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港并发症及处理 a
- 格式:ppt
- 大小:859.00 KB
- 文档页数:22
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有效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港植入后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90例患者研究并分组(研究组、常规组),各组45例,实施对应护理措施。
结果: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低,为2.22%(1/45),明显低于常规组15.56%(7/45)(P<0.05,²=4.010);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更好(P<0.05,t=6.125;4.218)。
结论:静脉输液港植入要采取预防性、针对性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静脉输液港;并发症;护理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反复进行静脉穿刺可能会损伤患者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损害患者身心健康。
为确保临床疗效,静脉输液港植入凭借其优势开始被大力推荐运用。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VPA)是植入皮下且长期留置的输液装置,在护理实践中效果仍不理想,易出现局部感染等并发症[1]。
特围绕相关内容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21年5月到2022年8月选出90例患者。
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恶性肿瘤,需长期化疗。
(2)符合静脉输液港植入条件[2]。
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性疾病。
(2)凝血功能障碍。
随机分组,各组45例。
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2.0~74.0岁,平均值(55.8±4.3)岁。
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在33.0~78.0岁,平均值(58.0±5.0)岁。
两组基线资料对照P>0.05。
1.2方法两组均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治疗,植入港体位6.5F(ST305P,德国贝朗),由肿瘤专科护士进行常规用药及维护[3]。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用药干预等。
研究组则实施了更有针对性、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内容如下:首先,要组建专业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均具备丰富的VPA患者护理经验,且有高度责任心及良好职业操守。
小组内开展会议,采取循证分析、头脑风暴、资料回顾等方式来汇总相关文献资料,查找VPA患者治疗中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为后续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输液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1、导管堵塞:日常维护时,掌握正确冲封管技术。
输液期间,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在输注高浓度或者化疗药物前后,以及从输液港抽血、输注血液制品后均应及时用A20m1生理盐水进行正确冲管,保证导管的通畅性,以免引起堵管。
2、液体外渗:发现液体外渗立即暂停输液,尽量用注射器抽出输液港局部外渗的液体。
患侧肢体抬高,疼痛严重者用1%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注意观察输液港部位皮肤肿胀情况。
3、导管失闭综合症:输液过程中把肩臂轻微上抬,尽量避免上肢活动,如果患者输液港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立即暂停输液,行彩超及X线摄片检查,确定导管位置及受压情况。
检查结果如有异常,需在局麻下取出输液港。
4、感染:操作时确保无菌原则,无损伤针7天更换一次,注射座附近皮肤清洁干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发生感染,停用输液港,进行血培养,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待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重新使用输液港。
若经过治疗无改善,应及时取出输液港。
5、血栓形成: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输液不畅或者导管堵塞,及时完善彩超、CT检查,遵医嘱溶栓治疗。
告知患者抬高患侧肢体,观察患侧肢体肿胀情况、体温情况、皮肤颜色变化及测量臂围,完善相关记录。
输液港常见问题及并发症的处理输液港常见问题及并发症的处理 1.植入部位红肿:植入术后伤口轻度肿胀属正常反应,一般3-5天恢复,如植入部位持续红、肿、热、痛且逐渐加重,应考虑局部感染可能。
可见体温升高、血象异常等。
感染主要是预防,积极预防感染的措施有:置入时在手术室内操作以保证良好环境,操作人员外科洗手后使用大的手术铺巾建立严格的无菌屏障,使用有效的皮肤消毒剂,充分待干后应用无菌手术薄膜铺设手术野,以保证手术切口严格无菌保护,封闭式无菌软纱布敷料或透明伤口敷料;使用时严格消毒接口,配液、加药、连接输液器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输液器连接稳固,妥善固定输液管路。
2.无法回抽、冲洗及注射:外在因素有导管末端贴于血管壁:穿刺针位置不正确:堵塞,根据不同原因分别处理。
若出现输液港导管打折[9].或注射座翻转,及时通知医师解决3. 纤维蛋白鞘的处理:以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可以重复多次,为了预防纤维蛋白鞘的发生,可以增加冲洗导管的频率,如果无效,可以遵照医嘱,以尿激酶处理导管,溶解沉积于导管开口处的纤维蛋白。
使用尿激酶的注意事项:堵塞严重的导管可能不能注入2ml尿激酶。
如果感觉阻力太强, 不能注入尿激酶,应考虑使用负压方式,重复灌注尿激酶应视病人血小板情况而定。
4.导管夹闭综合征:导管夹闭综合征是指导管经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狭窄间隙进入锁骨下静脉时受第一肋骨和锁骨挤压而产生狭窄或夹闭而影响输液,最严重的并发症。
导管夹闭综合征临床表现:抽血困难,输液时有阻力,输液时或采集血标本时需要患者改变体位,上述表现后结合影像学可以诊断。
需联系医生及时处理。
5.输液港渗漏。
发生原因:穿刺针未置入储液槽、导管与输液港连接处破损、脱开、穿刺针穿透储液槽的基底部、穿刺隔的磨损。
及时发现临床症状:注射座或隧道周围皮下组织烧灼感,伴或不伴有肿胀,并不一定伴发输液速度下降、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鞘形成等问题。
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使用专用规格适合的无损伤穿刺针,有效固定,避免外力损伤。
输液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导管异位、导管移位预防:(1)在置入过程之中,通过使用尖端定位技术来提高对原发性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位置异位的认识;(2)避免剧烈咳嗽、呕吐、胸腔肿瘤生长等使胸腔压力增大。
处理:(1)在恢复正确导管尖端位置之前,应避免通过不正确的导管进行输液;(2)医生通过介入技术处理;(3)可能需要更换输液港或者拆除输液港,并且在新的位置上重新置入输液港。
(二)回抽障碍原因:(1)回抽手法不正确;(2)导管末端紧贴血管壁所致;(3)导管末端纤维蛋白鞘形成。
处理:(1)先脉冲式冲管5ml,再回抽1ml,等待3秒。
(2)嘱患者改变体位,活动上臂和咳嗽。
(3)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推注1-2ml,停留20-30分钟后再进行回抽,如反复数次仍抽不出回血,应行胸片检查,确认导管的完整性和尖端位置。
若一切都正常,患者无不适主诉,可进行静脉输液,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三)导管堵塞预防:(1)无损伤针斜面应背对注射座的导管出口,进行脉冲式冲管,在管腔内形成涡流,有效冲洗;(2)使用正确的冲管和封管程序;(3)增加冲洗导管的频率(输液前后、输血、抽血、输注高浓度的药物之后立即冲管,连续24小时输液,每隔8小时冲管一次)(4)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处理:(1)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轻柔注入1-2ml,停留20-30分钟后再进行回抽,可反复多次;如果感觉阻力太强,不能强行注入,应考虑使用负压方式;(2)当怀疑堵塞原因是药物沉淀或脂质残留时,与药剂师和有资格的独立从业者协作制订适当的处理措施。
(四)血栓预防:提高置管成功率,依据恰当的血管占位比例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嘱患者每日饮水2000-3000ml,饮食清淡;告知患者置管肢体可适当活动,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处理:(1)血管彩超、造影、CT检查,了解血栓形成情况;(2)密切观察患者置管侧肢体肿胀程度及皮温情况并记录;(3)抬高患肢,避免置管肢体剧烈活动,多饮水,遵医嘱行溶栓抗凝治疗;(4)导管无功能或不再需要、伴感染、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取出。
静脉输液港的并发症1、回抽无血回抽无血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导管输液缓慢、不能回抽血液或者输液泵报警等,发生率达21%。
原因可能是:无损伤针穿刺不当插到了注射底座内侧壁上或插入过浅;插入过深,用力过大使针头碰撞注射底座基底部后弯曲;可能是导管末端紧贴血管上;纤维蛋白形成等。
处理:采取正确的穿刺方法,针头刺入后感觉碰到底部时即可停止进针,而无须使整个钢针头都插入注射底座内,此后用10ml注射器先以脉冲式推注1ml~2ml生理盐水,暂停2S~3S后缓慢回抽注射器3ml~4ml,形成负压,固定不动等待5s~10s,如无回血,可重复上述操作。
2、导管感染导管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0%以上。
相关性感染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如穿刺的部位、导管的污染及远处部位引起的血源性装置污染等。
研究发现左侧置管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
导管的污染是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起源;严格的无菌操作和认真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发生感染后可通过静脉应用抗生素7~12d,其成功率为78 %~86 %;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近年来也有许多临床研究发现,应用抗生素锁技术,即用高浓度的抗生素封闭导管来杀灭感染菌也能达到治疗效果,提出抗生素锁技术与拔除导管一样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般认为糖肽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环丙沙星是合适的抗生素锁药物。
当输液港护理小组或护士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工作,那么感染率会大幅度的降低,平均从25%~33%降低到4%,甚至更低。
因此,护士的规范化操作需被重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认真的护理,建立输液港无菌操作制度,根据病人个体情况给予换药、冲管及消毒和固定。
每当进行无菌操作前必须铺无菌巾、戴手套,消毒半径大于10cm,在刚做完输液港后3d内最好每天进行换药可预防伤口感染,无损伤针头留置时间不得超过7d,在更换前1d使用输液港后把针头拔除,让拔针后针眼皮肤有愈合的时间。
3、导管夹闭综合征导管夹闭综合征是指导管经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狭窄间隙进入锁骨下静脉时受第一肋骨和锁骨挤压而产生狭窄或夹闭而影响输液,是最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