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港并发症及处
- 格式:ppt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引言输液港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输液装置,因其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减少反复穿刺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输液港的复杂性,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风险。
本文将对输液港的风险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输液港的风险1. 感染风险输液港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分泌物等;全身感染则可能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
2. 血栓形成输液港内可能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
严重者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 穿刺损伤在置入或调整输液港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如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
4. 渗漏输液港周围组织可能发生渗漏,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溃烂等。
5. 渗液输液港周围组织可能发生渗液,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溃烂等。
三、应急预案1. 感染风险(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输液港周围皮肤护理。
(2)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如发现感染迹象,立即通知医生。
(3)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生素的使用。
2. 血栓形成(1)加强输液港周围皮肤护理,预防血栓形成。
(2)定期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如发现血栓迹象,立即通知医生。
(3)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抗凝治疗,如华法林、肝素等。
3. 穿刺损伤(1)在置入或调整输液港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2)如发现穿刺损伤,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4. 渗漏(1)加强输液港周围皮肤护理,预防渗漏。
(2)如发现渗漏,立即通知医生,调整输液港位置或更换输液港。
5. 渗液(1)加强输液港周围皮肤护理,预防渗液。
(2)如发现渗液,立即通知医生,调整输液港位置或更换输液港。
四、总结输液港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输液装置,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关注其潜在风险。
通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护理和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可有效降低输液港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植入式输液港(venous access ports)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夹闭综合征(pinch-off)原因:选择锁骨中线内侧、靠近肋锁韧带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导管进入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狭小间隙而产生压迫。
临床表现与患者体位有关的抽回血困难、冲管或输液有阻力。
预防:1、首选颈内静脉置管,如果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应在锁骨中线外进行穿刺。
2、加强培训,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该并发症的识别能力,如遇抽回血不畅或抽不到回血,应通过拍胸片、造影等方法确认导管功能后再用药。
处理:根据导管夹闭程度处置①0级:导管无压迫,无需处理。
②1级:导管有轻微压迫,但不伴有管腔狭窄,应间隔1~3个月复查胸片,监测有无发展到2级夹闭综合征的表现。
③2级:导管有压迫,同时伴有管腔狭窄,应考虑拔管④3级:导管破损或断裂,应立即拔管。
2、感染预防:1、加强输液巡视,密切观察其局部皮肤情况,及时更换输注药物。
2、保持其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3、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相关操作性治疗。
4、患儿输液部位若出现疼痛或红肿时,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予以抗感染药物。
处理:1、在输液港导管及外周血管抽取血液送检,伤口分泌物采样培养。
2、局部消毒穿刺部位,及时更换敷料。
3、予以相对应的抗生素治疗。
3、静脉炎预防:1、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穿刺错位、回血、液体外渗等情况。
2、进行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时,根据药物刺激性由大到小顺序进行给药,对于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适当增加药物间隔时间,缓解用药刺激。
处理:1、需立即停止输液,给予硫酸镁湿敷,并通知医生,遵医嘱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有无导管破裂。
2、选择适宜部位重新植入静脉输液港。
4、导管堵塞预防:输液港若长期未使用,需四周进行一次冲管,在使用期间,需每周更换一次肝素帽。
处理:1、当出现输液障碍时,护理人员需采取拍片措施,确定导管位置,排除导管异位或折叠。
2、若是因导管堵塞发生输液障碍,其中溶解血凝型血栓时通常取2ml生理盐水稀释1×10U尿激酶,负压滞留尿激酶溶液于输液港内15min,然后将被溶解血凝块抽离,再用超过20ml生理盐水脉冲洗导管和注射泵体,正压封管。
港体翻转,局部感染等输液港并发症处理输液港植入术后常见早期并发症包括出血、囊袋血肿、切口愈合不良、港体翻转等。
远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导管相关性与港体相关性并发症及感染等其他并发症。
一旦发生并发症,需要通过密切观察、细心体检并结合有效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必要时采用手术等措施及时干预。
港体翻转基本信息:患者,女性,61 岁。
入院诊断:宫颈鳞癌术后 IIB 期。
发生经过:2023-11-09,按治疗计划,患者拟行化疗,护士发现无损伤针无法插入输液港,经 X 线胸片证实输液港在体内发生翻转。
见下图。
处理经过:囊袋处局麻,打开输液港皮袋,重新复位港体位置。
原因分析及处理原因:主要包括输液港囊袋过大、港体固定不充分、术后过早进行大幅度牵拉运动等。
诊断:港体翻转后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输液治疗或维护冲洗时可通过以下方法确诊:1. 触诊时港体边缘锐利而非圆润感觉,港体中间平坦宽大;港体表面触诊点2、插针时针尖只能进入皮下,无法刺入港体,触碰港体质地坚硬如钢板;3、影像学检查是确诊金标准(胸部 X 线侧位片证实港体翻转180°,港体底部朝向前方,穿刺隔膜朝向后方)。
图片说明:正常胸片显示为「CT」,如发生翻转,显示「TC」处理:1. 治疗前需判断导管是否从港体分离脱落或有折叠扭转的情况。
如导管脱落或破损时,应尽快手术治疗,并评估是否需要更换新的输液港。
2. 如导管未脱落或破损后,可先尝试手法复位:一手抵住港体一侧侧翼,一手翻动另一侧侧翼,使其翻转180°;囊袋内注射0.9% 氯化钠溶液后手法复位,以减轻港体和囊袋间摩擦力。
约 2/3 的患者能够复位成功,手法复位成功的患者,建议局部进行加固包扎,为港体底座通过增生的纤维组织固定于囊袋内提供辅助支持。
3. 无法手法复位时手术切开复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应对囊袋再塑形并加固港体于周围组织上,防止港体再次翻转。
4. 复位后推荐插针固定基座,置港侧上肢制动 3 d,告知患者和家属置港侧上肢避免大幅度的活动,以防翻转再次发生。
输液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导管异位、导管移位预防:(1)在置入过程之中,通过使用尖端定位技术来提高对原发性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位置异位的认识;(2)避免剧烈咳嗽、呕吐、胸腔肿瘤生长等使胸腔压力增大。
处理:(1)在恢复正确导管尖端位置之前,应避免通过不正确的导管进行输液;(2)医生通过介入技术处理;(3)可能需要更换输液港或者拆除输液港,并且在新的位置上重新置入输液港。
(二)回抽障碍原因:(1)回抽手法不正确;(2)导管末端紧贴血管壁所致;(3)导管末端纤维蛋白鞘形成。
处理:(1)先脉冲式冲管5ml,再回抽1ml,等待3秒。
(2)嘱患者改变体位,活动上臂和咳嗽。
(3)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推注1-2ml,停留20-30分钟后再进行回抽,如反复数次仍抽不出回血,应行胸片检查,确认导管的完整性和尖端位置。
若一切都正常,患者无不适主诉,可进行静脉输液,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三)导管堵塞预防:(1)无损伤针斜面应背对注射座的导管出口,进行脉冲式冲管,在管腔内形成涡流,有效冲洗;(2)使用正确的冲管和封管程序;(3)增加冲洗导管的频率(输液前后、输血、抽血、输注高浓度的药物之后立即冲管,连续24小时输液,每隔8小时冲管一次)(4)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处理:(1)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轻柔注入1-2ml,停留20-30分钟后再进行回抽,可反复多次;如果感觉阻力太强,不能强行注入,应考虑使用负压方式;(2)当怀疑堵塞原因是药物沉淀或脂质残留时,与药剂师和有资格的独立从业者协作制订适当的处理措施。
(四)血栓预防:提高置管成功率,依据恰当的血管占位比例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嘱患者每日饮水2000-3000ml,饮食清淡;告知患者置管肢体可适当活动,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处理:(1)血管彩超、造影、CT检查,了解血栓形成情况;(2)密切观察患者置管侧肢体肿胀程度及皮温情况并记录;(3)抬高患肢,避免置管肢体剧烈活动,多饮水,遵医嘱行溶栓抗凝治疗;(4)导管无功能或不再需要、伴感染、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取出。
输液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1、导管堵塞:日常维护时,掌握正确冲封管技术。
输液期间,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在输注高浓度或者化疗药物前后,以及从输液港抽血、输注血液制品后均应及时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正确冲管,保证导管的通畅性,以免引起堵管。
2、液体外渗:发现液体外渗立即暂停输液,尽量用注射器抽出输液港局部外渗的液体。
患侧肢体抬高,疼痛严重者用1%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注意观察输液港部位皮肤肿胀情况。
3、导管夹闭综合症:输液过程中把肩臂轻微上抬,尽量避免上肢活动,如果患者输液港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立即暂停输液,行彩超及X线摄片检查,确定导管位置及受压情况。
检查结果如有异常,需在局麻下取出输液港。
4、感染:操作时确保无菌原则,无损伤针7天更换一次,注射座附近皮肤清洁干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发生感染,停用输液港,进行血培养,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待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重新使用输液港。
若经过治疗无改善,应及时取出输液港。
5、血栓形成: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输液不畅或者导管堵塞,及时完善彩超、CT检查,遵医嘱溶栓治疗。
告知患者抬高患侧肢体,观察患侧肢体肿胀情况、体温情况、皮肤颜色变化及测量臂围,完善相关记录。
静脉输液港的并发症1、回抽无血回抽无血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导管输液缓慢、不能回抽血液或者输液泵报警等,发生率达21%。
原因可能是:无损伤针穿刺不当插到了注射底座内侧壁上或插入过浅;插入过深,用力过大使针头碰撞注射底座基底部后弯曲;可能是导管末端紧贴血管上;纤维蛋白形成等。
处理:采取正确的穿刺方法,针头刺入后感觉碰到底部时即可停止进针,而无须使整个钢针头都插入注射底座内,此后用10ml注射器先以脉冲式推注1ml~2ml生理盐水,暂停2S~3S后缓慢回抽注射器3ml~4ml,形成负压,固定不动等待5s~10s,如无回血,可重复上述操作。
2、导管感染导管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0%以上。
相关性感染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如穿刺的部位、导管的污染及远处部位引起的血源性装置污染等。
研究发现左侧置管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
导管的污染是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起源;严格的无菌操作和认真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发生感染后可通过静脉应用抗生素7~12d,其成功率为78 %~86 %;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近年来也有许多临床研究发现,应用抗生素锁技术,即用高浓度的抗生素封闭导管来杀灭感染菌也能达到治疗效果,提出抗生素锁技术与拔除导管一样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般认为糖肽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环丙沙星是合适的抗生素锁药物。
当输液港护理小组或护士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工作,那么感染率会大幅度的降低,平均从25%~33%降低到4%,甚至更低。
因此,护士的规范化操作需被重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认真的护理,建立输液港无菌操作制度,根据病人个体情况给予换药、冲管及消毒和固定。
每当进行无菌操作前必须铺无菌巾、戴手套,消毒半径大于10cm,在刚做完输液港后3d内最好每天进行换药可预防伤口感染,无损伤针头留置时间不得超过7d,在更换前1d使用输液港后把针头拔除,让拔针后针眼皮肤有愈合的时间。
3、导管夹闭综合征导管夹闭综合征是指导管经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狭窄间隙进入锁骨下静脉时受第一肋骨和锁骨挤压而产生狭窄或夹闭而影响输液,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输液港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
药液外渗是指输液港周围出现渗液现象,造成药液浪费、感染等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输液港接口不严密、插入深度不够、压力过大等。
预防要点:使用符合规格的输液港,插入深度不超过 2.5cm,使用时应避免过度压力,定期更换输液港。
同时,对于药液外渗的输液港,应立即更换,避免药液浪费和感染的风险。
4导管脱落
导管脱落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等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导管固定不牢、病人活动过度等。
预防要点:导管插入后应及时进行固定,固定带应紧贴皮肤,避免导管松动。
病人活动时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不要拉扯导管。
如发现导管松动或脱落,应立即通知医生,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5气胸
气胸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等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导管插入不当、气压过高等。
预防要点:导
管插入时应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导管插入过深或过浅,避免过高的气压。
同时,对于高危病人,应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气胸的早期症状。
6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输液药物成分、病人个体差异等。
预防要点:在输液前应了解病人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同时,对于高危病人,应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
总之,对于静脉输液港的使用,我们应该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并发症。
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出现严重后果。