽藏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译文: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
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
而世间上的人,又往往不识自己,愚昧、苦恼,多么可怜!2、《禅诗二:摆脱迷惑》唐·鸟窠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译文: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
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3、《禅诗三:聚散随缘》唐·龙牙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译文: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
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存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
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彼此珍惜。
4、《禅诗五:自在洒脱》宋·此庵守净流水下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 366432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译文:洒脱自在的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
顺应自己的本性,何必刻意追逐名利?世间一切言语行为,都不过是心灵投射出来的影子。
人生是短暂的,舍弃身外之物,舍弃功名利禄。
方可活得洒脱,活得精彩,活得自在。
5、《禅诗六:去留人生》明·憨山德清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译文: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
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留恋。
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我们绵长的未来。
一个生命的出现,总要给世界留一个纪念。
2. 古代描写禅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古代禅诗赏析第一首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
经典禅诗赏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开善寺
梁·阴铿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2、赠法和颂
后秦·鸠摩罗什
心山育明德,留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3、陵峰采药触兴为
晋·帛道猷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带下,故有上皇民。
4、祖道赋
隋·慧晓
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
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
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
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当新。
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
沉浮从此隔,无复更有因。
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题峰顶寺
唐·李白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2、阙题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3、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4、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15、无心恰恰用
唐·牛头法融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16、碧涧泉水清
唐·寒山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17、远观山有色
唐·大川禅师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18、闻钟
唐·皎然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水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
19、上牛头寺
唐·杜甫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地幽。
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20、游开元精舍
唐·韦应物
夏衣始轻体,游步爱僧居。
果园新雨后,香台照日初。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符竹方为累,形迹一来疏。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