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禅诗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37.51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禅诗欣赏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于唐代宗大历七年

(公元 772 年 )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世习儒业的书香之家,其 祖父辈都是明经科出生的小官员。生性聪慧的白居易从小就 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六岁就学写诗,九岁就可以辨 别声韵,并且他青少年时期学习很刻苦:“昼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灵秀 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使白居易早年就显露出优秀的 文采。他十六岁时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离离原上草,

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至尉,不久召为翰林学士,任左拾遗等要职,曾颇受唐宪宗 皇帝的信任和优待。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被贬为江州司马和忠 州刺史。后又曾经奉召回京担任中书舍人、秘书监、刑部侍 郎等要职,并曾外任杭州和苏州的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 都洛阳等,七十五岁时终老于洛阳。相传白居易去世后,唐

大中皇帝以诗悼之: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风格质朴晓畅,他在世时就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如他自

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建 ” 情。”

白居易经由科举考试而进人仕途, 九岁成为进士,

岁时以“拔萃”登科,为秘书省校书郎,

五岁为周 章已满行人耳,

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的诗,感情真挚,

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 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白居易的名篇丽句和诗集当时还流传到日本、 新罗 (今朝

鲜)、日南(今越南 )、契丹等国,“白居易讽谏集,契丹主亲以

之。 ”从公元9 世纪起, 白居易的

本国字译出, 诏番臣读诗对 日本文坛的影响持续了约四百年,很多大臣、贵族、文人都 将学习白诗作为必备的文学修养,把吟诵白诗当作显示博学 和高雅的方式。 日本的《江谈抄》 等古籍就记录了嵯峨天皇、 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喜读白诗并与大臣讨论白诗的轶闻。

有许多日本诗人和作家都从白诗中汲取过营养。如平安时代 最著名的女作家紫式部和清少纳言,俳句大师松尾芭蕉和与 谢芜村等都是白诗的爱好者。直至现代,仍有不少日本人喜 爱白诗。如日本前首相片山哲就是一位白诗爱好者,他还编 译出版了《大众诗人白乐天》及续篇。

白居易有着很深厚的佛缘, 是个笃信佛法的居士。 如《旧

世,屡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 ”《五灯会元》 卷四载: 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 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 杭州,访鸟窠法师,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

己在《与元九书》 中 云:“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 凡乡校、 。” 唐书白居易传》云:“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苏辙《书 白乐天集后二诗》 中云:“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

上大慧,演出教理……凡守住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

白居易亦自云:“予早岁与钱君同习《金刚三昧经》”“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并曾作诗说自己前世应是个僧人:“辞

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

是一诗僧。”他自撰的墓志铭亦云:“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等等。

白居易一生中兼修佛教禅宗、净土宗,同时也信仰密宗、

华严宗等其它佛教宗派。(白居易故居考古发掘出土的石质残

经幢上刻写的《大悲心陀罗尼》和密宗咒语《佛顶尊胜陀罗

尼》,经考证为白居易所书写。)如他的诗作所云:“官秩三回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

高僧。”他很喜欢参访一些德才兼备、气质超凡脱俗的高僧大

德。他于贞元年间师事东都洛阳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

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且“由是人于耳,

贯于心,达于性,于兹三四年矣。”还根据自己的修学心得和

体悟写作了“八渐偈”。他曾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

师,参究南宗禅。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常学习坐禅,

并与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密切。白居易

师从马祖道一的洪州禅传承弟子佛光如满禅师,两人的师徒

情谊延系了三十五年之久。他后来施巨资修复洛阳香山寺和

香山寺经藏堂,藏进“新旧大小乘经律论集,凡五千二百七。”

卷。”并和佛光如满禅师在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

他临终时遗嘱家人把他安葬于香山如满禅师灵塔之侧,把佛教当成了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归宿。

白居易认为:“文之用大矣哉!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

牧人,以文行选贤,以文学取士,二百余载,焕乎文章。故土无贤不肖,率注意于文矣。”他写了不少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诗,晚年时还将自己的文集供养给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收藏,并且发心:

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他愿将来自己生生世世能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弘扬佛教正法的妙理。从白居易的很多诗作来看,他是一个“世缘

终浅道缘深”“身不出家心出家”的菩萨道行者。

正如白居易朋友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云:“乐天,深于

诗,多于情者也。”白居易是一个多情善感,富于诗人浪漫气质的人。他对美好的山川花草树木、清风明月的良辰美景别

抱一份怜爱珍惜的情怀。如他抚惜群芳丛中那些寂寞开放的

花:;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今日多情唯我

到,每年无故为谁开”“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德宗、顺宗、宪宗、

宗六朝。他曾经历青少年时代的干戈战乱和南北“奔食”的颠沛流离,少年丧父和中年丧母的悲痛,两个兄弟的早夭和四个子女的相继夭折,众多好友的先逝,宦海的沉浮等,一次次伤痛的生离死别,“朝承恩,暮赐死。”危险的仕途,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