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自己人格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人格权的现实;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
因此,我把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定为重点,把人格尊严不可辱定为难点。
我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现实中人格尊严受侵犯的一些现象进行关注,进而激起学生的像晏子一样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欲望。
在有效导入本课的同时,对学生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进行了有效地调动。
在本节课中,我以“乞丐有自尊吗”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又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和点拨。
如:学生答:乞丐也是人,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
我问:乞丐是最卑微的人,向人跪地求讨,以求生存。
甚至有些乞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取钱财,不劳而获,他有何尊严可言?!学生说:乞讨只是其生活手段,乞丐是很卑微渺小,但是你同情他就给他钱,你不给他他也不会伤害你,他比那些偷、抢、骗要好多了。
他也是应该有人格尊严的。
学生说得真好,我又及时点拨: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面对乞丐的讨要,你可以不给他钱物,但并不能因为你给了他一些钱物,就可以肆意地侮辱他,侵害其人格尊严权。
通过讨论、回答和点拨,学生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最后,我又让学生结合两个实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侵害名誉权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转到课堂以外,观察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侵权行为都会对他人带来伤害,自己也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学会维护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一权利。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缺憾是:因为一时慌张而打乱了课堂的节奏。
前边讲得有条不紊,生动有趣,而后半部分时间多,任务轻,想让学生就身边的事谈得深刻些,但学生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来,认识不到位,只会就书上来泛泛而谈,显得有些轻薄无力。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引言在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和尊严方面,人格尊严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
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社会地位,都应该享有人格尊严权。
本文将探讨人格尊严权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人格尊严权的定义人格尊严权是指每个人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自由、尊重、安全、隐私和尊严等。
这些权利是人的基本尊严的表现,是每个人应该被保护和尊重的。
三、人格尊严权的重要性1. 自由和尊重人格尊严权赋予了人们自由和尊重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由地思考、表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种自由和尊重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基础。
2. 安全和保护人格尊严权保障了人们的安全和保护。
每个人都应该在没有恐惧和威胁的环境中生活。
这意味着社会应该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以确保人们不会受到伤害或侵犯。
3. 隐私和个人空间人格尊严权包含了每个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的保护。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不受他人的干扰和监视。
这个权利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自由至关重要。
4. 尊严和平等人格尊严权确保了每个人都能够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无论职业、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如何,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基本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种尊重和平等是建立一个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的基础。
四、人格尊严权的适用范围人格尊严权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其身份和地位。
它适用于个人和群体,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领域。
人格尊严权也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工作、医疗和社交等。
五、人格尊严权的保护与促进1. 法律保护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都对人格尊严权进行了明确的保护。
这些法律禁止虐待、歧视和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并提供了救济措施和惩罚措施。
2. 教育与宣传教育与宣传是促进人格尊严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宣传,人们可以了解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权,以及他们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这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社会。
3. 组织与倡导各种组织和倡导者也在努力保护和促进人格尊严权。
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课的听课感受与反思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最大的亮色在于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构建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新课导入上,我选取李咏为“侮辱陕西人事件道歉”的素材,富有时代气息,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课堂上夏林威、邵丹红等同学的富有个性的见解,让老师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不已,自然就得出“人格尊严不能辱”这一教学主题。
再如在教学“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让学生讨论“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权的现象”,学生发言很踊跃,谈到了同学中起绰号现象,引出了这是一种侵害名誉的行为,为下面怎样进行维护名誉权教学作了铺垫。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太大,有些知识点欠深入,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只顾及部分学生,没有照顾到全体。
听了林晓明老师《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节课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的设计时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从李咏的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课堂探究的兴趣。
整堂课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作出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力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过程、重方法的新型教育理念,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不过我认为,这节课在内容安排上有点多,所以最后上得有点仓促。
2007-5-8 上午02:36:07 钟晓丽听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这节课,林老师设计这节课的亮点是通过李咏事例创设侵犯人格尊严权的情境,从名人的实际事例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人格尊严权,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哈哈,他是差生!
教学课题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主备人 周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总课时数
上课日期
二次备课审批人
二次备课审批时间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能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的义务。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学习难点 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
权的义务
教学准备
学习过程
二、温故互查:(5分钟)
公民行使健康权有哪些方式?
三、新课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有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人格尊严的权利,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四、学习探究:
(一)、设问导读:
1、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人格尊严不可辱”,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表现、地位、内容分别是什么? (2)侵犯人格尊严权要承担什么责任?
2、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力”,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名誉?享有好的名誉的意义是什么? (2)良好的名誉取决于什么?
(2)什么是名誉权,名誉权的主要表现?
(3)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表现及后果、危害分别是什么?
设计理由:以问题的形式细化教材,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
使用说明: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帮助学困生的学习。
师生共同整理知识点,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自学检测
【2014•武汉】18.被他人起了侮辱性绰号后,殷某心里很不好受。
起侮辱性绰号的行为侵犯了殷某的【A 】
A .人格尊严权
B .生命健康权
C .人身自由
D .隐私权
【2014•泉州】17.下列行为属于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的有( D ) ①故意给别人起不雅的绰号
②犯罪嫌疑人的照片被印在通缉令上 ③商场保安强行检查顾客的背包
④医院未经患者同意将其姓名和病情发布在网上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4•丽水】16.秦志晖(网名“秦火火”),在网络上造谣生事,诽谤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等社会名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2014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寻衅滋事罪判处秦志晖有期徒刑三年。
这说明【 A 】 ①公民要学会依法自律 ②法律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③网络上没有言论自由 ④法律对名人实施特殊保护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14•临沂】23.漫画《校园“冷暴力”》提醒我们【A 】
①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不能因成绩差而嘲笑别人
②嘲笑别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③嘲笑别人是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行为 ④嘲笑别人是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⑤嘲笑别人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该同学 奋发向上,值得提倡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2014•潍坊】7.近来,一份有关学习外号的详细名单在微博、微信上疯传。
根据成绩排名、学习状况、个人风格,同学们被称呼为学魔、学神、学霸、学民、学弱、学渣、学残等。
对此,你想对同学们说的是 【A 】
①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②这样做能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更好地履行
受教育义务③我们应该自尊自爱,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④用学习外号调侃戏弄同学可以加深感情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设计理由:在已经学习记忆的基础上,做中考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使用说明: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安排两到三名学生上黑板写答案,有错误,兵教兵。
五、课堂预设:
(一)学习情况预估:学生在理解人格尊严权是可能会有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
(二)小组合作与展示点拨预安排:巩固练习部分安排小组的合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加分。
六、巩固练习:
某校初三学生王一同学因盗窃同学钱物,受到学校记过处分。
学校将处分决定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
王一认为学校可以给他处分,但不应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他认为学校上述行为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即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将学校告上法庭,校方认为,处分学生后,如果不在全校公布就达不到教育本人和警示学生的目的。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家对中小学校处分学生时是否应当当众宣读和张榜公布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公布,尚未做出具体规定。
因此,法院想就此广泛征求意见。
请你按下列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
(1)、你认为学校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对未成年人的处分决定是否侵犯了受处分者的人格尊严?为什么?
(2)、对王一同学的处分决定,应不应该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
(3)、怎样才能既教育严重违纪学生,又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请你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设计理由:巩固学习的知识,正确运用学习的知识。
使用说明:学生自己完成有困难就小组合作完成,展示答案。
小组加分。
七、测评与拓展:
摘录P35宪法第三十五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P38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
设计理由: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使用说明:课上完成摘录。
课堂小结与课后学习安排: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即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不可辱,我们在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
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