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8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自己人格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人格权的现实;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
因此,我把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定为重点,把人格尊严不可辱定为难点。
我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现实中人格尊严受侵犯的一些现象进行关注,进而激起学生的像晏子一样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欲望。
在有效导入本课的同时,对学生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进行了有效地调动。
在本节课中,我以“乞丐有自尊吗”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又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和点拨。
如:学生答:乞丐也是人,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
我问:乞丐是最卑微的人,向人跪地求讨,以求生存。
甚至有些乞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取钱财,不劳而获,他有何尊严可言?!学生说:乞讨只是其生活手段,乞丐是很卑微渺小,但是你同情他就给他钱,你不给他他也不会伤害你,他比那些偷、抢、骗要好多了。
他也是应该有人格尊严的。
学生说得真好,我又及时点拨: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面对乞丐的讨要,你可以不给他钱物,但并不能因为你给了他一些钱物,就可以肆意地侮辱他,侵害其人格尊严权。
通过讨论、回答和点拨,学生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最后,我又让学生结合两个实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侵害名誉权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转到课堂以外,观察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侵权行为都会对他人带来伤害,自己也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学会维护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一权利。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缺憾是:因为一时慌张而打乱了课堂的节奏。
前边讲得有条不紊,生动有趣,而后半部分时间多,任务轻,想让学生就身边的事谈得深刻些,但学生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来,认识不到位,只会就书上来泛泛而谈,显得有些轻薄无力。
【八年级】第四课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八年级】第四课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教授新课程]一.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1.人的尊严不能被羞辱(黑板书写)活动:小光的案例分析目标: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人的尊严和被尊重的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见教材34页),思考并回答问题:(1)晓光的父亲是对的吗?为什么?(2)班主任郭老师的行为侵害了小光的什么权利?(3)你觉得这件事怎么样?(4)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导,小结: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这是“人”应该享有的最低底线权利。
在现代社会,作为“人”的最低社会地位,作为他人和社会的最低尊重和权利,它体现在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和人的尊严上。
侮辱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学生看“相关连接”的内容,了解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黑板书写)1、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板书)阅读第35页有关信用审查系统的小字体信息,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论人格尊严权利中的声誉。
什么对我们有好处?教师小结: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声望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
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良好的名誉不但可以获得社会和他人更多的尊重,而且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2.公民的名誉权不可侵犯(黑板书写)活动:“大江作弊”案的分析意图通过违法来保护自己的名誉是学生的道德权利。
这也是违法的。
要求:学生阅读p35、36页的材料,分组讨论:(1)在老师调查之前,小明的侵权行为会对大江的声誉产生什么影响?(2)品行优良者就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3)面对不公平的评估,你应该怎么做?(4)你对大伟,小辉,小敏的观点怎么看?(5)你会接受大江的方法吗?为什么?教师小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看重名誉的民族,我们要继承这一传统,做一个受人尊重和赞誉的人。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格尊严权的概念和内涵;2.了解人格尊严权在宪法、法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3.掌握维护人格尊严权的方法和途径;4.强化对人格尊严权的尊重和保护,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格尊严权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在宪法、法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联系理论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
三、教学内容1.人格尊严权的概念和内涵–定义人格尊严权;–解释人格尊严权的内涵和作用;–分析影响和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因素。
2.人格尊严权在宪法、法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人格尊严权在宪法、法律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和社会意义;–分析维护人格尊严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国家和社会保护人格尊严权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3.维护人格尊严权的方法和途径–介绍维护人格尊严权的方法和途径;–分析个人维护人格尊严权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掌握利用法律手段维护人格尊严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强化对人格尊严权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尊重和保护人格尊严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缺乏文明素养带来的滥用权力和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后果;–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增强维护人格尊严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概念、理论知识,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人格尊严权。
2.课件展示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具体情况。
3.典型案例法:通过分析案例,揭示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方法。
4.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们更深入地认识人格尊严权,加强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
五、教学过程1.人格尊严权的概念和内涵–通俗易懂地讲解人格尊严权的概念和内涵;–以具体案例为例来进一步讲解人格尊严权经常受到的侵犯;–分组讨论,思考如何避免人格尊严权被侵害。
2.人格尊严权在宪法、法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我国法律对于人格尊严权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通过PPT演示让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保障人格尊严权的措施;–动手比赛,竞赛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印象。
一、预习二、师生探究:第一步:人格尊严小故事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法律链接:1以“乞丐有尊严吗?2什么是人格尊严权?3人格尊严权的表现是什么?4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5、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的后果是什么?第二步、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杨震一生公正廉洁,用自己的言行书写了自己的名誉。
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
后来他调任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
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王密准备起身告辞时,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
”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
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
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
”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我决不能因这样的事情毁掉自己的名节啊!”王密听了,顿时满脸通红,羞愧难当,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后来,人们听说此事后,十分敬佩这位品德高尚的清官。
杨震一生做人一身正气,做官一尘不染,做事一丝不苟,珍惜自己的名誉,审言慎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尊敬与爱戴。
1什么是名誉?2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3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4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什么?5品行优良者就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6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7、什么是名誉权?8法律赋予保护自已名誉的原因9侵犯名誉权的表现?火眼金睛: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几种,让我们来判断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测试题一、填空。
1.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权。
2.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责任。
3.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
4.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权和名誉权。
二、选择。
1.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叫()A.名誉权B.荣誉权C.肖像权D.自由权2.下列选项中属于侮辱他人行为的是()①谩骂他人②讽刺他人③捏造事实中伤他人④嘲笑他人⑤挖苦他人⑥给他人起歧视性外号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三、判断。
1.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2.品行优良者总是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
()3.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
()四、材料分析。
2018年10月11日,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生一起狗主人威逼人力三轮车夫向狗下跪磕头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
11月16日凌晨,相同的一幕又在安徽省合肥市街头上演:一名出租车司机迫于狗主人的威胁和殴打,在瑟瑟寒风中向被撞伤的狗下跪,直到警察赶来现场才起身。
(1)狗主人的行为构成侵权了吗?如果构成侵权,狗主人侵犯了人力三轮车夫和出租车司机的什么权利?(2)人力三轮车夫和出租车司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连线题谩骂他人无中生有,攻击他人侮辱他人讽刺他人捏造事实,中伤他人诽谤行为嘲笑他人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参考答案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材基础知识针对性训练与基本能力巩固提高一、1.人格尊严⒉法律⒊良好表现⒋支配维护二、1.A2.C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在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中,哪些属于侮辱行为,哪些属于诽谤行为”是否明确。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单项选择题1.同学们对下面漫画中违反班级规定的处罚方式,有不同的看法。
你认为正确的看法应该是( )A.这种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接受B.这是一种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规定C.这种规定可促进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D.这种处罚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2.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这说明( )①我国法律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②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所有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③人格尊严不可辱④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可辱。
下列行为不属于侵犯人格尊严的是( )A.小华眼睛高度近视,戴着眼镜,同学们便喊他“四眼”加以取笑B.小陈上网聊天,假冒他人姓名,在网上辱骂同班同学C.小超攀爬围栏的照片被公布在网上D.小红母亲了解小红思想动向的方法是经常跟小红沟通,有时也会瞒着小红查看她与同学之间的书信4.2011年6月6日《京华时报》报道: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系系主任罗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和女贪官扯上关系。
因为和辽宁女贪官罗亚平重名重姓,媒体报道罗亚平的恶劣行径时配上了罗女士的照片,给罗女士带来了很大的烦扰。
罗女士遂将陕西《三秦都市报》告上法院。
对罗女士起诉陕西《三秦都市报》的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②公民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③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知名度,获得经济利益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据2011年5月19日的《珠江晚报》报道,北师大珠海分校保卫中心将开学来抓获的12名小偷照片汇集并印刷成海报,在学校宣传栏及学生宿舍张贴。
近日,“小偷海报”被人翻拍后放到了微博上,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保卫中心的做法侵犯了小偷的人格尊严权B.这些小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这种处罚C.保卫中心的做法是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表现D.保卫中心的做法是正确的,可以告诫人们不要违法犯罪6.老师在班会上批评中学生刘某成绩差,比猪还笨。
刘某大声申辩:“士可杀不可辱!”老师又以不服教育为由,罚刘某面壁而站。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刘某的父亲:“14岁的娃儿有什么人格尊严嘛!该罚就罚。
”B.老师:“严也是一种爱,我严格要求刘某是为了他好。
”C.学校校长:“老师侮辱、体罚刘某,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权。
”D.刘某同桌:“他成绩差,还顶撞老师,全是他的错。
”7.据2011年3月24日的《城市晚报》报道:近日,百度贴吧“吉林油田吧”上出现了大量带有侮辱、诽谤性质的帖子,对40余名油田的干部、工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度被网友称为“脏水门”事件。
3月18日,3名犯罪嫌疑人被松原市警方抓获。
案例中3名犯罪嫌疑人侵犯了吉林油田干部、工人的( )A.生命健康权B.名誉权C.人身自由权D.肖像权8.某班主任打算组织一次“民主测评”,由学生投票选出班里“最差的学生”。
如果你是该班的学生,你会( )A.及时劝阻班主任,因为这种做法有损学生的人格尊严B.按照班主任的要求认真填写选票C.在选票上写上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D.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给予老师刑罚处罚二、简答题9.据2011年1月12日的《今日早报》报道: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
”而就在日前,苏州高新区马浜小区内,一辆面包车行驶中意外撞死一条宠物狗。
目击者称,面对狗主人要么赔偿5 000元,要么给狗尸体下跪1小时的要求,面包车上两小伙赔不起钱,挨打后选择了下跪,且一跪便是1小时……“人跪狗”事件引起网友们的极大愤慨。
事后,苏州市有关方面立即展开调查,最终狗的主人正式向两名男子致歉,双方达成谅解。
(1)狗的主人为什么要正式向两名男子道歉?(2)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下跪”吗?为什么?三、材料分析题10.据2011年1月18日的《解放日报》报道:陈小姐没有想到,她与公司发生劳动争议辞职后,竟被当做“小偷”上了公司“重要通知”。
她为维护自己的清白将公司告上法庭。
2009年11月17日晚上,陈小姐接到朋友电话,说公司局域网上有她因偷窃被抓的信息,公司因此发布“重要通知”,称“请各门店提高警惕,防止此人再至其他店铺冒充店员调货或者盗窃”,还贴出她的照片。
日前,长宁区法院一审判决该公司停止对陈小姐名誉权侵害,消除影响,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律师费、查询费5 044元。
(1)什么是名誉权?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上述案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四、实践探究题11.在学习了《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后,学生小明留意观察了班内同学的一些日常表现:他发现同学甲喜欢给有生理缺陷的同学起绰号;同学乙喜欢在背后捏造事实破坏他人关系;同学丙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喜欢谩骂对方;同学丁喜欢以他人的名义上网和同学开玩笑。
针对当前公民的人格尊严屡遭侵犯的类似现象,小明所在八年级(1)班的同学召开了一次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氛围渲染:请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2)我思我议:材料中四位同学分别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权利?请简要说明理由。
(3)小小建议:为解决上述同学存在的问题,向学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解析1.【解析】选B。
本题是道漫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人格尊严的理解和认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漫画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违反班级规定就罚跪,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故选B。
A具有迷惑性,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C、D说法有误。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认识。
我国宪法的规定说明我国公民享有人格尊严权,①③④的观点正确。
②的说法错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在公民的所有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
3.【解析】选C。
本题是道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格尊严的理解。
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A、B两项都侵犯了名誉权;D项侵犯了小红的隐私权;C项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不构成侵权。
故选C。
4.【解析】选D。
本题主要要求学生分析产生题干现象的原因。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因此,①②④都是正确的;③的说法错误,不能入选。
故选D。
5.【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这12名小偷的行为虽然不道德,也违反了法律规定,但他们仍然享有人格尊严权,保卫中心的做法是错误的,侵犯了这些小偷的人格尊严权,并不是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表现。
故B、C、D三项都是错误的,选A项。
6.【解析】选C。
本题是道评价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理解和认识。
A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未成年人也有人格尊严权;B、D的说法也是错误的,错在没有认识到“老师侮辱、体罚刘某,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权”,故选C。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公民享有名誉权的理解。
案例中3名犯罪嫌疑人的所作所为是对40余名油田干部、工人的侮辱,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
8.【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正确行使人格尊严权的理解和认识。
投票选举“最差的学生”的做法有损学生的人格尊严,应该坚决反对和阻止。
因此,只有A的做法是恰当的。
9.【解析】本题通过一则案例,考查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理解和认识。
第(1)问要明确指出狗主人侵犯了两名男子的人格尊严权,这也是必须向两名男子道歉的理由;第(2)问能结合人格尊严权的知识阐述“不能下跪”的理由即可。
答案:(1)狗的主人让两名男子给狗下跪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侮辱了两名男子的人格尊严。
这种严重的道德败坏事件,也侮辱了他自己的尊严。
(2)①不会。
②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权是公民享有的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它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面对狗主人的无理要求,我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让狗主人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0.【解析】本题通过具体案例考查学生对名誉权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第(1)问较简单,可根据教材内容直接回答;第(2)问可从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依法维权等角度说明。
答案:(1)①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②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2)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要增强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的名誉;当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11.【解析】本题是道活动类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1)问拟定宣传标语,能紧扣“维护人格尊严权”这一角度,做到言简意赅、语言优美即可;第(2)问要结合具体的情景逐一进行分析;第(3)问提建议,可从学校、家庭方面多角度回答。
答案:(1)维护人格尊严,从自身做起;增强法制观念,维护人格尊严。
(2)甲同学给有生理缺陷的同学起绰号,丙同学谩骂对方,属于侮辱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乙同学在背后捏造事实破坏他人关系,属于诽谤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丁同学的做法是冒用他人姓名进行活动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
(3)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学校多开展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法律、法规指导自己的行为;与家长积极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