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35.26 KB
- 文档页数:2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骨折是常见的骨科疾病,而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对于传统影像学如X线和CT可能不易检测。
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成像作为现代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手段,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多层螺旋CT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高速成像的影像学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及骨折线,并对软组织结构也能提供较为清晰的显示。
而核磁共振成像则是一种无辐射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对软组织的显示较好,对骨折线的显示也有一定优势。
两者结合使用,能够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进行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为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及比较分析,以及它们在此领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应用,分析两种影像学技术在检测骨折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方案。
通过比较两种成像技术在骨折诊断中的差异,我们旨在找出哪种方法更适合于不同类型的骨折,以及如何结合利用这两种技术来提高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此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医学影像学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决策依据,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细微及隐匿性骨折在临床中常常会被忽略或误诊,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因此,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成像作为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隐匿性骨折。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应用,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劣势,分析它们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适用情况,并总结其应用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08-2020.08,1年内收治的隐匿性骨折患者200例。
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扫描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结果:各类型骨折MSCT检出率均高于常规X线片(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上要优于X线片,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字】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隐匿性;骨折隐匿性骨折和一般的骨折不同,在临床的检查中,有时隐匿性骨折是难以被传统的X光片所察觉到的,从而造成治疗的延误,没有及时的治疗会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一定的伤害,不及时的治疗还有可能会引起病情的加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本研究中,探讨了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2019.08-2020.08,1年内收治的隐匿性骨折患者200例。
所有患者均可被确诊为隐匿性骨折,从出现伤情到入院时间为一到两个小时,并且经X线平片检测未显示骨折,但患者出现身体部位红肿,疼痛等现象。
按其检测方法不同,分为X线片和MSCT两种检验方式,并对患者的四肢骨折,肋骨骨折,盆骨骨折,颈面部骨折,股骨骨折进行检测。
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所有隐匿性骨折的患者都采用常规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测,具体方法如下:1.2.1 常规检测普通CT扫描,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与床面中心垂直,采用X射线CT扫描机(东芝Aquilion 16)进行检查,基本数据:焦点1微米,开放管X-RAY,160千伏电压。
利用3D CT断层扫描,电机驱动圆环进行转动,使X射线管和X射线探测器围绕躯体进行旋转。
每一次完整的旋转都可扫描出人体上一个狭窄的水平“断层”。
控制系统将平台向洞里推进一些,扫描下一个断层。
多层螺旋CT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发表时间:2013-01-24T16:14:23.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赵守清1 芦建平1 郭成明2 [导读] 髋臼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是由髂骨体、坐骨体、耻骨体结合形成的半球形深窝。
赵守清1 芦建平1 郭成明2(1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 017000;2鄂尔多斯市伊旗医院CT室 017000)【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024-01 【摘要】评价螺旋CT在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诊断资料与方法:收集本院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60例X线片显示阴性,后行螺旋CT扫描确诊为骨折的患者。
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10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43岁,均在 Brilliance 16排螺旋后在CT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
采用轴位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5mm,130Kv,83mA,Pitch 1.0。
二维重建使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三维重建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及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通过调整阈值以隐去与骨骼不相关的组织而清晰地显示骨骼整体观,并于电视下转动图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选取骨折显示最佳的图像摄片结果;本组60例X线平片未显示出骨折的患者中,经多层螺旋CT扫描,MDR、MIP、VPI及SSD重建显示有骨折,鼻骨4例、筛骨5例、环枢关节2例、肩胛骨4例、胸骨2例、肋骨8例、腰椎横突7例、骶尾骨2例、髋臼5例、胫骨平台6例、肘关节3例、腕关节4例、踝关节4例,跗骨4例。
结论螺旋CT对隐匿性骨折的病例能准确地作出诊断。
型胰腺炎:胰腺轮廓不清,体积增大(不规则),周围无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
⑤胆道蛔虫:蛔虫位于胆总管时,可观察到双线状强回声、虫体蠕动,位于胆总管至肝内胆管时,可观察到蜷曲状态、条形双线状回声(胆道腔内),同时可见管腔直径变小、管壁增厚、虫体蠕动。
⑥原发性肠套叠:二维超声可在腹部观察到混合性包块,声像图横截面为套叠的靶环状、同心圆,外部周边具有较为均匀的低回声,纵切面探查可观察远端肠壁为“套筒”状;肠套叠发生后,肠套叠套入部位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管壁层次不清晰的锁团状。
⑦泌尿系统结石:输尿管、肾盂、肾盂、肾盏等可显示伴声影强回声,部分通过微小结石无声影;高频探头利于微小结石(无声影)的检出,联合探查(腹部探头、高频探头)可提高结石检出率。
⑧急性肠系淋巴结炎:右侧腹、脐周可发现多个肿大淋巴结;淋巴结为类圆形或串珠状圆形(1.1~2.0cm ),边界较为清晰,内部主要表现为低回声。
3讨论小儿急腹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需及时诊治,以改善预后[3]。
急腹症患儿腹腔脏器、组织存在功能性、器质性病变,故腹痛为其最为常见的症状。
参照腹痛分类,突发腹痛:主要由急性缺血性疾病(肠扭转、肠套叠等)所致;上腹部疼痛:主要由胰腺病变所致;进行性加重腹痛:主要由阑尾炎、便秘所致;右下腹疼痛:多由肠系淋巴结炎、尿路感染、阑尾炎所致;右上腹疼痛:可能发生尿石症、胆总管囊肿、胆石症[4]。
临床诊断过程中,由于小儿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难以对疼痛部位进行准确指出,因此医师需根据疼痛类型、位置等对急腹症类型进行判断。
CDFI 可对腹腔结构及病患细微结构进行显示,且具有创伤小、重复性好等优势,为腹腔肠道疾病常用诊断手段[5]。
但临床开展检查时,可能由于未准确把握声图像特点、未仔细查体、未有效利用其他辅助检查等而导致漏、误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31例急腹症患儿,准确诊断117例,诊断准确率为89.3%,其中胆囊结石、肠梗阻诊断准确率均为100%,而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肠系淋巴结炎、原发性肠套叠漏误诊率较高。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作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隐匿性微小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X线及常规CT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率及不同三维重建技术对隐匿性微小骨折的检出率。
结果:多层螺旋CT对各类型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率均高于常规CT及X线诊断率;多平面重建技术对隐匿性微小骨折的检出率大于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的检出率(P<0.05),但与表面遮盖成像技术检出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
结论:隐匿性微小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继续检查,能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隐匿性微小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隐匿性微小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在X线检查下难以发现,容易耽误患者的治疗,造成预后不良。
提高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率势在必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在常规CT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文旨在探讨隐匿性微小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来我院就诊的隐匿性微小骨折患者中选取150例纳为观察对象,选取时间区间为2018年1月起始、2019年2月终止,其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波动在17~70(50.32±8.61)。
入选标准:(1)均有外伤史;(2)受伤部位出现红肿、承重困难、疼痛等表现;(3)均已确诊为隐匿性微小骨折;(4)本研究中的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目的均有知情权,并签署了与之相关的文件说明。
排除标准:(1)明显的骨折;(2)置入心脏起搏器者;(3)多处骨折。
1.2 方法150例患者先后进行X线、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中,采用16层螺旋CT机(GE公司提供),型号为optima540,将电流设置为28至580mA,电压120KV,层厚5mm,螺距为0.23至0.42mm,图像重建时间为1s,可视密度分辨率为3mm,空间分辨率为15.5lp/cm,进行骨折部位扫描[1]。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俞建伟临床上,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极易发生隐匿性骨折,对患者行X线片检查时,因重叠投影会对检查过程产生干扰,所以骨折检出率较低[1]。
CT横轴位图像在扫描断面平行骨折以及显示折线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极易出现漏诊现象[2]。
磁共振成像(MRI)虽然对骨挫伤具有较高敏感性,但是具有低空间分辨率,难以将细微骨折线清楚显示出来[3]。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则能够对骨折进行多平面、多角度显示,为隐匿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4]。
为了提高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在该疾病诊断中应用了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于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90例经X线平片检查显示为阴性,且高度怀疑为骨折的患者,男性64例,女性26例。
年龄19~35岁,平均(42±6)岁。
全部患者均存在外伤史,受伤部位出现软组织肿胀、局部疼痛症状,部分患者还有伴随出现局部功能障碍。
1.2检查方法:检查仪器采用Siemens AS64排螺旋CT机,以临床高度怀疑为骨折的部位为依据,对其行轴位容积扫描,指导患者采用仰卧位接受检查,将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3.0mm,210mA,110kV,重建层厚设置为1.5mm,重建间隔设置为1.0mm;对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横断面的三维计算机X线摄影(CR)图像、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图像以及二维多平面重建法(MPR)图像进行重建;所有患者影像学图像均由2名具有高资历的放射科医生阅片,在有分歧的情况下,交由上一级放射科医生阅片,获得最终诊断结果;分别采用骨窗(窗位为400H u,窗宽为3000H u)与软组织窗(窗位为35 H u,窗宽为350H u)进行观察,了解软组织损伤情况与骨折情况,最终明确骨折发生情况。
2结果①22例患者明确为胫骨平台骨折,其中4例患者为胫骨平台后缘小骨片撕裂,4例为平台局部塌陷骨折,14例为细线裂隙样骨折;②16例患者被诊断为脊柱骨折,其中10例为腰椎骨折,6例为胸椎骨折,骨折线呈现为细线裂隙状态的患者共有6例;③30例患者被诊断为眼眶骨折,其中16例为眶下壁骨折,14例为眶内壁骨折,骨折位置显示眶壁骨皮质出现连续性中断现象,且有6例眶内壁骨折患者筛窦内陷入骨折片;④16例患者被诊断为颞骨骨折,主要表现为岩锥乳突骨折,横形、纵形骨折患者分别有6例、10例,骨折线主要呈现为细线状,岩锥乳突部位的皮质呈现为不连续状态;⑤6例患者被排除骨折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