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十年南京政府中学教育课程设置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31.86 KB
- 文档页数:4
抗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作者:苏林琴杨家榜来源:《高教探索》2016年第09期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确立“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分别从教育方针、课程与教材、师资队伍、招生考试等方面,严格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和大学用书管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和毕业考试制度,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维持了战时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质量保障虽然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终止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十年,严重地拖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但是,我国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在“战时需作平时看”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仍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但体现在高校的数量扩张上,而且更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维持上。
[1]从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教育政策来看,“战时需作战时看”教育方针的确立,实际上意味着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战时需作平时看”教育方针的确立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学界人士围绕战时如何办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论战。
以李公仆、黄觉民、李蒸为代表的“战时教育”派认为,在国家面临灭种危机之际,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理当树立起为抗战服务的意识,自觉为全面抗战贡献力量。
战时教育应以壮大抗战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为最终目的。
据此,他们有的主张调整现有学科,开设与抗战服务相关的课程;有的主张改组和停办与抗战无关的高等教育学校;有的主张改革现有学制,实施全民教育和自修教育;还有的建议学生走出教室,直接参与前线或者后方抗敌服务。
[2]而以胡庶华、胡适、王星拱、吴俊升为代表的“平时教育”派则认为,教育事关百年大计,实施“战时教育”可能会损害教育质量,动摇国之根本,所以反对实行“战时教育”。
[3]他们有的认为培养国民为战时服务的能力与意识本该寄寓于平时教育之中,而非短时就能造就;有的认为即使在战时,教育的发展也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可随便变更;有的认为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知识、增长本领,即使在战时也不应该自乱阵脚。
第十二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第一节教育部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主要有:1、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2、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3、制定民国教育方针4、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一、整肃封建教育教育部建立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并立即着手编写新教科书。
这些措施在与封建教育彻底划清界限方面是相当有力度的,直接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二、制定教育宗旨1912年9月2日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意义:(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2)完全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的封建教育宗旨。
(3)体现了资产阶级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在1912年7月10日的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了学制改革的问题。
会议决定改革旧学制,并拟定了一个《学制系统案》。
9月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
到1913年8月,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小学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大学规程》、《实业学校令》等法令,形成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浅论抗战后南京市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摘要:战前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市,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学校林立,学者云集,尤其中小学学校一时云集,文化资源汇集,南京沦陷后,各大中小学或者停办,或者西迁,日伪时期南京的教育文化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1945年国民政府回迁南京,教育文化事业的恢复成为其时城市接收与复员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南京;教育;文化事业;恢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06-03南京市政府于民国十六年六月一日成立时即单独设有教育局,至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始并入社会局。
1946年7月,南京市政府为谋本市教育之积极开展,于七月十六日重新恢复教育局,由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南京市副市长马元放兼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南京教育的复原工作得到了政府官员的重视,“本局成立以来,即以国民教育之发展,中等教育之扩展,社会教育之推广,校馆房舍之整理,以及行政效率之增进为中心工作。
在国民教育与中等教育方面,尽量增校增班;社会教育方面,除酌量增设社会机关外,并尽量利用时机,展开社教活动;在教育行政方面,分别制定各项章则、规程、办法,力谋行政效率之增进。
”[1]南京市基础教育在敌伪严重摧残和奴化之后,情形十分复杂,加之国民政府还都,人口激增,形成严重的“学荒”现象,南京市教育局成立后,尽量为各级学校增校增班,对后方复原的青年学生,予以登记并分发就学;对还都的青年军则举办暑期讲习班,予以升学就业的指导;对敌伪中等学校毕业生资格之甄审,则组织甄审委员会办理;对清寒学生的公费待遇,则竭力继续维持。
一、幼儿教育抗战胜利后,南京幼儿教育逐步恢复。
鼓楼幼稚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于1945年12月3日复园开学。
1947年永利化工厂新办幼稚园,由陈鹤琴选派学生担任教师,并由他指示办理园内一切教学设施。
1947年6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南京市教育局改进幼稚园师范科的师资。
到1948年,南京市幼稚园数量已相当于抗战前的规模,计有幼稚园30所(独立幼稚园3所,小学附设幼儿班27所),幼稚生2 160人[2]288。
第八讲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1927-1937)统治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二、国民党派系斗争生产的原因及斗争的特征三、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举措四、国民党抗战的准备一、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胡汉民等人支持下,正式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由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等12人为政府委员,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政府下设秘书长、财政部、外交部、民政部、司法部、大学院等部门。
政府辖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广东、广西等。
1928年2月,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推举蒋介石为国民党五名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之一,并任军事委员会主席,正式确立蒋在国民党内的领导地位。
“统一”二期北伐:蒋介石1928年2月9日赶赴徐州,举行二期北伐誓师大会,提出“打倒张作霖,统一全中国”的口号。
4月7日,蒋下达动员令。
二期北伐开始后,国民革命军所向披靡。
济南惨案:为阻挠中国统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出兵阻止。
5月3日,日本军队在山东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及外交官员,史称五三惨案: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财产损失2957万元。
国民党军队退出济南,继续北上。
被日军残杀的济南军民1929年年初在内外压力下,日军被迫退出济南,在青岛登船回国皇姑屯事件1928年5月,北伐军直逼京津地区,日本感到奉系军阀政权已岌岌可危,向张作霖施加压力,威逼张作霖及早退回东北,企图利用张作霖这个工具,使“满蒙”从中国本土肢解出去,置于日本势力之下。
当北伐军逼近北京时,日本驻华公使威胁张作霖“将来奉军败兵如经山海关,日兵须将其缴械。
”张作霖在答复中表示“东三省及京、津为中国领土,主权所在,不容漠视”,反对日本政府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对此,日本看到张作霖这个工具不能完全为它所用,遂决意除掉。
1928年6月,张作霖抵挡不住南京国民政府军队的“北伐”,被迫放弃北京回东北,准备由北京乘火车退往沈阳。
1932颁布历史课程标准民国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其教育上承中国传统教育,下启近现代教育,同时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在我国历史上颇具重要意义,近现代历史教育发展迅速。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伴随着近代新学制的确立,历史课程开始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独立设置。
此后,学校历史课程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并在变动中发展。
同清末相比,就课程标准而言,民国初期的历史课程并未作出很大改变,但学制缩为四年,在模式上基本顺应潮流,借鉴日本的历史课程模式,主要是意在通过历史教育宣扬民主共和精神。
1922年的中学历史课程较之前有了显著变化:中学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级,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开始普及,其中我国首部中学历史教科书《白话本国史》出版,同时出现了中外史合编教材。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维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对教育、文化等加强了管理,其中一个体现便是频繁修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于1929年、1932年、1936年、1940年、1941年、1948年分次颁布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这一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基本上是稳中求变的,就内容而言,经历了从通史到专史又到通史的嬗变,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内容体系也与时俱进。
由于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违反民意,发动内战,动荡的社会环境无法为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同时新的课标准带有明II 显的“反共反人民”色彩,借教育以维护统治,这一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没有什么新成果,反而这一动荡时期破坏了南京国民政府近20年的教育成果。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不仅应该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论,还应汲取优秀历史成果,取长避短。
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虽去今较为久远,但仍能引发我们对当代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应过于频繁而忽视质量问题;教科书内容的选取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社会现实意义;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应体现核心素养;教师应视不同的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非生搬硬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