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63.19 KB
- 文档页数:4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加。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和控制饮食,同时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除了身体上的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帮助患者和医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认知功能指的是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能力等。
当这些能力出现障碍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交能力。
而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疾病自身因素以及治疗影响等方面。
二、危险因素分析1. 生活方式因素(1)饮食习惯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控制饮食来维持血糖平衡,一些患者可能无法坚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血糖波动较大。
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大脑的营养供应,从而影响认知功能。
(2)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血糖代谢能力,减少血糖波动。
部分患者可能缺乏运动的习惯,长期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身体功能受损,还会影响大脑的供血和氧气供应,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2. 疾病自身因素(1)糖尿病并发症2型糖尿病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不仅会直接影响大脑功能,还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加重认知功能障碍。
(2)血糖控制不良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高血糖状态对大脑细胞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会直接影响认知功能的正常运作。
3. 治疗影响(1)药物治疗部分降糖药物可能会对大脑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降糖药物,会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和身体的不适,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解读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征《共识》指出,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认知减退、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
1.认知减退仅涉及单个认知域,症状轻微,患者常不自知,但脑部结构和功能已发生改变。
2.MCI患者1个至多个认知域量表得分较正常者降低1~2个标准差,而痴呆患者则多个认知域得分较正常者降低超过2个标准差。
3.痴呆患者在早期突出的症状是情景记忆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他认知域功能下降也逐渐明显,并在疾病后期可以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谵妄等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的流程当患者存在以下任意情况时,可启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流程:年龄大于65岁主诉认知功能减退,存在不明原因跌倒,反复低血糖发作,自我血糖管理困难或具有抑郁、焦虑症状。
具体筛查与诊断流程(见图1)。
图1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流程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a:认知功能受损;MMSE 得分≤17(未受教育)、≤20(1~6年教育)、≤24(7年以上教育)、MoCA得分≤13(未受教育)、≤19(1~6年教育)、≤24(7年以上教育)。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工具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多个认知域的功能障碍,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早期筛查十分重要常用的筛查与诊断工具包括神经心理评估量表、生物学标志物和脑影像学检查。
《共识》推荐如下:➤6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有焦虑抑郁、反复低血糖、不明原因跌倒、自我血糖管理困难等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神经心理评估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脑脊液检查为痴呆患者的常规检查,在进行鉴别诊断和判断AD病理进程时,对拟诊断为AD的患者推荐进行总tau、tau蛋白上18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和Aβ42/Aβ40检测。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莫一菲,周健,贾伟平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以及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不良作用主要体现在慢性持续的高血糖和血糖波动两方面。
长期持续的高血糖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已经明确,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糖波动亦可能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能需要兼顾减轻血糖波动以更理想地控制血糖。
这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起计算简单又有临床意义的血糖波动评价指标。
虽然已有许多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血糖波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最佳指。
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 on,MAGE)作为反映血糖波动的重要指标,在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 ring,CGM)快速发展的今天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MAGE的计算方法使许多临床工作者感到困惑,其临床价值也争议不断.本文就MAGE及血糖波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MAGE的计算方法及特点早在1970年,Service等就提出了MAGE这一指标来反映糖尿病患者单日内血糖的波动情况.其计算公式为:(当λ>ν时)。
其中,λ为每次有效血糖波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χ为有效波动的次数;ν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取24 h平均血糖的1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患者24 h内血糖值的SD;(2)每次血糖波动的波峰和波谷之差称为血糖波动幅度(amplitude of glucose excursion,AGE),只有当血糖波动上升支或下降支的AGE大于1个SD时被认为是有效的AGE;以第1个有效的AGE方向为准,来计算各个有效AGE的值;(3)计算所有AGE的均数,即MAGE。
具体如图1示:(1)计算各个血糖点的SD为4.4 mmol/L,并以1个SD为阈值来判断有效的血糖波动;(2)第1个血糖波动下降支的AGE为18.5 mmol/L—11.56 mmol/L=6。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DM)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会经常发生低血糖反应.而老年DM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因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直接进入昏迷,如不能及时发现、抢救,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器官损害.本文简要阐述了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以期通过综述的论证,为现阶段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护理,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护理;研究进展低血糖是指血糖低于2.8 mmol/L所引起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 DM)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会经常发生低血糖反应。
而老年DM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因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直接进人昏迷,如不能及时发现抢救,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器官损害。
现将老年DM患者低血糖反应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低血糖的原因(1)老年人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不足,尤其是血糖缓慢下降时不能及时有效的调节血糖,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 2)老年人体弱多病,慢性病与DM相互影响,可促进DM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老年人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原因在于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能力下降:①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导致下丘脑“糖感受器”对低血糖反应的阈值升高。
②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使交感神经对儿茶酚胺等物质不敏感,当发生低血糖反应时,缺乏典型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而延误就诊时间,严重时可使脑细胞功能受损[1]。
(4)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导致糖异生功能下降,胰岛素清除.率下降,易引起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导致低血糖,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治疗时更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此类患者饥饿、运动可诱使低血糖的发生,在治疗中要经常复查肝功能。
(5)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胰岛素清除障碍,肝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从氧化应激途径分析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了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等)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g,每日3次,连续服药24周,对照组除基本治疗外不使用其他中成药。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血清中的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
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MMSE的总分、主要的几个亚项评分即记忆力、即刻回忆能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血清中的CRP、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SO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养血清脑颗粒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7-2009年门诊及病房收治的70例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无大面积脑梗死及出血。
1.2 纳入标准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参照标准如下:1)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的存在;2)认知功能损害呈波动性进展;3)记忆力轻度损害或保留;4)脑血管病和认知功能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并除外其他疾病;5)日常生活能力保存,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18分,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26分。
1.3 用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并同时空腹抽血测定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
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0g,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药16周,对照组除基本治疗外临床上不使用丹参、银杏叶片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3年5月 第44卷第3期 IntJGeriatr,May2023,Vol.44No.32023国际老年医学杂志编辑部 2023bytheEditorialOfficeofInternationalJournalofGeriatric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00927);2022年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培育计划项目(PX2022032);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培育基金(PYZ2018044)通讯作者:杨 伟,电子邮箱yangwei313131@126 com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糖化白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比值的相关性思聪 杨 伟 王洁妤 罗鸿宇 马艺欣 赵 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综合科,北京 100053 [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糖化白蛋白(GA)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值(GA/HbA1c)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综合科就诊的16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情况,根据MMSE得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41例)及认知功能正常组(120例)。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计算年龄、HbA1c、GA、GA/HbA1c与MMSE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对GA/HbA1c在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年龄与GA/HbA1c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 05)。
MMSE得分与年龄及GA/HbA1c均呈负相关(P<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GA/HbA1c均为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
GA/HbA1c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669(95%CI:0 575~0 763,P<0 05)。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发生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线粒体自噬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成分,起到清除细胞内受损线粒体、维持线粒体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对维持线粒体的健康形态与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该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认知障碍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
糖尿病显著增加了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风险[1 ]。
据报道,糖尿病使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1.25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风险增加1.43倍,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1.91倍[2 ]。
认知障碍导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增加,特别是在年幼患者和年老患者中,影响前者的神经功能发育、加剧后者的失能,增加家庭照护的负担[3 ]。
因此,探究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机制有助于为防治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4 , 5 ]。
认知功能的基础是高度依赖能量的神经元的生存与活动。
同时,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代谢合作,如神经递质再摄取、氧化应激防御和能量底物传递也依赖于能量可用性。
线粒体不仅负责能量生成,同时也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调控细胞内Ca 2+稳态、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对维持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线粒体自噬是细胞中一种选择性自噬的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起到维持正常线粒体的数量与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6 ]。
线粒体自噬的异常是造成线粒体功能异常的机制之一。
因此,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与理论依据。
睡前饮食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干预效果孙玉肖;周嫣;冯芳茗;冯晓萍;肖松梅;李陵君;郭彦平【摘要】目的运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睡前饮食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且睡前(22:00监测)指尖血糖在5.0~5.6 mmol/L之间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饮食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及血糖波动幅度.结果观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5人次,对照组发生44人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夜间高血糖发生4人次,对照组发生2人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波动幅度比较:观察组血糖范围在3.9~5.6 mmol/L时各时间段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糖范围在≤3.9、3.9~5.6、5.7~10 mmol/L时各时间段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2:00血糖若低于5.6 mmol/L时,应给予饮食干预,可有效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同时不增加高血糖风险,而且降低了血糖波动幅度.【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5(032)022【总页数】4页(P14-16,41)【关键词】睡前饮食干预;2型糖尿病;夜间低血糖【作者】孙玉肖;周嫣;冯芳茗;冯晓萍;肖松梅;李陵君;郭彦平【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八东病区,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护理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护理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八东病区,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护理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六西病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ICU【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有研究[1]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受到严格控制,以促进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尽可能降低至正常水平。
而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增加,特别是老年患者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